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茶」能得到儒釋道三教一致好評?茶文化最早要從唐代說起

2020-12-10 北晚新視覺網

「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飲茶的習俗雖久遠,但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唐代,「茶」這個字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

資料圖 新華社發 郝群英 攝

唐代以前,茶主要和「荼」(喝起來稍微苦澀的草藥或野菜)混為一談,至唐玄宗時期,《開元文字音義》將「荼」少一筆而造「茶」字。唐代中期,陸羽寫了《茶經》,裡面都是寫作「茶」,經過此書的推崇,「茶」這個字才逐漸流傳開來。《茶經》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的飲茶文化,同時又為當時和後世提供了一種茶道精神,陸羽則被後世稱為「茶聖」「茶神」或「茶仙」。而同樣被稱為「茶仙」的還有一人,那就是大約與韓愈同時代的盧仝,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詠茶詩,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曰:「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日本茶道中的「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即仿於此。

至於第一篇詠茶詩,則肇始於李白,其《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曰: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這首詩讚美了「仙人掌茶」。李白的詩篇多有道家的影子,如其《俠客行》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莊子》中就有「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之句,李白還入過道士籍,說李白是道士也不為過,而茶文化的興起正與道教有關。有學者曾指出,飲茶風俗最初的推動者就是道家徒,當煉丹家們發現服食金丹過於危險,就尋求一種新的可以延年益壽的替代品,這就找到了「仙草」,即茶。道教最初對茶的重視,是重視其功用,像《神異記》之類作品記載的一些故事,都是說喝了某種神茶,可以生羽翼而飛升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而隨著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對茶文化的進一步影響,茶與道追求清淨的品格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在受「道」思想影響的人們看來,吃茶去,能夠達到一種天人合一、避世超塵的境界。

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東京夢華錄》言:「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宋代的儒家士大夫往往將吃茶看作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茶品性的溫和與儒家「中庸」「和」等思想完美匹配,黃庭堅《送王朗》曰:「兒大詩禮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詩禮絲麻,讀書煮茶,既展現出一派和諧的畫面,也體現出內心的平和。此外,飲茶不僅能夠使讀書人靜下心來,而且還能激發士大夫們的文思,因而茶在詩詞中,往往又是文人墨客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如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曰:「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這是儒家士大夫們以茶勵志,借茶來修身。宋以後,儒家士大夫對「茶以修齊」、「茶以載道」的不斷推動,使得茶文化與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了。

禪宗與茶文化的融合,也推動了古代的飲茶之風。佛教提倡品茶,是因為其寂靜淡泊的品性符合佛教的理念,而且從功效上來說,茶又能給打坐久了的僧人提神養性,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就記載說,唐代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規定,坐禪的時候,不可以打瞌睡,過午不食,但可以飲茶。

此外,從精神層面上來說,佛教又將飲茶作為一種開悟的方式,「吃茶去」即是其一段著名的公案,《指月錄》《五燈會元》等文獻記載說,唐代有一個從諗禪師,在趙州做了四十來年的住持,很有修為,後新來兩個僧人到此向他請教何為禪,禪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我曾經來過。」禪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新來僧人,那個僧人說:「我從沒來過。」師曰:「吃茶去。」後院的監院感到很奇怪,就問禪師:「為何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禪師叫了一聲監院,監院答應了一聲,禪師又曰:「吃茶去。」佛禪不是知識性的,而是實踐性的,要想知道茶什麼味道,最好就是「吃茶去」。這句著名的偈子既平常又深奧,功夫卻又在茶外,究竟意味著什麼,則需要個人靠著個人的靈性去開悟。唐宋以後,茶成為了參禪悟禪的一部分,茶文化與禪宗文化融為了一體,在人們看來,吃茶去,體悟苦寂,有助於明心見性,進入禪悟境界。

