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2021-01-11 騰訊網

嫪毐擁有的長信侯爵位是商鞅變法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級別的爵位,是屬於二十級的「徹候」級別(因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亦稱為「通侯」、「列侯」)。「二十等軍功爵制」是為了提高秦軍的戰鬥力和參與戰爭的積極性而生,也是為提升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而生。雖然士卒可以通過軍功獲得爵位,但普通的士卒終其一生也很難獲得頂級「列侯」爵位。

列侯作為秦國最高的級別的爵位是可以擁有實際的封地,有權力任免封地的官吏。而只比列侯低一級的,十九級「關內侯」,只能虛領封地,一般稱為「君」,只有其號,但無封國,在封地內只有食邑權,並無其它實權,關內侯和列侯雖然只差一級,但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

長信侯嫪毐就是這僅有的七人中其一。秦孝公時期,商鞅在秦國國內推行變法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因功被封列侯,封號商君;還有秦昭襄王時期的穰侯魏冉,應侯範雎;秦莊襄王時期的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時期的武成候王翦、通武侯王賁父子。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間150餘年的時間中,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級別的列侯,除嫪毐之外,其它六人對秦國的功績都足以封為列侯,而嫪毐在史書中記載並無什麼具體功績,為何會被封侯?還是最高級別的列侯呢?

秦國自秦孝公開始,律法嚴明,秦孝公繼位後,重用衛國人商鞅,推行變法圖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律法開始嚴明,商鞅是先秦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為主,秦國國內開展的變法改革使是以「輕罪用重刑」的策略為主,為此使得秦國內偷盜現象變少。秦國的強大,在於變法主要施行的是「耕戰策略」,提高生產力使得國家富強,富強後再提高軍事。

商鞅變法中,在軍事上實行的是「軍功爵制」,秦國百姓參軍後,通過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獲得軍功,用軍功來換取爵位,從平民成為貴族,貴族子弟也是一樣,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一次變法,貴族階級也需要遵守變法,貴族子弟也需要獲取軍功才能封侯拜爵,沒有軍功者,即使是貴族也無法封侯拜爵,有軍功者不僅可以封侯拜爵,也能彰顯榮耀,為此可以看出,秦國律法之嚴明。

商鞅變法下的「軍功爵制」有二十個等級,即使最低的一級爵位,也需要兵士在戰場上斬殺敵軍的一名精銳的皮甲勇士,並且將首級帶回才能換取一級「公士」爵位。皮甲勇士雖然不好斬殺,但最低的一級爵位也能讓獲得爵位者衣食無憂,一級「公士」爵位可以獲得田地一傾、住宅一處、僕人一個,只要擁有一級爵位,就秦國的生活就可以說是瀟灑很多了。

軍功越多,獲得的爵位也越高,但強如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嚴君樗裡疾、司馬錯、魏章、甘茂等人,終其一生也沒能成為列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為秦國開疆拓土,功績可以說很大,但也只是被封為武安君,也沒能成為最高級別的侯爵。然而嫪毐只是秦始皇生母,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在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何德何能被封侯?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商鞅變法最終維護的還是君權,其次嫪毐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面首,是具有一定政治才能的面首,才最終受封長信侯。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只是一個地處西北邊陲的小國,國力微弱,也不被地處中原的大諸侯國看好,秦國被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不甘秦國現狀,便想恢復秦國先祖秦穆公時的霸業,想使得秦國重新成為秦國,便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衛國人衛鞅得知後,便西行投奔秦國,經過多次遊說秦孝公後,最終以「富國強兵」之術打動了孝公,為此衛鞅在秦國內展開了變法改革。

秦國經過衛鞅的幾次改革後,國力逐漸增強,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變得富強,軍隊戰鬥力也不斷提提升,最終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集權國家。但商鞅推行變法時,鼓吹輕罪重罰,對秦國的廣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剝削和壓迫,秦國的強大是建立在秦人的巨大痛苦之上,「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並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雖然比較徹底,對貴族階級也「一視同仁」。

但實際上,其實不然,最頂級的貴族依然可以無視律令,如《墾草令》中,一些政策對貴族並不徹底,是有優待的。商鞅對秦國正式實施變法前,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內先頒布《墾草令》,用來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墾草令》主要是刺激秦國的農業產生,提高秦國的生產力,並削弱貴族、官吏階層的特權,讓秦國內的貴族也加入生產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貴族的庶出子弟是必須進行服徭役,但嫡長子是不用進行徭役的。

並且貴族庶出的子弟雖然必須要服從徭役安排,但是只要條件符合就可以免除徭役,《墾草令》中提高了貴族子弟免除徭役的條件。為此可以看出,變法最初的《墾草令》進行的並不徹底,貴族的嫡長子也是貴族,為何就可以不進行徭役,即便是庶出的公子也可以在滿足條件後免除徭役,那普通的百姓可以嗎?答案是不能的,變法主要還是為了壓迫百姓。

