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孔乙己的茴香豆嗎?這茴香現在不香了,因為它被完全燻壞了

2020-12-14 小人傳

"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這是魯迅先生的名著《孔乙己》裡的兩段句子,其中的"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和"多乎哉?不多也"堪稱名句,時常被人當作口頭禪用來調侃、揶揄某些迂腐、呆板、守舊之人。

現在不是調侃、揶揄了,而是就在廣西的某些地方就是有一大批人根本知道"茴"字怎麼寫,面對可能的大面積傷害惡果還自作聰明覺得"多乎哉?不多也",最後等待他們的肯定是嚴懲不貸。究竟發生了什麼,請繼續往下看。

先普及下。茴香豆的茴香是指大茴香,也就是八角,俗稱大料。,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我們日常煲湯、燉湯料、做滷料等都會用到它來提味,是一種很好的調味料,另外它還有較大的藥用價值和工業價值。我國八角產區主要在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其中廣西的產量最大、品質也最優。2005年廣西八角的產量就已達到10萬噸,佔世界市場總產量90%以上,年產值超過10個億。

每年的8、9月份是八角的豐果採摘期,在廣西南寧市三塘鎮的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客商甚至還有海外的,他們在這裡進行著大量八角乾貨交易,這裡每天的出貨量高達300噸以上,是國內最大的八角交易市場。

然而官媒新京報近日公開發表了一篇文章《"硫"動的八角》,徹底解開這繁榮下的骯髒,曝出了廣西八角交易市場中不是秘密的秘密。看了讓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這茴香不但不香,還有毒,大家要小心囉。

所謂的秘密就是:在高峰這個交易市場,為了縮短工時、降低成本,大部分商家都使用硫磺燻制八角,而批發商為了逐利,也會採購硫磺八角,然後並銷往各地的市場、飯店、食堂等。記者在該市場搜集硫磺八角樣品送檢,結果顯示,二氧化硫殘留量達到500mg/㎏,相比原八角國標,超標16倍多。若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進行判定,八角中不得檢出二氧化硫。

少量的二氧化硫進入人體可以認為是無害的,但是若攝入過量,就會破壞消化道和呼吸道,使器官的黏膜受損,並產生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長期過量攝入二氧化硫則會引起慢性中毒,破壞人體內酶活力,影響對鈣的吸收。看到這裡,喜歡麻辣火鍋和滷味的吃客們估計要消停會兒了,因為八角在這兩處用得最多。

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整個市場充滿著強烈的刺激性味道,那是硫磺與八角混合的味道,在市場裡呆久了,嗓子都會被燻啞。

以前是福建古田的白木耳燻硫磺,為的是品相好,易保存,賣價高。後來通過重點、持續地打擊整治,這種現象似乎絕跡了,不曾想這回主角輪到八角了。

那為什麼經營者會冒著極大的風險幹這傷天害理的事呢?原因不外乎是利益薰心、監管失責造成的。

八角正常的製作方法是:八角生果採摘後,進行水焯或晾曬殺青,陽光充足情況下至少要曬5天以上才能曬到足幹。碰到天氣不好或為了縮短成品時間,一些商戶就會用燒木柴或者煤炭來進行烘烤,但這樣做會把八角烤黑,這時硫磺派上用場了,它可以為八角護色。燻過硫磺的八角色澤鮮亮,不易發黴,更重要的是,成本也更低。

據交易商們講:正常的足幹八角,5、6斤才可以曬一斤乾果,但硫磺果不到3斤就可以曬一斤,因為硫磺上色後6、7成幹的也可達到自然足幹的視覺效果,甚至更好,這樣成本低了近一半,硫磺果的價格優勢就變得十分明顯,導致無硫磺的八角在市場裡基本上無批發商問津,賣相好、工時短、價格便宜,硫磺八角漸漸"霸佔"了高峰市場,賣硫磺八角的無良商家掙得盆滿缽滿。

據熟悉市場的人士透露:2012年媒體也曾曝光過硫磺八角,當時展開硫磺八角的專項整治行動,但硫磺八角也只淡出過一段時間,並沒有讓硫磺八角從市場上消失。而到了近些年,硫磺八角大規模捲土重來,佔據了國內的很大部分市場。

現在的高峰香料市場,每天載滿硫磺八角的貨車照常進進出出,懷著發財夢的交易者們也每天從市場的公示欄邊經過,而公示欄上依然還貼著2015年10月1日發布的通告,公告的內容醒目而刺眼:"為維護經營秩序,按上級有關部門要求,嚴禁在香料中心內銷售、存儲硫磺超標八角等不合格食品,一經發現,立即舉報並驅逐出場"。

