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少年韓信:因貧窮而懂得人間恩怨,因圖報而敢於追求功名

2020-12-18 玲瓏文史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開篇說明:「韓信,淮陰人也。」淮陰地處蘇北腹地,舊時以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因此名為「淮陰」。

淮陰是一個開發很早而且非常古老的地方,先民勤奮男耕女織,將這裡開發成富庶的魚米之鄉,創造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燦爛文化。

淮陰為古徐國之屬地,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春秋時期,淮陰已有城市之設。

周敬王八年,孫武、伍子胥滅掉徐國,淮陰成為吳國邊防重鎮;周元王四年,越滅吳後,淮陰時而歸越、時而歸楚,後來終屬楚。

秦統一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淮陰隸屬泗水郡;秦始皇主政時,被後人譽為「兵仙」的韓信,就誕生在淮陰。

韓信劇照

他雖然籍出淮陰,但實乃韓國貴胄

據《史記》所載,韓信「好帶刀劍」;其後又記錄,項梁起義後,韓信「仗劍從之」。可見,韓信平時會將劍隨身攜帶。

秦滅六國後,金屬已是非常稀缺的東西,鑄一把劍很不容易,只有擁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帶劍。

這就說明韓信的出身不一般,起碼不是平民家庭;由於當時他家境貧窮,買不起劍,可見他佩帶的劍應當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而《史記》中漂母的一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已經為韓信的出身作了明確的註解,即——韓信是一位落魄的王孫。

陝西省城固縣的韓氏後裔們,保存著一部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韓氏宗譜》。其中對韓信的身世有明確的記載:

「起世為晉卿,卻有可考六傳……其傍支之子抱其宗譜以奔楚,兩傳而生(韓)信。」

正因韓信是韓國貴胄,所以當地人稱韓信為「王孫」。《資治通鑑》記載「滅韓,虜韓王安……」就在這一年,中原地區爆發了秦統一六國的戰爭。

韓信劇照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韓信的祖父、父親可能在韓國即滅亡的危難時刻,參加了反抗秦國侵略的戰爭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因為如此淮陰只有韓母墓,而沒有韓信父親或父輩的墓葬。

韓母墓,位於今淮安市青浦區。如今看來,韓母墓並不算很高大,不過,當年這裡確實是一塊地勢高敞的風水寶地。

當司馬遷面對韓母墓時,不禁肅然起敬,因為韓母墓周圍確如傳言的那般高敞廣闊,所以他說:

「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韓信之所以為母親精心選擇這樣一塊墓地,是因為他有兩個目的:一則盡孝,二則壯志。

司馬遷畫像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司馬遷追尋韓信成長的足跡來到淮陰,在這裡觀風問俗,訪求韓信的故事,並記載韓信青少年時期在淮陰的生活片段。

韓信在青少年時期生活貧困潦倒,無特別的謀生技能,在世俗的眼中又無良好的品行,外表上看起來相當散漫,更像一個胸無大志的人。

韓信雖然貧困,但亭長卻很看得起他,對他非常照顧。韓信也就經常去亭長家吃飯,達數月之久;亭長的妻子對他數月寄食感到十分反感,認為他是無賴,又不願公開得罪,便想出一個可以趕走他的方法。

一日,天還沒亮,亭長妻子提早做好飯菜、把飯吃完。韓信一如往常來到亭長家,看到人家早已用完早飯,連殘湯剩飯都沒有留下。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韓信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但他又無話可說。這種羞辱,使韓信對自己「寄食」的行為有所覺悟。

韓信劇照

韓信是個有志氣的青年,他雖然默不作聲,但實巳怒髮衝冠,在瞬間作出決斷——「怒,竟絕去。」

「怒」,不僅是對亭長妻的行為感到憤怒,也是對勢利社會的唾棄,更是自己立志的宣誓。

他並非膽小,並非逃避,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韓信胯下受辱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名事件,因此不再贅述。蘇軾的一段話,或許可以為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做個註腳:

只是當時的韓信太過卑微,幾乎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韓信是個看重尊嚴的人。從「晨炊蓐食」來看,他只是一直違背命運所加諸的苦;面對「胯下之辱」,他並非膽小,並非逃避,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兩千多年來,韓信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品格,已深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有許多處在困境中的人,常以韓信自比,以激勵自己。如李白有詩曰:

李白借韓信蒙羞而終成大事業的故事,來反襯自己的失意與彷徨。

渴時一滴如甘露,漂母的恩情使他醍醐灌頂

韓信經過「晨炊蓐食」的羞辱,憤而離開亭長家,流浪到淮陰城下。

韓信無以為生,只好在淮水之濱臨河釣魚。當時有一群婦人在河邊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見他可憐,便主動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充飢。如此,婦人連著接濟韓信十幾天。

