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2020-12-27 新華日報

宇宙浩渺,奧秘無限;仰望星空,求索不止。太陽系外行星探測與搜尋地球外的生命息息相關,一直是國際天文學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負責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科研項目,將首次把星冕儀「搬」到天上去,對類太陽恆星周圍「冷」行星進行直接成像探測,為人類尋找系外生命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兩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於2020年10月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在探照燈旁尋找微弱的螢火蟲」

「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代——尋找系外生命不再停留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裡,而是用科學手段來探測適宜人類生命存在的星球。」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究員竇江培說。

據了解,國內外科學家進行系外行星探測,主要用的是間接探測法和直接成像法。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43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絕大多數是通過間接探測法「捕捉」到的。

所謂間接探測法,是通過探測恆星信號(行星對恆星的擾動產生的變化)來推斷行星的存在,如凌星法、視向速度法等。但是間接探測法難以直接獲取來自行星的信號,再加之現有技術的局限,至今科學家尚未確認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2。

直接成像法,則通過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技術,直接探測行星信號,從而真正地「看到」行星,並研究行星的大氣中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這是未來確認「地球2」的關鍵。但是,該技術難度極大,目前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行星只有40多顆。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在技術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竇江培告訴記者,因為行星光非常弱,而恆星光非常強,通常情況下行星光會被淹沒在恆星強光之下,難以被直接探測到。他打了個比方:要探測冷下來的系外行星,相當於「站在南京看位於北京天安門探照燈旁30釐米處的螢火蟲」。

因此,要直接「看到」行星的信號,需要藉助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星冕儀可以通過各種調製技術來抑制恆星強光,在最終像面特定區域內獲得高對比度成像,使得暗弱的行星被成像到。

以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製的星冕儀為例,通過對望遠鏡瞳面光能量進行調製,改變恆星最終圖像強度分布,使得目標探測區內的衍射光被有效抑制,行星從而得以直接成像;同時,任何微小的波像差都會在探測區域內產生散斑噪聲,同樣會影響「冷」行星被成像。對此,要精確修正來自星冕儀自身和望遠鏡前端每個鏡面不理想表面產生的波像差,對上述波像差修正精度均方根值要到千分之幾到萬分之一波長。

國際上認為,系外行星的未來探測趨勢,將從注重大數量發現轉入對行星自身物理性質的全面和精細觀測。由於直接成像技術能夠獲取行星更重要的物理信息,未來空間旗艦任務都將開展系外行星成像和光譜探測。

立足於探索高對比度星冕儀的新技術方法,竇江培團隊已攻堅克難十多年,目前在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和實測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先後入選2009年度和2019年度 「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研製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成像儀

早在2000年左右,歐美國家就開始提出並發展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目標是發射儀器到太空搜尋質量更小的類地行星,並研究行星上面的大氣成分。當時,有多個大型空間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問世,如類地行星搜尋計劃(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簡稱TPF)等。

我國率先開展高對比度星冕儀技術研究的便是竇江培團隊,雖然於2007年開始,起步較晚,他們卻並沒有重複國際上已有的技術路線,而是另闢蹊徑,在高對比度成像技術特定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理念。

團隊提出了有限帶光瞳調製新方法,創新地解決了原光瞳調製技術因研製難度過大、精度受限的實際難題;提出了大區域超高對比度成像新方法,首次將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用於星冕儀高精度像差校正,將成像探測區域提高數倍,顯著提高了空間系外行星探測效率;提出了獨特的圖像旋轉處理技術新方法,將系外行星成像對比度在小角距離處提高一個數量級;並建造了國內首個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真空實驗室儀器,實驗成像對比度達到數十億倍。

基於上述重要技術積累,團隊研製成功世界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探測系統,與國際4米口徑望遠鏡開展聯合觀測,觀測到系外行星的清晰圖像,實現了我國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零的突破。

一般來說,天文學家只是使用現有的儀器,來獲取數據開展科學研究,甚至不需要到天文臺站,僅通過觀測助手就能完成數據的獲取。竇江培團隊則需要把自主研製的成像儀器安裝到新的望遠鏡上,既要和望遠鏡開展精密而複雜的聯調、定標和測試,又要對自己的儀器進行很好的標校。