對照這次記者深度調查揭示的實際情形,這則公告無言反諷地昭示著:茴香不香,八角很狡,這夥人真的不知道茴字怎麼寫,或者故意把它寫歪了;多乎哉?不多也,這夥人面對超標16倍的指標,以及每天進進出出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交易者,多達300噸的交易量,還有全國數以億計的八角消費受害者,他們似乎也像孔乙己一樣嘟嚷著:多乎哉?不多也。若有時光機能把魯迅先生請回來,估計這些掙昧心錢的商家和市場管理失責者又將成就先生寫出"新孔乙己"或"新阿Q "等名篇了。

好在相關部門看到了"硫磺八角"的報導後,迅速行動,對高峰天然香料物流中心"內的經營戶進行了檢查,前期共抽檢了18批次八角樣品,現場查封八角約141噸。檢查工作仍在進行中。希望有個好的結果,對硫磺八角的治理能夠長效久安,還百姓美味和健康。

相關焦點

  • 孔乙己的茴香豆中的茴香是什麼?大多數人猜錯了,你知道嗎
    提起茴香豆,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孔乙己,因為絕大多數人認識茴香豆,是從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孔乙己》中了解到的。還有那句名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這一原本只屬於紹興地區的傳統小吃,卻借《孔乙己》選入中學課文,最終被全國人們所熟知了。
  • 紹興美食——孔乙己茴香豆,鹹而透鮮,回味微甘
    紹興不僅有臭味奇絕的臭豆腐,還有讓人唇齒流香的茴香豆。說到茴香豆, 我就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窮秀才孔乙己. 他經常到鎮口的鹹亨酒店花九文錢買一碗酒和一盤茴香豆作下酒物。有幾個小孩圍上來問他要茴香豆,他一個給一顆後就用手罩住碟子,就說:「我不多了,我已不多了。」
  • 孔乙己留下的梗?這本是川式「豆豆酒」的王炸!
    周末筆者去了一趟表姐家,無意間翻了翻外甥的語文課本,偶然看到魯迅的《孔乙己》。在越來越佩服魯迅先生文筆的同時,也對其中出現的食物有了興趣,比如這道茴香豆。我問外甥吃過沒有,外甥竟然說吃過。可能是因為川式茴香豆「普及」率不是那麼高,加上很多人認為茴香豆就是江浙特產,於是乎有些忽略。
  • 吃我做的多味花生,學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樣子,感受一下古人的休閒
    望著窗外,思緒不知飄向了何方,突然間想起上學時學過的,魯迅先生一篇文章裡面的人物孔乙己,想起他穿著長衫守著一碟茴香豆,喝酒的樣子,感覺好休閒。至於魯迅的文章是想表達什麼,揭露什麼,我先不去論。熱愛美食的我,想的是他的茴香豆好不好吃?他的酒好不好喝?他的生活好休閒啊!
  • 語文課本裡的美食,于勒的牡蠣,傻二哥的藥糖,孔乙己的茴香豆
    現在的孩子可能覺得麵包牛奶都吃膩了,可當年這玩意對於筆者和大多數同學來說真的是稀罕物,因此當年學這篇課文時,筆者最感興趣的就是坐牢也能吃麵包喝牛奶。其實現在想起來,這更體現了人性在絕境中的偉大。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蠣這是莫泊桑的一篇諷刺小說,至今讀來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陰暗一面,尤其是當小說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這是我的叔叔,我父親的弟弟」時,更是讓人感慨。
  • 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蘇東坡的「紅燒肉」,淺談人性之豁達
    少時喜慕,孔乙己的「茴香豆」少年之時,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可惜當時年少不知愁滋味,對於人生、對於苦難,還未嘗有個深刻的認識,卻只記得孔乙己桌前的那碟」茴香豆「了,想像著它們多半是金黃而又焦脆的模樣,那時家貧無美味可以時常入口,而我又不在南方,不識南方小吃之特色,總覺得那些金黃焦脆的豆類,有著異乎尋常的美味,似乎還看見那些酥黃的
  •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值得我們尊重嗎?
    身著一件不肯脫的骯髒破舊的長衫,每到旅館要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出四文大錢,擺臭架子又高又壯,有勞動能力卻不知如何振作,好吃懶做,因窮困潦倒,還染上了盜賊的惡習。有人戲弄他說:「你當真認識孔乙己嗎?」「怎能連得半個秀才?」但他卻顯出不屑置辯的樣子」然後又用之乎者也或半信半疑的話搪塞別人。
  • 一手好字,懂得回字四種寫法,賒帳十九文,孔乙己應不是個賊!
    原文: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按照小說的安排,與1918年對比,孔乙己所處的時間應該是十九世紀末,清政府還未倒臺的時期,所以文中提到了丁舉人。
  •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1米的距離:魯迅的高明與深刻
    我們離孔乙己只有一米的距離,我這樣說之前,沒見有人說過,但這個不是我讀這篇文章的忽發奇想,它的確是魯迅的意思,我只是把它表達出來。魯迅,思想家,文學家《孔乙己》中的「小」----魯迅的高明。比如魯迅刻畫孔乙己形象就特別強調了孔乙己是站著喝酒的人裡,唯一穿長衫的。長衫這個細節不光刺目,給人印象深刻,而且孔乙己的自尊,身份,性格都包含在這長衫裡了。長衫你們都知道,我就不聊了,聊聊十九個大錢。鹹亨酒店的酒是四文銅錢一碗,茴香豆一文。孔乙己一到店裡,「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能也許似乎是,然而未必不見得」,這句話乍然一讀很多人都覺得是病句。但若是寫出經不起推敲的語句,那就不是魯迅了。這個意思就類似於「他可能真的死了」,但是作者也不確定。
