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在雜誌《收穫》上刊載後,風靡一時,很多讀者因為這部作品深受感動,將作者路遙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路遙也因此真正走進大眾讀者的視野。但是事實上,《人生》這部作品在路遙的早期創作及出版過程中,都經歷了頗多挫折。
小說《人生》是路遙於1979年就已經投入創作的一部作品,小說的創作靈感來自路遙胞弟王天樂的人生經歷,路遙想要以此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小說,引發社會對農村青年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從1979年到1981年,路遙前後斷斷續續花了兩年時間,並在弟弟提供的幫助和靈感中完成了小說的初稿,總體過程還算順利,但是路遙在完稿之後一直信心不足。經過一番考量,路遙將作品寄給了當時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的王維玲把關。
王維玲和同事一起閱讀了初稿之後,一致認為小說在整體上已經十分成熟,但是王維玲對小說的結尾並不滿意,感覺初稿的結局太過膚淺,沒有現實可能性,並且拉低了作品主題的深度。王維玲因此給路遙去了一封長信,希望他能到北京來對小說進行集中修改。
路遙接到信後,採納了王維玲的意見,對小說的結局進行了修改,並且在修改過程中一直在與王維玲等編輯探討和交流。而我們現在讀到的這個版本正是路遙經過這次大改的結果。
《人生》在這次大改過後終於得以出版,但是耐人尋味的是,路遙特意在公開發表的《人生》「第二十三章」標題下註明了——「(並非結局)」。這個小細節其實多少傳達了路遙的一種遺憾心情,因為在修改過後,這成了一部沒有結局的小說,而在原來的初稿當中,路遙給出了《人生》的「結局」。
這部感動無數國人的小說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路遙小說《人生》講述了出身農村的男青年高加林離鄉進城,為改變命運而奮鬥,卻最終無法在城市紮根立足,重返鄉村的故事。
在路遙筆下,青年知識分子高加林的人生困境正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農村有志青年的寫照。他們和高加林一樣,出身貧寒,沒有相應的社會背景,但是受過良好知識教化的他們又不甘於接受祖輩的命運安排,當一輩子農民。
在小說的開篇,高加林在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裡當上了民辦教師。這個職業讓高加林的才華得以施展,某種程度上也讓他光耀門楣。遺憾的是,他的職位突如其來就被村裡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從此成為了一名農民。
高加林在一段時間內為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這時候,暗戀他已久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像一束光一樣照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美麗質樸,心地純良,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卻一心愛著高加林,在他最潦倒的日子裡,給予了他莫大的關懷和慰藉。
高加林在巧珍身上找到了新的生活希望,因此接受了巧珍的愛意,兩個人開始偷偷交往。不過當一個新的機遇很快降臨,高加林還是選擇了作別巧珍,進入城市發展。
在城市裡,高加林開啟了一段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快活生活,並很快和學生時代的戀人黃亞萍舊情復燃。高加林為了留在城市,也為了一個更加「理想」的精神伴侶,放棄了劉巧珍,最終選擇了城市姑娘黃亞萍。
然而,高加林本以為人生要就此轉變航向時,現實的逆轉將他殺得措手不及。他和黃亞萍的感情漸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理念差距而出現裂痕,與此同時,高加林走後門進入單位的內幕遭到了揭發,他因此被撤職。
在小說的最後,高加林與黃亞萍分手,再次回到了農村去找巧珍,遺憾的是,那個被她傷透了心的姑娘已經另嫁他人。但是善良的巧珍不願看到曾經深愛的加林哥就此成為農民。因此她去求高明樓把學校新增的民辦教師名額給了高加林。
一部《人生》,兩種「結局」的對比
「高加林重回農村,繼續擔任民辦教師,但是情感上沒有著落」這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是路遙經過修改為讀者呈現的一種「人生」。這樣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局其實帶給讀者們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思考。
高加林的人生究竟還有沒有其他可能?這個從農村出走,又被城市傷得體無完膚的青年有沒有可能繼續扼住命運的咽喉,重新闖蕩出一片天地?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慈悲」的結局。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就是書中的高加林,在人生的關鍵幾步路上出了岔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希望到此戛然而止了,我想這是整個結局在修改過後呈現的最大意義。但是在小說的初稿中,這樣一種意義顯然就被弱化了。
在《人生》的初稿中,路遙原本著重刻畫了劉巧珍的妹妹劉巧玲。在路遙的設定中,巧玲和姐姐巧珍一樣,都對高加林產生了感情。因此,在小說的結尾,當高加林一無所有地回到高家村,得知巧珍已經嫁人,沮喪萬分之後,路遙馬上安排了巧玲出場。
巧玲出場後就將自己民辦教師職位讓給了高加林,並對高加林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在路遙筆下,巧玲幾乎是一個集美貌、美德與知識於一身的女青年,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巧珍和黃亞萍的結合體,彌補了高加林在情感上的遺憾。
同時,巧玲作為村裡經濟能人劉立本的女兒,大隊書記高明樓兒媳的妹妹,某種程度上,她與高加林的結合也意味著高加林從此能在深層意義上被所在的鄉村共同體接納。與此同時,高加林也在情感上更加心甘情願地紮根農村。
不過這一「大團圓」的結局未免顯得過於巧合與刻意。巧玲這個人物的設計更像是一把解決高加林「人生難題」的鑰匙,為他的存在找到一條最佳出路。
《人生》最終結局的內涵以及路遙的個人立場
在小說的定稿中,路遙基本遵從了王維玲的意見,對結尾部分做出了重大修改,弱化了巧玲的人設,同時懸置了高加林的情感。這一修改讓小說的情節發展更加於情於理,實現了藝術性上的自然。
高加林在感情上的懸置在某種程度上也懸置了高加林的精神歸屬和價值取向。別忘了,在路遙筆下,高加林在本質上還是一個滿身才華、不甘落後的進步青年,路遙也十分偏愛他,以至於在他落敗之後,他身後的黃土地還是寬宏接納了他。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青年,即使他再次回到農村,他骨子裡還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因子,他究竟會否融入鄉村的主流?
路遙對這些都沒有交代,只是寫了高加林的愛情遺憾。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高加林的道德審判,但在我看來,這也意味著他的精神歸屬和價值取向依然沒有在農村塵埃落定。
路遙本人同樣作為一個出走農村的知識青年,他其實本能地可以體會到主人公高加林身上的矛盾性,更不甘於他就此復歸。因此,他用這樣的結局為高加林寄託了另一種出路和可能。
因此,路遙用了「並非結局」四個字來表明自己的立場,不是故事未完結,而是故事另有結局,從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路遙對結局的修改還是耿耿於懷。後來,王維玲因為這個問題強烈要求路遙續寫《人生》的下半部,但是路遙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沒有動筆,而是轉向了《平凡的世界》的構思。
對於《人生》結局的一點缺憾,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給出了具體的設想。如果高加林前進一步,再次走出高家村,他很有可能成為孫少平那種在城市碰壁過後不再追求社會體制內尊嚴,但是自由行走的「個人」;如果退一步繼續留在高家村,他很有可能就成為那個自覺維護著農村社會共同體,帶領村民致富的孫少安。
那麼,高加林究竟何去何從,路遙也許想把這個答案留給現實中的更多讀者親自填上吧。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在路遙的作品中,這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我心目中擁有同等的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
著名企業家馬雲說:
「18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蹬三輪車的零工,《人生》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
著名導演賈樟柯也表示:
「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書,它們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無論是青年還是對人生前路尚存困惑、迷茫的人,如果你還沒讀過路遙,那麼我推薦給你這本《人生》。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書友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購買。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曉讀夜話,記得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