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林語堂的「費厄潑賴」

2020-12-22 光明數字報

    ■王海晗

    說起林語堂,讀者應該不會陌生,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大致具有三重身份,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作家兼翻譯家,在小說、小品文、劇本的著譯上均有所建樹。其次,也可以稱之為博學多聞的教授學者,他曾供職於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關心語言及歷史方面的學術研究。以上兩種為人所熟知的職事以外,林氏其實還是一位頗具個性稟賦的出版人。而談到編輯這一身份,就不得不提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主持《論語》的經歷,尤其是他與魯迅關於「幽默」論爭的一樁文壇公案,幾乎可以透視彼時社會文化心態。

    1932年9月16日,《論語》半月刊問世,作為主編的林語堂「以提倡幽默文字為主要目標」,主張刊載輕快的小品文來記述評論各種社會現象,他不僅親力親為帶頭寫作,還廣邀周作人、俞平伯、劉半農等文化名流撰稿,由是此刊之幽默小品蔚成一時之風氣,有「論語派」之稱。其實早在1924年,林語堂就曾在北京《晨報副刊》發表《徵譯散文並提倡「幽默」》一文,漢語「幽默」一詞即是來源於林氏的翻譯,此時專闢一陣地,實乃延續了多年以來有關文學的思考。不過在《論語》的作者群中,有一個人的身份是較為特殊的,那就是魯迅。之所以將魯迅單獨拉將出來,主要指的是《論語》曾經一度成為了魯迅與主編林語堂之間筆談「爭鋒」的場域所在,好友之間在其中一人編輯的雜誌上相互暗自較量,這著實能夠反映出一些饒有意味的內涵。

    說到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真可用跌宕起伏一詞來形容。二人最早相識於女子師範大學共事之時,而語絲社成立前後,林語堂與魯迅的關係逐漸熟絡起來,查魯迅日記,林語堂的名字從1925年12月以後開始頻繁出現,而在此前後他常在《語絲》《莽原》《國民新報副刊》撰文,文風潑辣,應該可以算得上是魯迅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的親密戰友。南下廈門以後,兩人一度過從甚密,後移滬定居,林語堂又與魯迅來往密切。按理說林魯二人應當能成為一路扶持的好友,可偏偏在1929年的一次宴會上,兩人因不恰當的言辭發生誤會,從此後疏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1932年底成立,林語堂擔任臨時執委會的宣傳主任,而魯迅也積極參加同盟的籌備工作,昔日好友又獲得了重新照面的機會,林語堂為《論語》向魯迅約稿,正是處在這一二人關係的解凍期。

    從1933年1月1日第8期的《幫忙文學與幫閒文學》始,魯迅的作品就開始陸續現身於《論語》上,《學生與玉佛》《誰的矛盾》《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王化》《踢》等文章立意深刻,架構嚴密,又頗有「幽默」之格調,確實可以說是魯迅雜文中的上品。但若細細咀嚼,便不難發現魯迅在《論語》上發表的文章與同類別的作品還是存有細微的差別,魯迅的「幽默」上承「任意而談,無所顧忌」的「語絲體」而來,偏向的是「諷刺」與「冷嘲」,顯得粗糲尖銳,而非溫柔敦厚博人會心一笑,這隱隱表明一向「認真嚴肅」慣了的魯迅其實很不適應《論語》的文體風格。更為緊要的是,魯迅從根本上就不認同林語堂的辦刊理念,他認為幽默在今日中國斷無生存之空間,他之寫稿也應該被視作人情敦促下的「勉力為之」,而其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對林語堂進行「批評」。

    1933年3月,魯迅連續寫了《從諷刺到幽默》《從幽默到正經》兩篇文章,對林語堂進行規勸。魯迅認為諷刺家是跟社會作對的,「諷刺的是社會,社會不變,這諷刺就跟著存在。」而「幽默」則是有些人「肚子裡總還有半口悶氣」要借著「笑的幌子」吐出來。「『幽默』既非國產,中國人也不是長於『幽默』的人民,而現在又實在是難以幽默的時候。」所以現今的幽默容易脫離對於社會的諷刺,而常常墮落於「說笑話」與「討便宜」之中,魯迅在此可以說否定了「幽默」存在的現實可能性。及至6月,林語堂又來信邀請魯迅寫打油詩,魯迅在6月20日的回信中如此寫到:「前函令打油,至今未有,蓋打油亦須能有打油之心情,而今何如者。重重迫壓,令人已不能喘氣,除呻吟叫號外,能有他乎?」並認為《論語》雖與政治無涉,卻也「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執著求稿的林語堂又在《論語》創刊一周年之際約請魯迅寫紀念文章,這一回魯迅撰《「論語一年」》一文,直言不諱地針對林語堂寫到:「老實說吧,他所提倡的東西,我是常常反對的。先前,是對於『費厄潑賴』,現在呢,就是『幽默』。」魯迅依然認為在中國,「幽默」的《論語》是不會有前途的。不僅如此,魯迅事後又繼續寫作《小品文的危機》一文,將林氏提倡的小品文比作士大夫賞玩的「小擺設」。

