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YouTube App產品體驗報告

2021-01-0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是YouTube App的產品體驗報告,作者主要分析app的產品狀況、產品結構、交互體驗、產品思路和產品內容輸出策略,探討目前知識付費領域的發展,分析「得到」產品的成功經驗。(本文大概1.5w字左右)

目錄:

01 前言

背景和目的

體驗環境

02 產品狀況

產品簡介

產品定位

用戶分析

市場分析

競品分析

03 產品結構

功能架構

信息架構

基礎流程

04 交互體驗

UI

圖標

頭像

動效

品牌傳承

權限控制

細節

05 廣告體驗

06 會員服務

07 推薦系統

08 創作者支持

09 功能暢想

面臨的挑戰

更改建議

新功能暢想

10 本地化嘗試

11 總結

01 前言1.1 背景和目的

產品開發需要對基於需求不斷完善功能,流程需要一步步推進。設計App時還需要考量行動裝置特性、新的交互方式。谷歌作為安卓系統的主導廠商,在硬體和軟體層面都在強化自己的生態,旗下的視頻平臺YouTube是生態的代表。

本文將通過筆者對YouTube長時間的使用,主要基於App客戶端並結合桌面端進行分析,分析功能設計的要點,探尋設計底層的考量,形成體驗報告,以訓練自身產品思維。

此外,隨著谷歌AI戰略的推薦以及Android 10系統的到來,未來的YouTube將是否有大的變化?本文將依據現有版本,為後續迭代提供紀錄參考。

1.2 體驗環境使用設備:Samsung Galaxy S10+作業系統:Android 9,One UI 1.1 (412×869 dp)App版本號:v14.45.52網絡環境:WiFi+移動數據流量02 產品狀況2.1 產品簡介

YouTube(中文俗稱「油管」)是一個美國的視頻分享網站,允許用戶上傳、觀看、分享及評論視頻。

YouTube創立於2005年,2006年被谷歌(Google)公司收購,經過多年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最受歡迎的視頻站點。YouTube提供Web、App、TV、VR等版本,使用谷歌帳號,內容能多端共享。

2.2 產品定位

YouTube定位於免費提供視頻觀看的平臺,鼓勵用戶上傳原創的優質內容,向全世界傳播和分享自己的樂趣。

2.2.1 產品類型

YouTube在早期屬於媒體型產品,為人們提供了信息傳播平臺。隨著社交功能的加入,逐漸地YouTube具備了社區型產品屬性。儘管集成Google+戰略失敗,但YouTube還是不斷在強化用戶關係、增強內容驅動力。

此外,YouTube還為用戶和企業客戶建立一套廣告系統,讓多方建立商品買賣關係。綜上,YouTube成為了一個具備「媒體+社區+平臺」屬性的產品。

YouTube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

免費視頻上傳(視頻託管)免費視頻播放視頻評論與分享視頻直播音樂上傳(音頻託管)、播放、分享社交廣告投放廣告分成2.3 用戶分析

2.3.1 目標用戶

YouTube的主要的用戶是全球範圍內使用視頻媒介來傳播、獲取、分享信息的個人和企業,還包括圍繞音樂製作與分享的個人和企業。

2.3.2 用戶總量

從總量上看,YouTube平臺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0億(只統計已註冊登錄的用戶)。在所有用戶群體中,創作者、普通用戶是YouTube的兩個主要角色。創作者可以創建自己的視頻頻道,普通用戶在註冊登錄後可以進行關注頻道,獲得內容更新。目前,全球共有約5000萬YouTube獨立創作者。

2.3.3 受眾特徵

在美國,YouTube是年輕人中最受歡迎的應用,年齡在18-24歲、25-34歲之間的YouTube用戶超過了其它任何應用,高於第二位的Facebook(最受65歲以上用戶歡迎的應用)。

此外,90%以上的美國人都是YouTube用戶。在英國,YouTube同樣在年輕人群體中佔主導地位。根據castfromclay數據,YouTube用戶家庭收入最高超過100,000美元,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大。

顯然,YouTube成為了吸引美國各行各業消費者的最有效渠道之一。

從性別上看,62% 的YouTube用戶為男性,而女性佔比38%。從地區分布看,80%的用戶來自於非美國地區。另外,YouTube全網流量的70%來自於行動裝置,觀看會話持續時間超過了40分鐘。由於YouTube的用戶量和谷歌服務優勢,有約62%的企業都選擇了YouTube。

2.3.4 用戶需求

主要的痛點與需求處理

2.3.5 使用場景

開放的YouTube沒有使用門檻,能讓大眾輕鬆使用,並且使用場景多樣。比如:

一位在校學生因為上課很無聊,下課後用電腦訪問YouTube,搜索搞笑視頻觀看。上班族A在下班回家路上用手機觀看當天的YouTube熱點以及訂閱頻道視頻。一名特斯拉車主因為要等女友,在車裡用車載設備看起來YouTube視頻。在紐西蘭旅遊的F用YouTube觀看美國的電視節目。一位自由職業者製作了UI設計教程,發布到YouTube上供其它人觀看學習。具有音樂天賦的女生Cindy把自己的吉他彈唱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獲得了關注。主播D通過直播賺錢,在家裡使用YouTube開始了遊戲直播,並和觀眾互動。科技記者G由於有事無法參加谷歌的新品發布會,只好用YouTube看發布會直播。初創公司X剛剛上線了新產品,由於需要新用戶,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則視頻廣告,廣告服務提供了谷歌商店的App下載鏈。

2.3.6 小結

年輕人群體將YouTube作為社交媒體的首選,他們是平臺主要的用戶。YouTube在老人群體中也受歡迎。總體上,平臺用戶主要以男性為主,但差異不大。在全球範圍內YouTube用戶都能簡單快速使用,不會擔心時間和空間的限制。YouTube還適用於個人、公司,不同主體都可以選擇相應功能獲得不同的服務。

2.4 市場分析

2.4.1 財務表現

YouTube每年為Google創造的營收約為130億美元,根據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2019第二季度財報,YouTube已經成為繼搜索之後的第二大營收引擎。

2.4.2 App獨立下載量

強勁的表現離不開平臺用戶。YouTube用戶每天觀看視頻時長超過10億小時,這比Netflix和Facebook視頻的總和還多。那麼YouTube的App客戶端表現如何?

YouTube的Android app在谷歌商店(Google Play Store)的下載的獨立用戶達到了6100萬,而實際的設備安裝次數是50億次。其它版本也有一定的下載量:YouTube Music 76萬,YouTube Kids 85萬,YouTube TV 7萬,YouTube VR 0.3萬。

YouTube的Android app在谷歌商店(Google Play Store)的下載的獨立用戶達到了6100萬,而實際的設備安裝次數是50億次。其它版本也有一定的下載量:YouTube Music 76萬,YouTube Kids 85萬,YouTube TV 7萬,YouTube VR 0.3萬。

2.4.3 評價與得分

YouTube獲得的評價以好評為主,評分為4.4分(滿分5分),和上文中列舉的Twitch等相關應用評分幾乎相同(4.4或4.5分)。

好評的理由:

內容多,幾乎能看所有內容(新聞、遊戲、音樂、電影、教程、Vlog等)功能豐富( 支持VR及360°視頻,隱私模式,暗黑模式等)簡單易用(谷歌帳號支持,多系統多設備兼容)為創作者提供了經濟支持

差評的理由集中在:

太多的廣告功能缺陷(無故停止運行,運行緩慢,導致設備重啟,Bug多等)越更新越難用交互缺陷(如自動播放,稍後觀看等)

2.4.4 版本更新

早期在Android系統中YouTube是內置的程序,直到2010年YouTube基於HTML5發布了手機端App,可以在安卓及蘋果手機上使用,不過直到2011年12月才正式發布了Android客戶端,次年即2012年9月發布iPhone客戶端。直到目前YouTube的更細歷史跨度達到8年。

