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一直以來,大家更多傾向於乾隆背後站著的是康熙,這一重要背書也使得乾隆無疑是幸運的,但事實上,真正決定權應當在雍正,或者說這種印象多少也是雍正所默認或鼓勵的。
相較於康熙、乾隆,雍正的十三年生涯似乎有些短暫,然而其重要性卻毫不遜色,可以說乾隆六十年的穩定有著雍正極大的功勞。畢竟,雍正接手的是康熙末年的爛攤子,而留下的卻是富足殷實的家底。
早早謀劃,前路無憂
早在雍正八年,雍正便為當時的寶親王弘曆做好了全面安排,就連臨朝政策也由「嚴」轉「松」,逐漸為弘曆鋪路。
事實上,早在雍正元年,基於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考慮,雍正早早確立了「立儲密旨」,雖說是秘密,但早已在日常決斷中顯露無疑。
在雍正的有意培養下,弘曆早早便兼通滿漢、文武皆備,不僅有朱軾、徐元夢、張廷玉等文臣教導,還有著允祿、允禧等傳授弓馬騎射以及火器使用,可以說這番培養遠勝其他兄弟。
雍正二年,弘曆更是替父祭祀康熙景陵,主持諸多大型祭祀活動,意圖顯然不言而喻。三年以後,弘曆迎娶了名門富察氏,增添了自身的政治實力,而三阿哥弘時也在同一年栽了跟頭,可以說雍正為乾隆幾乎掃除了障礙。
精心安排,順利過渡
毫無疑問,弘曆的接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但顯然這對於雍正來說,布置得還遠遠不夠。
為此,雍正別有深意的安排了一套輔國班子,各有所長又互相牽制。乾隆初年,輔政大臣為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以及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位不僅經驗老道還分屬陣營,不得不說雍正的用心良苦以及手段高絕。
雖說有兩位是自己的弟弟,都是宗室子弟,但胤祿早就過繼出去,在名分上已經是旁系宗室,只有胤禮屬於直系宗室。而張廷玉則是漢族士大夫的代表,在彼時雍正早就看到了滿漢合流的重要性,因此張廷玉的地位還在鄂爾泰之上。
事實上,這四位的搭配既符合了內外的平衡,也得到了制衡,儘可能使得乾隆初年的過渡更為穩妥。
當然,這些也只是雍正的預先布置,卻看出了雍正絕佳的政治眼光,以及一位父親的用心良苦,只不過未來走向還受其他方面影響,比如輔政大臣。
在乾隆年間,為何張廷玉與乾隆早些年還屬和和美美,不過幾年後,張廷玉就遭受了清算,晚年頗為悽苦。就是因為,四位輔政大臣之間出現了制衡的偏差,在乾隆三年、四年,兩位王爺或離世或退去朝堂,而鄂爾泰也於乾隆十年去世,因此張廷玉此時的最大價值便是發揮餘熱。
事實上,康熙與乾隆都是長壽帝王,然而與康熙最大的不同就是,晚年的乾隆並不煩惱,秘密立儲制度使得乾隆沒有了類似九子奪嫡的擔憂。就秘密立儲而言,乾隆是第一位受益者,順順利利、和和美美,此後更是將眾多皇子熬死。
結語:
乾隆,無愧於最為幸運的帝王,而這要歸功於他的父親——雍正。在雍正十三年的勤勤懇懇下,乾隆得到了富足殷實的家底,更是有著一套和順的輔政班子,因此乾隆初年既沒有祖父康熙的一波三折、也沒有父親雍正的縫補爛攤子。
當然,雍正留下的那套路子只適用於傳統王朝,而行至乾隆時期,世界發生了巨變,在任何實質都沒有發生變化的實情下,乾隆也只能維持住局面,待到西方開始發力,清廷也就在溫水煮青蛙中慢慢發現失去了崛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