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人何紅生:小身軀裡的大夢想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12月18日,在雲南省麗江市束河古鎮,何紅生在店裡工作。

  何紅生今年52歲,是雲南麗江人。他患有侏儒症,身高僅有1.35米,屬於四級殘疾。他的妻子和鎮麟由於髖關節受損影響行走,也被定為四級殘疾。過去,夫妻二人曾在夜市以擺攤為生,也曾賣過蔬果、開過副食店,沒有穩定的生計來源。

  1999年,何紅生結識了一些木雕手藝人。他發現麗江當地的木雕作品較為同質化,缺乏創新。於是,從小就喜歡畫畫的他決心自己創作圖樣,打造獨具一格的木雕作品。

  為了汲取靈感,何紅生開始學習東巴文字,並收集納西文化中的神話、典故。他購入了自己的第一套刻刀,從最基礎的技藝開始練習雕刻。2000年,夫妻二人開起了一家木雕店,起名「紅坊」。

  木雕製作很費力氣,由於身體原因,何紅生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敲斷的斧柄和磨盡的刻刀記錄著他的進步,一筆一划、一鑿一刻,他的技藝越來越嫻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顧客對作品的紋樣和色彩讚嘆不已,何紅生夫婦也獲得穩定的收入。

  2010年,何紅生的四件作品被上海世博會收藏,獲「世博之星」稱號。2013年,小店接到一家客棧的大額訂單,當年利潤達到四十餘萬元。

  何紅生說:「日月山河、天空雲彩、魚群飛鳥都是我的靈感來源,每件作品的選材、構圖、雕刻、色彩都蘊含著納西文化和我的創意。我會將木雕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新華社記者李夢馨攝

