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3人同時參軍,卻意外失聯杳無音訊,再見面時都成開國少將

2020-12-05 爾格說歷史

紅安,一個令中國人無比驕傲的地方,在這裡,誕生了中國將近兩百多位開國將軍,誕生了兩位國家主席,這裡書寫著中國人三四十年的艱苦奮鬥,書寫著無數英烈保家衛國的光輝事跡

流淌著紅色血液的地方,也孕育著數不清的動人故事,有這樣三位將軍出生在這裡,他們喜歡這片土地,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淚,鑄造起了民族脊梁。三位兄弟,分別又相遇,但再見是早就物是人非,他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系列的諾言。

一個好漢三個幫

那年,是中國人開闢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時候,這星星之火仿佛燎原一般,在無數的小農村裡散落開來。

在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的山區裡,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農民翻身做主人,中國共產黨用他們為民服務的宗旨,一點點的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湖北紅安的三個農民的兒子,相約在一起,共同參了軍,成了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可惜好景不長,蔣介石便開始大規模的圍剿。

一次次的戰鬥,讓兄弟三人的心緊緊跟著黨,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紅軍開始了艱辛的長徵。

為了讓更多的有生力量撤到安全的地方,中央對軍隊進行了調整,實行更激動靈活的應對戰術,三個兄弟也因為各自部隊的原因,開始分離,這三位紅軍戰士便是後來的開國將軍,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啟文。

三人開始了自己不同的人生旅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名字,也不過是他們為了掩人耳目,在行軍路上臨時所改,因為同為紅安縣一個村子的好夥伴,也使得他們後來成為很好的革命兄弟。

年紀輕輕的三個人,在思想和行動上卻很成熟,他們沒有走錯路,始終跟隨黨和人民,戴克林是紅四方面軍的一個參謀,他隨著徐向前的部隊,率先挺進長徵之路,也是整個紅軍的先頭部隊。而戴克明卻跟著留存下來分散在南方各地的遊擊隊,開始反抗鬥爭,程啟文也隨後來的紅軍走上了長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個人如果有理想,那麼他在任何地方都會跟隨著自己的理想不斷進步,不斷奮鬥,這三位將軍便是這樣的人,每逢佳節倍思親,雖然他們天各一方,失去彼此間的聯繫,可他們心中卻都始終裝著黨和人民,三人也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

紅四方面軍在延安順利回師之後,其他各路的紅軍也都經歷千辛萬苦抵達了延安革命根據地,此時的延安,已經養不起數十萬長徵的紅軍隊伍。

對他們來說,各多的土地才能讓這麼多的人吃上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有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南泥灣。

除了在陝西一帶開墾荒地,自給自足,中央也決定向西挺進,解決自己的後背問題。此時的蔣介石怎麼也不會想到幾萬紅軍居然成功的爬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幾十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居然被甩在了南方。開始調集部隊,準備在陝西圍剿。

紅軍前有蔣介石的中央軍,後有盤踞在西北沙漠多年的馬家軍,綜合考慮,紅軍決定先突破後面非正規化的馬家部隊,於是徐向前率領的紅四軍,包括戴克林在內的兩萬多紅軍,從延安出發。

可他們完全低估了這些土匪的實力,這一時期的紅軍習慣了在湖南貴州的深山老林裡打遊擊,在叢林戰早已不適應西北戰事,馬家部隊以騎兵為主,分割包圍紅軍,行動迅速,作戰敏捷,讓紅軍大吃苦頭,後來戴克林將軍回憶,他們被切斷了補給,不少紅軍被抓,他們是從荒漠裡乞討著回到了根據地。

戴克明將軍在南方打了三年多的遊擊戰爭,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南方遊擊隊也終於在腥風血雨中,緩過了一口氣,在陰雨連綿的井岡山上,有出現了他們嘹亮的軍歌聲。

那是生命的力量,也是永遠不了磨滅的番號。程啟文將軍的部隊則隨著中央後來抵達了延安,途中,他經歷了多次傷病,甚至後來老將軍時時回憶起自己的戰友,忍不住的傷心落淚。

革命三兄弟均為國人脊梁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南方的遊擊部隊被整編成了新四軍,也許是冥冥之中上天註定,戴克林奉上級的指示去到安徽參加了當時的新四軍工作會議。

到那之後,被安排在了一間兩人宿舍裡,而這間屋子還有一個將軍,這便是戴克明。兩個人十幾年沒有見,模樣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兩個人都改了名字,誰也不認識誰。

可走到哪裡,家鄉的味道是不會變,家鄉的口音不會變,兩個人一打招呼居然發現,都是湖北老鄉。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他們紛紛談起自己的故事,兩人越講越發現,彼此的故事是如此相似,忍不住的戴克民弟弟問到,你是道駒哥哥嗎?臨走的時候,戴克林用的就是這個名字。

當他再一次從自己兄弟的口中聽到了這句熟悉的稱呼,抑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淚。多年來兄弟分別,杳無音信,如今機緣巧合之下,又一次見面,兄弟倆感慨萬千。歲月不留人,他們早就已經是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是意志堅定的革命者。

