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遠徵軍老兵,離鄉74年後終於回家,跪在父母墓前哭喊對不起

2021-01-09 稗史候說

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無數英雄兒女背井離鄉,拿起槍走上戰場與鬼子做決死之爭。他們用犧牲為後人創造了幸福,他們的不屈精神令人感動。

抗日遠徵軍老兵張體留就是這樣的英雄。

張體留,1927年2月1日生於四川眉山松江鎮茶店村,原名劉克強。由於家境貧寒,張體留15歲便跟著當地的船工當學徒,整天拆卸船板、運輸糧食,幹著繁重的體力活。

由於經常在船上奔波,張體留練就了很好的水性。1941年的夏天,一位前來徵兵的軍官在碼頭逗留時發現了他,於是將他帶到了部隊。

怒江與高黎貢山

張體留就這樣成為了一名遠徵軍士兵,那一年他才15歲。入伍後,他被編入了第54軍預備第2師第2團第1營,遠赴滇西對日作戰。

張體留雖然人小,但作戰相當勇敢頑強。不久後,他被升任為第1連3班班長。

1942年,張體留參加了怒江之戰,他與戰友們冒險強渡怒江,攻打高黎貢山。

遠徵軍

在高黎貢山,日軍以重火力和大量碉堡死守高山,給預備第二師造成了重大殺傷。張體留和戰友們歷經九死一生,才將頑抗的鬼子全部消滅。

攻下高黎貢山後,預備第二師大舉反攻騰衝。來鳳山是騰衝的最高點,也是最後一道屏障,日軍以5個碉堡群和重火力相互配合,居高臨下進行垂死掙扎。

在來鳳山之戰中,第2團付出了傷亡上千人的代價才將此處據點攻克。第2團有上千四川籍士兵,在攻克來鳳山之後,全團僅剩下了不到300人。

遠徵軍

攻克來鳳山之後,預二師繼續追擊殘敵,將日寇包圍在騰衝縣城。收復騰衝之戰打得相當慘烈,鬼子依託最後的據點拼死頑抗,預二師與日軍進行了長達42天的焦土之戰。

最終,在使用了大量火焰噴射器、重型火炮和高爆炸藥等武器後,日軍被徹底打敗,收復了騰衝。

在此戰中,張體留的額頭被日軍彈片擊中,留下一道2寸長的傷口,所幸沒有被彈片正面擊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血戰到底

騰衝之戰結束後,日軍勢力徹底被清除。第二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戰迎來了勝利。張體留原本可以回到四川老家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他一直沒能離開這裡。

不久之後,他與當地一名張姓姑娘結婚,做了張家的上門女婿。按照當地的習俗,他改名為張體留,入贅張家。

雖然當了上門女婿,但張體留一直沒有忘記故鄉,沒有忘記老家的父母。他經常與父母通信,詢問家中的情況。在最困難的60年代,他還向父母寄去了100斤糧票和60塊錢生活費。

國殤墓園

然而,幾年之後,張體留就與家中失去了聯繫,生活陷入了困境。90年代後,張體留也多次想回老家看望,但由於生活條件所限制,加上故土離散多年,地址變遷多次,家鄉親人再也難以聯繫得到。

隨著年紀漸長,張體留思鄉之情更甚。2015年,他的事跡和回鄉愿望引起了志願者的關注,在數百萬網友的接力尋找下,張體留的親人終於被找到。張體留老人的兩個侄兒子得知情況後,立刻趕往騰衝與張體留見面。

看望戰友

2015年1月,闊別了故土74年的張體留終於回到了眉山。家鄉的親人們以隆重的禮節,歡迎這位88歲的老兵回家。

張體留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父母的墳墓。然而,由於時過境遷,張體留父母的墳墓早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位置。