茶融合了儒釋道,形成了茶道,已形成了茶禮、茶俗、茶藝等文化。飲茶不僅是儒家修身載道、佛道參悟的方式,在世俗生活中,它還是一種交往禮儀,如古代家裡來了貴客,要「上茶」或曰「看茶」,端起茶杯又意味著送客,當不勝酒力的時候,還可以「以茶代酒」等等。茶俗在明清小說中多有體現,《紅樓夢》多次寫到了「茶」,如第十四回秦可卿去世,王熙鳳「供茶燒紙」,這是因為在古代,「茶」可以用於祭祀,又如第二十五回,王熙鳳打趣林黛玉,說她喝了賈家的茶,怎麼不給賈寶玉做媳婦。喝茶和娶媳婦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因為從宋代開始,茶就是重要的聘禮,喝了茶也就等於接受了聘禮,答應了媒事。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更是著重描寫了茶藝、茶具和茶葉,文中寫道,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說這是「老君眉」,六安茶屬於未經發酵的綠茶,「老君眉」 很可能是發酵的紅茶或半發酵的烏龍茶(青茶)中的一種,所以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賈母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想喝綠茶,妙玉回答說這是烏龍茶。綠茶香味長久,湯清葉綠,我們熟悉的碧螺春、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竹葉青等都屬於綠茶。紅茶是完全發酵的茶,茶湯以紅色為主,香甜味醇,我們熟悉的紅茶有祁門紅茶、正山小種等。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它兼具紅茶的濃醇與綠茶的清香,我們熟悉的大紅袍、鐵觀音等都屬於烏龍茶。其他茶類還有黑茶、白茶等。

現在,茶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而提及茶事,又無不與中國聯繫在一起。可見,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作者單位:對外經貿大學)

