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半導體|產業政策要專業務實

2020-12-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半導體近幾年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產業,通過貿易戰我們充分體會到它的重要性和戰略性,它之所以成為大國角力的抓手,關鍵是半導體很難做,難在市場性和專業性。我們對前者有充分認知和廣泛認可,但對後者的認知卻有待提高。中國半導體產業應該怎樣做?這是一個沉重、深刻、宏大的話題。澎湃新聞·智庫報告推出「解構半導體」 專欄,希望從宏觀到微觀,剖析半導體產業鏈,探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之路。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做專業事,專業人管理專業領域的重要性。發展半導體同樣也要專業人士。尤其我們的產業政策要專業務實。

提高政府專業度

因為半導體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產業施加影響。但中國政府的執行力更強,影響力度也更大。所以政府主管部門首先要成為專家,筆者建議產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學習,繼續提高對產業的專業理解。

作為產業發展的承載地,地方政府在響應號召的同時也難免一哄而上,產生各自為政的問題。激情與魯莽同在,執著與任性齊飛。近幾年,「政府辦企業,官員做管理」在產業裡層出不窮。實際上,此種做法弊端頗多:

首先,這會授人以口實,西方可以就此攻擊我們,政府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不公平不合理的角色。

再者,海外企業畏懼我們,擔心政府介入帶來不公平競爭。

最終,政府主導的半導體企業大多難以成功,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分散了產業資源。

因為大多政府官員並非科班出身,缺乏在產業一線歷練的經歷,對企業管理也未必熟稔。半導體這種全球市場透明的產業,國際競爭激烈,幾乎沒有留給官員型高管多少適應和犯錯誤的空間。

但是這幾年產業內專家型領導越來越少,領導型專家甚至領導型企業家卻越來越多。不排除有一些官員非常優秀,甚至能夠帶領企業脫胎換骨,再上臺階。但是多數領導型企業家在專業認知以及企業管理上相對欠缺,很難帶出高度靈活、市場化的企業機制,對產業規律的理解也缺乏應有的專業度。

筆者建議,政府的歸政府、企業的歸企業。企業要參與國際化、市場化的競爭,產業環境尤為重要,政府只需要在基礎建設、營商環境、人才培育、產業服務、企業聚集上下功夫,築巢引鳳,培育企業發展的溫床,當好「店小二」,做好政府服務的分內職責。而全球產業競爭,就交給產業;市場競爭,就交給市場;企業競爭,就交給企業家。專業人做專業事,技術含量很高的半導體產業更應如此。

提高獲得市場認可的規模企業的支持力度

集成電路產業細分複雜,有設計、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設備、材料、製造、封裝和應用等諸多環節。在政策支持下,近幾年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數目飛速發展——2015年到現在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多了數千家。以設計行業為例,目前中國設計企業超過2000家,是全球其餘國家和地區總和的3倍多。

但「量變」卻未必會引起「質變」。半導體的國際趨勢是整合——近期有英飛凌100億美元收購賽普拉斯,英偉達斥資69億美金收購Mellanox,瑞薩以67億美元收購IDT,Diodes收購敦南科技等多個跨國整合案例。事實證明,只有牽住產業牛鼻子,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傳遞效應和倍增效應。

國際上加大整合,打造規模化優勢,國內卻是化整為零,反其道而行之。同時,很多企業的研究方向冷、偏、小、怪、難。譬如做光刻膠、EDA的企業有幾十家,但是國際市場裡EDA企業才幾家。此外空殼型、貿易型、騙補貼型以及關聯上市型公司也不在少數。

我們不否認存在優秀的後進企業,但這些年騙政府、騙投資人、作假上市的「忽悠」也不在少數。躁動的風氣浮動了人心,最終導致之前已經成型的成熟團隊分裂,資本重複投資,最終結果是低價競爭,這是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巨大浪費、巨大阻礙和巨大傷害。

我們可以仔細盤算,這些年國內湧現的眾多小微散型企業,到底有多少家真正幫助中國半導體產業?