YouTube的版本更新頻繁,從日期2019-09-08的版本到v10.24.58到日期2019-11-23發布的v14.43.55,短短兩個半月時間,版本更新就多達30次。在實際使用中,打開App首頁會經常看到更新YouTube的提示。

經常更新App可以帶來新功能,修復Bug並帶來安全更新,但是過於頻繁也損壞了用戶體驗,增加了操作成本。

最近的版本更新記錄:

2.5 競品分析

YouTube專注於視頻服務,其也遇到過一些競爭對手,主要包括Vimeo、Dailymotion、Vevo、Twitch、Instagram、Vine、Tiktok等。

2.5.1 Vimeo

Vimeo是一個無廣告的視頻網站,它是YouTube的直接競爭者。Vimeo成立於2004年,比YouTube更早。Vimeo在視頻服務方面曾走在前列,它是第一個支持高解析度(720P)的視頻網站。在2014年Vimeo就開始支持4K、360°、VR視頻。

在早期,Vimeo曾經禁止遊戲視頻,因為遊戲視頻的市場過長,轉碼成本高。不過這一禁令不久就取消了。但是Vimeo沒有抓住遊戲帶來的商機,遊戲視頻流媒體服務市場被Twitch和YouTube Gaming奪走。

在內容方面,Vimeo以「精」為主,而非YouTube的多而全。目前Vimeo仍在開拓軟體即服務(SaaS)業務,進行了幾次收購。

Vimeo取代了YouTube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由於YouTube的崛起,Vimeo依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實際是一種萬幸。

2.5.2 Dailymotion

Dailymotion是一個創立於2005年的視頻網站,曾在2009年獲得法國政府投資,2011年時

估值為1.2億歐元。2013年5月,雅虎欲意收購Dailymotion但被法國政府阻止。在2015年之後,Dailymotion 90%的股份由Vivendi公司獲得。

2018年,Dailymotion完全從其網站上刪除了評論,隨後取消了視頻排序、視頻轉發等功能,失去了部分用戶,加上版權壓力,Dailymotion並未能發展壯大。

2.5.3 Vevo

Vevo是一個專注於音樂視頻的託管與分享平臺,在2009年由環球音樂、索尼音樂娛樂、和EMI三家公司合資成立。最開始Vevo擁有自己的託管服務和App,只是與谷歌進行合作在YouTube上進行少量的視頻投放。但由於成本及安全原因,2018年Vevo宣布App停用,之後全面轉用YouTube進行分發,至此,這個全美訪問量排名第一的音樂網站將流量送給了谷歌。

2.5.4 Twitch

Twitch的前身Justin.tv創始於2007年,在2011年6月,遊戲內容從中剝離,取名為TwitchTV。由於Twitch的優異表現,母公司也在2014年2月更名為Twitch Interactive。3個月後,谷歌提出了以10億美元收購Twitch的邀約,但是最終在8月份,Twitch被亞馬遜以9.7億美元收購,成為了全資子公司。這次收購中知名的遊戲開發商Take-Two也擁有2%的股份,可見Twitch擁有遊戲基因。

之後,通過一系列收購與運營,Twitch成為了遊戲視頻直播和電子競技平臺服務商。

2011年7月,Twitch發起了其合作夥伴計劃,到2015年8月,該計劃已達到11,000多個會員。合作夥伴計劃允許創作者分享廣告收入。此外,Twitch用戶可以以每月4.99美元的價格訂閱創作者的頻道,獲得專屬的服務。由於這一廣告分成系統和亞馬遜電商的合作,Twitch迅速成為主播的最主要選擇。

2.5.5 Instagram

Instagram發布於2010年,最初是一個相片託管及分享平臺,2014年臉書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

之後Instagram進行重新設計,成為臉書生態的一員,並組建發展成一個以相片、視頻、直播為主的社交平臺。隨後通過API等限制,使得第三方軟體和Web應用程式不能再訪問Instagram帖子內容。

雖然Instagram不是以視頻作為主要服務,但是在平臺內封閉的環境下,短視頻和直播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加上臉書的社交戰略,也給YouTube帶來了挑戰。

2.5.6 Vine

Vine是短視頻的鼻祖,它成立於2012年6月。Vine允許用戶上傳6秒的短視頻進行分享。在2012年Twitter收購了Vine。截至2015年12月,Vine擁有2億活躍用戶。但是好景不長,約一年以後,Twitter宣布Vine無法上傳視頻,之後要求用戶儘快下載存檔視頻,不久Vine正式終結。

Vine主要受到了自身6秒視頻的限制,雖然此後進行長度調整,但為時已晚。此外,競爭對手的模仿也成為了直接的挑戰。Snapchat在2012年12月增加了10秒的視頻共享功能,Instagram在2013年6月增加了15秒的視頻共享選擇,後面放寬到了60秒甚至10分鐘。

在Vine產品生命周期終結的時候,也正是同類產品搶佔短視頻市場的時機。包括Instagram以及Musical.ly/TikTok。

2.5.7 Tiktok

Tiktok即抖音,是字節跳動於2017年推出的一款產品。在2017年字節跳動收購music.ly,並於2018年8月將其與TikTok合併,形成了一個短視頻為主的社交媒體平臺。

Tiktok一經推出,憑藉強大的市場推廣獲得絕對的佔有率。在2018年整個上半年,TikTok在蘋果應用商店的下載次數超過1.04億次,超過了Facebook,YouTube和Instagram,成為世界上下載次數最多的iOS應用。截至2019年2月,TikTok全球下載量達到了10億次,且不包含中國大陸的安卓用戶。

2.5.8 Netflix

Netflix創立於1997年,早期主要從事家庭視頻銷售和DVD租賃,之後推出訂閱服務。2002年IPO上市。在2010年,Netflix開始大力拓展流媒體業務,截至2016年1月,Netflix宣布擁有7480萬訂閱用戶。2018年3月2日,Netflix股價飆升,市值突破1300億美元,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數字媒體和娛樂公司。

YouTube和Netflix在付費內容上存在一定競爭,YouTube引入了付費模式,用戶取得高級會員權限後可以觀看付費內容,包含YouTube官方自製和第三方付費內容。Netflix除了強化訂閱模式外,和娛樂公司合作外,也開始了內容製作打造自己的內容。為了鞏固自己的優勢,Netflix的付費內容只能在Netflix上觀看,並未將付費資源投放到YouTube。

小結:

通過主要業務領域和發展歷史對比,可以看出YouTube起步早,但早期的直接競爭對手已經喪失了優勢,現在YouTube佔據了絕對的市場地位。由於需要擴大市場,和亞馬遜、臉書等業務領域產生了「衝突」,開始了競爭。

2.5.9 App對比分析

通過對谷歌商店各App的數據統計,進行對比分析。

1)獨立用戶數:YouTube App擁有6100萬獨立用戶,遠遠超過Vimeo、Dailymotion這樣的早期對手,最大超過了580倍(Vimeo)。但總量上落後Instagram 約300萬。而對於現有的有直接競爭關係的Twitch,YouTube是它的約21倍,從數據上看具有顯著優勢。

2)App安裝次數:YouTube的設備安裝次數是50億,排名第一,遙遙領先其它App,並且是第二名Instagram的5倍,是Vimeo的500倍。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次數僅為安裝次數,並非實際的安裝用戶,卸載重裝、更新等也會計算在內。

3)平臺估值/市值: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YouTube(1600億美元)、Netflix(1380億美元)、Instagram(1000億美元)、Tiktok(750億美元),而其它5個平臺均估值低於5億。從分布上看,視頻平臺的估值/市值相差懸殊,呈現兩級分化現象。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統計的Netflix是上市後的市值數據,其它為估值數據。目前YouTube獲得了最高的估值,近年來一直在上漲中。

小結:

YouTube是發展較早的視頻平臺,並在後續發展中取得了高市場佔有率,用戶基數大,市場價值排在前列。隨著競爭加劇,在長視頻的基礎上,逐漸開始短視頻、直播、內容製作等業務,和其它平臺展開競爭。這種競爭從早期的視頻託管網站轉移到了流媒體與社交,Instagram、Twitch、Tiktok、Netflix等成為現在及未來主要的競爭對手。

