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券商更名!這家新銳投行改頭換面,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券業...

2020-12-25 證券時報

在證券行業的江湖中既有新人報導,也有舊人撤場,更名改姓者也同樣有之。

12月17日,原華菁證券公告:即日起「華菁證券有限公司」更名為「華興證券有限公司」。更名後,該公司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該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

為何選擇變更公司名稱?對此,華興證券的解釋是「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新經濟企業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發揮股東方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的品牌價值,賦能公司業務發展」。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

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在新一輪券業更名潮背後,到底有何緣故?

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公司名稱同樣是一家公司的門面所在。如今,又一家券商準備更名換姓,開啟全新的旅程。

12月17日,原華菁證券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布了更名消息:即日起「華菁證券有限公司」更名為「華興證券有限公司」。

在更名後,華興證券的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該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華興證券將藉助股東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打下的堅實基礎,專注為新經濟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境內資本市場服務。

對於更名的動機,華興證券表示,更名是由於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資本市場改革機遇,為了進一步提升其在新經濟企業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發揮股東方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的品牌價值,賦能公司業務發展。

公開信息顯示,華興證券成立於2016年8月,註冊資本為30.24億元,註冊地在上海市虹口區。值得一提的是,華興證券成立的背景是基於CEPA補充協議,由港資股東華興資本旗下的萬誠證券有限公司、內資股東上海光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及無錫群興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三家機構共同發起設立。

在獲批開業之時,華興證券擁有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資產管理四張牌照。今年6月,華興證券獲上海證監局核准變更業務範圍,新增了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兩項業務,成為真正的全牌照券商。此外,在2020年的分類評價中,華興證券連升兩級,從上年的BB類券商升至A類券商。

此前,曾有第三人搶註「華箐」的商標註冊,華興證券為此曾提起訴訟。彼時,北京市智慧財產權法院曾指出,華興證券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在先使用該商標,並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此次變動中,新的華興證券logo也略有變動,與目前華興資本的logo一致。在此次從名稱到logo都與華興資本保持一致之後,華興證券的用意不言而喻。

華興證券表示,依託股東在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布局及在新經濟領域十餘年的深厚積累,華興證券致力於為新經濟企業、金融機構、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等各類客戶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成為最優秀的服務中國新經濟的投資銀行。

華興資本的「資本局」

在取得內資券商牌照後按捺了4年,華興資本終於還是將華菁證券變更了名號。

回顧以往,華興資本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投行界的一個奇蹟。從2005年做財務顧問(FA)起家,華興資本將自己定位為專注於服務中國新經濟的投行,力圖走差異化「精品投行」路線。2018年9月,華興資本作為「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

彼時,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曾表示,華興資本投資、投行服務的都是新經濟企業,並且已經具備了十幾年的先發優勢,初衷是建一個匹配資金和資產的平臺。其中,投行是平臺的基礎建設,否則不能提供交易場所和流動性,而投資管理是重要的發展方向,華菁證券則是國內業務的載體,未來這三塊業務發展會三足鼎立。

從業務拓展上,由中信證券原班人馬打造,華菁證券的投行業務表現明顯出色。2017年10月,華菁證券董事會任命原中信證券執行委員會委員劉威擔任總經理。包凡稱,華菁證券不會成為一個大而全的泛泛之輩,而將在統一的新經濟戰略下差異化發展,將華菁打造成專注新經濟的創新型投行。

2019年,華菁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62億元,同比增長57.7%,轉虧為盈實現淨利潤6186萬元。主要增長來源於科創板股票承銷收入和銀行存款、定期存款及其他現金管理產品所產生的利息收入。其中,華菁證券也是為數不多的第一批拿下科創板項目的中小券商,與國泰君安共同保薦的心脈醫療正是華興醫療產業基金投資的項目。

不過,與其他合資券商類似,華菁證券在設立後連年虧損,至2019年的「券業大年」終於淨利潤轉正。但中證協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華菁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032萬元,淨利潤-6059萬元,下半年能否打好「翻身仗」至關重要。