張體留只得朝著父母墳墓的方向跪下,連續磕了幾個頭,放聲哭喊道:「爸媽,對不起!孩兒不孝,如今才來看望你們。我對不起您們,請您們原諒!」

遊子歸來

張老跪在地上久久不肯起來,聲嘶力竭的哭喊和自責聲令圍觀的人紛紛落淚,肝腸寸斷。

2017年2月1日,在90大壽的當天,張體留在騰衝家中安然辭世。

長跪不起

張老的一生見證了抗日戰爭的艱苦,見證了先輩的偉大。張老雖然已經離去,但他的英雄事跡將永遠留在後人心中,供後人緬懷、追憶。

相關焦點

  • 百歲遠徵軍老兵將回家鄉南京探親 漂泊緬甸73年
    昨天是團圓的日子,有些人卻沉浸在對親人幾十年的思念中,這其中就包括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老人叫經乘國,曾是中國遠徵軍戰士。1942年3月,25歲的他跟隨中國遠徵軍第五軍戴安瀾的200師進入緬甸抗擊日本侵略者。多年來,這位抗戰老兵從未放棄尋親,2009年,在志願者的幫助下,他終於見到久別的至親們。短短5天的相聚,回緬甸後,又因為種種原因一度失聯。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李承基說,「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很大,稍不注意飛機就容易遭。」1943年,李承基參與了人生中的第一戰——打通滇緬路。「作戰時,整個30師都投入了戰鬥,子彈橫飛,戰爭十分激烈。」經過艱難的攻堅,遠徵軍終於奪回了滇緬路。
  • 曾追擊狼牙山五壯士,56年後日本老兵長跪謝罪?
    近日網上一則文章,描述一名日軍老兵,在56年後來到狼牙山磕頭謝罪,並配發了一段視頻。 視頻截圖視頻截圖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搜索發現,與這名日本老兵相關的報導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7月,當年的《燕趙都市報》刊登的文章《勿忘國恥 侵華軍刀 塵封不了的罪惡》。
  • 中國遠徵軍仁安羌之戰202位陣亡將士靈位歸國
    (本報記者 姬東 攝)  70年前10萬中國遠徵軍將士高唱《滿江紅》走出國門,抗擊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慶羅漢寺,10位遠徵軍老兵以同樣悲壯的方式,迎接中國遠徵軍仁安羌之戰202位陣亡將士英靈回歸。  5天前,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甸落成,部分國共抗戰將領後代到場敬獻花圈。這是除當地華僑外,第一次由中國人去緬甸修建中國遠徵軍紀念碑。
  • 97歲抗戰老兵是這樣回答的
    1936年,18歲的農村娃賈善明,在抗日英雄故事的影響下,瞞著父母偷偷參了軍。作為家裡的獨苗,還是訂下了娃娃親的獨苗,賈善明的離去讓父母格外擔心。父母也曾去到部隊,希望長官能放他們的兒子回家,可賈善明早就已經跟著部隊去訓練了。賈善明所在的部隊是國民革命軍第21師121團,具體一點是在2營2連。當時18歲的他,是連裡年齡最小的。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據《人民日報》報導:2015年3月31日上午,雲南省慈善總會和雲南政協報聯合發起了「回家看看——僑居緬甸抗戰老兵李光鈿回家祭祖活動」,活動現場,已是93歲高齡的李光鈿飽含深情的說到「魂牽夢繞的家,我終於回來了」。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我今生最大的夙願,就是回家看一看。」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1922年,李光鈿出生在雲南宣威的一戶農村家庭中,由於家庭條件十分貧困,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將他過繼給了另一戶人家。儘管童年的經歷坎坷崎嶇,不過李光鈿卻因此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正是從學校當中,他學習到了許多有關於中國文化歷史的知識,從此紮根於心中,成為了一生的信念。
  • 遠徵軍女兵頭骨被緬甸人當水瓢用,中國大叔跪地:帶你回家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軍隊遠離家鄉,奔赴外國戰場抗擊外敵,著名的中國遠徵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遠離祖國,只身前往緬甸戰區遏制日本對該地區的控制,從而間接保護祖國的安全,然而,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戰場上,卻留下了許多英雄烈士,在敵人的炮火下,他們一直呆在外國,幸運的是,後來的國家沒有忘記他們
  • 這個中國老兵 被人冒領軍功 隱居38年無人知 總統都親自來感謝他
    鐵娘子尋找他之前,他已在美國隱居了整整38年,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叫劉放吾,是個中國老兵。 當柴契爾夫人見到他的時候,他已93歲高齡。年邁多病的他癱坐在輪椅上,無法站起來與柴契爾夫人握手,柴契爾夫人快步上前,彎下身子緊緊握住這位老兵的手,向他表示真誠的謝意。
  • 抗戰老兵娶日本女俘虜,結婚數十年後,才得知妻子身份背景不簡單