03 產品結構3.1 功能架構

對比PC Web端,YouTube的App繼承了大部分的、核心的功能模塊,主要包含:搜索模塊、視頻播放模塊、評論系統、個性化推薦系統、內容上傳與發布系統、通知模塊、用戶資料系統、會員服務模塊、廣告系統、安全系統等。不過,App端缺少了創作者中心等功能。

功能架構圖:

3.2 信息架構

App信息結構圖:

3.3 基礎流程

基礎流程圖:

04 交互體驗4.1 UI界面

4.1.1 頁面切換

YouTube App內的頁面間切換方式為點擊切換,不支持左右滑動切換。

4.1.2 導航設計

YouTube App主界面導航採用底部固定式選項卡菜單,共5個:首頁、時下流行、訂閱內容、收件箱、媒體庫。

隨著行動裝置尤其是手機設備中大屏和全面屏的流行,屏幕能展示更多的內容,不必一直進行突破屏幕空間限制。YouTube也不再完全按照原有的谷歌MD規範進行設計,最明顯的是導航拋棄側滑菜單,採用底部選項卡代替。

這樣做的好處是:

讓用戶減少操作步驟,菜單選項在主界面一目了然,一次點擊直達內容板塊;使得iOS和Android 設計風格趨近「統一」,減少設計和開發成本;和主流的、用戶量多的App(如微信、Facebook等均採用底部選項卡導航)形成一致,降低認知成本,採用常用的操作邏輯讓用戶沒有陌生感;底部導航更利於單手操作,而側滑菜單通常位於屏幕左上角不利於用戶單手操作。

但是底部導航也存在缺點:對橫屏的支持不夠友好;在大量功能菜單的情況下,底部選項卡數量(通常最多不超過5個)有限。這時可以採取「側滑+底部導航」的組合方式,這也被同為視頻平臺的Bilibili App採用。

YouTube的帳號與設置中心則採用列表式菜單,各項功能依次排列。

存在的問題:點擊底部導航進入[收件箱],發現裡面通知消息很少,為什麼會將它作為一級菜單?考慮到有的用戶(尤其是創作者)會有大量的內容更新提醒、評論回復,一個專門的收件箱就有必要了。

在個人實際使用中,由於消息幾乎為個位數,[收件箱]作為5大底部導航經常被不自覺地點擊打開,但並沒有收穫實際信息,讓人懷疑它存在於導航的必要性。

導航設計主要變化歷史:

2010發布的YouTube客戶端採用底部彈出式導航,此後兩年的版本基本延續了該設計。

2013年,YouTube UI重大改版, YouTube 5.0 帶來了側滑導航菜單,用戶使用時只需要在屏幕左側邊緣向右滑即可喚出菜單,也可以點擊左上角的「三橫」圖標進行展開/關閉導航菜單。

該版本還帶來全新的卡片設計(下文布局將講到)。2014年YouTube 6.0帶來了Material Design設計,在頂部補充了「首頁」「音樂」選項卡。

圖:2013年的YouTube 5.0 帶來了側滑菜單

2015年6月谷歌重新設計了YouTube,頂部導航包含3個選項:首頁、訂閱內容、我的(帳號)。之後頂部增加了「熱門內容」。

2015年6月谷歌重新設計了YouTube

1年後即2016年,YouTube將導航從頂部移到了底部,此時底部有了5個選項卡:首頁、熱門內容、訂閱內容、分享、帳號。2017年,底部選項卡又變化成4個:首頁、熱門內容、訂閱內容、媒體庫,(此外,頂部增加了頭像圖標,下文將講到)。2018年,增加了「收件箱」,這樣的5個底部導航選項卡設計一直持續到現在。

圖:2015年的4個頂部導航逐漸轉變為2016年的5個底部導航

4.1.3 內容布局

1)視頻內容布局

當前YouTube視頻內容採用「列表式」(也可以看成是「通欄卡片+留白」)布局來容納視頻內容:封面(高230px);創作者頭像、視頻標題、頻道名稱、觀看次數、上傳時間(總佔高度54px)。

在一屏中,當首頁有廣告時,只能展示兩個卡片即兩個視頻。當忽略廣告時,一屏的空間最多展示3個視頻。而且注意到,第3個視頻封面只會顯示一半,告知用戶可以繼續下拉。

對比早期YouTube 2.0版本採用了「列表式」布局,那時一屏可以展示6個視頻,而且是在小屏幕上。從常規角度上,屏幕逐漸變大,應該展示更多的視頻內容。但是目前正好相反,大屏幕下一屏展示的數量少了一半。內容布局從以前的左圖右文變成現在的上圖下文。且圖片不僅佔有面積絕對的多,且在元素中排在首位。

可見,採用這樣的方式,目的是突出了圖片的作用,吸引用戶的視覺。對於創作者,封面製作變得及其重要。

當然,首頁的視頻內容布局並非一成不變。有時候,會看到有卡片式的視頻,可左右滑動(這種方式還用於廣告內容,下文將講述)。這樣的卡片布局內容一般是專題性質,如重點新聞等,它們不屬於用戶訂閱,而是來自系統推薦,並且數量高於3個,與首頁其它視頻相比權重不高。

而進入每個視頻的播放界面,在播放器下方的關聯視頻,採用的是列表式,左圖右標題,和早期的YouTube相同。

首頁及訂閱內容視頻布局為什麼不用網格式/雙欄卡片?

列表式的空間利用率差,網格式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為什麼YouTube不採用「雙欄卡片」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呈現兩個視頻,這樣也和桌面端端(一排多個)保持一致?

在淘寶中,雙欄卡片可以並列展示兩組商品,這樣有利於對比。但對於YouTube的視頻,它們之家彼此獨立,來自於不同的創作者,視頻之間不存在對比,用戶需要的是快速瀏覽,篩選出想看的內容。

此外,布局背後實際隱藏著清晰的設計邏輯路徑。《About Face 3:互動設計精髓》中將「創建邏輯路勁」作為重要的交互界面設計的原則之一,「布局需要採取正確而有效率的邏輯路勁,用戶可以沿著這個邏輯路勁與界面互動」。下面是YouTube與Bilibili的主要的路徑對比:

雖然用戶看到點擊播放視頻的路勁並不複雜,但對於人們來講,通常的閱讀情況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YouTube的布局使得用戶的眼睛在界面上移動時遵循了從上到下的邏輯路徑,這樣能促使用戶簡單有效地到達目標。

而Bilibili則是Z字形的邏輯路徑,用戶的視覺會在第一個視頻「從上到下」閱覽視頻封面和標題,再通過「從左到右」進入並排的第二個視頻,之後視覺需要從界面右上角跳到左下角,重複進行「從上到下」閱覽視頻封面和標題的步驟。

當存在多個視頻同時排列出現時,這樣的路徑幾乎充滿了整個屏幕,容易引起視覺和心理的疲勞。

>>內容把控

封面和標題誰更重要呢?一個好的封面能迅速吸引用戶點擊,這時候標題的重要性就低於封面,但標題中包含熱門信息及關鍵字,更利於通過搜索觀看視頻。

為了獲得點擊,你需要做「封面黨」+「標題黨」。但是,站在平臺的角度,這樣無疑是給真正的標題黨製造了機會。

為了應對創作者的圖片或標題與視頻內容本身偏差過大的情況,YouTube的點讚/踩和評論系統就起到了作用。用戶可以給視頻差評或進行評論,其它用戶可以獲知該負面評價信息。同時利用舉報系統,視頻還面臨被設為私有及刪除的風險。

4.1.4 廣告布局

廣告在不同的位置呈現方式不同,首頁的最頂部的廣告位通常是通欄卡片(底部留白),數量為1。從順序上,此廣告優先於下方的視頻,位置最為突出。

在視頻內容之間插入的廣告,數量多時採用卡片設計,可左右滑動。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新內容的添加,卡片之間彼此獨立,不破壞其它卡片內的廣告內容。同時小卡片佔用空間小,左右滑動又允許突破屏幕限制展現更多廣告。

