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含淚殺掉一子,背負千古罵名,卻讓乾隆安享帝位60年?

2020-12-17 史書雲海

數英雄 論成敗

古今誰能說明白

……

劉歡老師大氣磅礴的一首《得民心者得天下》唱盡了雍正皇帝的一生。多虧了二月河的長篇小說《雍正王朝》,我們得以從雍正自己的視角去了解康熙朝至雍正朝那數十年間的歷史,入關七十餘年的大清帝國來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另類的雍正皇帝以他另類的智慧,解決了兩千多年來困擾歷朝歷代帝王的一個難題——皇權的繼承問題。

新創舉:秘密建儲

雍正帝胤禛出生在康熙十七年,到康熙六十一年繼位的時候,雍正帝已經是四十五歲的不惑之年,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算挺大的了,雍正更是清朝建國以來繼位時年紀最大的皇帝,立儲的問題在他登基時便已經是一個頗為迫切的問題

經歷過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慘烈爭鬥後的雍正,對明立太子絕對是心有戚戚焉的。太子制度是封建宗法制度在皇權上的體現之一,太子的存在,以及經過儒家思想加持所形成的巨大輿論作用力下,中國王朝可以在基本和平的過程中完成最高權力的過度,哪怕有波折也只是在上層社會中有所動蕩,不會波及民間。這是中國與西方相比更加先進的一套繼承人制度。

政治上已經極端成熟的雍正帝同時也很清楚,一旦立出太子,太子就會成為所有有心於皇位那些野心之人的眾矢之的,同時皇帝和太子並存也會讓國家最高權力出現二元並立的局面,潛移默化之間在不斷地惡化著皇帝和太子間的關係。親眼目睹了康熙朝廢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被拘執看守的下場,無論是廢太子胤礽的悲慘生活,還是親手將一手培養了數十年,自己最寄予希望的皇子廢掉的康熙皇帝的傷痛心情,都是血淋淋地教訓,令雍正帝知道立儲一事不能輕忽。

於是經過了一年多的仔細思考,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非常正式地召集了所有王公大臣到乾清宮西暖閣,開了一場級別非常之高的朝廷擴大會議,就立儲一事雍正帝作出了重要發言:

聖祖皇帝交下來的班子很重,我們必須繼續發揚精神將事業幹下去,然而我家幾個孩子都還年幼,現在就談交班實在太早,但又不能不先做好準備,我決定將立儲的詔書寫在特製的盒子裡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大家放心了吧?

雍正帝以一種另類的方式,事實上繞過了傳統封建王朝兩千年以來的繼承制度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系統——秘密健儲

三選一:帝王難題

雍正這麼一來,底下大臣裡一大群騎牆派頓時就傻了眼,有沒有搞錯?太子是誰不知道,我怎麼投機?雖然說有眼光精明的人能夠通過皇帝日常的言行喜好推測寫在詔書裡的太子是誰,然而這始終是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使得為官者必須慎重。

有人說,其實雍正元年這一份詔書裡面完全是空白的,因為就連雍正帝自己在這個時候都還沒有下定決心,只不過是雍正帝自己討巧,不走尋常路地整了這麼一出大戲,堵住了天下臣工的嘴,將朝廷的局勢安定下來為自己接下來的施政鋪路。

雍正帝一共有十個兒子,然而很不幸,前三個兒子早在康熙末年都已經早夭了,到了雍正登基的時候他膝下年滿十歲的只有三個孩子,分別是皇三子弘時(有一子尚未來得及序齒便早夭了,之後的孩子都順延前進了一位),皇四子弘曆與皇五子弘晝

他對所有皇子的學業都非常地重視,皇三子弘時年幼時隨鑲白旗下的屬人何清啟蒙,然何清此人居然只是個無牌教師,一直沒把心思放在弘時學業上,雍正過了五年才發現他的問題將他趕走,親自抓弘時的教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雍正對弘時越來越不滿,箇中緣由後人已不可考,傳聞最廣的便是弘時對弘曆高度戒備,數次出手想要謀害弘曆,被雍正發現。並且,弘時對雍正的政敵,在雍正三年被革去王爵的胤禩多有同情,最終使得雍正大怒,在雍正四年時下旨將其開革出皇家,趕出了紫禁城。

