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完成《人生》初稿,編輯要求大改結局,路遙寫下四字以明立場

2020-12-06 曉讀夜話

1982年,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在雜誌《收穫》上刊載後,風靡一時,很多讀者因為這部作品深受感動,將作者路遙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路遙也因此真正走進大眾讀者的視野。但是事實上,《人生》這部作品在路遙的早期創作及出版過程中,都經歷了頗多挫折。

小說《人生》是路遙於1979年就已經投入創作的一部作品,小說的創作靈感來自路遙胞弟王天樂的人生經歷,路遙想要以此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小說,引發社會對農村青年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從1979年到1981年,路遙前後斷斷續續花了兩年時間,並在弟弟提供的幫助和靈感中完成了小說的初稿,總體過程還算順利,但是路遙在完稿之後一直信心不足。經過一番考量,路遙將作品寄給了當時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的王維玲把關。

王維玲和同事一起閱讀了初稿之後,一致認為小說在整體上已經十分成熟,但是王維玲對小說的結尾並不滿意,感覺初稿的結局太過膚淺,沒有現實可能性,並且拉低了作品主題的深度。王維玲因此給路遙去了一封長信,希望他能到北京來對小說進行集中修改。

路遙接到信後,採納了王維玲的意見,對小說的結局進行了修改,並且在修改過程中一直在與王維玲等編輯探討和交流。而我們現在讀到的這個版本正是路遙經過這次大改的結果。

《人生》在這次大改過後終於得以出版,但是耐人尋味的是,路遙特意在公開發表的《人生》「第二十三章」標題下註明了——「(並非結局)」。這個小細節其實多少傳達了路遙的一種遺憾心情,因為在修改過後,這成了一部沒有結局的小說,而在原來的初稿當中,路遙給出了《人生》的「結局」。

這部感動無數國人的小說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路遙小說《人生》講述了出身農村的男青年高加林離鄉進城,為改變命運而奮鬥,卻最終無法在城市紮根立足,重返鄉村的故事。

在路遙筆下,青年知識分子高加林的人生困境正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農村有志青年的寫照。他們和高加林一樣,出身貧寒,沒有相應的社會背景,但是受過良好知識教化的他們又不甘於接受祖輩的命運安排,當一輩子農民。

在小說的開篇,高加林在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裡當上了民辦教師。這個職業讓高加林的才華得以施展,某種程度上也讓他光耀門楣。遺憾的是,他的職位突如其來就被村裡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從此成為了一名農民。

高加林在一段時間內為此一蹶不振、鬱鬱寡歡。這時候,暗戀他已久的農村姑娘劉巧珍像一束光一樣照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美麗質樸,心地純良,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卻一心愛著高加林,在他最潦倒的日子裡,給予了他莫大的關懷和慰藉。

高加林在巧珍身上找到了新的生活希望,因此接受了巧珍的愛意,兩個人開始偷偷交往。不過當一個新的機遇很快降臨,高加林還是選擇了作別巧珍,進入城市發展。

在城市裡,高加林開啟了一段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快活生活,並很快和學生時代的戀人黃亞萍舊情復燃。高加林為了留在城市,也為了一個更加「理想」的精神伴侶,放棄了劉巧珍,最終選擇了城市姑娘黃亞萍。

然而,高加林本以為人生要就此轉變航向時,現實的逆轉將他殺得措手不及。他和黃亞萍的感情漸漸因為生活中的一些理念差距而出現裂痕,與此同時,高加林走後門進入單位的內幕遭到了揭發,他因此被撤職。

在小說的最後,高加林與黃亞萍分手,再次回到了農村去找巧珍,遺憾的是,那個被她傷透了心的姑娘已經另嫁他人。但是善良的巧珍不願看到曾經深愛的加林哥就此成為農民。因此她去求高明樓把學校新增的民辦教師名額給了高加林。

一部《人生》,兩種「結局」的對比

「高加林重回農村,繼續擔任民辦教師,但是情感上沒有著落」這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是路遙經過修改為讀者呈現的一種「人生」。這樣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局其實帶給讀者們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思考。