俗語「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韓信失去父母,又飽嘗人情冷暖,自然是感激涕零,他發誓將來必重報漂母的恩情,可是漂母卻回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受此言,啞然無語,羞愧難當。

韓信畫像

如果說亭長妻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教育韓信,那麼漂母給予韓信的,則是醍醐灌頂般的蕩滌。

漂母給予韓信的不僅是普通的飯食,還有昂揚向上、自立自強的精神,使他迅速走出「晨炊蓐食」、「胯下之辱」的陰影。因此,她對韓信有著重要影響,故有人把她和圯上老人黃石公相提並論。

漂母墓也在淮陰,其四周植有銀杏、國槐、松柏,墓前還有報恩亭、漂母祠等建築,是淮陰最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漂母對韓信的恩情比泰山還重,所以當地人還將漂母墓親切地稱為「泰山敦」。唐代劉長卿經漂母墓詩曰:

千百年來,人們來到漂母墓前無不為之感慨萬千,文人墨客紛紛題詩作文,留下大量優美的作品。

結語

淮陰少年韓信,出世家貧,生活艱難。因為貧困,受過欺凌,也受過施捨。然韓信卻給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典故,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能屈能伸、國士無雙、略不世出等等。

貧窮的生活對韓信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因貧窮而有感於恩怨,因恩怨而有感於圖報,因圖報而敢於追求功名,而淮水岸邊的水土風情和深厚的文化,更賦予他堅韌不拔、大氣磅礴的人格。

