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個落魄人:做官沒人推舉;經商不能生計;躬耕沒有良田。所以,他在亭長家中混過飯,在屠夫胯下打過轉。堂堂七尺男兒,竟靠漂母一飯之恩,才能潦倒度日!狼吞虎咽的韓信,口中一邊噎著殘羹剩飯,一邊說:「大娘,韓信若有一日飛黃騰達,定以千金之禮報您一飯之恩」!
原本滿是笑意的大娘,憤怒地將破碗打碎,她哽咽地吼道:「七尺多高的漢子,連自己都不能養活。我老婆子是可憐你,才給你一口飯吃啊!我是圖你回報的人嗎」?一時間,韓信臉紅如血,吐出口中殘羹,衝漂母遙身一拜,仗劍向江淮而去。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
韓信投奔了項梁,不為伐無道、誅暴秦;不為尊義帝、復楚國;只為果其腹、展其志。在韓信身上,我看不到一丁點人才的跡象,只看到了天才的誕生!古今善戰者,無論貧窮富貴,必有師承之處:
吳起生於萬金之家,師承孔子徒孫,雖棄儒家而從兵家,但不能否認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白起雖為布衣之身,但也不至於有餓死之患,一刀一劍全憑軍功進爵,是死人堆裡爬出的殺神。同時代的張良,更是韓相之子,韓滅之後得《太公兵法》,自博浪沙刺秦皇以來,流落江湖十數年,理論與磨練兼備。
這些人的經緯之才,都可以找到源頭,唯有韓信之才無法揣測。早年喪母,少年幾乎餓死,壯年從軍而不戰,漢王拜將就是石破天驚,當為略不世出的天才也!沒有人教他識字,沒有人贈他兵法,項梁也沒帶他打過大仗,但他就是能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他還沒怎麼上過戰場,就成了天下名將。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項羽有得到韓信的機會,卻一次次錯過了天下!韓信多次求見項羽,向他進言取天下之法,得到的卻是搪塞和推脫。失望至極的韓信,持劍離開了楚營,投奔了劉邦。他要用他的熱誠,得到劉邦的認可;他要用他的才華,為漢取得天下!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
但是英明的主公千古難求,愚蠢的君主各有各的特色。無人問津的韓信,決定當次逃兵,離開漢軍大營。入蜀的路上,不斷有人逃跑,韓信做了其中的一員。然後,就被一起抓了回來,成了問斬的囚徒。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和韓信一起逃跑的人,一個個砍了腦袋,十三人的血染紅了大地。韓信嚇得精神一震,連忙大喊:「王上不想得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斬我這樣的壯士」!夏侯嬰非常欣賞韓信的勇氣,將他救了下來,並且將他的事跡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得津津有味,見完韓信卻大失所望,讓他做了治粟都尉。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劉邦看不上韓信,有心人卻注意到了韓信,那就是丞相蕭何。一次次聊天中,蕭何對韓信的認知,不斷在刷新。韓信再次出逃時,蕭何急的策馬離營而去,於月夜之下追上了韓信。韓信滿眼含淚,對蕭何重重施了一禮——他從來沒有過朋友,今天卻有了!
「報,王上!士兵都逃跑了」!「讓將軍們去追」!「將軍們不見了」!
「那丞相哪去了」?「沒有跑成的士兵說,他們看見丞相跑成了」……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
一兩天後,蕭何帶著韓信歸營。劉邦滿是怒氣的臉上,有了發自內心的笑意,他罵蕭何說:「別人跑也就算了,你怎麼也跑了」?蕭何讓開了身子,指著韓信說:「大王如果只想要漢中,他沒有用;如果想得天下,非用他不可」!
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劉邦登臺拜將,韓信一日而成大將軍!韓信不無惋惜地說道:「項羽叱吒之時,千百人不敢妄動,神威在世卻不能用將,此為匹夫之勇!有將士生病,他急得落淚,吃的給他們分一半,將士有了功勞卻吝嗇賞賜,此為婦人之仁!得了關中鹹陽,卻因留戀故土,做了西楚霸王,此為沐猴而冠!他分封的章邯三王,是秦朝的降將,老秦人恨得牙痒痒。大王約法三章,秦人視您為明主。三秦之地,一道檄文可定」……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
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起,蕭何很少再見到韓信了。一計定三秦、京索退楚軍、疑兵破魏國、背水平趙地、十面伏圍項羽……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韓信與劉邦等人,一次次隔膜下,彼此越走越遠。有時候,都在一個長安城,相見卻比不見難……
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
直到有一天,呂雉找到了蕭何,她說:「你追來的淮陰侯,如今要謀反了」!蕭何低下了頭顱,悲愴之色一閃而逝,提筆寫道:「陛下平定了叛亂,今天舉國同慶。老弟你就算身體抱恙,也必須來道賀,這是老哥主持的」!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韓信帶著蕭何的書信,進入了長樂宮。那緊閉的宮門,再也沒有打開。半天后,一隊隊羽林衛,封鎖了長安城。喧囂聲中,傳來了:「淮陰侯謀反,皇后有令——夷滅三族」!
但《韋氏族譜》記載:韓信夷滅三族後,門客私藏了3歲幼子韓瀠,並交給了蕭何。蕭何見幼子無辜,託書給南越王趙佗,將韓瀠送到了南越國。韓瀠為了隱藏身份,將姓氏左側隱去,改之為「韋」,這就是廣西韋姓的由來。800年後,韋姓已是嶺南世襲家族,其源流分為兩支:一為彭祖之後;一為韓瀠改姓之後。如今,韋姓已有四五百萬人,大多集中在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