國際上4米級別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競爭是非常激烈的,2014年,團隊終於憑實力申請到了歐南臺3.6米新技術望遠鏡的觀測時間。「這是我們團隊首次將研製的可攜式行星成像系統用於國際4米望遠鏡,也是團隊從研製儀器到邁向科學觀測的關鍵一步。」竇江培說,團隊為了這次觀測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最終拿到了預期的觀測結果。目前,團隊研製的地基系外行星成像儀實測成像對比度達到百萬倍量級,達到了國際同類儀器相當的水平。

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

由於受地面大氣影響和現有技術限制,目前科學家在地面觀測發現的均為形成中的年輕「熱」行星,還不能探測有效溫度接近百K的「冷」行星。為了向人類搜尋系外生命更進一步,竇江培團隊一直謀劃將研製的星冕儀「搬」到天上去。

2018年4月,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向國內徵集新的天文科學載荷,竇江培團隊很快提出了對類太陽恆星周圍的系外「冷」行星直接成像探測計劃——「空間站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項目。2019年6月通過立項後,2020年10月,項目已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與原有載荷相比較,新增的科學載荷立項晚、時間緊、任務重。但整個團隊信心十足,因為這一項目背後,凝聚了團隊超過十年的技術儲備作為支撐。

最初,團隊只有一間空空如也的實驗室;後來,逐步建立起國內首個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實驗室和空間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實驗室。最初,研究所自籌科研經費;後來,逐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個重點項目、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項目、中科院項目基金等上億經費的資助。最初,團隊從摸索十萬倍實驗成像對比度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始研究;後來,實現了更大探測區域內高達數十億倍對比度這一國際先進指標……

「這些都得益於國家對基礎研究領域持續的投入和支持,得益於研究所對前沿課題的前瞻布局和提前謀劃,得益於團隊團結協作和不懈的努力。」竇江培說,正是基於十多年的積澱,才獲得了空間站科學載荷項目的立項。

目前,「星冕儀」的上天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它將成為國際首臺在類太陽型恆星周圍成像探測「冷」行星的科學載荷,有望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為未來發現「地球2」奠定重要基礎,從而推動我國在空間天文、空間高技術領域和行星科學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對這一基本問題給出科學回答,是眾多天文科學家一生追求的夢想。

竇江培預測,未來十年,人類有望搜尋圍繞類太陽恆星宜居帶內的地球質量的行星系統;未來二十年,有望突破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和後續光譜探測能力限制。「科學家將通過直接成像獲取類似地球質量的行星的圖像,進而通過光譜分析該類行星大氣的成分,判斷生命特徵信號的存在。一旦確認系外生命信號,將最終挑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即地球不再是宇宙存在生命的中心。」