更為糟糕的是,現在半導體產業已經有了「漢芯化」的苗頭。以前,「漢芯」這樣的造假是孤立的,聞所未聞的,一經揭露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不僅晶片,從設備到材料,「漢芯」現象有群體化的趨勢。做設備和材料的企業,有人把國際公司產品,換上自己的品牌,對外號稱國產突破;晶片裡更有委託國際公司設計,生產,甚至封裝,只是打上自己的Logo,既能給政府交差,又能冠冕堂皇地聲稱解決了「卡脖子」技術。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併購整合規則有一定局限性,在上市公司收購非上市公司時,往往有比較複雜的限制。譬如PE要求較高,對虧損公司的收購限制,對收購公司的業績要求,對賭協議等。相反,在註冊制度下,中小企業上市反而更為容易,一批銷售額較低、團隊實力弱小、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型企業獲得資本市場支持。筆者認為,過度放寬上市準入門檻並不可取。從長遠看,降低門檻,讓這些小、微、散型企業上市,往往會導致產業分散,集中度下降,削弱了產業長期競爭力。為什麼這麼講?首先這些小企業很多是從規模公司分化出來的,往往是拿著之前老東家的IP,做低價競爭。這種企業肯定會無謂地分散市場資源,分流行業人才。很多公司只是拿著現有的一代產品,去客戶那裡惡性壓價,導致整個行業利潤很低,誰也無法投入更多資金去做新產品的研發。

從產業規律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產業帶動,還是抵禦風險、解決就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大體量、平臺型、龍頭和製造型企業都是產業的中流砥柱。因此借力金融政策推動「大、平、龍、制」型企業的快速發展更為關鍵。

筆者建議,通過對上市企業的專利來源、智慧財產權、研發投入、關聯交易、產業成果、填補空白等方面從嚴審核,對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設置較高標準等方式提高企業上市門檻。尤其是銷售額,一定要設置足夠的門檻,銷售額體現了市場認可度,另外大額的銷售額企業也無法作假。半導體終究是要產業化的,其根本是產業,只研發不量產不是一個企業和產業的常態,所以一定要從銷售額角度來考核企業。沒有銷售體量,談何承擔國家重任?

筆者建議,扶大扶強、支持龍頭,讓獲得市場認可,經過市場檢驗,擔得起重任的企業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時儘量降低大型龍頭企業併購的審核審批要求和限制,減小併購難度,鼓勵產業整合。

集中發展,尊重規律

第一,建立和加強中央統籌機制

為了避免無序競爭、重複投資,筆者建議發揮頂層設計的力量,在較高層級設置「集成電路產業專班」,專業領導專職、專門、專心學習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規律。

第二,放寬民營企業的投資限制,鼓勵民營主導

整體上,對地方政府為主的項目一定要嚴加監管、嚴格考核。不然像南京德科碼這種項目,政府投了幾十億最後全虧掉了。對民營企業為主的項目要放寬限制、盡力支持。

對重資產項目要進行宏觀統籌,以企業為主,強化競爭,建議設立國有資本在特定方向項目中的投資上限,嚴控比例;對輕資產項目要設定一定的市場化基金投資比例下限,政府儘量不投資或者少投資,假如需要投資,通過政府參股的產業化基金做決策。

成立專業化、市場化的顧問委員會

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團隊,關鍵的決策需要關鍵的判斷,為解決行業專業化的問題建議設立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半導體產業顧問委員會。

第一,成立國際化的產業顧問委員會。

為了推動國際合作,增強國際交流,建議成立一個由國際企業家、產業界專業人士、知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

同時,中國也要體現出對WTO規則的尊重。定期組織相關WTO專家、技術專家和產業專家與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和主管部門進行溝通,確保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符合WTO法則。

第二,成立市場化的國內專家委員會。

產業期盼獲得「市長高度重視」,但也更期望「市場高度有效」。為尊重市場規律,建議成立一個由一線企業家、龍頭公司、平臺公司的高層組成的國內市場化專家委員會。

人才策略

人才是半導體發展的基礎,人才是半導體產業的第一財富。中國的產業要繼續升級,人才升級必不可少。

第一,基礎人才。基礎人才的培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升級學科建設、擴招基礎學科是當務之急。從國家到地方,應該加大工科、半導體相關學科的培育力度,鼓勵更多高校設立相關學科,鼓勵大學和研究所專業人才的流動。甚至可以考慮開辦半導體大學,學校與企業對接,既讓學生培養接地氣,也讓用人單位好對接。對物理、材料等冷門基礎學科,要增加支持力度。