這麼一來雍正選擇就只剩下弘曆與弘晝二人了。

好聖孫:立長立賢

雍正屬意弘曆,所以為了給兒子免去後患,雍正施展狠厲手段懲罰了弘時,為了徹底斷絕弘時的繼承權,雍正直接將弘時過繼給了自己的政敵允禩做兒子,使得弘時大受打擊,失落而死,作為父親的雍正自己也背上了刻薄之名。

終乾隆一朝乾隆帝都沒有嚴苛奪嫡鬥爭,雍正實在功不可沒。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便對這段劇情進行了藝術創作,大結局時弘時死前一段對著雍正撕心力竭的剖白,道盡了帝王家的無奈,雍正聽完後也感傷不已,吐血暈去,病重而死。

後世一面倒的認為弘曆能夠繼位很大程度上是祖父康熙皇帝欽定的,乾隆帝晚年也拼命地在回憶與祖父康熙帝之間的點點滴滴,寫了一大堆御製詩來強化這一猜測。然而實際上乾隆帝年幼時與康熙朝夕相處的時間僅有短短數月,可以合理地猜測小時候的弘曆確實給父皇雍正在康熙面前拉了許多加分,康熙自己應該知道繼位之人面對的是一個多麼複雜的局面,這一絲一毫不遜於自己當年除掉鰲拜時親政時的局勢,所以單憑一個十歲的孩兒就讓政治成熟的康熙做出隔代傳位的決定實在有點沒邏輯。

這麼一個隔代相傳的故事大約來自明朝永樂帝朱棣的繼承故事中,永樂帝對肥胖的皇太子不滿,想要行廢立之舉的時候,學士解縉高呼一聲「好聖孫」讓永樂帝停住了廢太子的舉動。永樂帝異常喜歡的皇太孫便是後來的宣德皇帝朱瞻基。這個故事生搬到清代戲說一下倒無妨,事實上兩者差別巨大,宣德帝朱瞻基早在永樂九年就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孫,隨後十幾年他一直跟隨在祖父身邊聽政,朱棣駕崩時他已經二十多歲了,和雍正原來才十歲出頭的弘曆相比起碼政治上已經成熟了。

雍正選擇弘曆,一方面是在父親康熙面前的加分,另外一方面應該是排除了三阿哥弘時之後,四阿哥弘曆便是最年長的皇子,根據古代立嫡立長的原則,弘曆繼位也是自然之事,何況弘曆本身在皇子之中也算優秀,雍正皇帝歷次讓其代表自己祭祖已經顯出對他的重視,同時雍正也沒有放鬆對皇子的考驗,雍正十一年弘曆和弘晝同時被封為親王,代表雍正始終是清醒地,一直保留有兩個的繼承人。

結語

對乾隆帝弘曆而言,雍正不光是個好父親,而且絕對是個好皇帝,辛苦耕耘十三載將一個危機四伏的帝國重新拉回正常軌道,還攢下一副好牌留給兒子,父母之心真是莫過於此。有趣的是,現代普遍認為弘晝本身也不差,《雍正王朝》裡面瀕死的八爺胤禩點評弘曆兄弟三人時,意味深長地說過:「要論靈透,你們兄弟三人中首推弘晝……」,果然有城府的和親王弘晝到了《延禧攻略》中便成了一大Boss。