本報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鄭 健 高曉敏

相關焦點

  • 系外類地行星光譜中首次發現水分子
    有史以來第一次,天文學家在系外巖石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有趣的是,這顆行星位於其恆星所謂的宜居帶中,讓它成為銀河系中最有希望找到地外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 由克卜勒太空天文臺發現的K2-18b行星位於110光年之外。
  • 系外的死寂:沒有太陽庇護的行星,到底是何種漆黑黯淡?
    地球之外有一些環境極其惡劣的行星,它們會讓你對我們親愛的地球感激不盡。讓我為你簡短地列舉幾個:HD 189733 b這是我們地球的朋友,是一個巨型氣態行星,我將稱他為Cobalt(鈷,銀白色金屬,可形成藍色化合物)。他和他的恆星是親密的夥伴。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我們在這裡簡要介紹飛馬座51b的發現歷史, 以及此發現激起的行星形成理論和行星探測領域的變革.Marcy小組更早開始從事系外行星探測的研究, 並且有靈敏度更高的探測儀器, 但是沒有成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 根據當事人事後的分析, 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搜尋策略的選擇問題. 當時Marcy小組正在努力尋找類似太陽系中存在的周期為12年的木星系統, 而忽視了極短軌道周期上(例如幾個地球日)可能存在類木行星系統的可能性.
  • 天文學家疑似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近日,一支國際科學小組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發布了一項非凡新發現,宣稱可能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不得不說,這項新發現聽起來很科幻,一不小心就讓人想入非非。難道我們終於接收到了外星人的呼喚?
  • 美荷借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日前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 3809,暱稱「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行星獵人」傳來捷報:發現66顆系外行星,還有近2000顆候選行星
    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也一直在宇宙中尋找系外行星的身影,如今成績如何呢?「行星獵人」TESS傳來捷報在2018年4月,NASA發射了一臺大小猶如冰箱的「行星獵人」——凌日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為TESS。在過去的2年多時間裡,TESS的首輪探測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據報導,目前它一共發現了66顆新系外行星,同時也發現了近2000顆處於「候選」的系外行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66顆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中,竟然也有一顆和地球相似度極高的宜居行星,它的名字是TOI 700D,在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外的地方,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不過,隨著原行星盤的觀測不斷完善,我們也驚訝地發現,它們和系外行星一樣具有複雜的多樣性,對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中的某些關鍵部分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另一個波段下的原行星盤 智利甚大望遠鏡上的SPHERE成像儀器可以擋住中心恆星的光,對恆星周圍的塵埃盤反射的星光進行直接成像。
  • 深空探測新概念:環日全景探測計劃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的疆域從陸地、海洋、天空拓展到了太空以及其他行星。在不久的將來,深空和其他類地行星,將會成為人類活動的下一個主戰場。太陽是宇宙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在多種時間尺度內影響著我們的行星際空間環境和行星空間環境。
  • Smart Radar System推新型4D成像雷達 可探測自動駕駛汽車的盲點
    據外媒報導,汽車與工業應用成像雷達技術領導者Smart Radar System宣布將推出Sub-1° 4D 成像雷達(無線電探測與測距)技術,用於自動駕駛汽車。Sub-1° 4D 成像雷達(圖片來源:Smart Radar System)Smart Radar System的4D成像雷達技術在4D圖像中採用點雲實現雷達目標。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科學家們在判定系外行星是否宜居,其標準無外乎以地球為參照,通過觀測到的行星相關參數與地球對應的指標進行對比,如果相似度較高,則被判定為宜居行星。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參數必須要加以考慮,比如:處於宜居帶以內。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迄今為止,已發現的4300多顆確認的系外行星都有共同之處:即與其宿主恆星軌道距離較近,而距太陽系較遠。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繞行一周需要15000年。
  • 行星之王登基:三倍木星質量!快隨本文到系外見識這「龐然大物」
    最新的研究表明,克卜勒-88 c,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克卜勒-88運行的重量級行星,不再是克卜勒系系外行星中的引力之神了。最近,在這個系統中一個行星得以證實其質量是太陽系中的巨大行星木星的三倍。Keck天文臺六年來收集到的數據)發現了一顆之前未被發現的第三顆繞克卜勒-88號行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克卜勒-88 d,每隔四年它就會繞著宿主恆星緩慢的運行一周。這是安裝在10米Keck I望遠鏡上敏銳的高解析度階梯光譜儀望遠鏡之眼,它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Lauren Weiss和她的團隊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 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將接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也已安排上了!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過去的23天,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環環相連、絲絲入扣。
  • 地球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
    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利用荷蘭的射電望遠鏡低頻陣列,研究人員發現,大約距太陽系51光年遠的系外行星系統——牧夫座τ系統(包含一顆雙星和一顆系外行星)顯示出一個重要的射電信號。
  • 如果第九大行星不存在,那該如何解釋一系列被探測到的奇異現象呢
    如果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人類該如何才能探測到他的身影?之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因為它很直接:你可以直接將它成像。此外,通過跟蹤它在多幅圖像上的運動,你可以將它與遠處的物體區分開來;我們太陽系裡的一個物體與天空中所有其他物體(恆星、星系、星雲等)之間的距離足夠近,移動速度也足夠快,以至於很容易就能從其他物體中分辨出來。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深度解析2020火星探測,看中國天問一號與美國毅力號PK,誰主沉浮
    中國行星探測官方Logo今年「中國航天日」期間,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包括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探測等系列任務。來看看美國的毅力號美國的探測器採用地面火星車與火星直升機配合,主要的配置都在火星車上「毅力」號火星車攜帶了7臺儀器:桅杆相機、火星環境動力分析儀、火星氧元素原位資源利用實驗儀、X射線巖石化學行星載荷、火星次表層雷達成像實驗儀、宜居環境有機物和化學物質拉曼與冷發光掃描探測儀
  • 「行星獵人」再發現66顆系外行星,這裡面會有「第二地球」嗎?
    什麼是系外行星?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當人類對於太陽系有所了解的時候,一些天文學家就相信,太陽系之外也有行星的存在,不過卻始終都沒有發現。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人類才第一次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一個大型項目將是探測海王星和天王星
    美國宇航局發起的一項關於潛在探測任務的研究,對太陽系的「冰巨行星」的探測提出了一些重要問題,即:我們如何將探測器送達至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上?我們的研究又何時開始動工?海王星和天王星只被「旅行者2號」探測到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