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出眾的捷克式輕機槍我國先後外購及仿製了120000多挺,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甚至連日本軍隊也將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重新裝備部隊。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了一款新式輕機槍,這就是後來著名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
雖然該型輕機槍通過了捷克軍方的評估並被採購,但是由於採購數量有限,無法緩解布拉格軍械廠面臨的經濟困境。因此,ZB-26型輕機槍便被推上了國際市場。
從這一刻開始,中國也將成為ZB-26型輕機槍最大的海外客戶。在20世紀30年代,捷克ZB-26型輕機槍的外銷量達到12萬挺,客戶包括中國、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英國、加拿大、南斯拉夫等國,而中國則是「超級VIP客戶」,採購數量達到32272挺。
引進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在國內沒有對其重新進行命名,普遍稱其為「捷克式輕機槍」。
1934年,國民政府兵工署決定採用ZB-26型輕機槍作為軍隊的制式輕機槍,在向捷克政府採購的同時希望引進生產。但是捷克政府並沒有同意轉讓生產技術,只是贈送給中國一套用於槍械檢驗的樣板。
於是,國民黨兵工署要求向捷克布拉格軍械廠派遣技術員兩名,軍械師一名,對中國訂單的生產過程進行監督。而這三人的真正任務,其實是學習ZB-26的製造流程及繪製全套圖紙。這三位技術人員也不辱使命,順利「學成歸來」。
其實,早在1927年中國的大沽造船所便逆向仿製成功該型輕機槍,此後各地軍閥的兵工廠也開始紛紛效仿生產,但是由於零部件尺寸、質量參差不齊,性能上遠不及外購原裝貨。
直到拿到原廠圖紙之後的1937年,中國各地的兵工廠才真正開始開足馬力仿製這款性能出色的輕機槍,至抗戰爆發前夕,各地兵工廠仿製總量已達40000餘挺。
捷克式輕機槍之所以如此受到中國軍隊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其突出的優點。
首先,捷克式輕機槍結構簡單,堅固耐用。在太原會戰中,一位國軍班長曾在與日軍近戰時用捷克式輕機槍砸死數名日軍士兵,而槍卻沒有任何損壞。這一點此後被日軍發揮到了極致,他們在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上加裝了刺刀,準備用於近戰拼刺刀上。給輕機槍裝刺刀的做法也被應用到了日軍新研發的九九式輕機槍上。
其次,捷克式輕機槍射擊精度精確、威力強大。在與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的實戰較量中,捷克式輕機槍的性能完全碾壓對手。特別是射程遠、精度高、不卡殼等優勢是歪把子無法相比的。而且捷克式輕機槍7.92毫米的槍彈的殺傷力遠超歪把子6.5毫米槍彈,可以形成有效的火力壓制,加上兩三發連射的習慣,一般被擊中者生存的機率非常小。
而抗戰中捷克式輕機槍最牛的戰績還是擊落日軍戰機。這一幕往往只會出現在現今的抗日神劇中,但其實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1943年9月,八路軍晉察冀部隊就曾使用兩挺捷克式輕機槍擊落了一架進行低空偵查的日軍九八式偵察機。
但是,捷克式輕機槍也並非完美無缺。20發小容量的彈匣成了硬傷,中國軍隊的老射手一般採用兩三發連射的短點射,射擊六七次後就必須更換彈匣,而日軍往往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反壓制。而中國軍隊又缺乏其他的重武器,因此往往在火力間歇時被日軍突破。
此外,捷克式輕機槍採用槍身上方裝彈匣的方式,雖然其瞄準裝置是偏出槍體的瞄準方式,並不影響射擊的精確性,但是影響了射手的視線。對於機槍手來說,良好的視線是非常重要的。
總而言之,捷克式輕機槍的出現,為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提供了強大可靠的火力支持,歷經百戰,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