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現在的檢察院,大體而言就是每天到皇上面前逼逼,國家哪裡哪裡做得不對,皇上哪裡哪裡做得不好。哪個官是貪官,哪個衙門不為百姓做事,名曰:
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
言官的官方稱呼是臺諫官、科道官,有明一代大致維持著200人左右,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雖然大多數品秩並不很高,卻擁有直諫上言且言不論罪的特權。
不管怎麼說,言官制度的初衷無疑是好的,甚至具有相當的瞻前性。而在言官的選舉上,"剛正不阿,忠君愛國"是其標配,宋代名相司馬光對於言官的選擇,就言:
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
作為封建時代唯一擁有"言論自由"特權的群體,言官不僅是皇權獨裁的一面反光鏡,同樣也是貪汙腐敗的監察官。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劊子手皇帝,軍武出生的他,殺人對他而言估計跟砍蘿蔔差不多,然而洪武朝的言官韓宜武卻能夠做到恪盡職守。一日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和朱元璋一起嘮嗑家常,韓宜可徑直向前,向朱元璋彈劾三人"恃功怙寵,內懷反側,擢置臺端,擅作福威"。這還不算完,韓宜可提出要朱元璋將這三人斬首以謝天下。
要知道時胡惟庸和陳寧不僅是開國功臣,胡惟庸更是皇親國戚,一國之相,三人皆備受恩寵,沒想到韓宜可直接上門打臉,朱元璋哪能不氣?直接說韓宜可造謠。眾所周知,造謠可是重罪,擾亂朝綱,造成惡劣影響,韓宜可直接被投入了錦衣衛大牢。
總之韓宜可一生懟天懟地懟太祖,被下過錦衣衛大牢,得罪官員被聯合整過,還被發配雲南,但這一切並沒有使之屈服,他依舊秉公直言。最後病逝於左副都御史任上,為天下言官之表率。
朱元璋雖然集專權於一身,但終歸還能聽進言官之言,敢於廣開言路。後歷經建文帝、成祖、仁宗直到睿宗時期,言官都可以算是大明朝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官員敢說,皇帝不閉塞言論,國家自是蒸蒸日上。後來發生了最為駭人聽聞的便是"大禮議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未留有子嗣,只得讓堂弟朱厚熜繼位,即明世宗嘉靖帝。然而其登基不久,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派便要求世宗改換父母,是為小宗入大宗。但世宗不應,逼辭楊延和。
嘉靖三年(1524),據宗法作《大禮辨》,禮部尚書喬宇率領群臣兩百五十一人反對世宗皇考,後又加入言官六七十人,世宗惱羞成怒,進言之人均被責打或罷黜。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大禮議事件"最終以整個大明朝再無人敢議而告終。從王元正的口號中我們可以聽到,明中前期的言官大多數視名節高於生死,而帝王往往也會三思納言,哪怕就如朱元璋獨裁弒殺,亦未曾殺言官之例,這是他們敢於直諫封建王權的基礎。
然而"大禮議事件"之後,世宗讓天下所有言官都懂得了一個道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朱厚熜沒有料到,堵塞言路,卻是帝國崩潰的開始,各種各樣奇葩的言官開始活躍於大明中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