4.1.5 短片故事布局

短片故事並非YouTube的原創功能,但從Snapchat和Instagram等應用上抄到了經書,於是加入了短視頻功能。其布局方式採用了可左右滑動的小卡片。

4.1.6 帖子布局

用戶可以發布帖子,由標題、內容(可含連結)、圖片等組成,並採用上下排列方式。訂閱用戶會收到帖子更新。目前,帖子佔用的空間較大,當有圖片時,帖子佔面會超過一個視頻。

從權重上看,帖子和視頻相當。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帖子?做一個假設,A主播打算在Twitch開播了,它在YouTube上有100萬訂閱用戶,準備通知他們。但是YouTube只能上傳發布視頻,當只是想發布一個單純的通知,需要錄製一個十幾秒的視頻上傳,審核通過後訂閱用戶才能收到通知,這種純通知的視頻往往會在過後被刪除,這樣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成本,不利於創作者對視頻內容的把控。

帖子和推特一樣,是一條消息,創作者無需耗費時間發布再錄製視頻,只需要編輯文字和圖片發布即可。這樣建立起更有效的信息傳播方式,還增強了YouTube的社交屬性。

四種內容的布局權重可以簡單歸納為:廣告≥視頻> 帖子>短片故事

4.1.7 網絡異常

觀看視頻(廣告)時,難免會遇到網絡問題,YouTube對網絡異常情況進行了如下處理。

首頁加載內容時:採用「圖案+提示文字+操作」的方式。卡通圖案(一位太空人倒立,咖啡撒了)能直觀而清晰地告知用戶遇到了意外意外狀況,用文字提示了具體原因「連接網際網路」「您沒有聯網,請檢查網絡連接。」,並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即藍色字體的「重試」供用戶點擊,重新嘗試連接伺服器。

搜索時:告知「請檢查您的網絡連接」,並提供「重試」按鈕。

實際使用中,如果只顯示網絡錯誤或加載錯誤的文字,會讓用戶感覺無助。這時應當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雖然MD規範中曾表示不建議只提供「重試」,但為了能讓用戶恢復狀態,明確告知「檢查網絡連接」和「重試」按鈕將會很有幫助。

同時,這種提示可以根據頁面加入「圖案」或「圖標」,讓用戶在不閱讀文字的情況下也知曉發生的情況。可選的方案是:感嘆號、網絡斷網圖標、不開心表情等。

如果斷網恢復網絡連接,YouTube會在底部由下到上彈出綠色背景的提示文本「網絡已連接」,約1秒後消失。在人機互動博士尼爾森(Jakob Nielsen)的十大原則中有一條叫做「系統狀態可見性」(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其主旨是系統應始終在合理的時間內通過適當的反饋使用戶了解發生的情況。

其中一種應用是,要讓用戶知道系統在做什麼,當系統在運行中時,儘可能向用戶提供系統運行狀態的信息。YouTube在網絡異常和網絡恢復時都及時給出了狀態變換的反饋,能清晰地理解,能在錯誤發生時減少用戶焦慮,或在錯誤修復時告知用戶可以繼續使用。

4.1.8 暗黑模式

YouTube提供淺色主題(默認),在夜間時間或需要時可開啟深色主題「暗黑模式」,這和PC Web端相同。

暗黑模式遵循了無障礙設計,使任何人(無論什麼能力)都能瀏覽、理解和使用YouTube應用。其中:圖標和文本遵循MD規範的顏色對比度建議,它們與背景色之間有清晰的對比。黑色的背景並非純黑色,否則造成過高的對比度。

不過,切換主題時,首頁內容會自動重新刷新加載。

4.1.9 說明文字/提示文本

以[設置]-[常規]為例,每一項功能都有說明文字或提示文本。如切換「深色主題背景」,下方固定的說明文字為「減輕炫光,提升夜間觀看體驗」;「上傳」也有說明文字「視頻上傳的網絡偏好設置」。

它們的好處在於:

這樣用戶可以在點擊選擇或開啟開關前,知道當前的狀態,知道操作的後果,獲得信息反饋。

4.2 圖標

功能圖標採用「面形圖標」,採用了「線面結合」的設計方式。圖標配合了文字,和桌面端保持一致。

圖標在顏色上屬於單色面圖標,默認顏色是灰色,主界面導航圖標點擊時顏色轉換為紅色(品牌色),顏色均為透明度為100%純色。當開啟暗黑模式時,圖標默認顏色為淺灰色,點擊後為白色(非100%透明度)。點擊時圖標自身內部沒有元素變化和動效。

4.2.1 分析

由於YouTube App沒有像微信(Wechat)那樣集成了大量自身服務或第三方服務,也不像Google Play那樣需要提供大量的功能選項,因此YouTube App的應用內功能圖標總體數量少。。

此外,基於一致性原則,圖標採用簡約設計,沒有多種顏色,這樣圖標和大量的彩色視頻封面更加協調,更能讓用戶將注意力聚焦到視頻內容上。

4.3 頭像

關於頂部菜單欄,YouTube延續了一貫的設計:Logo+視頻圖標+搜索圖標。後來YouTube在頂部右上角加入了頭像。

4.3.1 分析

頭像是圓形,不是矩形等多邊形,更利於突出人臉主體,去除多餘的元素。圓形頭像也更加通用。

頭像是一個功能入口,將帳號+設置中心集合在一起,基本流程是:點擊頭像——打開[帳號]面板——修改資料+設置。此外,不同頁面的點擊頭像有不同的效果:主界面點擊頭像是進入[帳號]面板,在帳號面板中點擊頭像則是進入個人頻道。

告知狀態:主界面的頭像能明確告知用戶當前的狀態:我已經登錄了,這個頭像就是我,不是別人。頭像的存在意味著能執行幾乎所有操作,無需再次登錄帳號或新建帳號。尤其是多帳號時,頭像能具體指明當前的登錄帳號,防止出現操作失誤。

假設主界面沒有頭像,也完全可以將相應功能放入設置中,對視頻內容的呈現也沒有影響。但是如上文所述,YouTube是內容驅動的平臺,內容來自於用戶,用戶需要一個身份系統,系統需要強調用戶身份,頭像就是最直觀有效的方式。

此外,YouTube還具備社交屬性,用戶能評論、點讚、回復,都在公開的環境中與其它用戶交互,因此頭像還承載了傳遞用戶個性的作用。對於創作者而言,頭像還具有品牌傳播價值,其創建的頻道的最直接代表元素也是頭像,創作者可以使用個人照片、Logo作為頭像,用戶只要一看到頭像便能快速確認視頻作者。

4.3.2 疑問

為什麼QQ主界面左上角有頭像,但是微信卻沒有?微信將頭像放置在[我]設置中,用戶並不能看到頭像,需要經過點擊才能查看到頭像信息,這種方式被很多App採用。

目前的思考是,導致是否將頭像放置在主界面的原因主要在於帳號系統。

單個帳號無需強調用戶身份:如微信,雖然支持切換帳號,但用戶在絕大多數時間是使用一個帳號,即一個微信App客戶端是一個帳號持有,系統可以不用特意去指明用戶身份。多個帳號需要強調用戶身份:QQ、Gmail、YouTube都是典型的支持多帳號登錄和切換的App,並且切換帳號方便。多帳號使用環境中,用戶頭像能很好地展示帳號歸屬。4.4 動效

除了滑動刷新之外,App內動效的使用並不多。在直播頁面,實時聊天等都依照簡約風格,和Instagram等直播平臺豐富的動效不同。

淺析原因:YouTube作為一個內容驅動的視頻平臺,視頻是核心,視頻的存儲、播放、分享、評論才是核心的關注需求。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保持簡潔的風格設計能儘可能符合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用戶的需求。