高加林的人生究竟還有沒有其他可能?這個從農村出走,又被城市傷得體無完膚的青年有沒有可能繼續扼住命運的咽喉,重新闖蕩出一片天地?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因此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慈悲」的結局。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就是書中的高加林,在人生的關鍵幾步路上出了岔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希望到此戛然而止了,我想這是整個結局在修改過後呈現的最大意義。但是在小說的初稿中,這樣一種意義顯然就被弱化了。

在《人生》的初稿中,路遙原本著重刻畫了劉巧珍的妹妹劉巧玲。在路遙的設定中,巧玲和姐姐巧珍一樣,都對高加林產生了感情。因此,在小說的結尾,當高加林一無所有地回到高家村,得知巧珍已經嫁人,沮喪萬分之後,路遙馬上安排了巧玲出場。

巧玲出場後就將自己民辦教師職位讓給了高加林,並對高加林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在路遙筆下,巧玲幾乎是一個集美貌、美德與知識於一身的女青年,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巧珍和黃亞萍的結合體,彌補了高加林在情感上的遺憾。

同時,巧玲作為村裡經濟能人劉立本的女兒,大隊書記高明樓兒媳的妹妹,某種程度上,她與高加林的結合也意味著高加林從此能在深層意義上被所在的鄉村共同體接納。與此同時,高加林也在情感上更加心甘情願地紮根農村。

不過這一「大團圓」的結局未免顯得過於巧合與刻意。巧玲這個人物的設計更像是一把解決高加林「人生難題」的鑰匙,為他的存在找到一條最佳出路。

《人生》最終結局的內涵以及路遙的個人立場

在小說的定稿中,路遙基本遵從了王維玲的意見,對結尾部分做出了重大修改,弱化了巧玲的人設,同時懸置了高加林的情感。這一修改讓小說的情節發展更加於情於理,實現了藝術性上的自然。

高加林在感情上的懸置在某種程度上也懸置了高加林的精神歸屬和價值取向。別忘了,在路遙筆下,高加林在本質上還是一個滿身才華、不甘落後的進步青年,路遙也十分偏愛他,以至於在他落敗之後,他身後的黃土地還是寬宏接納了他。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青年,即使他再次回到農村,他骨子裡還是一個躁動不安的因子,他究竟會否融入鄉村的主流?

路遙對這些都沒有交代,只是寫了高加林的愛情遺憾。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高加林的道德審判,但在我看來,這也意味著他的精神歸屬和價值取向依然沒有在農村塵埃落定。

路遙本人同樣作為一個出走農村的知識青年,他其實本能地可以體會到主人公高加林身上的矛盾性,更不甘於他就此復歸。因此,他用這樣的結局為高加林寄託了另一種出路和可能。

因此,路遙用了「並非結局」四個字來表明自己的立場,不是故事未完結,而是故事另有結局,從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路遙對結局的修改還是耿耿於懷。後來,王維玲因為這個問題強烈要求路遙續寫《人生》的下半部,但是路遙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沒有動筆,而是轉向了《平凡的世界》的構思。

對於《人生》結局的一點缺憾,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給出了具體的設想。如果高加林前進一步,再次走出高家村,他很有可能成為孫少平那種在城市碰壁過後不再追求社會體制內尊嚴,但是自由行走的「個人」;如果退一步繼續留在高家村,他很有可能就成為那個自覺維護著農村社會共同體,帶領村民致富的孫少安。

那麼,高加林究竟何去何從,路遙也許想把這個答案留給現實中的更多讀者親自填上吧。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在路遙的作品中,這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我心目中擁有同等的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

著名企業家馬雲說:

「18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蹬三輪車的零工,《人生》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

著名導演賈樟柯也表示:

「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書,它們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無論是青年還是對人生前路尚存困惑、迷茫的人,如果你還沒讀過路遙,那麼我推薦給你這本《人生》。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書友點擊下方【去看看】即可購買。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曉讀夜話,記得點讚哦~

