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受重用的一位統帥,為何是位常敗將軍?而且越敗越被重用

2021-01-20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8)

主筆:閒樂生

秦穆公三十五年,秦晉彭衙之戰爆發。

時間:公元前625年春季

地點:彭衙(在今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

秦軍兵力:兵車四百乘

晉軍兵力:不詳

指揮官:

1.秦主帥孟明視,副帥百乙丙,西乞術。

2.晉襄公親徵,先且居為中軍將統率全軍,趙衰為中軍佐輔助。王官無地為先且居駕御戰車,狐鞫居為車右,再加上一個搶戲人物狼瞫(音沈)。

戰爭原因:

兩年前,秦晉爆發崤之戰,晉國在崤山設伏,全殲三萬秦軍,只有孟明視等三帥逃出生天,所以秦國立志報仇,兩年後大舉攻打河西地區的彭衙。

戰爭結果:

晉將狼瞫帶領所部敢死隊直衝秦陣,力戰而死;晉國大兵隨後掩殺,秦軍大敗,一路丟盔棄甲,損失兵器戰車無數。而晉人在繳獲了這些戰略物資後,紛紛嘲笑秦國這次所興的兵是「拜賜之師」。因當年孟明視等人逃離晉國時,曾表示三年後要來拜謝不殺之恩,瞧,這不就專程來給晉國送上厚禮了嗎?

這年冬天,晉、宋、鄭、陳諸國又合兵伐秦,奪取了汪(今陝西澄城)和彭衙二邑,至此,晉人已越過河西侵入到了秦東的洛水流域。秦國偷雞不成蝕把米,復仇不成反蒙羞,丟死人也。

而孟明視三次敗在晉國的手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常敗將軍。秦國的老本都快被他輸光了,這次秦穆公還不讓他死翹翹?然而,穆公卻仍無半點責備他的意思,反而繼續讓他執掌兵權,委以重任。孟明羞愧難當,萬分感動,於是增修國政,重施於民,散盡家財,撫恤烈屬,每日操演軍士,勉以忠義。秦國朝野於是呈現了空前的團結,他們就像一隻被壓緊的彈簧,暗暗積蓄著自己的力量。晉國的元老級人物趙衰也感受到了秦人的強大氣場,開會的時候鄭重表示:「秦軍如果再一次前來,我們一定要避開它。《詩》說:『懷念著你的先祖,修明你的德行。』孟明想到這二句詩了,所以他進一步修明了德行,而且從此自強不息,堅持不懈,這樣的人太可怕,我們是打不過他的!」

彭衙之戰,秦軍為什麼又敗在晉軍手裡呢?道理很簡單,兵比人家少,才四百乘,而城濮之戰時晉國的三軍已經有七百乘了,到後來晉國增加到了五軍,其軍隊恐怕已經超過了千乘。秦晉實力懸殊,勝負自無懸念,這也是秦穆公不責罰孟明視的最大原因。

但是,穆公和孟明並沒有因此灰心,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們的鬥志。秦晉之間確實有兵力差距,而且短期無法追平,但戰爭勝負有很多要素,這並不意味著秦軍就一定打不過晉軍了。因此他們臥薪嘗膽又精心準備了一年,訓練出一支精兵,然後,再戰!

公元前624年5月,孟明視再次請求攻打晉國,並希望穆公能親自督戰,孟明當著文武百官發誓道:「若今次不能雪恥,誓不生還。」

年邁的穆公答應了孟明的請求,並道:「寡人凡三見敗於晉矣。若再無功,寡人亦無面返國也。」

於是,秦穆公起傾國之兵五百乘,由蒲津關而出,攻打晉國。秦軍渡過黃河以後,孟明就下令焚毀全部的船隻,穆公問孟明道:「元帥為何焚舟?」

孟明視答道:「此番伐晉,不勝無歸,所以我燒毀渡船,自覺後路,以示誓死克敵,有進無退!」說這句話的時候,孟明視絕對想不到,四百多年後天下無敵的大秦軍隊竟也是亡於這「破釜沉舟」,歷史就這樣轉了一個大圈,給秦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秦國的士兵們聽了主帥的豪言壯語,群情激昂,他們齊聲高歌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日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日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無衣》選自《詩經:秦風》,翻譯過來就是: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這,就是秦國士兵真正的強大之處,他們沒有楚國人的那些充足的後勤補給和強大的武器裝備,也沒有晉國人的那些精妙的戰術謀略和豐富的兵源基礎,但是他們擁有一顆勇敢的心,他們永不放棄,他們永不言敗,他們為了理想為了國家可以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就叫做自強不息。中華民族能夠歷經苦難成長至此,老秦人基因的作用應該不小。