華興資本2020年半年報對華菁證券報有厚望。華興資本表示,其投資銀行業務與華菁證券逐漸整合,華菁證券是該公司國內經營至關重要的平臺。儘管外部環境多變,華興資本已為中國公司上市偏好的轉變作出長期準備。「我們在集團各個層面愈加重視國內市場(即A股市場及香港市場),不斷向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新經濟投資銀行的目標努力前進。」

華興資本於過去三年內為加強股票承銷、銷售及交易和華菁證券投資大量資源,招聘頂級人才,並由此擴展業務範圍和收入來源,預計於未來6到18個月內投資銀行儲備項目收入增長勢頭強勁。

券業更名浪潮再襲

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天眼查數據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以來,已有近20家券商告別自己從前的名號。其中,大部分系由於股東變更、吸收整合等帶來的名號更換。

1

原因一:券業併購整合

典型公司:中金財富證券、中信證券(山東)、中信證券(華南)等

無論是「中投證券」的退出歷史舞臺,還是萬通證券、廣州證券陸續變成「中信系」,都是證券行業併購整合帶來的後果,其名稱變更也引起業內唏噓。在成為頭部券商的全資子公司之後,中信山東和中信華南無論從品牌形象還是業務定位上來說,都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不過,對於中投+中金這樣實力相當的重磅併購,其合併整合也是個漫長的過程。在2017年4月完成收購之後,中投證券的更名在2019年8月才宣告完成。而在具體業務層面,雙方的整合仍在進行當中。

2

原因二:外資股東撤退

典型公司:第一創業承銷保薦、東方證券承銷保薦、上海華信證券等

在金融行業全面對外開放的當下,屢有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外資全資券商也指日可待。不過,在券業歷史上同樣有不少外資從合資券商中撤退,由於此前持股比例受限,外資股東話語權往往偏低,中外方股東之間的經營理念衝突、同業競爭、業務牌照單一等問題也難以解決,這也直接導致了合資券商的更名。

例如,早在2011年,摩根大通曾與第一創業合資成立中外合資的券商一創摩根,但在2017年宣告分手。在摩根大通撤退後,一創摩根也更名為第一創業承銷保薦,成為第一創業的全資投行子公司。

類似的劇情在東方花旗再次上演,2019年5月,花旗亞洲出清持有8年的東方花旗全部股權。在今年4月,東方花旗更名為東方證券承銷保薦。

3

原因三:強調股東背景

典型公司:財富證券、華興證券等

券商名稱的變更,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大股東的變更,從而向大股東的板塊名稱聚集。與股東集團名稱保持一致,更有利於發揮協同效應,對內增強集團存在感,對外藉助股東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

除了此次華興證券向華興資本「靠攏」之外,今年3月,從前的財富證券更名為財信證券,其理由與華興類似。歷經一系列增資擴股、股權轉讓,財信證券成為湖南財信金融控股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其更名也易於理解。除了券商更名外,財信金控旗下德盛期貨也改名為財信期貨。

4

原因四:加強業務布局

典型公司:中泰證券、粵開證券

與併購整合、股東安排不同,也有券商主動更換名號,以追求更多發展。

早在2015年,曾經的齊魯證券改名為中泰證券,備受業內關注。彼時,中泰證券李瑋表示,司更名是藉助改制上市契機的自然選擇,一個上市公司應擁有獨有的、排他性的商號和品牌,這是一個公司獨特的印記。而「齊魯」顯然不具備這個特點,且已被他人註冊。

除了商標糾紛之外,「中泰」意為「中允行健,明德安泰」,與「齊魯大地」相比,其加速全國布局的意味更加明顯,體現了加快從區域性向全國性轉型的戰略雄心。

類似地,2019年下半年,聯訊證券屢次傳出更名聲音,備選方案從「知識城證券」最終確定為粵開證券。更名中固然有新任控股股東廣州金控的影響,其公司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思路也直接體現在公司名稱當中。

對於業內券商來說,由於已經形成了一定品牌和行業影響力,貿然更換公司名稱,自然是在權衡利弊之後更重要的選擇。在更名換姓之後,各家券商能否走出更好的發展道路,值得業內期待。