第二,全球人才。中國大陸最緊缺的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培養無法一蹴而就,或許引入國際人才和團隊是推動產業升級較為快速有效的方法。至於如何將國際人才請進來和留下來?這與產業大環境的改善息息相關,值得關注的一個關鍵點是個稅的優化。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臨港新片區都推出了通過個稅優惠和減免的方式吸引國際人才的新政策。建議類似的優惠政策要擴大——不光是地區範圍擴大,覆蓋範圍也要擴大,最好能對整個半導體行業進行個人稅費降低,如此才能築巢引鳳,服務中國。

補貼要精準

第一,減少前項補貼,大幅度提高稅收獎勵和量產獎勵。

有些輕資產(甚至是無資產)的企業去地方政府落地,沒有任何產品,就先拿了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的補貼;有些公司剛成立,什麼都沒做,政府的支持就拿到手軟——現在的商業模式to C、 to B 、to VC都不如to G,這樣的模式如何安心做好半導體?

建議政府的補貼從前項補貼更改為後項補貼,要大幅度減少前項補貼,大幅度提高稅收減免。未來要按照後項多於前項,降稅多於補貼、量產多於設立,務實多於浮誇的原則,鼓勵企業做出產品,做出效果,而不是只做宣傳,只喊口號。同時建議要同步設立合理的產業評估機制,由市場化的企業、產業內專家做評估,從嚴監督管理、全方位進行考核。

第二,以市場為考場。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的,「市場是檢驗企業的唯一標準」。很多企業都在講情懷,那就該衝到第一線接受考驗。譬如,晶片設計公司,就以華為為戰場,由華為來考核,誰能解決華為卡脖子問題,就可以大幅給予支持和補貼;設備材料公司,就以晉華為戰場,幫助晉華產線運轉。

戰場考核,成績說話,肯定能做到獎罰分明。一線認可、銷售額掛鈎,跟產業化掛鈎,才可以充分地、有效率地激勵到真正有技術的企業,才能真正選擇出做實事、有實力的企業。

總之,中國半導體產業現在遭遇很大考驗,我們要有必勝信心,中國有廣大市場,依靠這個市場,我們就可以成長起來。當然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即便目前取得不少進步,但後面的困難還有很多,通往成功的路漫長而曲折。

