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蘇東坡的「紅燒肉」,淺談人性之豁達

2020-12-14 傻妞混世界

作為一個好讀點書,又愛點美食的吃貨來說,人生在世唯有」讀書與美食「不可辜負也,身處邊疆乃塞外之地,牛羊肉那是必不可少而又最為肥嫩可口的,瓜果蔬菜理應多食故也是多多益善的,對於」東坡肉「本人也是極偏愛的,閒暇之餘品著美食,撫著書香,人生真覺再無憾事了!

少時喜慕,孔乙己的「茴香豆」

少年之時,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可惜當時年少不知愁滋味,對於人生、對於苦難,還未嘗有個深刻的認識,卻只記得孔乙己桌前的那碟」茴香豆「了,想像著它們多半是金黃而又焦脆的模樣,那時家貧無美味可以時常入口,而我又不在南方,不識南方小吃之特色,總覺得那些金黃焦脆的豆類,有著異乎尋常的美味,似乎還看見那些酥黃的」茴香豆「,被孔乙己珍視著又大方地分發著,它們小小的一碟,被擺放在高高的櫃檯上,身邊還放著一碗溫熱的老酒。

」一碟豆,兩碗酒「可能是他——孔乙己,那個唯一穿著長衫卻只能站著喝酒的落魄人,那個被生活的重擔壓得馬上就要倒下的中年人,那個還有些良知又要點臉面的窮讀書人,在當時那種境況下,對未來對生活對自己,最後的一點樂趣和追求了吧!

年少不識人間苦,只識鮮衣怒馬與白衣少年,那碟小小的「茴香豆」和那碗溫熱的老酒,少年之時只看到了它們的美味與醇香,卻完全沒有想到,它們已經成為,那個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一無所有的中年人眼中,最後的一點尊嚴和希望了,而等到讀懂之時自己已然是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已經經歷了少年時魯莽與輕狂,人到中年,已經有了一臉滄桑與迷茫,少年時放浪不羈目視遠方,心中的欲望是那高高的城牆與寬寬的海洋,哪裡能讀得懂魯訊先生筆下的悲悽與人世間的薄涼,那一碟最便宜的」茴香豆「,真的就是一個中年人眼中最溫情的燈光。

人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充滿著苦難與艱辛的,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和沒有波瀾的呢?有些人在年少之時,就已經享盡了天下的福與貴,卻不得不在自己中老年之時,去黯然地直面那些不可預知的艱難與困苦,然而,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度過的,他們是餘華先生筆下的「徐福貴」,他們是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他們大多都是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人。

既然,苦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那就看誰能活的透徹和明白了,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後,有些人就活的明朗豁達了,他們面前雖然也只有這碟小小的」茴香豆「,卻可以吃的有滋有味滿面的紅光,他們的物質可能是貧瘠的,但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卻是愉悅的,他們看開了很多的事,他們放下了很多的欲,最終,他們都一身輕鬆地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了,但還是有很多的人,他們看不開,也放不下,他們終日在焦灼和憂慮中度過,有了」茴香豆「他們想著「東坡肉」,有了「東坡肉」他們又在想天上的龍肉了,所以,他們一直都是不快樂也不歡愉的。

其實,人的欲望就像遠方那條搖曳生姿的漁船,遠遠地看著燈火闌珊美輪美奐,可是等你登上之時,才發現它左右搖擺根本無法掌控,欲望與貪念像兩條厚重的船槳,它們拖著小船漸行漸遠,最後,你會發現它根本就無法到達你想到達的遠方。

中年偏愛,蘇東坡的」東坡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移的樂天派,又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更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也出現了他的身影,看著電視劇裡的他,竟然如同看一個老友般的親切,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他是那麼的多才多藝,他又是那麼的多姿多彩,他身上那些讓人敬愛的,讓人追捧的特點,實在是太多了,他是書法家還是名畫家,他是釀酒家更是美食家,他是月下漫步的詩人,更是一個詼諧愛生活的人,那麼多的優點,我獨愛他的天真爛漫與樂天向上,豁達開朗的赤子之心。

他的詩詞磅礴大氣真性真情,從他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喜悅與愉快,他享受宴飲,他喜愛美食,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他也會因事發怒,但卻不會恨人,總之,我們對於他的印象是,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對人親切熱情而又慷慨厚道,他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自比富過王侯。

少年之時,特別喜歡他的詩詞,他的那首七言絕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一個少女在心底深深地埋下了對西湖美景的傾慕之情,長大以後,特別是人到中年之時,再看蘇東坡之時,不竟看到了與少年時最大的不同。

其實,蘇東坡的一生也是歷經了不少的苦難與折磨的,他的人生幾經起伏又歷盡離別,可是因為他的樂觀與真性情,他的豁達與開朗,才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與樂趣,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還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津津樂道的美食。