    在這些回合往來中,魯迅固然表現出一貫以來的真誠與直率,面對舊友的熱情邀約,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標準,不偏不倚,鐵面無私,這還是那個人所稱頌的金剛怒目的「戰士」形象。而從另一面來看,編輯林語堂作為與魯迅相交已久的好友,他明知身為左翼文壇盟主,投身社會革命的魯迅斷不會認同《論語》「以閒適為格調」的文學趣味,卻又屢次三番地向魯迅求稿,甚至有愈挫愈勇之勢。一片熱忱卻迎來魯迅的「橫眉冷對」,林氏非但不惱羞成怒,反而笑納不敏,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從諷刺到幽默》與《從幽默到正經》兩文本是刊在《申報·自由談》上,文中雖然把「幽默」樹為箭靶,但畢竟還沒有明確說明是針對《論語》,只可視作魯迅對林語堂的「旁敲側擊」。作為編輯的林語堂會意之後本該對這於己不利的「含沙射影」小心處理,可他偏偏將此二文轉載到《論語》第13期上廣而告之。而《「論語一年」》則更是為了紀念創刊一周年而作,此類人情文章本應多寫些歡欣鼓舞之辭,但魯迅卻表露對雜誌的悲觀,「滅自己志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拆臺的」,可想而知當時林語堂將其發表出來得承受多大的現實壓力。對魯迅的批評意見,林語堂可以說是照單全收,但這其實並不代表他就接受了魯迅的觀點而修正自己,林氏其實自有他的確信所在。1934年1月16日出版的《論語》第33期上,林語堂發表長文《論幽默》,可以看做是對魯迅「中國沒有幽默」論調的系統回應,文中認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而「最上乘的幽默」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其實拋開這篇理論文章不講,林語堂本人大寫特寫小品文的實踐本就是對於魯迅無聲的抗辯,二人在《論語》上的互通聲息無形中也滋生了一種爭鳴的氛圍。

    歸根結底說來,編輯林語堂對於作者魯迅的複雜態度並不僅僅關涉人事意氣之爭,而是滲透著自家獨特的文學眼光。私以為,這是林語堂向來信奉的「費厄潑賴」精神的傳承。所謂「費厄潑賴」一詞,最早由周作人在二十年代中期使用,是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原來指在競賽中光明正大的比賽,不用不正當的手段,英國有人提倡將這種精神用於社會生活和黨派競爭中,並認為這是紳士風度的內涵。周作人早在《語絲》第54期上發表《答伏園論「語絲的文體」》一文,提出應該講究「費厄潑賴」精神:「大家要說什麼都是隨意,唯一的條件是大膽與誠意,或如洋紳士所高唱的所謂『費厄潑賴』(fair play)。」這種說法為林語堂所服膺不已,他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中這樣寫到:「此種『費厄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只好努力鼓勵,中國『潑賴』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費厄』,惟有時所謂不肯『下井投石』即帶有此意。」

