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制度:規諫皇帝,糾察百司,最後卻不為所皇帝容忍

2020-12-05 時間簡史淺談

類似現在的檢察院,大體而言就是每天到皇上面前逼逼,國家哪裡哪裡做得不對,皇上哪裡哪裡做得不好。哪個官是貪官,哪個衙門不為百姓做事,名曰:

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

言官的官方稱呼是臺諫官、科道官,有明一代大致維持著200人左右,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雖然大多數品秩並不很高,卻擁有直諫上言且言不論罪的特權。

不管怎麼說,言官制度的初衷無疑是好的,甚至具有相當的瞻前性。而在言官的選舉上,"剛正不阿,忠君愛國"是其標配,宋代名相司馬光對於言官的選擇,就言:

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

作為封建時代唯一擁有"言論自由"特權的群體,言官不僅是皇權獨裁的一面反光鏡,同樣也是貪汙腐敗的監察官。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劊子手皇帝,軍武出生的他,殺人對他而言估計跟砍蘿蔔差不多,然而洪武朝的言官韓宜武卻能夠做到恪盡職守。一日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和朱元璋一起嘮嗑家常,韓宜可徑直向前,向朱元璋彈劾三人"恃功怙寵,內懷反側,擢置臺端,擅作福威"。這還不算完,韓宜可提出要朱元璋將這三人斬首以謝天下。

要知道時胡惟庸和陳寧不僅是開國功臣,胡惟庸更是皇親國戚,一國之相,三人皆備受恩寵,沒想到韓宜可直接上門打臉,朱元璋哪能不氣?直接說韓宜可造謠。眾所周知,造謠可是重罪,擾亂朝綱,造成惡劣影響,韓宜可直接被投入了錦衣衛大牢。

總之韓宜可一生懟天懟地懟太祖,被下過錦衣衛大牢,得罪官員被聯合整過,還被發配雲南,但這一切並沒有使之屈服,他依舊秉公直言。最後病逝於左副都御史任上,為天下言官之表率。

朱元璋雖然集專權於一身,但終歸還能聽進言官之言,敢於廣開言路。後歷經建文帝、成祖、仁宗直到睿宗時期,言官都可以算是大明朝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官員敢說,皇帝不閉塞言論,國家自是蒸蒸日上。後來發生了最為駭人聽聞的便是"大禮議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未留有子嗣,只得讓堂弟朱厚熜繼位,即明世宗嘉靖帝。然而其登基不久,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派便要求世宗改換父母,是為小宗入大宗。但世宗不應,逼辭楊延和。

嘉靖三年(1524),據宗法作《大禮辨》,禮部尚書喬宇率領群臣兩百五十一人反對世宗皇考,後又加入言官六七十人,世宗惱羞成怒,進言之人均被責打或罷黜。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大禮議事件"最終以整個大明朝再無人敢議而告終。從王元正的口號中我們可以聽到,明中前期的言官大多數視名節高於生死,而帝王往往也會三思納言,哪怕就如朱元璋獨裁弒殺,亦未曾殺言官之例,這是他們敢於直諫封建王權的基礎。

然而"大禮議事件"之後,世宗讓天下所有言官都懂得了一個道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朱厚熜沒有料到,堵塞言路,卻是帝國崩潰的開始,各種各樣奇葩的言官開始活躍於大明中後期。