做為一個吃貨來說,最愛的就是他自創的美食與美酒了,做為一位樂天派,他自己更是善於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的,他太太一定是很高興的。根據記載,蘇東坡認為在黃州的豬肉極賤,是「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對此他很遺憾,作為一個愛美食的人,他就動起了腦筋,最後終於給出了一個燉豬肉的方法,並用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後,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還要放醬油,這就是我們後來最愛吃的「東坡肉」了,後面他還發明了一個專門給窮人與和尚吃的「東坡湯」。

他在嶺南流放之時,他一點也沒有產生出頹廢的心緒,他看山觀水並自得其樂,他給弟弟子由寫信,還談到了他昨時發明的烤羊脊。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殺一羊,不敢與在官者爭買。時煮屠煮買其脊骨。骨間亦有微肉,熟為熱酒漉,隨意用酒,薄點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摘剔牙綮間,如蟹鰲逸味。率三五日一餔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飽芻豢,滅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此雖戲語,極可施用。但為眾狗待哺者不悅耳。」

他不僅是酒的鑑賞家和試驗者,他還自己造酒,他在定州的時候,曾試做橘子酒和松酒,他一面濾酒,一面又喝個不停,最後直到醉得不省人事。

所以,人們喜歡蘇東坡不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橫溢,更因為他那豁達的心胸和歡愉開朗的情趣,在廟堂之上他憂於民,處江湖之遠他更安於貧,他寫道「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得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字裡行間那種歡暢的情感則呼之欲出了。

從蘇東坡身上我們看到,最好的狀態就是身心健康,輕鬆自在,一心無憂無慮,而要想獲得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須擺脫名利的誘惑,吃粗茶淡飯,穿衣住處不再過分講究,步行千裡,睡在曠野,不視為苦事。

寫在最後

人生如白馬過隙,匆匆只是數十載,我們赤身而來終將孤身而去,紅塵之於我們,目之所及其實都是身外之物,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欲望與貪念有時候就是一劑慢性的毒藥,它們就如同那嬌媚的罌粟花,可以一時滿足我們感觀與肉體上的刺激,但是欲壑難求很快就會越陷越深,最後直至無力自拔而身不由己,終會落得個傷痕累累而又血跡斑斑的結局。

所以,放下貪慾放下私利,不狹隘不偏執,以豁達開朗的心胸去看待萬事萬物,保持身心的健康與愉悅,順境時我們平靜安祥,逆境時我們不焦不燥,看開些看淡點以一顆平常心去過好每一天。