多年後,戴克林帶著自己的部隊走出了國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著名的冰雕連就是他手下的戰士,戴克明則是隨著部隊轉戰南方,後來也參加了東北解放。

再見程啟文的時候,他們都已成為了將軍,這也是直到了1955年,共和國第一次授勳儀式,兄弟三人才再一次聚首,說不盡的淚水裡是多年後重逢的喜悅,這便是中國人,這便是人民軍隊的意志和靈魂。

結語

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啟文三人都參加紅軍,雖多年失去聯繫,但他們仍然是關係特別好的兄弟,這樣的兄弟情義也是極其讓人羨慕了。歷史上因為戰亂親人朋友被迫分離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有的親人再次相見的時候都相顧不識,更何況是朋友呢,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啟文三人再見之時還能跟親兄弟一樣,實在是太可貴了。

重逢時三人的心情不是其他人可以理解的,在戰亂的年代裡,能活下來都是萬幸的,更不要說兄弟再次相見,更是想都不敢想。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朋友之間想見,通過任何方式都可以見到,根本體會不到多年無法聯繫,再次見面時的心情。

但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這些人,他們為了給國人一個和平的年代,遠離家人朋友,甚至犧牲生命,這種為國奉獻之人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佩,為了自己和同胞,我們更應該學會顧全大局,為了大局犧牲一點自己的小利益也沒什麼不可以的,這是一種榮譽,值得我們每個人自豪的榮譽。