本文由史書雲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雍正死前「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皇位60年,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順治歸山詩》中有記載: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由此看得出來,皇帝面對爭執糾紛時也是無可奈何的。皇帝為了穩坐皇位,必須肅清黨羽,雍正死前就曾「賜死」一人,讓乾隆穩坐皇位60年,而他自己卻背負了千古罵名。大家知道被賜死的這個人是誰嗎?為什麼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雍正臨終卻不惜背上千古罵名殺一人,為何?
    而就是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雍正登基了。雍正在位12年,全年無休,嘔心瀝血,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國事之中,在他無微不至的管理之下,大清真正的變得強盛起來。當他傳位給他的兒子乾隆時,大清已經被他整治為了一個盛世帝國。
  • 雍正臨死前除掉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的江山,自己卻遺臭萬年
    它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帝王,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談到功績的時,我們常想到康熙和乾隆,卻會下意識忽略了處於二人之間的雍正,事實上雍正做出了不菲的貢獻,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推動者。1722年康熙病逝於暢春園,同年四皇子胤禛登上帝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與之相比,雍正在位時間可謂太短,只有13年。
  • 雍正是例外,他秘密處決一人只為讓弘曆穩坐皇位60年
    康乾盛世指的就是康熙和乾隆這兩位皇帝所做的政績,而在他們中間的雍正雖然沒有很耀眼的政績,但他的執政能力也非常強。可以這麼說,沒有雍正帝的承上啟下,康乾盛世也不會出現。但雍正在位的時候,他做過一件錯事,雖然讓清朝盛世多了幾十年,卻讓自己屢遭罵名。
  • 雍正臨終前賜死一人,讓乾隆穩坐江山60年,自己卻背負千古罵名
    就像雍正在死前將手下的那個大臣賜死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會令人覺得他狠毒,難以理解,但是,後世再過一些年去看,就會覺得,確實是聰明。雍正在位的時候,在很多人眼中,他一直是一個相當「兇殘」的君主,在做事情的時候比較絕情,從最開始的「九子奪嫡」開始,就被人懷疑過,他是自己給自己立的王,還被人議論了不久。後來,在成為君主後,在相關的為政舉措上,雍正依舊是很嚴格。
  • 雍正死前可能賜死了一個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此人是誰?
    而整個清朝最興盛的時期就是康熙到乾隆這三代皇帝的時期。其中乾隆壽命最長,在他的治理下,國家也是井井有條,經濟繁榮。但是回顧歷史,乾隆之所以能夠坐穩60年的江山,其中一個人的功勞可謂居功至偉,這個人就是乾隆的老爸雍正。雍正是清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之一,原因倒不是因為雍正有多麼的無能,而是因為他實在太勤勞了,沒日沒夜的為國事操勞,導致身體累垮了,壯年就駕鶴西去。
  • 雍正皇帝真的含淚殺子?賜死兒子弘時?乾隆繼位後,真相浮出水面
    雍正皇帝想起自己在九子奪嫡中激烈的政治角逐,為了掃清弘曆的政治障礙,以及保證大清國的基石,雍正皇帝不得不含淚將弘時賜死,然而根據真實的史料記載,弘時並沒有被雍正皇帝賜死,不過被雍正皇帝嚴厲的懲治,倒是確有其事。
  • 乾隆登基後令人疑惑的,是唯獨沒有替大伯胤禔平反,什麼原因呢?
    康熙晚年,諸皇子為爭奪帝位爆發了血腥而殘酷的政治鬥爭,史稱「九子奪嫡」。最終的勝出者是皇四子胤禛,即位後改年號為雍正,是為雍正皇帝。然而,他卻依仗叔祖大學士明珠的勢力和長子的身份覬覦帝位。太子胤礽被廢黜後,利令智昏的胤禔竟然提出殺掉胤礽,令康熙感到極度震驚,批評他「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雍正鋪好的路,才有了乾隆六十年的穩定
    導語:一直以來,大家更多傾向於乾隆背後站著的是康熙,這一重要背書也使得乾隆無疑是幸運的,但事實上,真正決定權應當在雍正,或者說這種印象多少也是雍正所默認或鼓勵的。相較於康熙、乾隆,雍正的十三年生涯似乎有些短暫,然而其重要性卻毫不遜色,可以說乾隆六十年的穩定有著雍正極大的功勞。畢竟,雍正接手的是康熙末年的爛攤子,而留下的卻是富足殷實的家底。
  • 乾隆為什麼命人平了雍正寵臣田文鏡的墳墓?
    乾隆是個帶孝子,專跟老爹對著幹。雍正時期得寵的臣子,很多在乾隆帝登基後都名節不保,而當年被雍正帝圈禁的允祀等人,卻被乾隆帝給放了出來還加以厚待。田文鏡在雍正帝晚年已離世,被葬於泰陵附近,結果乾隆登基後,他的墳就被平了。