就這樣,這些同仇敵愾的秦國士兵,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黃河,直接攻入晉國本土,沒幾天工夫,就攻陷了晉國的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鄗(音郊)地,在秦國的哀兵面前,晉襄公果斷作出決策,命所有晉軍退守城池,採取不抵抗政策,任由秦軍在自己的國土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現在秦國人已經瘋了,看來不贏一回決不罷休,而晉國雖然強大,但也經不住年年跟這兇鄰拼,耗不起啊。等到兩敗俱傷,只會讓楚國漁翁得利。所以,乾脆就讓他們一次,平息秦人心中的那口怨氣。

不管怎麼說,孟明視終於實踐了三年前他「三年之內,拜君之賜」的誓言。秦軍在晉國的地盤上縱橫馳騁、耀武揚威了一番,然後從茅津渡過黃河進入南岸崤陵故地,他們決定在這裡掩埋在崤之戰中戰死的三萬秦軍將士,為他們舉行一個遲來的葬禮。當年秦軍在千裡之外全軍覆沒,自然是無人替他們收屍,只能任由他們暴屍荒野,亡魂無歸。

於是,孟明視又回到了這個傷心地。

三年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痛苦與糾結,他沒有一天不在噩夢中驚醒,也沒有一天不在期待著為這三萬將士報仇雪恨。三年了,總算被他等到了。

三年了,三年前秦軍將士們的悽慘哀號與痛苦呻吟仿佛還在他耳邊縈繞,而三年後古道裡秦軍將士的累累白骨和滲入草根黃土中的點點血痕歷歷在目,這些無名的戰士,就這麼悽涼的長眠在這個幽靜的山谷裡,等待著他們的親人來為他們收拾骸骨。

三年了,他們終於來了,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辛苦與執著,總算沒有白費。

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在默默的悼念著自己的戰友,這是生者與亡者的一次心靈交匯,此時此刻,崤陵的山水作證,我們秦國人絕對不會讓這樣的慘劇再次發生,歷史,絕對不會重演。

沒有人發令,大家開始自發的在山谷裡四處收檢屍骨,就在崤陵的山坡上為犧牲的將士們堆土立墳,宰牛殺馬,舉行葬禮。

秦穆公穿上白色的喪服,親自祭奠,他跪在地上,一面灑酒,一面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孟明諸將伏地不能起,三軍將士亦齊聲慟哭,哀聲遍野。

三年來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這一刻的淚水,因為他們明白,無論他們打了多大的勝仗,也無法換回這三萬將士的生命了。

這時候,幽靜的山谷突然下起瓢潑大雨來,仿佛上天也在為之落淚。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而這場祭奠儀式也舉行了足足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穆公才宣布班師回國,而秦晉之間恩恩怨怨,總算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兩千六百多年後,在公元1993年的3月份,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在崤山附近發現了一處超大的秦人墓地,墓地南北寬3公裡,東西長5公裡,總面積15平方公裡,這些墓葬均為豎穴方坑墓,單人仰面直肢或側身屈肢葬,陪葬品為銅帶鉤或護心鏡,經過考古學家嚴密的考證和研究,發現這些墓葬應該就是崤之戰三萬秦軍陣亡將士的墓地,令人震撼的是,這三萬秦人亡靈,竟然如軍隊列陣一般,排著整齊的隊列,頭一律朝向西土,將崤函故道西端這一處戰略要道堵得密密實實,沒有一絲縫隙!仿佛誓死捍衛戰場的勇士,即使死掉了,也要在地下繼續戰鬥。千百年來,這條古道上不知有多少波瀾壯闊、戰馬嘯嘯,也不知有多少秋風瑟瑟、悽風瀝雨,橫掃六合、金戈鐵馬,而這些死去的秦人,卻如磐石一般巋然不動,一直堅守在這裡,令東方六國的軍隊,始終沒能再踏入秦人的領土。

這一片恢宏的秦人墓地,不正是秦國的烈士紀念碑嗎,雖然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但秦人的頑強、執著和忠誠,穿越兩千多年的歲月,依然能如此清晰地展現在我們後人的面前,讓我們震撼不已。

