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做專業事,專業人管理專業領域的重要性。發展半導體同樣也要專業人士。尤其我們的產業政策要專業務實。
提高政府專業度因為半導體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產業施加影響。但中國政府的執行力更強,影響力度也更大。所以政府主管部門首先要成為專家,筆者建議產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培訓學習,繼續提高對產業的專業理解。
作為產業發展的承載地,地方政府在響應號召的同時也難免一哄而上,產生各自為政的問題。激情與魯莽同在,執著與任性齊飛。近幾年,「政府辦企業,官員做管理」在產業裡層出不窮。實際上,此種做法弊端頗多:
首先,這會授人以口實,西方可以就此攻擊我們,政府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不公平不合理的角色。
再者,海外企業畏懼我們,擔心政府介入帶來不公平競爭。
最終,政府主導的半導體企業大多難以成功,浪費了大量財政資金,分散了產業資源。
因為大多政府官員並非科班出身,缺乏在產業一線歷練的經歷,對企業管理也未必熟稔。半導體這種全球市場透明的產業,國際競爭激烈,幾乎沒有留給官員型高管多少適應和犯錯誤的空間。
但是這幾年產業內專家型領導越來越少,領導型專家甚至領導型企業家卻越來越多。不排除有一些官員非常優秀,甚至能夠帶領企業脫胎換骨,再上臺階。但是多數領導型企業家在專業認知以及企業管理上相對欠缺,很難帶出高度靈活、市場化的企業機制,對產業規律的理解也缺乏應有的專業度。
筆者建議,政府的歸政府、企業的歸企業。企業要參與國際化、市場化的競爭,產業環境尤為重要,政府只需要在基礎建設、營商環境、人才培育、產業服務、企業聚集上下功夫,築巢引鳳,培育企業發展的溫床,當好「店小二」,做好政府服務的分內職責。而全球產業競爭,就交給產業;市場競爭,就交給市場;企業競爭,就交給企業家。專業人做專業事,技術含量很高的半導體產業更應如此。
提高獲得市場認可的規模企業的支持力度集成電路產業細分複雜,有設計、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設備、材料、製造、封裝和應用等諸多環節。在政策支持下,近幾年中國集成電路企業數目飛速發展——2015年到現在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多了數千家。以設計行業為例,目前中國設計企業超過2000家,是全球其餘國家和地區總和的3倍多。
但「量變」卻未必會引起「質變」。半導體的國際趨勢是整合——近期有英飛凌100億美元收購賽普拉斯,英偉達斥資69億美金收購Mellanox,瑞薩以67億美元收購IDT,Diodes收購敦南科技等多個跨國整合案例。事實證明,只有牽住產業牛鼻子,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的傳遞效應和倍增效應。
國際上加大整合,打造規模化優勢,國內卻是化整為零,反其道而行之。同時,很多企業的研究方向冷、偏、小、怪、難。譬如做光刻膠、EDA的企業有幾十家,但是國際市場裡EDA企業才幾家。此外空殼型、貿易型、騙補貼型以及關聯上市型公司也不在少數。
我們不否認存在優秀的後進企業,但這些年騙政府、騙投資人、作假上市的「忽悠」也不在少數。躁動的風氣浮動了人心,最終導致之前已經成型的成熟團隊分裂,資本重複投資,最終結果是低價競爭,這是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巨大浪費、巨大阻礙和巨大傷害。我們可以仔細盤算,這些年國內湧現的眾多小微散型企業,到底有多少家真正幫助中國半導體產業?
更為糟糕的是,現在半導體產業已經有了「漢芯化」的苗頭。以前,「漢芯」這樣的造假是孤立的,聞所未聞的,一經揭露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不僅晶片,從設備到材料,「漢芯」現象有群體化的趨勢。做設備和材料的企業,有人把國際公司產品,換上自己的品牌,對外號稱國產突破;晶片裡更有委託國際公司設計,生產,甚至封裝,只是打上自己的Logo,既能給政府交差,又能冠冕堂皇地聲稱解決了「卡脖子」技術。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併購整合規則有一定局限性,在上市公司收購非上市公司時,往往有比較複雜的限制。譬如PE要求較高,對虧損公司的收購限制,對收購公司的業績要求,對賭協議等。相反,在註冊制度下,中小企業上市反而更為容易,一批銷售額較低、團隊實力弱小、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型企業獲得資本市場支持。筆者認為,過度放寬上市準入門檻並不可取。從長遠看,降低門檻,讓這些小、微、散型企業上市,往往會導致產業分散,集中度下降,削弱了產業長期競爭力。為什麼這麼講?首先這些小企業很多是從規模公司分化出來的,往往是拿著之前老東家的IP,做低價競爭。這種企業肯定會無謂地分散市場資源,分流行業人才。很多公司只是拿著現有的一代產品,去客戶那裡惡性壓價,導致整個行業利潤很低,誰也無法投入更多資金去做新產品的研發。
從產業規律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產業帶動,還是抵禦風險、解決就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大體量、平臺型、龍頭和製造型企業都是產業的中流砥柱。因此借力金融政策推動「大、平、龍、制」型企業的快速發展更為關鍵。
筆者建議,通過對上市企業的專利來源、智慧財產權、研發投入、關聯交易、產業成果、填補空白等方面從嚴審核,對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設置較高標準等方式提高企業上市門檻。尤其是銷售額,一定要設置足夠的門檻,銷售額體現了市場認可度,另外大額的銷售額企業也無法作假。半導體終究是要產業化的,其根本是產業,只研發不量產不是一個企業和產業的常態,所以一定要從銷售額角度來考核企業。沒有銷售體量,談何承擔國家重任?