  • 乾隆不是長子,為何能被雍正皇帝立為儲君?關鍵是這個人
    雍正剛登基不久,就秘密將弘曆(乾隆)立為了儲君,並將詔書藏在了太和殿的牌匾後面。這裡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弘曆並不是長子,為何雍正會選擇他當太子呢? 康熙對弘曆的評價是:「此子福過於予」,什麼意思?翻譯過來就是這個孩子(弘曆)的福氣將超過我。要知道康熙當時還是皇帝,對皇子們的評價都沒這麼高,可想而知弘曆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 雍正最聰明的一個兒子為何裝瘋賣傻了半輩子?他的後代現在怎樣?
    恰在當時,雍正反而經常帶著聰明伶俐的弘曆到處行走,甚至將弘曆引見給了康熙。到了雍正繼位之後,雍正更是帶著弘曆去祭祀康熙景陵,甚至還讓弘曆單獨代他去祭祀。而弘時則是越看老爹雍正越不順眼,一轉身投靠了八爺胤禩,公開成了雍正的反對者。胤禩等人被圈禁之後,雍正開始修理弘時。
  • 雍正實行士紳一體當差,有給國庫攢錢嗎?為何被乾隆給廢除了
    雍正皇帝絕對是封建王朝帝王當中的一股清流,絕大多數帝王,都要給官員和地主們面子,因為他的帝國就是靠這幫人撐起來的。 可是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那就是跟官員和地主抬槓。剝奪了這幫人的各種特權,結果鬧得「民怨沸騰」。
  • 雍正圈禁了很多兄弟,到乾隆的時候,他是怎麼對待這些叔伯的?
    雍正十二年,大阿哥病逝,雍正下旨以固山貝子禮下葬,其子弘昉襲爵獲封奉恩鎮國公。此時乾隆還只是叫弘曆,只有23歲,距離登基為帝還差一年多。二、太子胤礽。胤礽是二阿哥,但因為是皇后赫舍裡氏所生,是嫡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所以在不到2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立為太子。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乾隆壽命太長去世時兒子並沒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沒有祖父康熙生的兒子多雖然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實際執政時間都超過60年,但是要知道康熙是8歲繼位,在位時間是61年,雖然在位時間很長,但是康熙活的壽命並不長,只活了69歲。
  • 弘晝,僅比乾隆晚出生一個時辰,就與皇位失之交臂,後靠荒唐自保
    而弘瞻出生太晚,在雍正十一年才出生,雍正在十三年去世,此時的弘瞻也還是一個小娃娃。雍正作為一個帝皇,認真嚴謹,也是不可能將天下交給自己的小兒子,引起朝堂動亂的,所以小兒子弘瞻也是不在雍正的考慮範圍內的。
  • 他是康熙鍾愛的皇孫,與雍正關係融洽,為何卻被乾隆幽禁至死
    眾所周知,雍正的皇位得來不易,是經歷了殘酷的九子奪嫡才贏回來的。一開始,康熙心中的繼承人選,只有嫡子胤礽一個。 因此對於胤礽的兒子,康熙自然也是愛屋及烏。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當初朝鮮使臣回國,向他們的國王匯報了康熙的旨意,康熙的意思是:「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胤礽)。」
  • 雍正王朝的情和仇:乾隆生母怎被《如懿傳》開場狂汙?
    2018年的夏秋,兩部反映乾隆情愛糾葛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如懿傳》相繼上映,前者寫乾隆迷戀嘉慶生母孝儀純皇后(令懿皇貴妃魏佳氏),後者表現乾隆愛恨繼皇后烏拉那拉氏。 然而,《如懿傳》前兩集就使人感覺嚴重違背了清史。 一、孝敬憲皇后死在雍正前,沒給熹貴妃下毒的機會。
  • 康熙最牽掛的孫子,深受雍正禮遇厚待,為何卻被乾隆囚禁至死?
    說到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誰,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是乾隆。其實這種感覺是源於雍正、乾隆父子不遺餘力的宣傳,搞得康熙是因為喜歡乾隆,才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似的。 而我們熟讀史料後就會發現,康熙真正的「好聖孫」另有其人,那便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
  • 宋哲元:我寧願背下千古罵名,也要殺掉這5000俘虜,結局如何?
    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軍,雖然說確實起到了打擊趙國國力的作用,可卻也從此背上了罵名。在現代戰爭之中,俘虜也經常是一個引起人們關注的話題,稍微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受到國際社會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