相關焦點

  • 對於常勝將軍人們了解眾多,但是,這些常敗將軍你又知道幾個?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將領,諸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孫武、白起、王翦,還有漢朝開國功臣韓信,以及為大漢抵禦匈奴的霍去病等,提起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特性,那就是常打勝仗,所以他們也被冠以「常勝將軍」的名號。歷史上的常勝將軍很多,相信大家在各朝各代總能找出那麼幾個,但是,與常勝將軍相對應的——常敗將軍,大家又知道哪些呢?
  • 劉備情願重用一個有「反骨」的人,為何也不重用趙雲?
    趙雲原本是公孫瓚手下的將軍。因為在公孫瓚手下鬱郁不得志,恰好又和在公孫瓚那裡寄居的劉備志趣相投,在公孫瓚敗亡後改投劉備。從此以後,趙雲跟隨劉備,不離不棄,他是真的把忠肝義膽這四個字化作了行動。 趙雲武藝高強,他最輝煌的事跡莫過於他曾經兩次拯救幼主劉禪。
  • 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
    導言: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大唐王朝是可以算得上是封建王朝的一大高峰,在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帝位開始,國祚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以武立國,從唐朝建立持續到唐末五代時期,中原大地猛將如雲。
  • 秦始皇重用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時,為何沒有出手幫助秦國
    這10年的時間裡,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數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王翦、王賁父子,蒙武、蒙恬父子,李信和章邯。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乃至秦國宣布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不過經過了14年,這幾位名將,除了章邯以外,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呢?
  • 夏侯惇分明不善戰,而且屢戰屢敗,為什麼還曹操還一直重用他?
    而且,夏侯惇的個人魅力很強,而且又有著全局觀,所以他所率領的士卒執行力很強,曹魏眾將也能夠和他和睦相處,不像魏延和楊儀那般關係僵硬。譬如,在夏侯惇援救鄄城一事上,夏侯惇的全局觀意識就很不錯。當時,曹操殺死名士邊讓,使得張邈和陳宮等士大夫都害怕殃及池魚。所以,在曹操出徵徐州之後,張邈等人暗中迎接呂布入主兗州。
  • 資治通鑑:組織內,越是孤臣、獨臣,領導越要重用
    今天我們主要探尋的問題是——組織中的孤臣、獨臣為什麼往往最能得到領導重用?西漢王朝開國之將——陳平在《資治通鑑》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劉邦力排眾議啟用陳平。先來介紹這陳平是何人也?他原先是西楚霸王項羽手下的一名都尉,後歸降與漢王劉邦麾下。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縱觀秦國變法,秦國從秦孝公時代的割地求和,歷經幾朝幾代的變法堅持,國家在變法改革中越變越強大。最終在秦始皇嬴政手中統一了天下。那麼同為變法,為何秦國在變法中越發強大?一、秦國變法,是老秦人在危難時改變進行自我救贖的迫切希望。
  • 一個常敗將軍,一輩子只打了一場勝仗,卻扭轉了中國2000年歷史
    這場勝仗就是「王官之戰」。在這場戰鬥中,秦國領軍將領是典型的「常敗將軍」百裡視,自從百裡視領軍以來,秦國就屢戰屢敗,讓秦人都快對他喪失信心了。這場戰鬥,他怎麼取勝的呢? 春秋時期有「五霸」,晉文公重耳算一個。晉文公娶了秦穆公的女兒,結成「秦晉之好」,生下的晉襄公成了晉國下一任君主。
  • 擁兵百萬的蔣介石為什麼會敗得如此之快!除了用人不當,還有哪些原因
    那麼,擁兵百萬的蔣介石為何敗得如此之快!都知道蔣介石用人,任親不任賢,重用自己的老鄉,黃埔學生,當然了,黃埔學生中也有能打之人,如胡璉,杜聿明,宋希濂,張靈甫,王耀武等人,不過也有靠早期戰功,加上會溜須拍馬的胡宗南,他在解放戰爭中一敗再敗,蔣介石都沒有處置他,或者換人,而是依然繼續重用。
  • 「常敗將軍」夏侯惇,曹操的吉祥物!曾因迷路不小心打了勝仗