  • 《孔乙己》:魯迅對舊社會絕望中的希望,從孔乙己身上的優點說起
    首先,他名字的由來,是外人給取的綽號,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而孔乙己自己卻並沒有為此爭辯什麼,正是因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義,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裡還有些小歡喜。為什麼要穿長衫,這裡有大學問,區分了自己與不讀書人,只是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也只好站著喝酒。並且他還寫了一手好字,被人請去抄書,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可以從小說裡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放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 孔乙己這麼貧困潦倒,為何還要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
    可是魯迅在小說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這點符合事實),我坐在櫃檯裡,即使整天的靠著爐火,也必須穿上棉襖了。這點應該是不符合事實的,江南的冬天都是很難達到零度的,何況是秋天呢。紹興的氣候,應該是全年無冰,怎麼會一過中秋就要烤火穿棉襖呢?《孔乙己》中的窮人和富人之分,是看顧客穿的短衣還是長衫,窮人叫短衣幫,是站著喝酒的。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孔乙己給小孩子茴香豆吃在小孩子眼中,孔乙己是一個能夠給自己吃茴香豆的大好人,並且他能夠製造熱鬧的氣氛,供同伴們天真無邪的笑一笑。然而,這些缺點在當今的人群中不也能找到嗎?他們仗著自己的學歷以及小聰明,常常瞧不起一些工薪較低或者是比較辛苦的工作,然而卻成不了白領,也進不了大企業,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還有一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沒有錢卻裝作很闊綽的樣子,花錢如流水。更有一些人在某個領域裡學到了一點皮毛,便認為已經完全掌握,常常在他人面前賣弄,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86版西遊記多個取景地,孔乙己的茴香豆:紹興文化在這裡
    現在紹興的街頭管制,就很少看見這種小攤了,往巷子深處走還會看見很多賣臭豆腐的(倉橋直街和魯迅故裡附近還有),不過價格就很貴了,5塊10塊的做成了商業化模式。奶油小攀這是一種獨特的小吃,據說在魯迅故裡裡面的一家才是最正宗的。嘗起來有點像蛋撻,帶著的脆皮又比較硬,味道很不錯,很適合遊客品嘗。
  • 豬肉茴香餡的餃子怎樣調餡才好吃?
    茴香是一種咱大中華比較有特點的新鮮香草,特別是在北方出鏡率比較高。茴香很家常,有孔乙己的茴香豆,有千家萬戶的老滷,有街邊攤上的燒烤。雖然用的部位方法不一樣,但氣味和功效是一樣的,特有的香氣、去腥提香、益氣和胃。
  • 多年以後,符合這兩點的人,最後都變成了「孔乙己」
    ‖因為懶惰而被邊緣化所謂「相由心生」,看孔乙己的穿著打扮,特別是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還叫長衫嗎?都說「人配衣裳馬配鞍」,由衣觀人,話說孔乙己的精神能好到哪去!人人避之不及,誰願意去搭理這樣的邋裡邋遢的閒人呢?
  • 再讀《孔乙己》:初讀不識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總不懂這些道理,記得那時候讀到《孔乙己》,並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反而覺得這個人很悲哀和不知變通,總覺得他的悲哀其實就是自己的原因,要是自己願意改變一下自己,也許結果就不會那麼悽涼。他甚至還會偶爾在「我」這個店小二面前賣弄一下自己會寫字,還想考一考「我」茴香的「茴」字怎麼寫,這也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尊嚴體現,他確實不管條件怎麼艱苦,依舊無時無刻不在試圖維護自己尊嚴,可是現實如此殘酷,他能維持住尊嚴麼?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
    就文化人文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在《人類簡史》中,有一句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深以為然,它就是:「人類整體的文化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融合的過程」。自然,融合中必然會有衝突和決裂的趨勢,總的趨勢是融合吸收的過程。於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新孔乙己:江南老城裡,食茴香豆的讀書人
    工作之餘他倒騰點運動鞋,掙得比工資還多些。這買賣天賦來源於他的家族:家族成員都在紹興做著大大小小的生意,靠經濟頭腦吃飯,不靠關係也不靠蹭組織的東風——只是有時候需要一點點社會運氣。但這經濟頭腦和社會運氣,差之毫厘便可謬以千裡,所以縱使經濟基礎等量齊觀,經濟成果卻參差不齊。阿阮口中的孔乙己是在倉橋直街給人寫扇面的大舅,在家族裡算混的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