相關焦點

  • 紀念路遙誕辰70周年非虛構作品《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後的...
    在路遙誕辰之際,航宇用疼痛的文字紀念這位優秀的前輩、尊敬的導師和親密的朋友。展示路遙殉道式的寫作、隱秘的內心、固執的寫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後的情感世界等。在路遙生命最後的六百天裡,《路遙的時間》展現了路遙豐富、孤獨的內心世界。《路遙的時間》以真摯的筆觸寫下路遙最後的日子。
  • 路遙——中篇小說《人生》作者
    文|翩翩蝴蝶四妹 首發路遙——王衛國(原名),路遙出身寒苦、一生命運多舛。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初戀是北京下鄉女孩林虹,當路遙自己的返程當工人的招工指標下來時,他義無反顧的給了女友林虹,而林虹在返回北京後給路遙的書信逐漸減少,路遙知道這段戀情將要結束,心情異常痛苦,無法振作起來。1972年路遙在寫作中又遇到了另一個北京女孩林達,林達欣賞路遙,用自己的私房錢資助路遙讀完了:「延安大學」。彼此完成了長達6年的愛情長跑後,二人於1978年結婚。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路遙的人生……
    少年時期的路遙,家境窮寒,由於生活所迫於8歲時被過繼到伯父家中。成年後的路遙走上文學道路,刻苦求學,潛心創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相繼問世並享譽文壇,但生活依舊窘迫。他因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而疏忽了妻子的感受和對家人的陪伴,寫作與家庭生活難以權衡,以致造成了夫妻之間的情感危機。
  • 懷念路遙: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可路遙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鬱悶、痛苦和煎熬,以至於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今天,是路遙逝世28周年紀念日,讓我們走近路遙,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透視其鮮為人知而又跌蕩起伏的內心世界。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作為路遙的清澗老鄉,我與路遙之間也曾有過一段特別的緣分。2007年, 我在榆林市文聯《陝北》雜誌編輯部獲得了一份「編輯」的差事,單位安排我暫住市文聯二樓辦公室十一號,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遙常常被人談起。其中當然有特別的緣由。
  • 作家路遙簡介及人生軌跡
    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在困難的日子裡》獲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
  • 《路遙的時間》:遇見真實的路遙,一個極度缺錢的路遙
    本書呈現了多面的路遙。 當今許多名人傳記,大都有「為尊者諱」的弊病,對於那些被認為不利於傳主的言行,都被寫作者有意無意地捨棄掉了。航宇則不然,40萬字的書稿,沒有「為尊者諱」,他以樸實的文風,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娓娓講述了作品之外的路遙,人生中平凡的、真實的路遙。可以說,航宇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學史料。
  • 傳播路遙文學精神的重要平臺——市社科普及基地延安大學路遙文學...
    路遙文學館以翔實完整的資料,生動感人的表現手段,緊緊圍繞路遙「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的人生主題,全面而系統地反映路遙短暫而不平凡的人生歷程,以及其輝煌的文學成就。整個館體設計風格厚重、大氣、深沉、向上,館內陳列從多側面地再現了路遙的不斷追求的人生精神和文學風採。
  • 路遙離世前,林達與他離婚,為何路遙對前妻沒有怨恨,只有感激?
    山西窯洞裡的路遙路遙一生苦難交織,情路坎坷路遙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的人生底色離不開一個「窮」字。最後路遙去求自己的幹大,幹大舍著自己的威望,為他借來了「百家糧」,這樣路遙才有了去縣裡上學的機會。求學之路的堅信,自是不必言說。食堂的飯菜分為甲、乙、丙等,而路遙經常連丙等菜都吃不起。他常常餓得發瘋、絕望,飛奔至野外,找野雀蛋、野菜、野生果子。