變法雖然對貴族也有實行,但進行的並不徹底,說白了還是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雖然觸動了貴族的利益,但主要貴族的利益還是沒有觸動,嫡系貴族並不在此列,針對的還是一些不重要的貴族階層,如若變法針對秦國所有階層,所有人,紫陌認為商鞅推行的變法在秦國是無法展開的,商鞅變法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君權,維護地主階層的利益,只不過是做出了重新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嫪毐並無什麼重大功績被封侯的關鍵,君權之下,掌權一國權力者要偏袒於一個人,誰能阻止,誰有敢阻止呢?如秦王嬴政在位時,有27位大臣勸諫嬴政迎回太后趙姬,嬴政二話不說就將27人拉出去殺了,這幾十個大臣有什麼重大罪行嗎?答案是沒有,只不過就是勸諫了一下秦王而已。在秦孝公之前,秦國君主的權力並沒有這麼大,還需要受貴族階層的制約,秦國內部的爭鬥使得國家不安定,也談不上發展。

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後,變法對貴族的利益進行了重新分配,對主要貴族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對大多數次要的貴族打擊比較嚴重,貴族的權力沒有了,那麼權力也不會消失,只不過到了君主手中,君主的權力變相加強了,商鞅變法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削弱了一部分地主、貴族階層的權力,使秦國的國君的權力集中了起來。國君擁有的權力大了,話語權也就重了,也就可以集中國力幹大事。

商鞅變法也無法制約真正的貴族,在第一次變法開始後,秦孝公的嫡長子贏駟違反了新法,根據變法是要進行處罰太子贏駟的,但是太子贏駟是秦國未來的儲君,不能施以刑罰,於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老師給贏駟背了鍋,商鞅變法說白了還是維護君權,國家越強大,君主的權力也越大,越無法受到律令的制約,只要不是做出重大的過失,沒有叛亂,君主就無人可制約。

君主重用一人,怎麼也能找到理由,下面的臣子最多只能抱怨,也無實際的辦法阻止,如秦莊襄王嬴異人重用商人呂不韋,呂不韋之後對秦國的功績先不談,呂不韋最初是幫助嬴異人回到秦國,並輔助成為了太子,嬴異人繼位秦王后,便直接將呂不韋封為文信侯,呂不韋直接從平民一步就擁有了最高級別的爵位,並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僅憑輔佐嬴異人成為太子,就能成為文信侯。

秦莊襄王上位後,呂不韋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功績,就直接被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秦國的文武百官難道沒有意見嗎?呂不韋雖有功勞,但不至於一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的丞相吧!關鍵還是商鞅變法後,集中了君主的權力,君主的權力無人可以制約,嫪毐也是如此,嬴政繼位秦王后,因年幼無法親政,朝政有相邦呂不韋和太后把持。

呂不韋和太后擁有了秦國最大的權力,雖然這一切權力來自於秦王,但秦王不能親政,呂不韋和太后代為擁有了秦王的權力。嫪毐被呂不韋獻給了太后趙姬,嫪毐憑藉自己的特長得到了太后的寵信,嫪毐為此也有了權勢,最終被太后趙姬封為長信侯,但嫪毐除了有特長外,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沒封為長信侯之前,嫪毐就擁有了賓客上千人的政治勢力,可見嫪毐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並且嫪毐叛亂之時,還有眾多賓客誓死追隨,最終被秦王嬴政處罰的叛亂之人多達幾千人之眾。可見嫪毐不僅只是太后趙姬的一個面首,也是太后趙姬的一個幫手,是政治上的外援,如若嫪毐一無是處也很難被封長信侯,嫪毐憑藉一定的才能和特長,深的太后趙姬的寵信,加上趙姬握有秦國的實權,相當於秦王,最終太后趙姬以秦王的名義將嫪毐封為長信侯。

