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飲茶的習俗雖久遠,但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唐代,「茶」這個字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
資料圖 新華社發 郝群英 攝
唐代以前,茶主要和「荼」(喝起來稍微苦澀的草藥或野菜)混為一談,至唐玄宗時期,《開元文字音義》將「荼」少一筆而造「茶」字。唐代中期,陸羽寫了《茶經》,裡面都是寫作「茶」,經過此書的推崇,「茶」這個字才逐漸流傳開來。《茶經》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唐以前的飲茶文化,同時又為當時和後世提供了一種茶道精神,陸羽則被後世稱為「茶聖」「茶神」或「茶仙」。而同樣被稱為「茶仙」的還有一人,那就是大約與韓愈同時代的盧仝,他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詠茶詩,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曰:「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日本茶道中的「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即仿於此。
至於第一篇詠茶詩,則肇始於李白,其《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曰: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這首詩讚美了「仙人掌茶」。李白的詩篇多有道家的影子,如其《俠客行》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莊子》中就有「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之句,李白還入過道士籍,說李白是道士也不為過,而茶文化的興起正與道教有關。有學者曾指出,飲茶風俗最初的推動者就是道家徒,當煉丹家們發現服食金丹過於危險,就尋求一種新的可以延年益壽的替代品,這就找到了「仙草」,即茶。道教最初對茶的重視,是重視其功用,像《神異記》之類作品記載的一些故事,都是說喝了某種神茶,可以生羽翼而飛升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而隨著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對茶文化的進一步影響,茶與道追求清淨的品格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在受「道」思想影響的人們看來,吃茶去,能夠達到一種天人合一、避世超塵的境界。
茶文化,興於唐而盛於宋,《東京夢華錄》言:「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宋代的儒家士大夫往往將吃茶看作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茶品性的溫和與儒家「中庸」「和」等思想完美匹配,黃庭堅《送王朗》曰:「兒大詩禮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詩禮絲麻,讀書煮茶,既展現出一派和諧的畫面,也體現出內心的平和。此外,飲茶不僅能夠使讀書人靜下心來,而且還能激發士大夫們的文思,因而茶在詩詞中,往往又是文人墨客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如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曰:「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這是儒家士大夫們以茶勵志,借茶來修身。宋以後,儒家士大夫對「茶以修齊」、「茶以載道」的不斷推動,使得茶文化與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了。
禪宗與茶文化的融合,也推動了古代的飲茶之風。佛教提倡品茶,是因為其寂靜淡泊的品性符合佛教的理念,而且從功效上來說,茶又能給打坐久了的僧人提神養性,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就記載說,唐代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規定,坐禪的時候,不可以打瞌睡,過午不食,但可以飲茶。
此外,從精神層面上來說,佛教又將飲茶作為一種開悟的方式,「吃茶去」即是其一段著名的公案,《指月錄》《五燈會元》等文獻記載說,唐代有一個從諗禪師,在趙州做了四十來年的住持,很有修為,後新來兩個僧人到此向他請教何為禪,禪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我曾經來過。」禪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新來僧人,那個僧人說:「我從沒來過。」師曰:「吃茶去。」後院的監院感到很奇怪,就問禪師:「為何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禪師叫了一聲監院,監院答應了一聲,禪師又曰:「吃茶去。」佛禪不是知識性的,而是實踐性的,要想知道茶什麼味道,最好就是「吃茶去」。這句著名的偈子既平常又深奧,功夫卻又在茶外,究竟意味著什麼,則需要個人靠著個人的靈性去開悟。唐宋以後,茶成為了參禪悟禪的一部分,茶文化與禪宗文化融為了一體,在人們看來,吃茶去,體悟苦寂,有助於明心見性,進入禪悟境界。
茶融合了儒釋道,形成了茶道,已形成了茶禮、茶俗、茶藝等文化。飲茶不僅是儒家修身載道、佛道參悟的方式,在世俗生活中,它還是一種交往禮儀,如古代家裡來了貴客,要「上茶」或曰「看茶」,端起茶杯又意味著送客,當不勝酒力的時候,還可以「以茶代酒」等等。茶俗在明清小說中多有體現,《紅樓夢》多次寫到了「茶」,如第十四回秦可卿去世,王熙鳳「供茶燒紙」,這是因為在古代,「茶」可以用於祭祀,又如第二十五回,王熙鳳打趣林黛玉,說她喝了賈家的茶,怎麼不給賈寶玉做媳婦。喝茶和娶媳婦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因為從宋代開始,茶就是重要的聘禮,喝了茶也就等於接受了聘禮,答應了媒事。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更是著重描寫了茶藝、茶具和茶葉,文中寫道,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說這是「老君眉」,六安茶屬於未經發酵的綠茶,「老君眉」 很可能是發酵的紅茶或半發酵的烏龍茶(青茶)中的一種,所以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賈母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想喝綠茶,妙玉回答說這是烏龍茶。綠茶香味長久,湯清葉綠,我們熟悉的碧螺春、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竹葉青等都屬於綠茶。紅茶是完全發酵的茶,茶湯以紅色為主,香甜味醇,我們熟悉的紅茶有祁門紅茶、正山小種等。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它兼具紅茶的濃醇與綠茶的清香,我們熟悉的大紅袍、鐵觀音等都屬於烏龍茶。其他茶類還有黑茶、白茶等。
現在,茶深受世界各國的喜愛,而提及茶事,又無不與中國聯繫在一起。可見,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作者單位:對外經貿大學)
(原標題:儒釋道為何都提倡「吃茶去」)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趙運濤
流程編輯:u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