    值得一提的是,「費厄潑賴」的提出有其現實語境,指的是當時對於女師大風潮論爭中已然落敗的章士釗,應放棄對其攻擊,以不失自身的體統與身份。這種觀點隨即遭魯迅否決,他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中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張。在血的事實面前,周作人與林語堂相繼放棄幻想,改正了自己的表述,林語堂還畫了《魯迅先生打落水狗圖》,引來廣泛關注。事實上,儘管作為一種政策的「費厄潑賴」沒有現實可行性,但「費厄潑賴」精神原則中自由獨立,真誠寬容的思想品格卻為林語堂所承繼下來,並一直持續到他本人編輯《論語》的時期,用林氏的原話來說就是「凡人只要能把自己的偏見充分的誠意的表示都是有價值」。揆諸於這一段發生在《論語》上的論爭,魯迅「一切文藝固是宣傳」的觀點顯然偏離了林語堂的性靈文學觀,因而其有關「幽默」及小品文的看法對於林語堂來說就必然是一種文學「偏見」,但同時這種「偏見」又不得不說是發自內心之誠意,所以也就有了自身獨立存在的特殊價值。林語堂不惜代價也要將魯迅的「踢館」文章納入到自己的雜誌裡,正是想維持不同思想與言論多元競逐,眾聲喧譁的格局,以實現一種編輯原則上的「費厄潑賴」,誠可謂思慮周全,用心良苦哉。