Youtube畫中畫播放

雖然如此,YouTube的動畫設計有其獨到之處。以畫中畫功能為例,對比Bilibili和虎牙直播,YouTube的動畫更加流暢和自然,小窗口的設計也更利於其它應用的操作。

4.5 品牌傳承

紅色作為YouTube的品牌色被傳承下來,即便經過多次迭代,此後的App都採用紅色為通用的主題色。同時,從早期開始到目前的版本,Logo、視頻功能圖標、搜索圖標等都得到相對一貫的傳承。保持視覺的一致性。

4.6 權限控制

日常使用某些應用時,會遇到運行緩慢、卡頓等問題,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國產App或者Facebook等應用尤為明顯,而使用YouTube卻沒有遇到這些情況(至少近幾年的版本如此)。

YouTube App的需要的權限包括:位置信息、存儲、電話、相機、通訊錄、麥克風。

權限少,只包含必要的權限;不強制要求用戶授予權限。

即便禁用App的存儲、電話等所有權限,YouTube都能正常使用(不過錄製/上傳視頻還是需要授予存儲權限)。而某些App不僅強制要求電話權限否則閃退(無法使用),還在獲取存儲權限後在APK包名之外進行存儲大量的數據,佔用過多的手機存儲空間,拖慢運行速度。

為什麼YouTube會採用權限少、不強制的原則?它完全可以像Facebook一樣瘋狂索要權限。理論上,谷歌主要依賴廣告業務盈利,它比蘋果這種主要依靠硬體盈利的公司更需要獲取用戶數據,而且越多越好。但YouTube的權限則異常克制。

在筆者看來,其原因主要在於:

谷歌最為熟悉Android系統底層,需要將自家應用打造成Android的典範。Youtube不是一個金融類App,可以減少對用戶的電話(手機號/簡訊)權限的索取和驗證。谷歌帳號註冊時實際已經獲取了用戶的手機號等信息(早期的谷歌帳號無需手機號,但不久後註冊需要驗證手機號),谷歌服務又能一站式通用,谷歌自家的App無需多次索取電話權限。谷歌有強大的算法,能進行出色的廣告推薦。而不像部分平臺應用一樣在獲取用戶權限和數據後大肆推送廣告,或組成廣告聯盟進行撒網式廣告投放。谷歌的廣告系統為自身服務,廣告的投放更加合理。

好處:良好的權限控制使得YouTube運行流暢,既能獲得好的用戶體驗,又能增加產品的好感度。

4.7 細節

下面是一組對YouTube簡短的功能體驗介紹:

4.7.1 語音搜索

YouTube在搜索框中提供了語音輸入選項,和谷歌搜索一樣,成為文字輸入搜索的另一種補充方案。雖然筆者幾乎不用語音搜索,但是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音搜索豐富了交互方式;幫助殘疾人士無障礙使用產品;潛在為谷歌語音助手提供算法支持,增強谷歌的人機互動開發,具有巨大的使用前景。

4.7.2 畫中畫播放

開啟畫中畫可以讓用戶觀看視頻的同時進行應用內的瀏覽、搜索,或者打開使用其它App。這樣能相當於實現多窗口任務。

4.7.3 輕鬆反饋

如果對短片故事進行「反饋」,系統會自動在表單中填寫好發件人(即郵箱),並自動完成了屏幕截圖,默認選中,點擊還可以對截圖進行畫筆標記突出問題。用戶只需要填寫反饋文字點擊發送即可完成。

4.7.4 不感興趣/不推薦此頻道

首頁推薦的視頻,用戶可以直接點擊標題右側的「三點」菜單圖標,選擇「不感興趣」或「不推薦此頻道」。雖然如此,如果有大量的不喜歡的視頻,需要一一點擊操作。

4.7.5 快速退訂

如果是看到訂閱的頻道的視頻,同樣用戶可以直接點擊標題右側的「三點」菜單圖標,選擇「退訂」,就可以取消訂閱此頻道,而無需進入訂閱管理尋找此頻道。

4.7.6 有用的小圓點

[訂閱內容]頁頂部是一欄訂閱的頻道的頭像,每個頭像右下角帶有藍色小圓點,證明該頻道有內容更新。點擊全部可以查看所有的頻道列表,右側的是否有藍色小圓點可以快速辨別哪些頻道更新,哪些頻道在潛水。而且,經常觀看的頻道會默認排在更靠前的位置。

4.7.7 屏蔽

用戶不僅可以取消訂閱某頻道,還可以進行屏蔽,這樣首頁推薦就看不到此頻道的內容了。遺憾的是,目前不能屏蔽特定的廣告商。

4.7.8 電視投屏/VR觀看

YouTube支持「在電視上觀看」,這樣電視就能同步手機上的視頻,前提是同在同一Wlan網絡並已經連接。另外,YouTube支持在播放界面菜單選擇VR模式觀看,前提是需要VR設備。

可以看出,電視/VR支持是谷歌為了拓寬平臺邊界,正在塑造多端共享的內容生態。隨著谷歌大力進軍智能家居和物聯網,多設備互聯互通的步伐已經加快。

05 廣告體驗

使用YouTube,你不可避免會遇到廣告,而且廣告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過好在谷歌提供了跳過選項,即當開始觀看廣告5秒後,用戶可以選擇「跳過」廣告,廣告就消失了。

5.1 廣告分類

按是否跳過劃分:

可跳過:YouTube上的絕大多數廣告都能5秒後跳過,這既能保證用戶不被廣告過多幹擾,又能通過後臺反饋數據促使廣告主投放優質的廣告。不可跳過:有時候會遇到廣告沒有跳過按鈕,這些廣告會強制播放,通常時長為5秒、15秒,位於在視頻開始前或視頻播放中。實際使用中,遇到不可跳過的廣告的非常少。

按時長劃分:

5秒、15秒、20秒、30秒、1分鐘、2分鐘:大部分常見。30分鐘、1個小及以上:較為少見(比如有頻道會用自己的視頻做廣告推廣)。

按來源劃分:

谷歌官方投放的廣告。廠商投放的廣告。創作者投放的廣告:視頻大於十分鐘可自由將多個廣告插入視頻中。也可以將一個完整的視頻當作廣告在首頁進行展示。

按所在位置劃分:

主界面廣告:數量多,和視頻穿插。視頻播放廣告:數量多,主要位於播放前、播放中間、播放後。視頻詳情頁廣告:以網站、應用廣告居多。

按媒體類型:

視頻格式:數量最多,觀看效果和傳播效果最佳。圖片格式:將外鏈至廣告商網站。超連結:推廣App時採用,用戶點擊圖標(介紹)跳轉至谷歌商店可下載App。

值得注意的是,YouTube無啟動廣告,保證了用戶體驗。

儘管YouTube上的廣告數量多,得益於允許絕大多數廣告5秒跳過的規則,用戶體驗並沒有因為強制的長廣告而被破壞。這或許是谷歌的折中辦法,既要保證廣告投放,又要為廣告主帶來廣告效果。

不過,從谷歌(Alphabet)的財報可以看出,廣告收入佔據八成以上的營收,證明廣告收益高,也讓谷歌不可能拒絕廣告業務,這也讓近年來YouTube上的廣告越來越多。

5.2 作為用戶遇到的一些不好的體驗首頁展示的廣告多,佔用空間大,無法隱藏,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篩選視頻的體驗。當繼續下拉刷新,讓然會遇到廣告。儘管展示的廣告在UI中進行明確的「廣告」標記設計,但如果不小心,很可能被誤導點擊。觀看視頻時,正式播放前可能會遇到連續的兩個廣告。視頻播放結束後也會遇到廣告。無法決定自己能想看哪些廣告。雖然部分廣告可以選擇「不再顯示」,但谷歌同時表示「儘量不顯示」。實際上,谷歌允許用戶更改廣告設置,但最終的投放廣告內容,用戶始終無法幹預。5.3 結論