相關焦點

  • 三兄弟保家為國去參軍,多年杳無音訊,再相見時都成了開國少將
    在開國將軍裡,三兄弟都是將軍,這實屬罕見。三兄弟在參加紅軍後,多年杳無音訊,再見面時都成了少將,他們是戴克林、戴克明和程啟文。戴克林跟戴克明二人是堂兄弟,戴克林和程啟文則是表兄弟。三人中戴克林最大,生於1913年,而戴克明和程啟文同數,比戴克林小兩歲,他倆生於1915年。
  • 三兄弟參軍後失去聯繫,建國後都是開國大校,重逢時都晉升少將
    三兄弟參軍後失去聯繫,建國後都是開國大校,重逢時都晉升少將 上世紀前半葉,中國正處於革命時期,很多窮苦人為了有口飯吃,全家一起鬧革命。不過打仗就會有犧牲,比如開國大校梅少卿,一家6口只剩下他一個。
  • 楊姓威武:晉升為「開國少將」的軍人有兩位數!
    楊姓威武:晉升為「開國少將」的軍人有兩位數!楊姓出自姬姓。周成王那時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xī](春秋時晉國大夫)的封地,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根據2015年人口普查數據:楊姓總人口有4000多萬,是繼陳姓後排名第六的人口大姓。
  • 105歲開國少將詹大南逝世 開國將軍健在者僅存7人
    原標題:開國少將詹大南逝世,抗美援朝中率部全殲美軍 「北極熊團」澎湃新聞記者從詹大南將軍親友處獲悉,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詹大南將軍於2020年11月21日上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105歲。
  • 袁姓威武:開國將軍十一位,兩位中將,九位少將!他們都是誰?
    袁姓威武:開國將軍十一位,兩位中將,九位少將!他們都是誰?袁姓,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30萬,雖然袁姓人口不多,不過袁姓誕生了鼎鼎大名的袁世凱,袁崇煥、袁紹等,三個人中,就只有袁世凱問鼎帝王寶座,也是袁姓唯一的帝王。袁世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是回過頭看看,我們每個人都不會那麼完美,袁世凱、袁崇煥、袁紹亦是如此。
  • 年輕時候是理髮師,後來參軍打仗,建國後成開國少將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開國少將就是我們熟悉的金世柏將軍,建國後被授予少將軍銜。金世柏將軍湖北人,早年跟著一位師傅學習理髮,一直從事理髮工作,後來有一天聽到紅軍招兵的消息,立馬就收拾好東西,直接投奔紅軍隊伍了。
  • 開國少將回家探親時,看到母親正要出門乞討要飯,直接泣不成聲
    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作為一個英雄的家屬是值得後人尊敬的。在一九五九年,有一個開國少將,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探親,結果卻發現自己的母親正準備出門討飯,這是為什麼?是什麼樣的生活讓開國少將的母親淪為討飯的地步?
  • 開國少將因病去世,開國上將嚎啕大哭: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許世友是大名鼎鼎的開國上將,他與許多開國將軍都有很好的交情。若論感情最深,無過於開國少將袁克服。 1955年首次大授銜,共授予開國少將軍銜798位,1958年又補授8位開國少將,1961年至1965年間有554位開國大校晉升少將軍銜,這554位也屬於開國少將軍銜。
  • 開國少將官至省委書記,兒子卻一個判死刑,一個判死緩
    1955年,我軍舉行了盛大的授銜儀式,經過認真細緻的評定,一共選出了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和數以千計的共和國將軍。在這些將帥當中,少將的名額最多,高達798位,後來還晉升了不少。相比之下,開國少將普遍年輕力壯,是我軍人才的後備力量。他們不少人後來的成就非常大,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熊應堂將軍。
  • 他是開國少將,但享受中將待遇,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他是誰?
    他20歲參軍,47歲任裝甲兵副司令員,是唯一的「上將級」少將。他是陝北紅軍的創建人之一,和堂弟一起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誰呢?大家都知道1955年授銜的時候,正兵團一般可以授予上將或以上軍銜,副兵團一般授上將。準兵團、軍級幹部一般授予少將或中將軍銜。而賀晉年是唯一的副兵團少將,賀晉年險些連少將都沒當上,紅軍時期賀晉年已經是紅27軍軍長,是軍級幹部,抗戰時期,賀晉年是三邊軍分區司令, 解放戰爭時,賀晉年都是縱隊司令併兼任第十五兵團的副司令。
  • 楊姓1955年開國將軍大全:四位上將、三位中將、少將兩位數!
    二、楊國夫中將,安徽省六安市霍丘縣人,1929年參加紅軍,他被譽為最會帶兵的開國中將,1937年將一支農民武裝鍛造成五大虎師之一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三、楊梅生中將,(1905年-1978年)原名楊勳梅,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淦田鎮人,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武漢警衛團,次年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 1614位開國將帥又少1人,104歲開國少將楊思祿今日逝世
    記:1955年授銜的1614位開國將帥中,目前僅存少將9位人物速讀:楊思祿早年照片2005年,時的楊思祿少將楊思祿少將近照楊思祿相關書籍中的介紹一個月前,開國少將、原瀋陽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原冶金工業部部長陳紹昆於10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1614名開國將帥中,現在僅餘8位。
  • 英勇善戰的開國少將,卻在主持會議時被貼身警衛員暗殺,有何隱情
    但是,我國的一位開國少將功勳卓著,卻沒有戰死沙場,而是被刺殺身亡,刺殺他的人還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警衛員。01這位英勇善戰的開國少將名叫李發,1913年10月生於安徽六安。1929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了工農紅軍中,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 他是開國少將,但他的衛兵是將軍元帥見到他,想叫他「老師」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68字,閱讀約3分鐘袁業烈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開國將領中也不為人所熟知,但他是個老人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革命歷程。1899年,袁業烈出生於湖南省洞口縣。
  • 達州一軍人35歲被授予少將軍銜,是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他是誰?
    1955年,新中國第一次授銜,當時開國少將據說有800多人,當時開國少將的平均年齡是43歲,而我們四川達州有一位軍人,出生於1920年,是我們達州金石鄉人,1955年9月授銜的時候,不到35周歲,是我國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之一。
  • 開國少將再隕一員:98歲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胡煒逝世
    開國少將再隕一員:98歲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胡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8-06-2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 他是我國唯一外籍開國將軍,有雙重國籍,在兩國同時獲少將軍銜!
    1955年-1964年,我國第一次授銜的軍官,有1614人被授予將官軍銜,統稱為開國將帥中,其中有兩個人顯得特別突出。第一個是李貞,她是當時唯一的女將軍;另一個是洪水,他是唯一的外籍將軍。洪水是我國唯一外籍開國將軍,有雙重國籍,在中越兩國同時獲少將軍銜,得到兩國人民的尊敬!
  • 開國少將因傷住院,看護士有些眼熟,仔細詢問後得知是自己妻子
    開國少將張行忠曾回憶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時說:結婚那天晚上,和初見面那次一樣,也是點的松明子,互相也不好意思細看,只是半夜的夫妻,只記得大體模樣……。張行忠是安徽金寨人,1913年出生,金寨是全國第二大將軍縣,也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誕生地,在這樣的紅色思想下,16歲時,張行忠參加了紅軍。
  • 開國少將衣錦還鄉,和趕驢老漢一路暢聊,到家時才發現是自己父親
    不過,由於之後王扶之又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在60年代的時候,被授予少將軍銜。雖然他不是1955年被授予的少將,但也依舊被視為開國少將之一。革命勝利後,王扶之曾經回家鄉探望父親,並和趕驢車的老漢聊了一陣天,結果抬頭一看,王扶之和趕車老漢抱頭痛哭,這其中原因何在?1、小紅軍和1955年獲得將軍軍銜的將領們比起來,王扶之的資歷無疑比較淺。
  • 開國將帥的名字都很好聽,但這位少將的名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開疆拓土的將帥們,雖然大多出身貧寒,但起的名字都很好聽,如張愛萍、韓先楚、王必成、聶鳳智、餘秋裡、頓星雲等,個個都是名不虛傳。但是有一個開國將軍,名字很簡單,直接叫「孫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孫將軍,黑龍江省寧安縣人,16歲那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家鄉被日寇佔領,孫將軍義憤填膺,加入當地的工農義務隊。一九三二年,孫三接到一個任務,上級要他親自去送情報,由於關係到當地地下人員的安全,所以十分重要。孫三不敢走大路,他只走那些稀少的羊腸小道,跋山涉水,露宿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