相關焦點

  • 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正能量」的文章;她寫了60篇,那你們就寫62篇,從數量上壓倒她;她的閱讀量十萬加,那你們的閱讀量就百萬加,千萬加;她的文章被翻譯成二國語言,那你們就把你們的文章翻譯成二十國語言,再次從數量上壓倒她;……「費厄潑賴
  • 對壞人,法律應「費厄潑賴」嗎?
    這時候,法律是繼續踏上一萬隻腳,痛打落水狗,還是費厄潑賴,給他們公平公正的權利和審判結果,往往考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法治文明程度。我們經常發現,有些老人在地鐵裡,或者在公交車上,強迫別人讓著,如不讓,就破口大罵。還有些老人霸佔公共休閒空間,跳廣場舞,我行我素,毫不顧忌他人感受。
  • 京魯大戰裁判搶戲,費厄潑賴不靈了,魯能泰山全力去拼下一場吧
    這就是費厄潑賴麼? 這場比賽的比分雖然是平局,但對魯能泰山隊球員的心理打擊卻讓人覺得是泰山隊輸了,是被裁判打敗了。
  • 林語堂曾在北京與魯迅並肩戰鬥,為什麼到了上海二人卻水火不容?
    他的《論費厄潑賴(fairplay)應該緩行》,出現在中學課本裡,而其中關於林語堂的條目注釋,則是「反動文人」。而此時的林語堂,已經是耄耋之年,他在自己的《80自述》裡面,還在驕傲地回憶當年的那場論戰,他說:當時北大教授們分為2派,她們是各自帶甲備戰、互不退讓,可謂是旗鼓相當。
  • 《林語堂傳》:林語堂的跨文化之旅
    或許「智性傳記」就像林語堂寫的傳記那樣,既注重史實,又帶有時代及個人激情。所以讀完這部傳記,我們應該就知道林語堂是在什麼背景下寫作《蘇東坡傳》和《武則天傳》的。錢鎖橋教授的跨文化履歷對林語堂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行思結合,詳盡地描述了林語堂一生跋涉文山史海的歷程。
  • 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風雨五十年,結婚紀念日溫馨感人
    但是,在林語堂眼裡,婚姻就是一雙鞋子,穿久了,自然就會合腳。(上圖:晚年林語堂,坐在他陽明山的家裡,眺望著山邊的餘暉。)關於婚姻,林語堂還曾有過一個非常精闢的比喻:婚姻是飯,有飯,才是踏實的。他是著名作家,說出來的話深入人心。但是,林語堂本人的婚姻也非常幸福。
  • 林語堂成名後,初戀約吃飯。妻子知道後,大手一揮讓林語堂赴約
    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多年,心裡始終裝著陳錦端,曾多次動了離開廖翠鳳的想法。常常覺得廖翠鳳過於俗氣,不如陳錦端出塵之美。林語堂和廖翠鳳在上海的時候,有一天,廖翠鳳接到陳錦端打來的電話,她簡單問好後就將電話交給林語堂。那天下午,整個下午林語堂都坐立難安。
  • 中國嘉德春拍8月11日將啟幕,林語堂九本日記上拍
    林語堂日記九本及重要手跡近三十頁也將亮相此次拍賣。林語堂「新生日記」內有手跡一百六十多頁,記錄了林語堂1943年9月17日由紐約啟程返華,至1944年2月26日打道印度返美,考察抗戰的親筆記事,其中涉及與蔣介石夫婦、宋慶齡、孫科以及許多著名藝文人士的往來交遊, 為研究林語堂的一手文獻資料。
  • 窮小子林語堂娶了富家女,結婚當天把婚書撕了,新娘卻笑了
    閩南家鄉的山水漳洲大地的文化,都是林語堂堅實的後盾,為生命塗抹上最鮮亮的底色。8歲的林語堂,曾被老師批評行文笨拙,」如巨蟒過小徑」。林語堂馬上回敬「似小蚓過荒原」。林語堂為西方人建構了一個中國形象,在那裡,飽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生命力的珍視,有深厚文化底蘊依託。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而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憑藉這個優勢,林語堂成為美國出版業的寵兒。在美國,林語堂擔當著戰時中國的民間發言人,當下中國時政的詮釋者、評論家的角色。
  • 「幽默大師」的跨文化之旅|草地·林語堂誕辰125周年紀念
    所以讀完這部傳記,我們應該就知道林語堂是在什麼背景下寫作《蘇東坡傳》和《武則天傳》的。 錢鎖橋教授的跨文化履歷對林語堂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行思結合,詳盡地描述了林語堂一生跋涉文山史海的歷程。可以說,林語堂的態度很有啟示意義。錢鎖橋教授也在書中闡明,人們常以「學貫中西」評價林語堂,這是做學問很高的境界。確切地說,想要真正理解林語堂,若能有中西兩個世界的生活體驗,對研究林語堂至關重要。而錢鎖橋教授本人恰好具備這樣的體驗,讓我們能從更深層次了解林語堂的「學貫中西」。
  • 林語堂先生的英語學習秘方
    林語堂先生可能有些朋友不熟悉,先介紹一下先生。(內容來自百度百科)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 林語堂先生和他的《開明英文讀本》
    《開明英文讀本》是林語堂先生為中國人量身定製的英語教材,此教材一出,不僅救活了一家書店——開明書局(當時正處於破產邊緣),而且為林語堂先生賺了一大筆銀子。最惹人注意的是,這套教材的橫空出世,很快就導致當時市面上其他的入門英語教材近乎絕跡。
  • 林語堂婚後心裡還有初戀,妻子廖翠鳳就帶著他的初戀回家做客
    林語堂與廖翠鳳結婚多年,曾多次動了離開她的想法,可是廖翠鳳卻吃定他離不開她。林語堂的東西一眨眼就會不知道丟到哪裡,只好不停地喊:鳳啊,我的書呢?我的眼鏡呢?我的系帶皮鞋呢?1916年秋天,林語堂受邀去廈門鼓浪嶼首富廖家做客。
  • 《京華煙雲》中姚木蘭一家的日常生活情趣,滿是林語堂的美好想像
    1938年,中國作家林語堂用嫻熟的英語寫成的作品《生活的藝術》在美國獲得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成功。作者 王苗林語堂成了大洋彼岸普通百姓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作品登上了當年美國非小說類暢銷書榜第一名,就中國作家在美國的成就來說,這一紀錄前無古人,至今仍無來者。無論是寫作還是參加各類活動,林語堂都自覺地賦予自己「世界公民」的身份。
  • 林語堂之父林至誠,一個鄉村牧師如何造就一代文學大師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林語堂可謂鼎鼎大名。他不僅學貫中西,更以幽默的筆調寫出了不少文學經典。林語堂還是向西方人介紹中華文化的大使,為國學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而在1940年與1950年,林語堂更是兩度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足見其在文壇上的地位。不少成功人士的出現,與童年的啟蒙教育息息相關。
  • 林語堂:一個頗具爭議的作家,在他彌留前說出了2件一生遺憾之事
    上文,小編主要介紹了林語堂在國內的一些生活經歷,包括他跟陳錦端的愛情故事,以及他跟魯迅發生的一些恩恩怨怨。最後,在美國友人賽珍珠的勸說下,他決定放棄國內的一切跑到美國發展。那麼,今天小編就著重跟大家一起分享林語堂在美國的新生活。
  • 李清照一首很深情的詞,被林語堂翻譯成英文,文風優美,廣受讚譽
    但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這首詞作曾被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學者林語堂翻譯成英文,並且廣受讚譽。在翻譯時,林語堂先生並沒有生硬地逐字句翻譯,而是根據詞的情感基調,按照英語習慣進行「再創作」。由於筆者對於外國語言文學不甚了解,因此在這裡無法進行深入評價,請讀者諒解。但你也學會問,林語堂為什麼要將我們的文學經典經典翻譯成外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