隨著廣告不斷增多,用戶只剩下「5秒可跳過」的選擇權。如果想要去除廣告,那麼需要購買高級會員服務。

06 會員服務

YouTube Premium(以前稱為「YouTube Red」)是谷歌提供的付費會員服務,採用訂閱制,開通後可以隨時取消。提供了3種會員類型:個人會員 $11.99/月;家庭會員$17.99/月,最多支持5位家庭成員使用;學生會員$6.99/月,需要每年驗證一次。

6.1 會員權益觀看視頻不受廣告幹擾。觀看YouTube Originals原創自製的收費內容。下載視頻(歌曲)到設備離線觀看(但是必須一定時間內聯網驗證)。獲得後臺播放功能,在操作其他應用時繼續播放音樂。可以在Google Home 或 Chromecast Audio 上欣賞音樂。

實際體驗中,開通個人會員後,觀看視頻不會遇到廣告。但是首頁展示的廣告依然會存在,會員服務並不會消除所有類型的廣告。

YouTube個人會員每月約84元,相比國內Bilibili大會員每月25元的價格,在價格上「過高」。在會員權益上,最有價值的功能是去廣告和離線下載,而音樂相關的權益價值不高,因為YouTube單純作為音樂App無法和Spotify一樣建立優勢。

雖然權益看起來差強人意,但是對比其它平臺,YouTube並未依靠會員權限來限制用戶的體驗。反而很良心。比如,用戶可以觀看YouTube上的4K(+60FPS)的視頻,即便你沒有會員資格也是如此。而Bilibili上,非會員用戶只能觀看普通清晰度的視頻,超清和60FPS的視頻需要會員資格。

谷歌並未採用會員權限來設置門檻,在視頻觀看上所有用戶可以獲得相同的體驗。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谷歌擁有強大的雲服務和流媒體技術,從而降低在數據存儲及傳輸上的成本。

但是Bilibili不同,它需要面對大量用戶每天0成本、不停地上傳視頻,存儲成本不斷增加,超清及60FPS的視頻會對伺服器造成更大的壓力和損耗,在技術缺少領先優勢的情況下,利用會員權限建立有限資源的訪問門檻,是一種無奈之舉,當然也屬於商業拓展上的有益嘗試。

07 推薦系統

谷歌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將推薦算法從谷歌搜索運用到了YouTube,不僅是視頻內容,連廣告,或者說幾乎所有內容都能進行算法推薦,展示給用戶。

算法直接帶來了70%的觀看,為YouTube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在底層,谷歌使用神經網絡對大量數據和用戶觀看記錄進行分析,得出最佳的結果。

7.1 大致的流程內容分類(Item Representation):為分類抽取特徵。畫像學習(Profile Learning):根據用戶操作歷史學習用戶的喜好特徵。生成推薦(Recommendation Generation):通過內容分類和畫像學習,生成推薦內容。7.2 主要推薦的方式包括根據觀看歷史推薦根據點讚/評論歷史推薦根據搜索內容推薦根據外部數據共享推薦根據創作者關聯度推薦根據當前熱度推薦根據地區推薦7.3 優點

能獲得感興趣的推薦內容,既包括最近發布的新視頻,也有發布很久(如幾年)的視頻,這些視頻往往都會進行點擊。每次下拉刷新,推薦的內容就會變化,對於有強迫症的用戶也可以獲得篩選內容的機會。

7.4 存在的問題同一個視頻會在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後再次被推薦出來(個人猜測也可能是谷歌算法識別到該視頻與當前熱點關聯性高)。如果不小心觀看了某一視頻,可能會收到相關推薦,容錯率較差。有的推薦的內容幾乎完全不感興趣(甚至懷疑是否是故意推薦某些內容,陰謀論?)。

對比蝦米音樂的推薦系統,如果你不喜歡某一歌曲,需要快速選擇跳過。但是如果忘記了跳過或操作錯誤,用戶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蝦米AI的自我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個別操作錯誤不會影響推薦準確率。此外,蝦米音樂允許用戶設置自己的音樂偏好,再根據設置優先推薦。

而對於YouTube,切換視頻的成本大於歌曲。YouTube又缺少偏好設置,用戶幾乎失去了主動校正系統喜好推薦的機會,只能在使用中被動地接受。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谷歌AI學習引擎的能力,但顯然它也有提高的地方。

08 創作者支持

如上文所述,YouTube不僅為普通用戶提供視頻播放服務,為商家提供廣告投放服務,還有大量的內容創作者。創作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公司。創作者是整個平臺的內容生產者,其內容質量直接決定了用戶是否喜歡YouTube上的內容。

為此,YouTube提供了多種方式來支持創作者:

廣告分成第三方商品+廣告贊助會員訂閱專享服務直播打賞社區活動編輯後臺與數據支持

8.1 廣告分成

廣告分成是最重要的收益模式,創作者上傳視頻,用戶觀看帶領流量,廣告廠商選擇付費投放廣告,谷歌和創作者可以按比例拿到廣告收入。在這裡,YouTube是平臺,創作者是第一內容生產者,廣告商是客戶。那用戶是什麼角色?用戶是受眾,接收視頻信息和廣告信息。用戶也是客戶,因為用戶可以付費購買會員去廣告或者付費訂閱支持創作者。

出去平臺投放的廣告,YouTube允許創作者自由插入廣告(前提是視頻大於十分鐘),給予了創作者很高的自主性。

8.2 會員訂閱專享服務

由於廣告分成存在馬太效應問題,大的頻道往往有大量的觀看用戶,吸走主要的流量,拿走主要的廣告分成,更受廣告商的青睞。小的頻道尤其是新頻道,難以獲得收益。即便你的視頻內容優質,可惜只有幾千的播放,與百萬級播放相比就缺少優勢。

之後YouTube開啟了會員專享服務的功能,即用戶可以付費加入創作者會員服務中,獲得專享的服務,以每月4.99美元訂閱收費。很明顯,這是照搬Twitch的設計。以前,YouTube是免費訂閱,而Twitch是免費關注、付費訂閱。現在,YouTube相當於提供了付費關注的選項,目的是在廣告分成之外,給創作者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並且,這種支持是一種長期的支持。

即便用戶不觀看視頻,也可以通過每月付費的方式直接支持到創作者。

8.3 第三方商品+廣告贊助

谷歌允許創作者投放定製的第三方商品,並提供了專屬的滑動卡片位置(以前創作者只能用描述或連結來提供商品入口)。目前,最常見的商品是定製T恤,用戶購買完全由第三方提供服務。這種粉絲經濟驅動驅動的方式還包括廣告贊助。如果廣告商覺得某款新產品值得在你的頻道宣傳,會直接找你製作一個視頻,根據流量等依據來付費給創作者。

作為廣告主,可以通過YouTube廣告系統進行廣告投放,也可以直接尋找意向的創作者進行付費宣傳。谷歌沒有阻止這種「繞開」的方式。實際上YouTube支持創作者獲得廣告贊助,但是當涉及付費宣傳時,創作者有義務將視頻標記為「含付費宣傳內容」,或在視頻及描述中進行贊助聲明。

在其它方面,YouTube Studio(創作者工作室)後臺為創作者提供了便捷的視頻編輯和管理系統,創作者直播的視頻可以存檔進行剪輯進行發布。而在Twitch上直播後,想發布視頻到YouTube,則需要錄製/下載存檔視頻、剪輯、發布,相對耗時耗力。YouTube的一站式直播發布發布方式節約了創作者的時間和操作成本。創作者工作室提供了詳細的統計數據,可以查看觀看數、用戶數據,管理用戶評論等,並由App支持(YouTube Studio 約有65萬用戶創作者使用)。

為了和亞馬遜競爭,谷歌在YouTube中開啟直播功能,相繼增加了打賞等功能,實行獨家直播籤約等方式,但是和Twitch的競爭中沒有獲得後發優勢。不過,YouTube擅長社區運營,每年度都組織線上線下的社區活動,為創作者提供個人/品牌營銷支持。

