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裡的美食,于勒的牡蠣,傻二哥的藥糖,孔乙己的茴香豆

2020-12-14 相聲小品電影電視

這是一篇懷舊文。

曾幾何時,買回來的西紅柿永遠吃不出當年的味道,讓人眼花繚亂的方便麵再也找不到當年的驚豔。

有些關於美食的記憶永遠留在了腦海裡,也包括曾經在課本裡看到的那些。

也許是作者的寫作手法太傳神,也許是筆者肚子裡太缺少油水,總之當年上學時每當看到課本裡有關於食物的描寫,總是有一種垂涎欲滴的感覺。

筆者就從當年學過的課文裡找出十個印象深刻的段落分享給大家,大多數課文可能只有七零後八零後這批人才能懂。

一、列寧的《六個墨水瓶》

這是一篇描寫列寧坐牢時堅持地下工作的文章,為了躲避看守檢查,列寧把麵包捏成墨水瓶,在裡面灌上牛奶,然後蘸著牛奶在紙上寫字,牛奶幹了之後用火一烤就能顯示出來文字。

每當看守來檢查時,列寧就會把麵包做的墨水瓶塞進嘴裡大嚼起來,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吃了六個墨水瓶。

現在的孩子可能覺得麵包牛奶都吃膩了,可當年這玩意對於筆者和大多數同學來說真的是稀罕物,因此當年學這篇課文時,筆者最感興趣的就是坐牢也能吃麵包喝牛奶。

無獨有偶,關於列寧,還有一篇《綠色辦公室》也很有名,列寧住在湖邊,有窩棚有吊鍋,鍋裡煮著早餐,他坐在湖邊奮筆疾書,雖然他是被流放,但這種純天然的辦公環境是目前很多人嚮往的。

二、《大森林的主人》,獵人的烤松雞

這也是一篇前蘇聯的文章,其中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獵人用乾苔蘚塞到空包彈裡點火的方法,另一個當然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烤松雞。

把打來的松雞拔毛,去掉內臟,用大樹葉裹上松雞埋到坑裡,坑上面再蓋上土,在土上燒起篝火,過一會兒,扒開浮土,將烤好的松雞拿出來就可以吃了。

這個方法大體上類似我國的叫花雞做法,但由於故事是在野外大森林裡,松雞也是野味,更顯得美味和來之不易。

三、《草地晚餐》,牛骨燉野菜

這是描寫紅軍過草地的一篇文章,為了節省糧食,紅軍將僅有的一頭犛牛殺了,牛肉做成乾糧,牛骨頭和野菜一起燉湯。

作者的本意是告訴我們紅軍過草地的艱難,但當年一幫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學生卻在惦記著那牛骨燉野菜湯好不好喝。

當年可能看不太懂,但現在重看,可以感覺到,其實作者營造的那種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四、《金色的魚鉤》,野菜魚湯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老班長為了照顧三位紅軍小戰士想盡辦法,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燉鮮魚野菜湯給小戰士喝,自己卻捨不得吃,最後在走出草地前不幸犧牲。

也許是魚湯的緣故,也許是沒吃過野菜的緣故,反正當年同學們在感動的同時對老班長的野菜魚湯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更體現了人性在絕境中的偉大。

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蠣

這是莫泊桑的一篇諷刺小說,至今讀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陰暗一面,尤其是當小說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這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弟弟」時,更是讓人感慨。

相信不少家在內陸的同學在學這篇課文時,最感興趣的無疑是于勒手中的牡蠣,當年家裡餐桌上能看到的海產品有限,壓根沒聽說過什麼是牡蠣,甚至連讀課文的班主任都沒見過。所以對於牡蠣的好奇困擾了筆者好多年。

等到見到牡蠣時,老實說,那玩意徹底打碎了筆者心目中的幻想,唉,也許是沒有口福吧 ,筆者到現在也沒生吃過牡蠣,從未體驗過那種優雅的吃法是什麼感覺。

六、《傻二哥》,傻二哥的藥糖

這是評劇大師新鳳霞的作品,文字非常樸實,故事也非常純真,傻二哥的藥糖和他吆喝賣藥糖的方式也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筆者當年一直揣摩的一件事是,那個賣藥糖的吆喝到底是怎麼唱的,那個藥糖是什麼味道的,長什麼樣子。