相關焦點

  • 紹興美食——孔乙己茴香豆,鹹而透鮮,回味微甘
    紹興不僅有臭味奇絕的臭豆腐,還有讓人唇齒流香的茴香豆。說到茴香豆, 我就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窮秀才孔乙己. 他經常到鎮口的鹹亨酒店花九文錢買一碗酒和一盤茴香豆作下酒物。有幾個小孩圍上來問他要茴香豆,他一個給一顆後就用手罩住碟子,就說:「我不多了,我已不多了。」
  • 孔乙己的茴香豆中的茴香是什麼?大多數人猜錯了,你知道嗎
    提起茴香豆,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孔乙己,因為絕大多數人認識茴香豆,是從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中了解到的。還有那句名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這一原本只屬於紹興地區的傳統小吃,卻借《孔乙己》選入中學課文,最終被全國人們所熟知了。
  • 語文課本裡的美食,于勒的牡蠣,傻二哥的藥糖,孔乙己的茴香豆
    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更體現了人性在絕境中的偉大。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蠣這是莫泊桑的一篇諷刺小說,至今讀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陰暗一面,尤其是當小說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這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弟弟」時,更是讓人感慨。
  • 吃我做的多味花生,學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樣子,感受一下古人的休閒
    望著窗外,思緒不知飄向了何方,突然間想起上學時學過的,魯迅先生一篇文章裡面的人物孔乙己,想起他穿著長衫守著一碟茴香豆,喝酒的樣子,感覺好休閒。至於魯迅的文章是想表達什麼,揭露什麼,我先不去論。熱愛美食的我,想的是他的茴香豆好不好吃?他的酒好不好喝?他的生活好休閒啊!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於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雖然孔乙己讀書識字,但連秀才都不是,而且還是好為人師(想教『我』寫茴香豆的四種寫法)。有的讀者為了面子而虛偽,但在生活的逼迫下卻又不得不偷雞摸狗。儘管很窮,但有時還是要誠實。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當然在大思想家魯迅筆下,《孔乙己》裡面也是古老宗師之「孔子」與「老子」的一場「拉鋸」表是孔子「勝」,裡是道家又一次孔彈動浮沉,悠然而去。「我」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孔乙己坐著用雙手走去,遠去的背影似乎在嘲笑這個世界。
  • 86版西遊記多個取景地,孔乙己的茴香豆:紹興文化在這裡
    上圖是86版《西遊記》第20集《孫猴巧行醫》朱紫國皇宮內景的取景地之一,當時唐僧師徒揭了皇榜後來到皇宮內,拍攝的是蘭亭王右軍祠內的景。東湖東湖,顧名思義,它就是一個湖,在裡面,遊客可以享受烏篷船的服務,體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感覺,船夫在前面嫻熟地駕船,慢悠悠地往前晃去,遊客在船裡面聊天看美景,愜意至極。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像孔乙己這樣的人,自幼便被灌輸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成為秀才或者高中舉人,便是他一生的夢想。文中寫道「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 淺談對於孔乙己這一文學形象的看法
    在魯迅先生筆下,最著名的文學形象莫過於阿Q和孔乙己了。《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的又一次攻擊。而提起孔乙己,很多人都會想到「不思進取」、「迂腐」等字眼,但是在魯迅先生本人看來,更多的則是同情。他曾經跟學生孫伏園談及孔乙己時說: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 《孔乙己》:穿「長衣衫」的「短衣幫」,眾人口中的笑料孔乙己
    最後,魯迅先生只能以【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來收尾了。寫到了他讀過一些書,卻未能進學,不會營生,生活窮困潦倒,弄到快要討飯了。他還有一個好吃懶做的壞脾氣。如果僅存的筆墨紙硯丟了,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讀來確實搞笑!作者對於孔乙己這個人物角色的諷刺性很大。一個書生,能寫字作文,還有胳膊有腿,竟然弄到快要「討飯」的地步了!最教人啼笑皆非的是,還【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盜的事。
  • 還記得孔乙己的茴香豆嗎?這茴香現在不香了,因為它被完全燻壞了
    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 孔乙己留下的梗?這本是川式「豆豆酒」的王炸!
    周末筆者去了一趟表姐家,無意間翻了翻外甥的語文課本,偶然看到魯迅的《孔乙己》。在越來越佩服魯迅先生文筆的同時,也對其中出現的食物有了興趣,比如這道茴香豆。我問外甥吃過沒有,外甥竟然說吃過。可能是因為川式茴香豆「普及」率不是那麼高,加上很多人認為茴香豆就是江浙特產,於是乎有些忽略。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不僅只有這一個孔乙己,而是有許多類似的底層知識分子。由此可見舊社會的這種封建禮教對底層知識分子的迫害有多大。矛盾三:孔乙己的生活本就困苦,大家都知道他活得不如意,但是當他進入酒店買酒和茴香豆時,卻「『排』出九文大錢」來裝闊,以此滿足自己那一文不值的虛榮心。
  • 心理學分析|以《孔乙己》為例,淺談人物的自我修養及現實意義
    他卻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大約"與"確實",一對相互矛盾的詞語導致了相同的結果,無異於自相矛盾。很多人認為這是筆誤,或者是當時的表達習慣。然而,熟悉魯迅作品和風格的學者並不認同這種簡單的推測,而是認為魯迅是有意為之,這可以從多個角度得到印證。第一:從證據看。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我們還可以從小說裡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放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02.仍看重自身名節:孔乙己是一個很看重自己名節和清白的讀書人,從三次為自己辯解就看的出來。03.保持理性不偏激:面對別人多次都嘲笑,孔乙己從一開始的不語,到爭辯,再到懇求,以及最後的無奈離去。他自始至終不曾惡語相對,也沒有大打出手。這不是讀書人的懦弱,而是一種理性處理,不以偏激的手段對待。
  • 一手好字,懂得回字四種寫法,賒帳十九文,孔乙己應不是個賊!
    原文中,孔乙己首次露面,要了兩碗酒,一碟茴香豆。可就是這一碟茴香豆,成為了文中極為重要的線索,是孔乙己不能被視為一個賊的有力佐證。根據原文的描述:靠櫃外站著,熱熱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一種是穿著短衣衫的勞務工人,即「短衣幫」,他們一般是傍午傍晚散了工,才來買一碗酒,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他們只能靠櫃檯外面站著喝;另一種是穿著長衫的,闊綽的主顧,即上層階級人物的代表,他們一般是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我猜是現今的包廂),買酒買葷菜,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文章《孔乙己》最後一句話。十二歲便進鹹亨酒店當夥計的年輕人,因為樣子傻被安排到了外面的櫃檯去招呼短衣幫,卻又因為人笨,無法在短衣幫面前向黃酒羼水(黑心店家向酒裡摻水),險些被掌柜開除,最後被安排了溫酒的工作,而這個無聊的工作使夥計經歷了孔乙己在鹹亨酒店從之乎者也的"讀書人"變成了被人打斷腿再也沒有出現的"可憐人"。
  • 酒席百搭之王—紅燒肉
    但一碗紅燒肉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無論南方北方。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對紅燒肉早有記載。其實早在這本書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紅燒肉就被發明出來了。到了宋朝,在蘇東坡的力推下,這道菜開始聞名天下。蘇東坡在黃州當團練副使時發現,當地豬肉質優價廉,富人不屑於吃,窮人不知道怎麼吃。蘇東坡認為豬肉應該用小火慢燉,加少許水。每日清晨來一碗紅燒肉,元氣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