各位讀友對嫪毐被封最高級別的爵位(長信侯)怎麼看?認為關鍵原因是否在於君主的擁有很大的權力?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秦國實施軍功爵制,嫪毐雖得趙姬寵幸卻寸功未立,為何也被封侯?
    談秦說漢(327)秦國實施軍功爵制,嫪毐雖得趙姬寵幸卻寸功未立,為何也被封侯?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實行軍功爵位制,規定無軍功不可以封侯。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予以山陽之地,但史書上卻找不到其建立寸功的記載。
  • 秦國統一前夕,「嫪毐之亂」和「呂不韋專政」誰才是嬴政最後的痛
    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前夕,在秦國內部出現了兩個幾乎可以改變秦國命運的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嫪毐。起初的呂不韋只是一個卑賤的為國商人,在那個宗室權貴的時代,商人的地位微乎其微。嫪毐相比於呂不韋更是落魄,還是依靠呂不韋才成了趙太后的男寵,假扮宦官進宮。
  • 公元前239年,儒道與法墨在秦國的終極一戰!
    其次,嫪毐應該參與了此次戡亂並獲得了軍功,從而在後臺勢力的大力推動下,被封長信侯,直達軍功爵位的最高級別。在秦國,無軍功不得授予爵位。即使嫪毐有十分強大的後臺勢力,也很難空手套白狼,直接打破已傳七世的巍巍秦法。結合前有成蟜叛亂,後有嫪毐封侯,故推斷嫪毐與戡亂成蟜之間存在軍功聯繫。嫪毐的後臺勢力應該是抓住了嫪毐的這個軍功機會,卯足了勁把嫪毐推向了軍功爵的頂峰。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戰功赫赫的白起僅能封君,而未封侯?
    (衛鞅封商君) 秦孝公死了之後,商鞅立馬被秦國的老貴族們反攻倒算撕成了碎片,秦惠文王剛剛上位為王,他沒有孝公那麼的威望,所以沒有能力保住商鞅
  • 秦國不少太后都有男寵,為何只有嬴政容不下趙姬和嫪毐?
    秦國太后在自己丈夫死後可以有情人,但是,秦始皇的生母趙姬不能為他所容,最為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了趙姬和嫪毐身上。可以說死他們犯了不該犯的錯誤,而且這種錯誤是嬴政不能容忍的,嬴政只能對他們痛下殺手!正如我們了解到,秦國歷史上確實是有很多太后的,他們都是在丈夫死後先後有情人的,而且他們也是得到了善終的。
  • 秦國羋八子與趙姬都是太后,且都養情人,但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羋八子與趙姬無疑都是這裡面的代表,二人都是秦國太后,兩人也都有情人,同樣都是當了太后之後生了孩子,但是兩人的風評卻是天差地別。羋八子是第一個稱太后的人,羋八子對秦國有著巨大的功勞,不僅輔佐了自己的兒子成就了秦國的霸業,而且也為後世子孫嬴政的統一打下了鑑定的基礎,羋八子的情人是義渠王,雖然與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生了兩個孩子,但是羋八子並沒有亂政,相反,多年以後,羋八子還大義滅親,最後親手設局殺害了義渠王,為秦王消除了邊境的困擾。
  • 為了封他為侯,秦國太后趙姬甘願與秦始皇反目,嫪毐究竟有何魅力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秦朝的嫪毐(lào ǎi)了。嫪毐從一個市井小混混,一路晉升,最後被封為長信侯,巔峰之時門客數千,能夠和當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相抗衡。可以說是真正地到達了「人生巔峰了」。而這一切,都是靠著他獨特的技能。陰關桐輪而行根據歷史記載,嫪毐並不是宦官,而是呂不韋為秦國太后趙姬找的男寵。趙姬,原本是呂不韋家中的一個歌姬。
  • 秦國商鞅變法後發生過幾次內亂?為什麼這些內亂沒有使秦國衰退?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發生過5次內亂:1.太子殺人;2.渭水大行刑;3.武王舉鼎;4.嫪毐作亂;5.成蟜叛國。現在一個一個分析當時是什麼樣的歷史事件,為什麼又沒有造成秦國衰退?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四、嫪毐作亂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
  • 同為兵家四聖,為何他鮮為人知?秦國雖戰將如雲,兵家卻只此一位
    其實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除了王翦、王賁等名將的戰場用命,軍事家尉繚的功績更是舉世聞名。一場戰役的勝利更多的取決於帶兵將領的精妙戰術,但一個國家的勝利則更多地取決於戰略的勝利。諸如劉邦數敗於項羽,然而堅持正確的戰略路線,逐步建立優勢,最終垓下一戰成功。
  • 秦國史上最被低估的人:嬴政靠她奪權,呂不韋和嫪毐都是她的棋子
    當然,秦朝的中央集權肯定無法和明朝相比,但就秦國本土而言,也就是關中這片地區,秦國歷代君主經過長達近四百年的努力,其中央集權已經非常集中;就好像,明朝是一家由皇帝100%控股的公司;而秦國則是一家君王控制50%左右的公司。
  • 大秦賦:嫪毐死得有多慘?除了商鞅,這種死法在秦國是獨一份!
    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九年,秦國境內發生了一件令人惴惴不安的異常天象:一顆長長的彗星,拖著巨大且異常耀眼的尾巴橫貫了長空。古人比較迷信,他們認為一旦彗星出現,必然會有不好的大事發生。因此,鹹陽城裡的坐商行賈以及達官貴人們都在議論:秦王嬴政即將開始的加冠典禮會不會受到影響?很快,長信侯嫪毐率眾發動的叛亂便告訴了他們答案。