  • 你對路遙的一生,了解多少?為你介紹《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
    可是在小學升初中的時候,路遙卻被大伯要求,不準考試。這對於當時在學校小有名氣的路遙非常沮喪,他堅持要去參加考試,後來拿了全縣第二名,這讓左鄰右舍都非常激動,可是大伯還是堅持不讓路遙再去上學的想法。編輯工作讓路遙更進一步了解了小說的創作,以及文學工作者背後的日常。他白天工作,晚上依然會熬夜讀書或者寫作,他的堅持和熱愛為他在未來創作《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打下了基礎。
  • 路遙初戀林紅的閨蜜來勸二人和好,結果自己卻成了路遙的戀人
    1970年,路遙在延川縣文化館編輯的油印小報《延川文化》上發表了《車過南京橋》的詩作。1972 年秋天,路遙被調到延川縣文藝宣傳隊當創作員。同年,在曹谷溪努力下,延川縣成立了「文藝創作組」,創辦了鉛印的文學刊物《山花》,由幾個在不同單位的文學青年共同編輯,路遙是其中之一。這期間路遙寫了很多詩。
  • 《路遙的時間》:不止於對路遙的想念
    《路遙的時間》這本書讀來沒有以上所言的擔憂,它呈現出的是真實的路遙。它既是關於路遙的傳記,也是作者航宇的回憶錄,只聚焦路遙一個人的回憶錄。路遙最後的日子中諸多充滿深情的瞬間,給我印象最深。榮獲茅獎回清澗老家時,路遙順便回王家堡看望雙親。
  • 路遙總共花了6年時間才完成這部上百萬字的著作《平凡的世界》
    路遙,陝北作家,他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願停止寫作,去世時只有42歲。路遙是用生命在寫作,他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他看了近十年各大報刊的報紙,列了近百部長篇小說的閱讀計劃,他還深入到礦區、企業和學校實地生活。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平凡到不平凡,路遙究竟經歷了什麼?
    ,會議邀請著名作家、柳青文學獎獲得者、陝西省「四個一批」人才、《路遙傳》作者、陝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曾與路遙在原陝作協共事七年的美女教授張豔茜做「路遙與《平凡世界》精彩故事分享會。筆者有幸近距離聆聽這位文學大咖對已故著名作家人生軌跡的敘說與評價。人如其名,氣質非凡的張教授以她對路遙全方位、多視角、寬領域的了解,以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人生閱歷、銳敏的見解、磁性的聲音,超越時空與年代,用拂去對時間的封塵、掀開了神秘面紗的手法,向我們娓娓道來一位出身寒微卻不屈命運壓迫的人民作家復活於現實中,還原並顯現了路遙平凡而偉大的人生軌跡。
  • 路遙:如何寫一部失敗的長篇
    路遙的《人生》在全國獲獎了,但他到北京領獎的路費還是四弟王天樂(當時《陝西日報》記者)給借的。路遙曾與朋友說過,《平凡的世界》那點稿費,還不夠他那幾年抽菸的錢。茅盾文學獎的獎金除了應酬文學界的朋友,就是還債。
  • 《平凡的世界》:田曉霞為何讓路遙崩潰大哭?淺析路遙創作其情結
    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時,長期的疲勞奔波,不怕苦不怕累,為了寫好孫少平下井的情況,他親自下了井。他身體狀況日益下降,但是他依舊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這部作品。路遙認為只有牛馬般勞動才適合自己,才能讓自己更有價值。
  • 紀念路遙逝世廿八周年
    接下來,張豔茜老師通過電腦上自己作的小件,以投影的方式,一邊作講解,一邊展示文章及照片,讓與會者詳細了解路遙創作百萬字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前前後後的一些生活經歷。包括個人生活習慣方面的,文學創作方面的,以及他個人的家庭生活方面。這些內容基本上是《路遙傳》及《平凡世界裡不平凡的路遙》肉容再現。
  • 俺續寫了路遙前輩的人生,內容和結局是這樣安排的,大家滿意嗎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路遙前輩的成名作《人生》,那真的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前輩創作的優秀中篇小說《人生》,真實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初期偏遠城鄉的實際狀況,他筆下的人物生動,語言樸實,故事精彩,情感真摯,非常貼近當時的生活。這部以黃土高原為故事背景的優秀名篇,深受廣大讀者朋友們的青睞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