    看看曹家的另一位親族兄弟——曹仁,當初帶著1000多位弟兄投效曹操。反觀夏侯惇,在曹操最需要兵馬的時候,他無法給予支援,這點就有差別了。不過,曹操剛開始聲望不夠,經驗不足,他自己也壓不住叛逃的士兵,這不完全是夏侯惇的問題。當張邈跟陳宮反叛,那時曹操正在攻打陶謙,荀彧和留守的士兵相當少,而且許多人響應叛亂,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失去整個兗州。
  • 趙雲文武全才、忠心耿耿,真的不受劉備重用嗎?其實並非如此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文武全才、忠心耿耿的趙雲,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比較受歡迎的一個人物,然而現在網上很多聲音都在說,趙雲其實一直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這極可能是大家的一種誤解。由於劉備此時尚屬寄人籬下,不僅本部兵馬極少,而且自己的官職不過是個別部司馬,哪裡有權力任命朝廷命官。因此,「主騎」雖然不是個什么正兒八經的官職(除趙雲外似乎沒人擔任過),但能將手下的騎兵交給其統領,即使不算重用,至少也從側面證明了趙雲的能力,也正因如此,有說法認為趙雲很可能出自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公孫瓚麾下的輕騎精銳)。
  •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的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公元前257年),秦國陝西人。可以和孫武、吳起平起平坐之人。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毫無爭議。其他三位:廉頗、李牧、王翦。 一、先翻看白起的人際關係。 二、再看看白起的功勞簿。 三、最後看看白起被賜死的過程。
  • 梁山兩大奇才,若一位被宋江重用,梁山108將也不會結局那麼慘
    這點在《水滸傳》中的宋江身上,體現得最明顯。由於他一直想招安得富貴,因此被宋江重用的人才,自然也要符合這一格局。故而造成了梁山108中,人才的浪費。比如這兩位梁山好漢,堪稱梁山兩大奇才,若一位被宋江重用,梁山108將也就不會結局那麼慘了!
  • 野史:趙雲出生入死戰功無數,為何不被重用?真正原因引人深思
    他是一位三國的將軍,未嘗敗績,戰功卓著。那麼這樣的一位將軍不是大將軍,也得是左將軍吧?結果讓你猜不到,他連偏將軍都不是。趙雲曾經在敵軍之中,殺了幾進幾出,最後渾身浴血而回,救出少主阿鬥,此戰意義非凡,不客氣的說,趙雲救了巴蜀。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
  • 張釋之為何要阻止文帝對一位業務精熟小吏的提拔重用?
    期間,曾阻止文帝對一位業務精熟小吏的提拔重用,這是為什麼呢?〈一〉有一天,張釋之跟隨文帝巡遊至上林苑虎圈,文帝即興問上林尉:「苑中有多少老虎?其中雄雌各多少?今年下了多少幼崽?……」一連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顧右盼、莫之能對。這時,虎圈嗇夫,一個在虎圈幹雜役的小吏站出來了,詳細地回答了文帝的問題。
  • 戰國七雄中,各國在位最久的君主是多長時間,秦國56年
    秦國:56年秦國在位最久的君主為56年,這個時間在我國歷史上都是非常久的。可以說整個古代社會在位時間比56年長的寥寥無幾,秦國創造這個歷史的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繼位,一直到公元前251年去世。
  • 都知道三國常勝將軍是趙雲,可是你知道三國「常敗將軍」是誰嗎?
    其中,排第二的趙雲又被稱為三國時期的常勝將軍,他戎馬一生未嘗一敗,長坂坡七進七出無人能擋,可是大家知道三國的第一常敗將軍是誰嗎?原來他就是曹操的兄弟——曹仁。在三國時期,戰場上最講究的會進攻的將領,能夠將對方陣型瞬間大亂、萬夫莫敵的猛將,而對於防守型將領的評價往往很低,但是曹操卻有些不同,他格外青睞曹仁,儘管從戰績上來看曹仁並沒有十分出彩的地方,在三國演義之中甚至還是屢戰屢敗,可是曹操卻格外器重他,曹仁還莫名其妙獲得了「世間福將」的讚譽,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對一個「常敗將軍」格外賞識呢?
  • 秦國的兩位武將,因為作戰失利,最終背叛了秦國!
    鄭安平曾幫助範雎逃往秦國,範雎出任秦國國相後,鄭安平被舉薦為將軍,後因邯鄲之戰被趙軍包圍投降趙國,被封為武陽君。具體來說,在戰國時期,魏國人範雎因受魏國國相魏齊的陷害,遭鞭笞後脅折齒斷,裝死隱匿於廁所之中。後範雎得到看守的幫助得以逃脫,魏齊派人追捕,鄭安平一面幫助範雎化名為張祿,隱匿躲藏;一面假扮成差役,接近奉命出使魏國的秦國謁者王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