(原標題:儒釋道為何都提倡「吃茶去」)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趙運濤

流程編輯:u019

相關焦點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陸羽唐代知名茶學家,也是歷史上最知名的茶人,僅編撰了一部《茶經》就享譽古今。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陸羽對茶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早年行走各地,花費十多年時間遍尋各茶,又花費十多年時間編撰《茶經》。《茶經》中非常系統的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的所有有關茶葉的科學實踐經驗,可以說此書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 一器成名只為茗:陸羽和《茶經》在我國茶文化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而在這當中,茶聖陸羽所創作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是我國茶文化的劃時代標誌。一、陸羽的出現,使得茶文化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學家,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茶聖」。他的一生都嗜茶,愛茶,如痴如狂,因著作世界第一部茶葉文化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引領了一個茶文化發展的新時代,為世界茶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石。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撰寫《茶經》的陸羽提出飲茶可以培養人的德行,後來這一觀點也逐漸傳播開來,得到了當時一種文人的支持,這也是唐代飲茶文化極盛的原因。到了北宋時期,宋徽宗編寫了《大觀茶論》,也介紹了茶的相關精神內涵,由於他尊貴的身份,這篇文字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 千年茶文化:從煮茶、茶宴表演、鬥茶、飲茶中窺視唐朝下的茶文化
    說起喝茶,多數人最初是因為喝茶能起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只要是拜訪親友或是有客到訪,很多人都會以茶水來招待,這也形成了一種接待賓客的禮儀方式。這種方式對於當今社會來講,已經算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事情,所以,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茶習俗是如何形成的。
  • 茶在唐代的地位與酒平起平坐,少不了佛教道教的青睞
    陸羽在《茶經》裡說,大眾飲茶法是「斯溝渠間棄水爾」,岡倉天心更在《茶之書》中認為「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貝劍銘則恰恰是要在廣闊的「溝渠水」裡,探索飲茶「習俗」的宗教與文化價值,由此來認識中國的宗教思想與實踐。透過茶的視角,逐漸僵化的刻板印象下是「劇烈地、大規模地,且常常迅速變化的中國。」與各類飲品的競爭,貫穿茶葉生產工藝和茶文化發展始終。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漢代兩位著名的文賦學者司馬相如與楊雄都是茶的推崇者,更是分別從其藥用和文學兩方面作文來介紹茶的特色。從唐代開始,茶開始變成一種全民文化現象,更是產生了鬥茶、茶畫等茶文化的衍生品。
  • 何以敢稱為「中國茶文化第一村」,處處有茶,處處茶文化
    村落是我們祖先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們繁衍後代的安全港灣,也是文明社會早期的產物。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表現出了山水風光之特色。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們展示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 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西方的代表飲品,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茶的起源與發展,體現中國文化中的"以和為貴"關於"茶"的最早文獻記載,見於《茶經》中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說的是,"茶"的起源和神農氏嘗百草有關,也是從他開始,"茶"才開始成為飲品,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因為神農氏和"茶"的起源的影響,後來還有了另外的傳說:講皇帝喝水時,突然一片葉子掉進他的碗裡,最後茶葉因為皇帝成為中國流行的飲品。
  • 儒釋道三教共存的地方見過嗎?還擁有三個世界之最,就在廣西桂林
    「三教」。 三教說法與信仰不一,甚至有些部分還相互對立,那麼有沒有一個地方讓三教交互融合呢?還真有,這便是位於廣西省桂林市的日月雙塔,它不僅是桂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家以「儒釋道之和」為主題的文化公園。
  • 世界茶文化,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各國茶俗豐富多彩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世界上飲茶的國家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的世紀,隨著世界各國茶葉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茶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使得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同時茶文化與各國的文化風俗相融合,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各國飲茶風俗
  • 茶文化源遠流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國家喝茶習慣也不一樣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地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自此,神農氏利用其在宮中的地位,在其臣民中大力推廣茶這種飲品。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自然有著相當長久的飲茶歷史。現在流行的小壺泡飲茶法,是經過兩三千年的歷史演變而成,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飲茶方式,歷經唐、宋、明清、臺灣早期時代演變,每一個飲茶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意涵。
  • 深度解析|中藥茶,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金名片」
    中藥茶可以說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了,它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藥茶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可以造福全世界,也能全方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智慧,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一、我國明珠中藥茶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飲茶之風的盛行,也促進了我國中藥茶文化的發展與興盛。可以說,中藥茶的發展與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
  • 「一帶一路」茶為媒 台州向日本輸出茶文化(古代篇 )
    省政協原主席、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先生說,茶是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橋梁紐帶,是走進「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本文講述台州與日本的「茶之路」,通過歷史梳理,找出茶文化交流脈絡,提出茶文化進一步交流發展的借鑑空間和當代價值。
  • 茶文化:大愛傳承,與時俱進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歷史多年的積累與沉澱,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不斷傳播於中華大地各個地域。自古,我國就有著儒、道、佛、墨四大文化名家,儒家重禮,道家敬天,佛家講慈悲,墨家講兼愛。而中國茶文化恰恰兼容了四大家的精髓核心,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茶文化到底是怎樣的文化呢?茶文化是茶性人性相互融合的一項文化載體,是大愛之文化。眾所周知,儒釋道墨各自都有著自身明顯的理念和精神,教義更是不盡相同。唯獨在茶文化上,它們有著不止一點的重合。
  • 《茶人三部曲》:一部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中國第一部茶文化長篇小說
    ——人民網說起茶,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普遍和重要。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跟茶與茶文化有關的書籍,如唐代陸羽的《茶經》、宋代黃儒的《品茶要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還有清代陸廷燦撰寫了的《續茶經》等。
  • 喝茶也要懂點茶文化:茶的超10種別稱!
    古人茶事,總伴著風雅。在歷經千年流傳下來的兩千多首茶詩中,茶有著眾多優雅的別稱,細細玩味,才能體會出中國茶文化的別樣風貌。今天就來盤點茶在古代詩文中的幾種別稱。一字別稱荼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荼」最早見於《詩經·鄴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學者推考說法不一。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荼,苦茶也。」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後來,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划,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 京都訪茶之旅:吃茶參道京都古寺院
    雖然奈良的歷史更為悠久,可惜與日本茶文化結緣不多。至於京都的千年茶緣,要從日本的嵯峨天皇說起。 嵯峨天皇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桓武天皇。為何說桓武天皇名氣大呢?因為他於公元794年,將日本的都城遷到了平安京,也就是如今的京都。要知道,一直到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法定意義上的都城。
  • 茶、茶文化源自於中國,那麼英國的茶好還是中國的茶好?
    在我國,稍微懂一些傳統文化的人都會知道,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茶也是源自於我國。當前在很多的外國人眼中,似乎茶對他們的影響是認可的,但他們卻很難承認自己國家的茶文化受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小約問過許多的人,英國的茶與中國的茶,最大的區別在哪兒?
  • 唐代茶道的基礎:不厭其精、不厭其細
    唐代茶道是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結合。唐人在沿襲前人茶葉加工方式的同時比前人更加的嚴格、更加的精細。陸羽倡導的「煎茶」,更是將飲茶追求到了極致。總結出了飲茶的品類和技能所難以掌握的九個環節。今天與您分享的是餘悅教授所撰寫的《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二章第六節的內容。唐人的創造力,唐代茶道的創造性,在陸羽《茶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以茶代酒」的風俗使僧侶和文人得以聚集在同一方天地,分享相同的審美觀念,而不必擔心醉酒的危險。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茶文化、佛教的禪宗與唐代的茶詩一同興起,相輔相成。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