    劉運達曾經是一名中國遠徵軍中的連長,要是按照正常的生活軌跡的話,他本來不應該被人們知曉。但是因為他取了一個日本女人,所以飽受當時人們的爭議,著到底是怎麼回事?劉運達這名抗戰老兵居然娶了一名日本女俘虜,雙方的生活也非常的平淡。
  • 牽住英雄的手 記住來時的路:1345份抗戰老兵手印背後的故事
    據公益組織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僅在湖南,已有622位抗戰老兵離世。幾天前,志願者老魚找出一張舊照片。那是2009年在長沙,27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在「湖南老兵之家」的幫助下聚會,拍下的紀念合影。今年8月27日晚,照片裡的老兵黃天離世。「至此,照片中的長沙籍遠徵軍已聚齊在天堂。」老魚在朋友圈裡寫道。
  • 16歲外出打工,28年後回家成乞丐,爸媽說:回來就好!
    在外打工28年一般人都會認為肯定賺了很多錢,即使不是百萬富翁,最少幾十萬是有的,但我要說的這位剛剛相反,他16歲出去打了28年的工卻身無分文,在這28年中他沒有給家人寄過一分錢,也沒有回過一次家,他剛出去打工的時候因為通訊不方便偶爾會寫封信回來,慢慢地連信都沒有了,他的把媽媽,也是我的伯伯和嬸嬸都以為他出事了,因為他們沒有出過遠門和沒什麼文化,所以只是委託別人幫忙找一下,找了2年都沒有他的消息,後來就沒在找了
  • 九旬中國遠徵軍老兵,曾有過勇往直前的壯舉,卻淪落為海外流亡者
    這個人物是誰,今天要介紹給你們的,是一個入緬遠徵軍老兵。曾有過勇往直前的壯舉,卻淪落為海外流亡者,他就是劉召回。劉回是我國抗日英雄之一。一九四一年,日軍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抗日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當時,劉先生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他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熱血,對日本侵略者也充滿了仇恨。就是這樣,劉召回和村裡的三個人一起報名參加了革命隊伍。
  • 初心依舊,站好2019年最後一班崗
    我們已經站好2019年最後一班崗。2020年,我們會繼續縮短與抗戰英烈的距離,帶他們回家,為他們尋親。 家裡的父母,妻兒仍翹首盼望著他們回家,就算他們無法回家,哪怕知道他們長眠於何地也好。
  • 【敬禮老兵】長沙抗戰老兵的春節,致敬最可愛的人!
    作為一名抗戰老兵,曹爺爺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目睹了日軍的野蠻侵略,燒殺搶掠。在太嶽區根據地,他曾多次參加對敵反掃蕩,與敵人戰鬥。在1942年的一次反掃蕩戰役中,時年18歲的曹傑一度與大部隊走失,甚至被部隊誤認為已經犧牲。20多天後,死裡逃生的他才在民兵的幫助下重返部隊,繼續參加抗日戰爭。
  • 聯播pro:那個哭喊「王月華我愛你」的男人,終於等到媳婦回家了...
    今天是2020年3月27,星期五鄭州今日限行:5和0讀河南,觀天下,映象網【聯播PRO】來了帶你看不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看點!2019年度河南省文明城市名單公示了那個哭喊「王月華我愛你」的男人,終於等到媳婦回家了還記得那位送別支援湖北的妻子時,哭喊著「王月華,我愛你!」的男人嗎?26日,他終於等到妻子回家了。提高女性廁位比例!
  • 學業失利無顏面對父母,扯了一個謊後他失聯15年
    1月3日,陝西西安一家賓館房間內,37歲的蘇小寧(化名)長跪在地一直不肯起身,不停地對同樣淚流滿面的父母作揖,並重複地哭訴:「爸爸媽媽,對不起,對不起,是我對不起你們。」2005年秋天,在西安一所職業學院上學的蘇小寧,稱自己「專升本」成功了,讓父親轉給他8400元錢。
  • 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可以療愈孩子的半個人生
    他一直等到自己時日無多時才向我道歉,而這正是我期盼已久的話,那感覺就像燒傷處淋了冷水一樣舒服。「對不起!」父親一邊哭著,一邊搖著頭,「真希望我們能回到從前,把一切都改過來。可是太遲了,現在還能做什麼呢?太遲了。」他哭著,身體在顫抖。他的呼吸裡摻雜著抽泣,我聽不下去了。
  • 蔣介石孫子來大陸探親,在祖母墓前哭著說了五字,令人感慨
    就我們大家而言,年少時志趣相投,可到了年老時愈加覺得家鄉情意濃烈,說到底也只有家鄉才是最後的歸宿。回首中國歷史,有太多的人因戰爭等原因而流離失所,這也引發了太多的悲劇和遺憾。在距我們最近、規模最大的一次「離鄉運動」中,當屬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遷移運動中的失利。國民政府以輿論需要和政治需要為由,強迫並劫持了大量的官吏、人才、軍隊離開大陸。
  • 「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
    他從胸前背包裡小心翼翼地拿出臺灣老兵張伯伯的骨灰罈。前來接機的是張伯伯90歲的弟弟,抱著泣不成聲的老人,劉德文安撫道,「回家了,是喜事。」這是一條臺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團聚」之路,這樣的路,臺灣高雄祥和裡社區裡長劉德文十幾年裡走了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