(作者顧文軍系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展會推薦2021中國北京半導體產業博覽會
    40%,2025 年要達到 50%,這意味著 2025 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要佔到全世界 35%,也就是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集成電路是當今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成電路產業是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集成電路大市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起飛的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從1996年的IC封裝製造,到1987年介入專業代工製造,如今在這一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了臺積電,還有聯電、力晶、世界先進等,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一極。
  • 半導體晶片產業無塵車間雷射塵埃粒子計數器
    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於矽的集成電路,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半導體器件。半導體在集成電路、消費電子、通信系統、光伏發電、照明、大功率電源轉換等領域都有應用,如二極體就是採用半導體製作的器件。無論從科技或是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半導體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
  • 史詩級併購的背後,半導體產業在經歷什麼?
    回顧2020年,整個半導體產業可謂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年初,開局一場疫情席捲全球,在短暫受挫後全球半導體產業呈現逆勢上揚,隨之而來的是晶圓代工、封測產能嚴重吃緊,整個產業鏈陷入「缺貨」恐慌...... 與此同時,「併購」亦成為2020年半導體行業的重要關鍵詞。
  •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世紀騙局,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始末!
    晶片產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弱項,從最早期的大型計算機IBM時代,再到PC時代的英特爾、AMD時代,數字晶片始終被美國所壟斷。那中國早期為什麼沒有研發自己的晶片呢?其實中國早在20年前就已經非常重視這個領域了,只是在晶片領域給人、給錢、給物的全力支持政策傾斜,到後來在這個領域的謹小慎微,都要拜半導體領域的一次造假事件所賜。
  • 十四五半導體產業機會預測:四大著力點,五大環節一文看懂 | 智東西...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華安證券的研究報告《政策助力半導體產業實現》,展望十四五半導體政策,和半導體各細分環節未來發展。本期內參來源:華安證券原標題:《政策助力半導體產業實現》作者:尹沿技 等一、半導體重要支持政策回顧上世紀80年代至今, 半導體一直是我國政策重點支持對象。
  • 集成電路產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發布 相關產業股有望受益
    12月17日,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集成電路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概括如下:具體來看:十免」:即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五免五減半」:即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率。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0期:全球半導體產業終於迎來復甦
    IC Insights仍然對中國大陸是否能在未來10年內發展出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幾乎可以滿足國內需求的本土內存IC產業持保留態度。江蘇鹽城總投872.7億元項目籤約半導體大項目近日,江蘇鹽城舉辦了「深耕長三角·逐夢新鹽城」線上投資環境說明會暨第十三屆海鹽文化節,以視頻連線的形式舉辦,並向全網直播。
  • 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發布
    來源:中國財經報12月17日,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集成電路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概括如下:來源:證券時報具體來看:十免」:即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
  • 利好 四部委明確集成電路產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2月17日,據工信部微信公眾號消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公布《關於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
  •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專題報告:產業鏈概覽及投資方向
    據 2020 年 8 月 4 日國務院發布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目標到 2025 年晶片自給率由目前的 30%提高至 70%,國產替代空間廣闊。2019 年廣東的集成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 1200 億元,其中集成電路設計業營業收入超過 1000 億元,設計業營業收入全國第一,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等地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完善。
  • 中國半導體設備發展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2012 年之後,國家領導層逐漸認識到「政策在發改委、科研在科技部、產業在工信部、資金歸財政部」的格局,導致半導體行業政出多門、相互牽制、難以統籌等 現實困難,因此積極調整發展思路,設立集成電路產業領導小組、發布《集成電路產業推進剛要》、籌建大基金等舉措,進一步自上而下的理順了半導體行業發展框架。
  • 創市紀|龍騰半導體董秘:科創板助推國內半導體產業挺進高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記者對龍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欣的專訪。龍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欣「從科創板政策的發布開始,公司就一直有上市的打算。」張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根據上市科創板的整個規劃,在未來的2~3年內,公司將完成企業轉型,由純設計公司轉型生產製造型企業。
  • 「芯觀點」SIA報告中的邏輯陷阱: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致命錯誤」
    這份篇幅並不冗長的報告配合其詳實的數據和圖表展示了雙方這樣一個核心主題:作為曾經的集成電路領域的發明者和領航者,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目前正在被全球尤其是東亞越拋越遠,扭轉這一頹勢的主要出路,是要政府部門能出臺匹敵東亞地區的激勵政策(Government Incentives)。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準備套現!軟銀要脫手ARM,英特爾或...
    軟銀要脫手ARM,英特爾或將「接盤」 據國外媒體報導,知情人士稱日本軟銀集團旗下晶片設計公司ARM正在吸引圖形圖像晶片製造商英偉達的收購興趣。知情人士稱,英偉達近幾周就收購ARM的潛在交易進行了接洽。知情人士同時表示也有可能出現其他潛在競購者。
  •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年,從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半導體廠商開始嘗試走向國際市場。北京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副所長池保勇上周在「2018中國IC領袖峰會」上,提出了中國半導體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要「過三關」。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高速增長,全年銷售額達到4197億美元,相比2016年增長23.8%,是自2011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超500名臺灣人才入駐發展 打造泉臺交流新高地
    據悉,目前,泉州半導體高新區已集聚超500名臺灣人才,臺灣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10個,成為推動泉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泉州半導體高新區「爬坡過坎」、再上新臺階的重要底氣。  政策「足」,精準磁吸臺灣優質產業  泉州半導體高新區聚焦半導體產業人才優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臺灣人才落地園區發展提供諸多便利。
  • 斷供後果出來,國產半導體產業迎來變革,「造不如買」終成歷史!
    為了限制華為發展,美國再次升級制裁條例,要求使用美國技術或設備的企業不能向華為出售晶片,這導致華為自研的麒麟晶片被迫停產,連第三方晶片渠道也被限制,華為面臨「無芯可用」的困境,而全球半導體產業也受到牽連
  • 電子行業:中美科技摩擦加劇 半導體產業戰略意義凸顯
    川普政府推出了進一步打壓華為的措施,使得以下海外生產的產品受到了出口管制條例的限制:  1、華為及其關聯公司利用美國商務部控制名單(CCL)上的軟體和技術生產的產品,如半導體;  2、根據華為及其關聯公司的設計規範,在美國海外的地方利用 CCL 清單上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生產的晶片等產品
  • ICCAD 2020:從設計到流片封測,半導體服務趨向專業細分化
    早期的晶片產業具有暴利、成本不敏感等特點,IDM模式無疑是當時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進入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更多的晶片公司參與競爭後,IDM模式的弊端凸現,專業晶圓代工廠、封裝測試廠和Fabless開始分化,並為更多半導體公司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