09 功能暢想9.1 面臨的挑戰

成本、競爭、內容把控、隱私是YouTube面臨的主要挑戰。

毫無疑問,YouTube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不斷遞增的成本。一方面,YouTube平臺的視頻免費上傳、免費觀看,所有的存儲和帶寬成本都轉嫁到了谷歌伺服器。因此看到谷歌一直不斷新建數據中心、搭建海底光纜。

對比其它平臺,Twitch主要以視頻直播為主,主播和用戶對實時的數據流、解析度有很高的要求,但這種成本可以被雲計算和流媒體技術緩解。Twitch無需像YouTube一樣進行長期的視頻託管(雖然Twitch允許在短時間內存儲直播歷史視頻),也不需要進行數據冷熱管理,也不需要長期進行數據安全管理和維護。而Vimeo則通過不同的收費方案,允許用戶更多的存儲空間和隱私控制。

圖:Vimeo提供的四種付費方案(也提供基礎的免費方案)

除了底層的存儲成本問題,YouTube還面臨外部衝擊,如臉書、亞馬遜等巨頭,以及新興的公司。YouTube主要依靠長視頻,直播和短視頻業務驅動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會搶走視頻消費用戶。為此谷歌只能不斷「照貓畫虎」加入競品功能。

在內容的把控上,YouTube會有審核機制和舉報系統,防止違規內容。在版權保護上,和版權方合作進行版權監測。包含版權內容的視頻,創作者將失去廣告收益,甚至會被刪除。但是用戶接近0成本上傳視頻,就會出現有爭議的視頻。

在年齡控制上,有的視頻觀看要求用戶必須達到法定年齡。另外,YouTube Kids是專門針對兒童推出的版本,這是谷歌在監管壓力之下的舉措。國內的Bilibili等視頻App在近期也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顯然應該早些到來。

最後,YouTube還面臨嚴峻的隱私問題。強大的算法離不開大量的數據,而數據來自於用戶。實際上,因為谷歌產品的隱私問題一直存在。尤其是閱讀谷歌廣告服務相關的條款,可以知道系統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控制已經不可控。

9.2 更改建議

如何改進YouTube產品?針對功能設計提出一些建議。

(1)更少的播放廣告

播放視頻應當減少廣告的打擾,如果系統投放了過多廣告,創作者也不停插入廣告,觀看體驗將很糟糕。有時候,用戶很煩,會將廣告快速跳過,也不記得廣告內容和廣告主。

採用的方法:在視頻也下方增加廣告紀錄欄,此視頻中存在的廣告依次展示。即便用戶跳過下方也可以進行二次點擊。另外在會員服務中,可以探尋按天付費去廣告的選項,用戶靈活付費,自由取消。

(2)降低手機端直播門檻

YouTube規定在行動裝置上的直播,你必須要有1000訂閱者,而桌面端則不受此限制。這造成用戶直播的門檻過高,很多人難以隨時開啟直播。相比之下,國內的視頻App的用戶完成實名認證就獲得直播權限,能迅速帶領用戶開啟直播之旅。YouTube可以強化實名認證系統,簡化直播流程,降低參與門檻,吸引更多用戶。

YouTube還需要更豐富的直播元素,如表情包、專屬掛件等,增強主播與觀眾的互動和聯繫,產生更好的直播效果。

(3)調整[收件箱]

將收件箱調整至二級菜單中,點擊再打開收件箱系統。原有的主界面導航菜單選項卡[會員]替代。

理由:[收件箱]雖然是用戶與創作者、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聯繫橋梁,但是其實際權重弱,可以移入媒體庫中(或兩者合併重新定義菜單名)。新增的[會員]菜單,增強會員服務的地位,建立購買會員快速入口。同時還可以接入傳作者的第三方定製商品,讓用可以在此頁面購買Youtune官方的產品、服務,也可以購買第三方的商品。

9.3 新功能暢想會員商城服務雲遊戲:直接在App中就可以聯網玩遊戲,無需安裝客戶端。成長系統:改變以往使用多年帳號還是一成不變的狀態,建立用戶成長系統,達到使用年限便給予獎勵。10 本地化嘗試

YouTube可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嗎?如果進入是否引發行業震動?谷歌搜索退出大陸市場後,其它主要業務都隨之撤離。YouTube如果想進入大陸市場,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包括:

如果谷歌能解決敏感內容和伺服器問題,那麼就只剩下商業模型和競爭。當前的國內視頻及流媒體市場已經是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之間的競爭,突然闖入的谷歌顯然不可能瞬間建立自己的優勢,或輕易取代優酷、騰訊視頻、Bilibili。

如果要嘗試進行本地化,在大陸市場取得佔有率,一些可行的執行方案包括:

快速建立支付系統,構建本地化訂閱服務和打賞服務,這時候需要微信支付、支付寶接入,摒棄信用卡付款方式。開發新市場:教育、旅遊、電競等。支持本土原創內容。組織線下活動。

試想一下,YouTube伺服器位於國內,在大陸市場中開啟了精細化運營,流量強勢增長,一批優質的創作者通過YouTube獲得不錯的回報,並獲得YouTube和某知名品牌的聯合專訪。每天都有用戶使用微信或支付寶購買會員服務,或者直接在頻道頁面贊助來支持創作者。谷歌提供了免費試用廣告投放計劃也迅速吸引了一批廣告廠商……

11 總結

YouTube作為一個視頻平臺,取得了絕對的市場地位,在市場中缺少直接對飆的競爭對手,當前的主要競爭來自於臉書、亞馬遜等巨頭,彼此的業務開始相互侵蝕。YouTube是以內容驅動的平臺,內容涵蓋領域廣,用戶能獲得優質內容。作為谷歌旗下的子公司,YouTube通過廣告系統創造絕大部分營收,廣告的影響巨大,因此廣告隨處可見。

YouTube為用戶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站點,還為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持,給廣告主打造了強大的宣傳渠道。App設計簡約,使用流暢。App包含了桌面端大部分的功能,給移動端用戶帶來便捷的使用體驗,增強了多端服務能力。但App客戶端對創作者運營上的支持不夠友好,創作者工作室的功能有調整和優化的空間。預計在未來,Youtube在商業設計和新技術應用上會帶來更多差異化功能,持續擴大平臺優勢。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優勢都能保持。現有的競爭者和新進者是否能挑戰甚至取代YouTube,它們將會怎樣做值得關注。

#參考資料#

谷歌商店:YouTube App

YouTube統計數據

揭示YouTube和Google算法的工作原理(Google前員工Guillaume Chaslot網站)

谷歌: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YouTube推薦系統

社交平臺對比(Social 2018 Main Findings)

 