相關焦點

  • 韓信被封為楚王回鄉後,是如何對待當年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的惡少年的?
    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背漢王?」 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舉人包彬在遊淮陰侯廟時所題寫的詩句。其中「區區一飯猶圖報」指的就是,韓信在被封為楚王后,衣錦還鄉,對當年自己潦倒之時,曾以食物相贈的漂母報以千金回謝。此時貴為王侯的韓信還召見了一人,這人便是當年使韓信遭受胯下之辱的屠戶。那麼功成名就的韓信又會怎樣對待當年如此羞辱自己之人呢?
  •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韓信是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的?
    之前劉邦追殺他,因他以往與韓信交好,就來投奔韓信。因此,便有人向韓信提議,殺了鍾離昧去朝見劉邦,劉邦一定很高興。於是,韓信就招來鍾離昧商議此事,不料鍾離昧當場自刎。 韓信提著鍾離昧的頭顱去見劉邦,劉邦卻並未放過他,反而是讓人綁住韓信,押到了車上。值此情況下,韓信不禁憤然說出「兔死狗烹」之語,原句已經在本文開頭引述。
  • 司馬遷為何將淮陰侯韓信寫入「列傳」而不是「世家」?
    ,從下邑之謀到勸都關中再到維護劉盈的太子之位都體現了張良「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他的這些謀略都給建立並穩定漢朝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劉邦給韓信承諾了大片的封地(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而項羽敗亡之後劉邦基本上兌現了他的諾言,韓信正式被封為楚王。 但是沒過多久,便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在陳平的建議下,劉邦將韓信俘虜並帶至京城,剝奪了他的王位,將他降封為淮陰侯(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 蕭何晚年入獄,不是因收受賄賂,而是和韓信之死有關
    實際上這和淮陰侯韓信的死因是有直接關係的。令後人嘆息的結局,淮陰侯韓信之死躡足封王,功名蓋世,誰如韓信,這就是後人對於淮陰侯韓信成就的讚美。但是同時也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嘆息,可以說韓信有此成就和蕭何是有直接關係的。
  • 《楚漢驕雄》韓信和他的女人: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因此袁枚有云: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韓信出生市井,自小家貧,和香姬一起從鄉下至淮陰生活,香姬被惡霸凌辱,韓信痛定思痛,決定從軍,希望終有一日出人頭地,給予香姬美好的生活。奈何趕赴軍營途中被流氓攔截取笑,要他承受胯下之辱。二是從軍時遭項羽冷落。
  • 韓信稱王后不脫離劉邦,自立門戶,絕非欠缺政治頭腦這麼簡單
    韓信後來做了楚王,衣錦榮歸的時候點名要這個少年當楚國中尉,李開元先生在《楚亡》一書中對韓信的安排表示不可思議。  其實這個決定沒什麼不可思議的。當年淪落到從人寄食的地步都沒跟這屠狗少年一般見識,難道現在晉位王爵,還要紆尊降貴去跟一個屠戶報仇?傳揚出去成何體統!
  • 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可怕我竟只知「胯下之辱」!
    2、一飯千金韓信少年時,由於家境貧寒,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裡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妻子對他冷言冷語,並且故意把飯食提前收走。8、解衣推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劉邦因有韓信相助,勢力日益強大,攻佔了不少楚國的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於是派人前去規勸韓信,希望他能反叛漢王劉邦,投靠自己。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項王對我是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配給我幾萬人馬,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我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我吃。
  • 佛教:如何獲取財富和福報?這一點很關鍵,不懂的人往往貧窮多苦
    我們常常聽聞這樣的話:「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些人生來富貴,事業和財運在家族和貴人的幫助下蒸蒸日上,生活中也是平安順利;而有些人出生貧窮、六親不得力、活得辛苦勞累、坎坷不順。
  • 蕭何滅韓信3族後,將3歲幼子送給南越王,800年後繁衍一嶺南大族
    韓信是個落魄人:做官沒人推舉;經商不能生計;躬耕沒有良田。所以,他在亭長家中混過飯,在屠夫胯下打過轉。堂堂七尺男兒,竟靠漂母一飯之恩,才能潦倒度日!狼吞虎咽的韓信,口中一邊噎著殘羹剩飯,一邊說:「大娘,韓信若有一日飛黃騰達,定以千金之禮報您一飯之恩」!
  • 「追求高雅也許是比追求官場功名更醜陋的一種世俗姿態」
    「追求高雅也許是比追求官場功名更為醜陋的一種世俗姿態」《儒林外史》是第一部有意從儒家觀點出發所寫的諷刺小說,但跟歷史小說中宣揚的儒家英雄主義不同,它的儒家精神染上了一層憂鬱的色彩,因為小說裡所敘的一切社會改革和政府行為終歸於無效。
  • 韓信的悲劇結局,原因不在別處,就在於他至死都沒懂漂母的言語
    韓信被殺前,面對長樂宮鍾室的刀兵和露出獠牙的呂后,絕望地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意而非自身,跟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有一拼,都是沒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早在韓信發跡前,淮陰城邊漂母就已犀利地指出。
  • 韓信的故事告訴我們:3要3不要
    二是懂得感恩。楚漢爭霸之際,項羽與劉邦相持不下,項羽差人去遊說韓信聯合破劉,卻碰了一鼻子灰。《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譏諷項羽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 看韓信的成功之道是否可以借鑑?
    無論是秦末漢初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還是兩千多年之後的今天,人稱「兵仙」的韓信,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韓信從小是否天資聰明,少年是如何發奮讀書,已無從考證,但從《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他的成功之道。
  • 「兵權謀家」韓信,他發明的「象棋」是他的兵法之一,你知道嗎?
    02韓信與漂母韓信少年時雖有才能卻得不到別人的賞識,做生意又不善於謀劃,所以只好寄人籬下,受到人們的辱罵和鄙視。有一次,在他飢餓的時候來到河邊釣魚,結果餓暈在河邊。一個洗衣服的婦人看到他可憐,給了他一碗粥。後來洗衣婦每天不圖回報地把自己的糧食分給韓信吃。
  • 《史記》太史公五類別,記錄英雄人物少年,命不由天的你請入座
    《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年輕有為、才華出眾,賈誼十八歲時便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聞名當地,後經吳廷尉的推薦二十多歲便被徵召為博士。《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年時期的孔子便表現出好禮的舉動, 異與同齡人。孔子一生行跡,「 禮」字貫穿始終。《酷吏列傳》張湯,「 少年審鼠」 表現出來的老練殘酷的舉止, 給讀者留下了少年老成的深刻印象。
  • 韓信,一個集34個成語光環在身的男人,高能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韓信的境況非常困苦,韓信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就到城下釣魚,釣魚有時候能釣到,有時候釣不到。所以韓信經常就餓著肚子,在河邊有清洗絲棉絮和舊衣布的老婆婆。 其中有一位老婆婆,看到韓信的遭遇很同情。於是就經常救濟韓信,給他飯吃。韓信對於老婆婆的支助很感恩並許諾,將來發達了必定好好報答她。老婆婆不希望韓信報答她,後來韓信替劉邦立下戰功,被封為楚王。
  • 誘殺韓信的幕後主使到底是誰?為什麼《史記》中的記載前後矛盾?
    眾所周知,淮陰侯韓信是死於呂后的誘殺。《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公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御駕親徵,韓信卻託病沒有隨從前往。次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呂后與蕭何共同設計,將韓信騙到宮中,誅殺於長樂宮鍾室,並夷其三族。此時,劉邦仍在外徵戰,直到平叛歸來,才得知韓信已死,司馬遷記載劉邦當時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 白起和韓信,殺神戰兵仙,誰能笑到最後,項羽表示不服氣!
    韓信的一生從小到大歷史上可以看到各種故事,我們從中國相關成語裡面就可以看出來,下面這些成語都是誕生於韓信身上(由於實在太多,小編挑選幾個比較出名的)1.國士無雙【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釋義】: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2.十面埋伏【釋義】: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 王者榮耀之韓信的故事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秦朝末年,韓信本來是先投奔的項羽,但是一直不被重用,於是便轉投到了劉邦的帳下。後來經過蕭何的三次舉薦,劉邦便封韓信為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