筆者建議,扶大扶強、支持龍頭,讓獲得市場認可,經過市場檢驗,擔得起重任的企業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時儘量降低大型龍頭企業併購的審核審批要求和限制,減小併購難度,鼓勵產業整合。
集中發展,尊重規律第一,建立和加強中央統籌機制為了避免無序競爭、重複投資,筆者建議發揮頂層設計的力量,在較高層級設置「集成電路產業專班」,專業領導專職、專門、專心學習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規律。
第二,放寬民營企業的投資限制,鼓勵民營主導整體上,對地方政府為主的項目一定要嚴加監管、嚴格考核。不然像南京德科碼這種項目,政府投了幾十億最後全虧掉了。對民營企業為主的項目要放寬限制、盡力支持。
對重資產項目要進行宏觀統籌,以企業為主,強化競爭,建議設立國有資本在特定方向項目中的投資上限,嚴控比例;對輕資產項目要設定一定的市場化基金投資比例下限,政府儘量不投資或者少投資,假如需要投資,通過政府參股的產業化基金做決策。
成立專業化、市場化的顧問委員會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團隊,關鍵的決策需要關鍵的判斷,為解決行業專業化的問題建議設立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半導體產業顧問委員會。
第一,成立國際化的產業顧問委員會。為了推動國際合作,增強國際交流,建議成立一個由國際企業家、產業界專業人士、知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
同時,中國也要體現出對WTO規則的尊重。定期組織相關WTO專家、技術專家和產業專家與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和主管部門進行溝通,確保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符合WTO法則。
第二,成立市場化的國內專家委員會。產業期盼獲得「市長高度重視」,但也更期望「市場高度有效」。為尊重市場規律,建議成立一個由一線企業家、龍頭公司、平臺公司的高層組成的國內市場化專家委員會。
人才策略人才是半導體發展的基礎,人才是半導體產業的第一財富。中國的產業要繼續升級,人才升級必不可少。
第一,基礎人才。基礎人才的培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升級學科建設、擴招基礎學科是當務之急。從國家到地方,應該加大工科、半導體相關學科的培育力度,鼓勵更多高校設立相關學科,鼓勵大學和研究所專業人才的流動。甚至可以考慮開辦半導體大學,學校與企業對接,既讓學生培養接地氣,也讓用人單位好對接。對物理、材料等冷門基礎學科,要增加支持力度。
第二,全球人才。中國大陸最緊缺的是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培養無法一蹴而就,或許引入國際人才和團隊是推動產業升級較為快速有效的方法。至於如何將國際人才請進來和留下來?這與產業大環境的改善息息相關,值得關注的一個關鍵點是個稅的優化。粵港澳大灣區、上海臨港新片區都推出了通過個稅優惠和減免的方式吸引國際人才的新政策。建議類似的優惠政策要擴大——不光是地區範圍擴大,覆蓋範圍也要擴大,最好能對整個半導體行業進行個人稅費降低,如此才能築巢引鳳,服務中國。
補貼要精準第一,減少前項補貼,大幅度提高稅收獎勵和量產獎勵。有些輕資產(甚至是無資產)的企業去地方政府落地,沒有任何產品,就先拿了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的補貼;有些公司剛成立,什麼都沒做,政府的支持就拿到手軟——現在的商業模式to C、 to B 、to VC都不如to G,這樣的模式如何安心做好半導體?
建議政府的補貼從前項補貼更改為後項補貼,要大幅度減少前項補貼,大幅度提高稅收減免。未來要按照後項多於前項,降稅多於補貼、量產多於設立,務實多於浮誇的原則,鼓勵企業做出產品,做出效果,而不是只做宣傳,只喊口號。同時建議要同步設立合理的產業評估機制,由市場化的企業、產業內專家做評估,從嚴監督管理、全方位進行考核。
第二,以市場為考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的,「市場是檢驗企業的唯一標準」。很多企業都在講情懷,那就該衝到第一線接受考驗。譬如,晶片設計公司,就以華為為戰場,由華為來考核,誰能解決華為卡脖子問題,就可以大幅給予支持和補貼;設備材料公司,就以晉華為戰場,幫助晉華產線運轉。
戰場考核,成績說話,肯定能做到獎罰分明。一線認可、銷售額掛鈎,跟產業化掛鈎,才可以充分地、有效率地激勵到真正有技術的企業,才能真正選擇出做實事、有實力的企業。總之,中國半導體產業現在遭遇很大考驗,我們要有必勝信心,中國有廣大市場,依靠這個市場,我們就可以成長起來。當然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即便目前取得不少進步,但後面的困難還有很多,通往成功的路漫長而曲折。
(作者顧文軍系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