本文由 @STARMA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百度地圖APP產品分析報告
    筆者以百度地圖app為分析對象,從產品功能結構圖、用戶調研、優化建議等方面做出深入分析,進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這款產品。通過用戶所在地與使用導航app問題交叉分析可知,海外用戶基本全部使用google maps作為導航app,google maps在國外導航類產品市場佔據統治地位。
  • 虎嗅APP產品分析報告:從思考,到創造
    當然,在本人多年資訊閱讀習慣中,也會用其它資訊app,通過對虎嗅的深度體驗,幾經對比,也看到了一些不足,筆者將嘗試從市場、用戶、功能等角度展開分析,希望能為虎嗅團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1.2 體驗環境產品版本:V5.7.2體驗設備:iPhone Xr作業系統:ios 12.0.1二、虎嗅市場分析2.1 定義邊界2.1.1 市場邊界虎嗅是一個聚焦科技與創新的資訊平臺,致力於為一切熱愛思考與發現的用戶,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務。不想錯過網際網路/商業科技領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 Insta360 Nano全景相機專用 APP 產品分析報告
    一. 體驗環境市場分析Insta360 Nano APP是一款全景相機專用APP,背靠著Insta360 Nano硬體, APP幾乎所有的種子用戶都是Insta360 Nano硬體的擁有者,APP用戶與硬體用戶高度契合,加上目前全景相機專用APP數量很少,缺乏應用商店市場份額相關的數據資料支撐。因此,市場分析我們從全景相機維度切入分析。
  • MONO產品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用戶看到的電影書籍等內容,種個草,有時間的時候可以拔草,進一步加深體驗。3、分析總結MONO的核心功能定位在趣味性閱讀,內容選取主題為「文藝」的「有趣」的「乾貨」,形式是利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獲取精良內容,變得有趣。接下來我們就對於以上內容進行用戶畫像,分析用戶。為什麼要對產品進行這樣的定位?
  • 產品分析報告丨豆瓣app,在移動時代緩慢生長的一朵「奇葩」
    二、市場分析2.1 目標市場分析豆瓣app上線之初的1.0版本是一個偏向工具性質的產品,基本上是一個對書、影、音、活動等條目進行評分、標記、收藏與討論的平臺,此時的市場定位較為模糊。隨後,豆瓣在7月份發布的5.0版本app中,正式把「市集」作為獨立模塊放置在app的底部導航欄,正式進軍精品電商市場。今年10月,艾媒諮詢發布《2018中國新消費專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已經進入新消費時代,用戶開始追求性價比的品質生活和個性化消費。在新消費浪潮影響下,網易嚴選領銜的精品電商模式成為行業新潮流,帶動出現一批精品電商企業:
  • 看漫畫APP 產品分析報告
    看漫畫APP作為漫畫類產品中的後起之秀,自2016年上線以來,以優質的漫畫內容、免費閱讀漫畫的模式和舒適的閱讀體驗吸引大量用戶,迅速躋身漫畫領域的第三名。不過在漫畫市場的競爭之中,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走的更遠呢?本文目的在於通過對產品的核心功能進行體驗分析,在深入了解產品的基礎上結合用戶需求分析,提出一些產品功能方面的意見和產品運營方面的建議。
  • 同花順APP 產品分析(上):市場及用戶分析
    作為同樣是股市小白的筆者,嘗試對「同花順APP」進行產品分析。本系列文章主要以新用戶的使用體驗角度,從市場、用戶、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參考了多位前輩的相關文章結論,並在最後從個人角度對同花順APP部分功能的提出優化建議,作為產品新人可能有諸多考慮不周的地方,還望各位前輩多多包涵,不吝賜教。一、產品概況1.
  • 產品分析報告 | 半次元APP,二次元領域的黑馬
    筆者將對國內第一中文COS繪畫小說社區的半次元App進行產品分析,本文分為五個部分:功能架構與使用流程、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功能分析以及總結。用戶四:阿帥,男24歲,大四學生,勵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網際網路公司實習,月收入3500。泛二次元用戶,喜歡刷自己感興趣的動漫,偶爾也參加展子,對繪畫、手辦、cos多個領域感興趣,但因為經濟、時間等多方面原因無法投入精力。下載了半次元app並加入喜歡的「圈子」參與互動,但不會發表自己的帖子。
  • 吱呀APP 3.0 產品更新對比報告
    報告初版寫成於2020年2月26日,當時版本號V2.3.1,兩天後吱呀APP於29日更新V3.0版本。此報告部分為3.0版本更新後新加內容,正值前後大版本更迭,結合部分數據補充,可以更好的查看產品本身。
  • 「一周cp」社交產品分析報告
    盈利模式:暫未上線二、產品體驗環境:機型:小米4C系統: miui8開發版(2月)app版本:V3.20.0.310目的:了解「一周cp」的產品功能、產品表現通過分析「一周cp」的優劣勢,結合用戶體驗,給出部分改進建議結果:1、整體色調為深色,給人一種沉悶壓抑的感覺
  • 汽車行業消費者APP產品分析報告
    該報告關注蔚來,小鵬,威馬等一批造車新勢力,其在用戶服務、車輛運營推廣方面都可圈可點。報告完成於2019年8月,涉及到的軟體所呈現的也是2019年8月版本,請謹慎參考,不妥之處請海涵。憑藉用戶積累和資源優勢與其他平臺和品牌聯動,提供更加新鮮的體驗和優質服務。二、產品分析2.1 蔚來汽車 |  電動、智能、聯網,目標是成為中國版特斯拉蔚來是立足全球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由知名科技企業和企業家於2014年創立。蔚來致力於通過提供高性能的智能電動汽車與用戶體驗,為用戶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
  • 百詞斬產品體驗報告:「我」不止是一個英語學習APP
    編輯導語:百詞斬自2012年上線以來,在眾多英語學習類APP的激烈競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憑藉它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也在App Store教育類APP中穩定排名前十;本文作者通過自身體驗對百詞斬進行產品分析。
  • 2019抖音產品分析報告:下沉+國際化的新社交媒體
    本文是關於抖音2019年的產品分析報告,一起來看看~產品名稱:抖音短視頻產品版本:4.3.0體驗環境:小米MIX2 MIUI10.2體驗時間:2019.1.23一、市場背景1.三、產品分析1. 產品概述產品名稱:抖音產品類型:短視頻社區slogan:記錄美好生活產品簡介:抖音短視頻,一個旨在幫助大眾用戶表達自我,記錄美好生活的短視頻分享平臺。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為用戶創造豐富多樣的玩法,讓用戶在生活中輕鬆快速產出優質短視頻。2.
  • 產品分析報告:家居業小紅書,阿里巴巴「躺平」APP
    「躺平APP」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家居類「小紅書」產品,而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款產品,本文從多維度展開了它的產品分析報告。五、產品分析5.1 產品結構圖5.3 功能體驗分析
  • 消費領域信息分享平臺「一分錢」APP的產品分析報告
    本文是一份關於一分錢的APP產品分析報告,主要從市場環境、用戶場景、產品結構和交互體驗幾個方面對一分錢進行了分析探究,與大家分享 。3.1.2 用戶特點通過對比及分析目標用戶的數據和產品內的UGC內容(好物以及評論),可以看出一分錢的用戶偏年輕化與文藝化,喜歡美妝,護膚,時尚類等商品。
  • 小肚皮App產品分析:00後的社交養成平臺
    本文是小肚皮APP的產品分析報告,作者從產品戰略、用戶群體何功能結構三個方面對小肚皮APP進行了分析拆解,並給出了自己的優化建議,與大家分享。1.1 產品定位小肚皮app是一款針對00後客群的社交養成平臺。
  • youtube怎麼推廣產品
    1)優化video channel設置 2)採用youtube多語種,深入全球更多市場區域 3)發布量一定要大,許多外貿企業每年只發幾十個產品視頻,這是遠遠不夠的。例如:gofair的youtube多語種自動轉發模塊,就保證每位會員每年3000個多語種視頻,只有這樣的發布量目前才可能有效。畢竟現在入手youtube推廣,其實時機已經略晚了,咱只能靠天道酬勤了。 4)關鍵詞優化:為何不把所有的長尾關鍵詞都拿進來發呢?如果你漏了一個長尾關鍵詞,或許就損失了一塊市場。
  • ACFUN產品體驗報告
    本文主要是關於ACFUN產品體驗報告。一、產品概述1.1 體驗環境機型:小米MIX2系統:MIUI9.5APP版本:5.0.11.2 產品概括AcFun彈幕視頻網,簡稱「A站」,成立於2007年6月,取意於Anime Comic Fun,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彈幕視頻網站。
  • 音樂的力量 | 最新版網易雲音樂APP產品分析報告
    本文對最新版網易雲音樂APP從產品概述、競品分析、用戶群體、產品功能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並給出相關優化方案。最後用戶留存率方面,三款產品不相上下,都在50%~60%,可見每款產品都滿足了自己用戶的大部分需求,超半數用戶是喜歡自家產品的。2.5 競品分析小結
  • hello 酷狗 | 酷狗音樂產品體驗報告
    在本文,筆者將以用戶體驗五要素框架為基礎,從行業及市場分析、產品結構、用戶分析、界面視覺表現等方面,來探索好的產品值得學習的地方。,輸出產品分析報告,鍛鍊產品分析思維能力。以及記錄下此版本的信息,為後續產品迭代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