相關焦點

  • 明朝的政治制度,讓下屬內鬥,皇帝看戲?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朱元璋先生將丞相給剔除了去,權力就這樣被分到了六部;地方上,朱先生又大手一揮,變成了三司共同治理的制度,讓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相互牽制,遇到大事不能夠獨斷專行。朱先生還有點擔心文官怎麼辦?錦衣衛又誕生了,文官們變成了挨打的老鼠。六部有點囂張怎麼辦?
  • 《清平樂》中宋朝的言官權力為何那麼大?皇帝為何不敢殺言官?
    《清平樂》中宋朝的言官權力為何那麼大?皇帝為何不敢殺言官? 文/無計讀史 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出十多集了,劇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皇帝宋仁宗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有一堆大臣在抒發自己的意見,甚至很多意見是與宋仁宗相左的。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大殿上文武百官分列兩旁,皇帝正坐龍椅上。在鐘鼓聲中進入宮門後,百官要在殿前廣場上整隊,文官位左,武官位右。這時候會有糾察百官的御史點名,記錄所有咳嗽、吐痰、步履不穩等失儀官員姓名,聽候參處。一切就緒之後皇帝鳴鞭駕到,贊禮官發出口令,百官轉身向皇帝叩頭。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個個放飛自我,而清朝的皇帝卻都看似明君?
    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之後,皇帝們就開始壓不住大臣們了,特別是正統之後,文官集團開始做大,言官們啥事都管,這讓皇權被壓制。比如嘉靖皇帝,這牛的一個人剛上任的時候,也被逼著認別人當爹。
  • 清代為什麼皇帝不需要錦衣衛這種機構了?
    錦衣衛的職責主要概括就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而錦衣衛下轄主要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大漢將軍(軍隊名稱,非職稱)、經歷司、南鎮撫司、北鎮府司,其權能如下圖所示:(圖:錦衣衛架構職能)除了這些之外,早期的錦衣衛還擔負本衛刑名,可以理解為當時的軍隊內部主理刑罰的衙門,還兼理軍匠,當然那時候的錦衣衛還只是鎮府司的級別,相比後來的都指揮使司可以理解為廳級或部級的這種級別上的差別。
  • 嘉靖:大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會做皇帝,但也最不像皇帝的人
    很多人對於明世宗嘉靖的印象可能就是權術和煉丹,這當然是嘉靖後二十五年政治的核心,但是嘉靖在繼位的前二十年絕對算得上一個革除積弊,推行改革的有為之君, 明世宗的前二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革新,如政治上:改革科舉,三途並用;強化內閣制度,提高內閣地位;整飭言路,提高監察效率;革除鎮守太監,打擊宦官勢力;整治外戚與宗藩勢力。
  • 言官有朱元璋撐腰,為何仍不敢彈劾藩王?言官:你看祖訓怎麼寫的
    洪武年間,朱元璋先後三次分封藩王,共有24個兒子和1個侄孫被封為藩王。這些人就封之後,仗著藩王的特殊身份,在封地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如果說好吃(也不敢說不好吃),就讓她們繼續吃。靖江王朱守謙打死千戶一名,徵進馬軍二人;鞭死陳指揮王百戶二人;將雲南稅課司副使董時傑打死;此外還「奢縱淫佚,掠殺不辜,默於財貨,豪奪暴斂,號令苛急,軍民怨恣」。
  • 明朝皇權的鷹犬,皇帝的親衛隊,上傳下達只為皇權
    錦衣衛是明朝開國時期專門設下的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受皇帝的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是沒有辦法阻止幹擾錦衣衛的行動的。當時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即是駕馭不受不法群臣,不讓其有威脅皇權的可能和契機,其中的導火線就是當時擁權自重,權傾朝野的宰相—胡惟庸。
  • 古代如何建立皇帝安保系統?
    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是保衛皇帝,還要保衛國家疆土,為國出徵,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衝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有萬夫不當之勇。
  • 慶餘年:北齊皇帝和司理理,這兩個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北齊的小皇帝其實是個女的,還懷上了範閒的孩子,起名「紅豆飯」! 因為司理理是唯一的一個最好的擋箭牌。她控制著司理理的弟弟,就是為了讓司理理為她做任何事情,包括刺探,包括充當她的假貴妃。 沒有司理理假當貴妃,小皇帝無法自圓其說,只有司理理的雙簧配合,小皇帝才能長久的掩飾女兒身的秘密,以男兒身份掌控北齊政權。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為令尹,次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
  • 忽必烈改革元朝宮廷禮儀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穩定、天下歸心
    「當年的十月,就定下了朝儀制度。次年的二月,忽必烈在行宮觀看劉秉忠、孛羅、許衡以及太常卿徐世隆所制定的朝儀制度。至元八年二月,忽必烈冊立侍儀司;四至七月,開始打造內外儀仗。到了八月,正好是忽必烈誕辰,忽必烈用了新的朝儀制度,感覺非常滿意,於是就正式開始使用新的朝儀制度。
  • 萬曆皇帝:「從此君王不早朝」只是片面描寫,實際上政績卓越
    提起明朝的萬曆皇帝你會想到什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道,還是即使二十八年不上早朝,但國家依然繁榮昌盛的智慧皇帝? 實際上這一句白居易為唐玄宗寫的詩,更多的時候卻被後人用來形容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就莫名其妙背上了一個「穿越」而來的黑鍋。
  • 老鄧頭:一生直言敢諫,忠正不阿,卻不被皇帝重用的才子
    出任言官之後,楊漣他剛正不阿,為官清正廉潔,不畏強權,敢於直言,他深受百姓愛戴。當時魏忠賢蒙蔽皇上,權傾朝野,殘害忠良,為非作歹時,楊漣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 彈幼魏忠賢二十四條該殺之事。這些罪包括操縱東廠太監濫施暴朝政,架空皇帝,殘害忠良、扼殺皇長子,逼死懷孕妃子,等等。楊漣請求皇上,必須嚴懲魏忠賢。
  • 明朝最嚴重朝廷鬥毆事件,大臣當皇帝面打死一人,事後沒有被追究
    把皇帝嚇一跳有什麼後果呢?沒有,這並不是皇帝宅心仁厚。一般來講,伴君如伴虎,稍微不注意就有殺身之禍。但在明朝皇帝面前這些都不是事兒,明代鍵盤俠罵皇帝,皇帝不但不能殺他,還要認真地把那封罵書看完。這夥人就是明代的言官,比較知名的就是我們的海瑞海大人,他罵嘉靖皇帝,寫了一封《治安疏》上去,棺材就在家裡放著,等皇帝來殺他。
  • 明神宗: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君、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秦漢時期,郡縣制、官僚制被確立為中央集權王朝的基本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國王和世襲貴族共治國家的規則被打破,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百官之首的丞相共治天下的規則形成,皇權、相權成為了王朝權力運行的兩級。西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東漢、隋、唐、宋四朝在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時,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皇權太弱、相權太強。
  • 古時候皇帝的生理啟蒙「女官」,教完皇帝之後,最後結局如何
    但是還有許多人都是特別好奇的,在古時候那樣封建的制度下,人們是如何學習這些知識的呢?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古時候古人們結婚是比較早的,在我們現如今18歲結婚相對來說是比較早的了,但是在古時候卻不一樣,在古時候如果18歲結婚的話,就屬於特別嚴重的晚婚了。
  • 他堪稱是末代皇帝的楷模,是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
    明朝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王朝,其中出過不少大帝,也出過不少奇葩的皇帝。不過明朝的末世皇帝,崇禎皇帝被世人稱為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