相關焦點

  • 又見券商更名: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又見券商更名!這家新銳投行改頭換面,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券業更名浪潮再度來襲在證券行業的江湖中既有新人報導,也有舊人撤場,更名改姓者也同樣有之。對此,華興證券的解釋是「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新經濟企業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發揮股東方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的品牌價值,賦能公司業務發展」。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
  • 與股東協同 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財新網】(記者 劉彩萍)著力打造新經濟精品投行的華菁證券在成立4年後宣布更名。12月17日,華菁證券宣布即日起公司更名為華興證券,更名後,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
  • 上市未滿兩年掀起券業併購 從天風證券看中型券商突圍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上市未滿兩年掀起券業併購,從天風證券看中型券商突圍一邊收購,一邊配股。繼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之後,券業再迎來一起重大併購案,而這起併購發生在上市未滿兩年的中型券商天風證券(601162.SH)和港股上市公司恆泰證券之間。
  • 券業「看天吃飯」又一年!前三季度自營+經紀佔總收入59%,投行僅佔...
    投行業務馬太效應加強,前十大券商IPO主承佔行業超75%今年前三季度,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加速推進,創業板註冊制在第三季度落地,再融資新規實施、公開發債標準及流程進一步優化,證券公司投行業務顯著增長因頭部券商在機構客戶資源及證券資源獲取方面有更強的競爭力,證券行業融券業務前十家券商合計佔比明顯高於融資業務。2020年9月末,融出證券餘額前十家券商合計佔比84.33%,而融出資金餘額前十家券商合計佔比僅有48.62%。此外,股票質押業務延續收縮趨勢,本季度末自有資金出資規模3,261.17億元,同比下降23.36%。
  • 美國夢碎,誰是投行新貴?
    反觀中國券商轉型相當艱難緩慢。至今主營業務構成仍嚴重依賴於經紀業務,儘管佣金率從10年前的16基點下滑到如今貼近成本線的不到3個基點。各大券商講轉型財富管理的故事已經四、五年,但也難舉出真正成功的案例和模式,有些轉型也僅限於業務部門改名。不論經紀、自營、投行,還是非常依賴於市場,也往往高度同質化。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變化。
  • 外資控股券商誰能扛把子?瑞信方正高管「三連換」
    來源:券業行家繼外資完成控股之後,瑞信方正又有人事任命新舉措——三位高管獲得董事會任命,即將履新。三項新任命預示未來動向時隔一月,剛剛實現外資控股的券商瑞信方正,再有人事變動。瑞信方正表示,塗雷將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把握公司戰略發展方向,著力確保合資業務與瑞信大中華區整體戰略的協調統一。邱若扉2010年加盟瑞信,有20餘年投行從業經驗。據悉,邱若扉將以本土項目承銷和顧問業務為著眼點,推動各項業務發展舉措的實施。同時與瑞信大中華區以及亞太區投行團隊緊密合作,為中國本土及海外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投資銀行服務。
  • 又一券商人事大調整!投行董事長將調任申萬合規總監,新任班子全部...
    在5年前那場券業最大的市場化併購完成之後,申萬宏源內部的整合即備受關注,投行業務也不例外。對於此次重大人事調整,申萬宏源承銷保薦運營負責人回復券商中國記者稱,張劍正在接手全面分管申萬宏源證券大投行業務條線。申萬宏源投行將進一步吸納優秀人才,在部分重點行業及重要地區增設團隊,力爭三年內打造一支千人規模投行隊伍。
  • ...公司:證券業正迎來歷史性戰略發展期 中資國際一流投行將應運而生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周尚伃12月11日,中金公司發布2021年證券行業展望,其認為,中國證券業正迎來歷史性的戰略發展期、中資國際一流投行亦將應運而生。中金公司表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居民資產配置拐點為中資國際投行的崛起提供土壤。資本市場的發展根植於實體經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高直接融資佔比提供豐沃的土壤。
  • 中金公司:證券業正迎來歷史性戰略發展期 中資國際一流投行將應運...
    本報記者 周尚伃12月11日,中金公司發布2021年證券行業展望,其認為,中國證券業正迎來歷史性的戰略發展期、中資國際一流投行亦將應運而生。中金公司表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居民資產配置拐點為中資國際投行的崛起提供土壤。資本市場的發展根植於實體經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高直接融資佔比提供豐沃的土壤。
  • 銀行拿券商牌照,這是「狼」來了?