  • 秦國四大名相:運籌帷幄,力助秦國一統天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成為最後的贏家,離不開眾多武將的南徵北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中,就有兩位來自於秦國,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其中,白起指揮了長平之戰等重創山東六國的戰役,而王翦則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除了這些武將之外,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也離不開眾多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文臣謀士。
  • 白天太監晚上情夫,嫪毐:我是秦王假父。秦王:六親不認夷三族
    這事還得從秦始皇他媽說起,這位被稱為趙姬的太后早年是呂不韋的侍妾,出身趙國的富貴人家,後來被大商人呂不韋納為侍妾,正在懷孕的時候,呂不韋把他送給了在趙國做人質的子楚,並且通過他的運作,子楚被立為秦國的未來的繼承人,趙姬也順利生下一個男嬰,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 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天生異象六次,秦國發生了六件大事
    在大將蒙驁死去之後,秦國的夏太后又死了,接二連三的喪事讓秦國的國運發生了變化,而這也似乎預示著秦國即將發生大事。長信侯嫪毐嫪毐帶領衛卒,官騎,戎翟君公,門下舍人進攻蘄年宮作亂。嬴政在知道了嫪毐的陰謀之後,和呂不韋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消滅了嫪毐亂黨。其中參與作亂的衛尉竭,內史肆,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被誅滅九族。
  • 歷史上秦法相當嚴格,嫪毐為什麼還會被封侯呢?
    在秦國的歷史上,有確切記載被封侯的也只有7個人,分別是商鞅、魏冉、範睢、呂不韋、嫪毐、王翦和王賁父子。沒有明確清空卻被封侯的,只有範睢和嫪毐。範睢是秦昭襄王身邊的第一智囊,因此被封為應侯。但我們回頭去看他擔任丞相的期間,秦國並沒有太大的戰爭,因此它不可能有大的軍功。
  • 究竟是呂不韋投機秦國還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
    早年是個大商人,後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也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著名的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典故就是說的這個故事。在大部分人眼中,呂不韋是史上最大的投機商,以獨到的眼光看準了秦國的發展前景、看準了嬴異人的發展潛力、看準了其中的巨大機遇。但後來,呂不韋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為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投機者能夠辦到的事情。
  • 被大秦賦掩蓋的歷史真相:原是秦國丞相的昌平君,為何要背秦投楚
    此劇前幾集情節緊湊、服飾考究、場面宏大,一度令觀眾拍案叫絕;可到了後面,無論是年近不惑的張魯一老師飾演十三歲的嬴政,還是嫪毐之亂那冗長的宮鬥戲碼,都令人覺得《大秦賦》高開低走,評分一路下滑。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熊完逃出秦國,回楚即位,是為楚考烈王。熊完出逃倉促,未能帶上妻小,小熊啟因此滯留鹹陽。畢竟身上有一半秦國的血統,加之楚系在秦勢力強大,因此熊啟也並未因父親出逃而蒙受懲罰。有關青年時期熊啟的事跡,史書上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但根據他後來能在秦國身居高位這一點,可知熊啟必定在秦國楚系諸臣的悉心栽培下,成長為大秦官僚集團中的要員。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前言「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跟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略性的大決戰。秦國跟趙國誰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誰就做那個統一天下的霸主。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那麼秦國在獲得長平之戰勝利的情況下,又有白起這樣的當世名將,為何不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呢?
  • 秦法很嚴,嫪毐為何會被封侯?不世之功被叛亂埋沒!
    很多人在談嫪毐為何會被封侯的時候,都說秦法也不過如此,一個無功無祿的寵臣嫪毐也會被封侯?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自己的無知當成有知去看待一切事件、嫪毐對於秦國是有功的,只不過後來對於他的講述臉譜化、從而導致你認為嫪毐一無是處,嫪毐最初確實是因為趙姬的寵幸那兒得到重用的,但是這不足以在法律森嚴的秦國封官加爵。首先要搞明白一個問題,嫪毐確實是假太監,也是被呂不韋包裹以後進宮的,但是這僅限於第一次。在第一次成功進入後宮以後,嫪毐就不必遮遮掩掩。
  • 昌平君熊啟,成也秦國敗也秦國,臨死還給嬴政惹了一場大麻煩
    《大秦賦》終於迎來了嫪毐之亂,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亂時,有一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個人的幫助下,秦王嬴政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個人就是秦國後來的相國、昌平君熊啟,這個人物在歷史中雖然不出名,但是他的身份卻很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