後來在天津看到了藥糖,只是不知道和傻二哥的那個藥糖是否有區別,不過筆者也沒買幾塊嘗嘗,就怕嘗過了之後會失望。

七、《榆錢飯》,丫姑的榆錢飯

這乾脆就是一篇以美食為主題的文章,劉紹棠用吃榆錢飯的歷史反映了農村的巨變。

筆者當年對榆錢飯一直有一個誤會,因為筆者老家極少能看到榆錢,也不知道榆錢那玩意能生吃,所以筆者就想當然以為這個榆錢其實和槐花差不多,能生吃也能做飯。

直到後來看到真正的榆錢飯時,筆者才愕然,原來是這樣的,罷了罷了。

八、一家三口的《一碗陽春麵》

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說,來自於日本作家,主要體現了面對困苦自強不息的精神。

故事雖然短,但非常經典,記得當年剛學過不久就有班級將此改編成了話劇,後來筆者在網絡上還看到了日本拍的同名電影,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不過,有意思的是,其實日本小說原文是《一碗清湯蕎麥麵》,不過可能由於麵條的特點相似,因此被翻譯成《一碗陽春麵》也說得過去。

陽春麵,筆者好歹吃過幾次,怎麼說呢,味道還是不錯的,可惜不是筆者的菜。

九、《社戲》,阿發家的羅漢豆

魯迅先生的作品《社戲》,今天讀來依然感覺妙趣橫生,尤其是一幫小孩子在那裡看社戲罵老旦的情節,讓人忍俊不禁。

但更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是關於吃的,迅哥兒和雙喜、阿發等人回程時去阿發家和六一公公田裡偷了羅漢豆,然後就在船上做熟了吃,好像夜宵一樣。

筆者一直沒弄明白的是,羅漢豆到底是怎麼做的,是烤的還是煮的還是燉的?至於什麼味道,迅哥兒也沒寫,只是說「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當然,我們知道,迅哥兒那天晚上根本沒看到啥好戲,他的思緒和如今的筆者一樣,都是在懷念那無憂無慮充滿回憶的童年。

十、《孔乙己》,鹹亨酒店的酒和茴香豆

相信很多人都會以為筆者想說「孔乙己的茴香豆」,不,筆者更感興趣的是鹹亨酒店的酒、鹽煮筍和茴香豆。

筆者總以為站在櫃檯前喝一碗溫熱的黃酒,吃幾筷子鹽煮筍或茴香豆是極解乏的方式,於是後來專程去了紹興,果然,那裡確實有一個鹹亨酒店。

孔乙己不再是被取笑的人,而是變成塑像站在酒店門外招攬客人,櫃檯前依然掛著一個牌子:孔乙己欠酒錢十九文。

只是,喝了黃酒,吃了鹽煮筍和茴香豆之後,筆者心中也突然有了迅哥兒在《社戲》裡的感慨:

再也沒有當年那樣的感覺,再也沒有當年那樣的念想。

相關焦點

  • 「美食記」語文課上我流出了哈喇子/朱志宏
    但是這篇課文洋洋灑灑的描述十足吊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尤其是引用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真是既神秘又香豔「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索性我們後來表達爽的時候直接就用「三百」來做量詞初中的時候學外國文學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 紹興美食——孔乙己茴香豆,鹹而透鮮,回味微甘
    紹興不僅有臭味奇絕的臭豆腐,還有讓人唇齒流香的茴香豆。說到茴香豆, 我就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窮秀才孔乙己. 他經常到鎮口的鹹亨酒店花九文錢買一碗酒和一盤茴香豆作下酒物。有幾個小孩圍上來問他要茴香豆,他一個給一顆後就用手罩住碟子,就說:「我不多了,我已不多了。」
  • 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蘇東坡的「紅燒肉」,淺談人性之豁達
    作為一個好讀點書,又愛點美食的吃貨來說,人生在世唯有」讀書與美食「不可辜負也,身處邊疆乃塞外之地,牛羊肉那是必不可少而又最為肥嫩可口的,瓜果蔬菜理應多食故也是多多益善的,對於」東坡肉「本人也是極偏愛的,閒暇之餘品著美食,撫著書香,人生真覺再無憾事了!
  • 舌尖上的語文課本:你曾照著哪篇文章去找美食?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是當時最普及的教材,特別是這冊小學一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封面與內容俱佳,烏鴉喝水,猴子掰玉米,司馬光砸缸,王二小……隨便挑幾篇出來,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田野裡長滿了各種野菜:雪蒿、馬齒莧、灰灰菜、野蔥……最好吃的是薺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裡,再放上點鹽花,真是無上的美味啊!與《榆錢飯》類似,都是大美之味起於饑寒,哪裡有飢餓,哪裡就有美食。拜大棚技術所賜,許多蔬菜都不再受季節限制,薺菜餡的速凍餃子,已是全國超市的一大品類。
  • 孔乙己留下的梗?這本是川式「豆豆酒」的王炸!
    周末筆者去了一趟表姐家,無意間翻了翻外甥的語文課本,偶然看到魯迅的《孔乙己》。在越來越佩服魯迅先生文筆的同時,也對其中出現的食物有了興趣,比如這道茴香豆。我問外甥吃過沒有,外甥竟然說吃過。可能是因為川式茴香豆「普及」率不是那麼高,加上很多人認為茴香豆就是江浙特產,於是乎有些忽略。
  • 吃我做的多味花生,學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樣子,感受一下古人的休閒
    望著窗外,思緒不知飄向了何方,突然間想起上學時學過的,魯迅先生一篇文章裡面的人物孔乙己,想起他穿著長衫守著一碟茴香豆,喝酒的樣子,感覺好休閒。至於魯迅的文章是想表達什麼,揭露什麼,我先不去論。熱愛美食的我,想的是他的茴香豆好不好吃?他的酒好不好喝?他的生活好休閒啊!
  • 孔乙己的茴香豆中的茴香是什麼?大多數人猜錯了,你知道嗎
    提起茴香豆,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孔乙己,因為絕大多數人認識茴香豆,是從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中了解到的。還有那句名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這一原本只屬於紹興地區的傳統小吃,卻借《孔乙己》選入中學課文,最終被全國人們所熟知了。
  • 86版西遊記多個取景地,孔乙己的茴香豆:紹興文化在這裡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的播出,收穫了無數好評,小桔子和朋友去看了之後,全程又哭又笑,為熒幕裡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感到非常高興。下面,就帶大家走進小桔子的家鄉,一起來看看美麗的紹興吧!紹興真的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那就先從旅遊景點說起吧。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為了表達對魯迅的敬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總共有《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記念劉和珍君》、《藥》、《為了忘卻的記念》、《〈吶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拿來主義》、《流產與斷種》、《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30多篇文章,入選了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新孔乙己:江南老城裡,食茴香豆的讀書人
    一提到紹興,先會想到魯迅,繼而想到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想到鹹亨酒店和月下的猹,想到阿Q、閏土,孔乙己。世上阿Q、閏土和孔乙己常有,而魯迅不常有。故而人們尋魯迅,都只能尋些魯迅遺蹟,從未聽人說某某是「當世魯迅」;但若是你去問詢有沒有當世孔乙己,保管能聽得說:「啊喲喲,確實有個人呀,就是個標準的孔乙己!」這樣說的人,是我的紹興籍朋友阿阮。
  • 「也許孔乙己真的死了」:這是病句,魯迅的筆誤還是故意?
    魯迅的文章,從我們課本中的閱讀理解這一內容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選文被當作密碼文件,由語文老師逐字逐句分析解讀,沒有半點兒遺漏。魯迅無疑是嚴謹的,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羅嗦、多餘的描寫。但他的白話描寫仍久找不到一些破綻,如《孔乙己》那樣的句子。關於孔乙己確實死了。
  • 還記得孔乙己的茴香豆嗎?這茴香現在不香了,因為它被完全燻壞了
    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你看,孔乙己就是這樣,不止孔乙己,連鹹亨酒店的店員「我」都很現實,筆者甚至想說《孔乙己》裡的故事真是「超級」現實。當然這些角色要與「超現實」的阿Q相比,力度不可同日而語,畢竟阿Q已經不面對現實了,只是活著自欺欺人的非現實裡自娛自樂。
  • 現代孔乙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閱卷者陳建新
    很巧,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應該是浙江紹興的。孔乙己身懷絕技,茴香豆的茴字懂得四種寫法。可惜身邊這些粗鄙的鄉下人,不但不崇敬孔乙己,反而嘲弄他。孔乙己鬱郁不得志,曾因為偷書被毒打,後面便沒了消息。但是鬥轉星移時空變換,現代孔乙己又回來了。現代孔乙己不但不再受到嘲笑,反而被評上浙大副教授。且擔任浙江高考閱卷組長20年,他四處講學面授高考作文玄機。講座當然是滿堂喝彩,一時風頭無二得意之至。真是舊時代把人變成鬼,新時代翻身做人上人。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考了秀才,上省去鄉試,一徑聯捷上去,……紳士們既然千方百計的來攀親,人們又都像看見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輕薄,發昏,……趕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門裡的雜姓——那是不勞說趕,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門口是旗竿和扁額,……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則不如謀外放。……他平日安排停當的前程,這時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剎時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想法想一想這個問題,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呢?再一次,孔乙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孔乙己,在魯迅筆下,是一個酸臭、貧瘠的讀書人,嚴格來說,他不屬於「讀書人」,因為他是站在短衣幫前,喝著酒,穿著長衫的人。事實上怎麼樣?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不願意甚至不屑透露姓名的落魄書生,因為他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酒館就是彼時社會的縮影,映射出社會百態。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魯鎮鎮口的鹹亨酒館。魯迅先生開篇描繪了鹹亨酒館的客人身份,大抵分為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