    觀點三:資本市場改革是提升券商實力的根本途徑去年底以來,當業內人士探討國內券商和頂級投行差距時,首先提及的是資本規模以及槓桿率。有行業排名前列的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表示,國內外券商的根本差距在於制度,證券行業欠缺的不是錢,而是資本市場的改革,註冊制、場外市場、買方投顧業務、國際業務等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券商行業有望和國際投行匹敵。
  • 華興資本完成新一輪美元基金募集:7年蟄伏,資管業務現象級增長
    優異的成績背後,是華興對新經濟頭部企業的耐心與重注,及其獨一無二的差異化優勢。作為中國領先的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機構,華興資本團隊誕生於新經濟,也最懂新經濟。從投行服務開始到投資,華興資本陪伴諸多新經濟企業"從0到1"。
  • 華興資本併購與戰略投資雙周報 Vol.10
    早在2009年,華興資本就已正式組建併購團隊,為中國及全球的創新經濟企業提供全面深度的併購顧問服務。在當前不確定的市場新常態下,旺盛的併購需求不斷湧現,華興資本始終陪伴創新經濟企業,連接海內外,尋找新機遇。
  • 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這意味著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全部股權完成後,將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  「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小傑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出現外商獨資券商是遲早的事。高盛集團為久負盛名的國際投行,在中國市場早有布局,由其拔得頭籌也是順理成章。
  • 券商陣營變陣 「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
    原標題:券商陣營變陣,「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 摘要 【券商陣營變陣 「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在資管業務和最為傳統的經紀業務方面
  • 2020年進擊的證券業:「做大做強」萬億元規模券商誕生 「以攻為守...
    本報記者 周尚伃2020年,中國證券公司同資本市場一道,邁過了「而立之年」。也是在這一時期,券商迎來了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打造航母級券商等歷史時刻和機遇。在此背景下,券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 又收穫一家千億市值公司,華興資本成2020年投資界最強黑馬
    被稱為「中國新經濟超級獨角獸捕手」的華興資本也於今年搭上了泡泡瑪特最後一趟列車——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泡泡瑪特完成了超1億美元的Pre-IPO輪融資,華興資本領投。這筆投資由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伙人及首席投資官包凡親自主導,「項目從開始到完成交割沒有超過二十天」。而當初包凡的這項「超快決策」也為今天的華興資本帶來了豐厚回報。
  • 上半年券商投行哪家強?「三中一華」IPO業務乏力 多家冷門選手逆襲
    雖然上半年增發融資的規模同比下降較多,但隨著重組新規的鬆綁,市場預計未來,券商投行的併購重組業務將迎來回暖。今年6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的徵求意見稿,相比2016年修訂的《重組辦法》對於資產重組的收緊,此次徵求意見稿放寬了重組上市認定標準,支持符合國家戰略的新興產業在創業板重組上市,恢復重組上市配套融資等多項新規。
  • 40家上市券商業績大排行!頭部券商位次如何排?
    收入結構又有何新格局) 與券業整體業績向好大方向不同的是,有3家上市券商今年前三季淨利潤下滑,且居於上市券商淨利潤排名末位,分別是國聯證券、太平洋、中原證券,前三季淨利潤分別為4.59億元、0.99億元、0.8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92%、-75.25%、-70.13%。
  • ...急招投行人手,有券商同時放出55個投行崗位,從承做到質控需求大增
    進入7月份後,投行也迎來招聘的黃金時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8家券商有投行部門的相關招聘,其中銀河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財富、渤海證券各放出投行項目負責人崗位,光大證券和西部證券放出投行高級別崗位。從保代人數變化上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民生證券、中金公司今年以來保代增加均超過30人,隨著項目的鋪開,不少券商出現投行人手不足的現象。
  • 證券行業深度報告:由海外投行併購史看我國證券業發展思路
    綜上所述,美國投行通過併購重組擴大規模、補強業務短板、完善業務條線、提升專業度,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境內做 大做強之後再開展跨境併購,逐步實現國際化一流投行的戰略目標。對於我國證券行業併購重組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