相關焦點

  • 莆田木雕小神童改行瓷雕 夢想讓武關公走紅海外
    故事6瓷雕小夥的「關公情 海絲夢」  閩南網7月30日訊 從一個木雕家族,轉行進入瓷雕,五年過後,莆田小夥子鄭建冰已經在德化小有名氣,成為諸多陶瓷大師口中的後起之秀。  「來德化之前,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到德化之後,發現瓷性實在太強了!
  • 非遺·匠心|木雕船模
    非遺·匠心|木雕船模 2020-06-25 1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守藝人趙立行用小木雕刻出乾坤大世界
    守藝人趙立行用小木雕刻出乾坤大世界 2020-12-11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木雕大師現場創作,作品精美絕倫,你不來看看嗎?
    三天時間,要完成一個高質量的木雕,如何能完成?12月11日,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浙江嵊州舉辦。這是近年來國內最高水平最大規模的雕刻大賽。而這其中,木雕的作品最多,在眾多木雕大師的創作室,各類木雕作品栩栩如生,璀燦奪目,讓人大開眼界。據文獻記載,嵊州木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中國式佛像」創始人戴逵,東晉時徙居剡縣,潛心研究佛像的雕塑造型與製作技藝的改進,使得古老的雕塑藝術在嵊州的土壤上紮根普及,也給今天的嵊州木雕藝術奠定了基礎。
  • 化腐朽為神奇的福州木雕
    木雕 小法鬥木雕可分為圓雕、浮雕、根雕三大類。圓雕又被稱作立體雕,它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賞,是一種三維立體雕塑。清代 龍眼木雕瘦骨羅漢嘉慶年間(1796~1820年)福州東郊象園村一帶木雕藝人爭相仿效,以茶樹根和樟木的自然形狀雕刻人物、走獸作品。
  • 周末深閱讀|潮州木雕神龕的藝術特色和題材內容考察(下)
    如《(嘉慶)澄海縣誌》所載:「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光緒以後直到民國初年,大量的僑資流回潮汕,進一步加強了本地城鄉祠堂叢立的風光。祠廟的不斷增加,自然地促進了神龕等祭具的發展繁榮。在拜祭如儀的規程中,在鑼鼓喧天的歡鬧中,在香菸繚繞的氛圍中,置身於精美的潮州木雕神龕等祭具周圍,潮汕人對祖先的崇敬及對宗族的認同也得到了強化。
  • 這才是國風:「以木為紙,化木成金」的潮州木雕
    因潮州木雕多髹漆飾金,亦稱「金漆木雕」,獨特之處尤在於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常常可以將複雜的故事情節,透過前後左右,上下重疊,在有限的空間裡,排列出山巒曲徑、亭臺樓閣遠近的合理布局。 它以木為紙,化木成金,其上人物如生,密而不亂。
  • 苗族木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儺面具
    儺面具,是苗族木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在儺堂戲、跳香儺祀中,巫師不以真面目示人,常戴面具。苗族民間鬼神眾多,有「三十六堂鬼,七十二堂神」之稱,「十二儺面十二神,個個面具有真身」,因此相應的面具亦多。一般是以巫師描述的神靈形象為依據,結合木雕藝人的豐富想像力雕刻而成。造型上沒有固定的規範,很少出現「千神一面」的狀況。面具大多用幹桐木製作,因桐木質地細膩柔軟,有不易開裂、質量輕的優點,是雕刻面具的上等原材料。一般儺面具長32釐米、寬22釐米、厚10釐米,略大於人的臉型,以便戴上面具能遮住整個頭部,利於扮演不同的神靈角色。
  • 匠心獨到的龍眼木雕,明清時期的福州匠人!
    #木雕#福州木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唐宋時期已開始雕刻佛像,保存在大禪寺的佛像就是五代時的作品。後來福州木雕從雕刻佛像轉變為主要雕刻建築裝飾、家具裝飾和寺廟神像,較為成熟的木雕流派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福州木雕的雕刻材料以龍眼木居多,因此又被稱為「龍眼木雕」。閩南一帶是龍眼木的主要產地,其質地稍脆,紋理細密,主要為赭紅色。年久的龍眼木會形成奇怪的樹幹和根部,為雕刻創造了豐富想像的空間。
  • 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嵊州舉行
    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12月11日在浙江嵊州舉行。25位來自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雕刻藝術家的參加,使得此次賽事成為近年來國內最高水平最大規模的木雕大賽。據文獻記載,嵊州木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
  • 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活成27歲「老二次元」
    之所以要對著這樣的老爺爺叫「小盧」,是因為在每個視頻的開頭,都會有一個年輕人這樣稱呼他,並請他做手辦,好像在叫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兄弟。 背後的聲音是攝影師阿偉,原本,他打算稱呼盧正義「老盧」或「盧老」,但想到視頻要發在B站,不妨製造一點「反差萌」,於是想到了「小盧」這個稱呼。盧正義欣然接受,「只要觀眾接受,我沒有問題。」
  • 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活成27歲「老二次元」
    之所以要對著這樣的老爺爺叫「小盧」,是因為在每個視頻的開頭,都會有一個年輕人這樣稱呼他,並請他做手辦,好像在叫一個從小玩到大的好兄弟。背後的聲音是攝影師阿偉,原本,他打算稱呼盧正義「老盧」或「盧老」,但想到視頻要發在B站,不妨製造一點「反差萌」,於是想到了「小盧」這個稱呼。盧正義欣然接受,「只要觀眾接受,我沒有問題。」
  • 福建這位72歲「UP主」用木雕製作二次元手辦
    黑色圓框眼鏡,灰色背心,偶爾穿印著瑞克和莫蒂的文化衫,白髮蒼蒼的「小盧」在視頻中自稱年方二十有七,因他在27歲拿起鑿子學木雕。視頻中,他操著福建口音,說著網際網路熱詞,像個調皮「老頑童」。 自今年5月以來,藉助一把鑿子,72歲的「小盧」已從木頭裡「取」出了數十個二次元手辦(動漫角色的模型),他的帳號「盧正義的雕刻時光」在B站擁有超過126萬年輕粉絲。
  • 48年堅守老手藝 諸暨匠人讓手工木雕更有生命力
    從15歲時開始跟師傅學藝開始,如今,周燦華創辦的諸暨市佛緣工藝品廠,每年手工雕刻6多萬件木雕工藝品。最具知名度的是木雕佛像,為眾多寺廟所供奉,其中最大的木雕佛像高達近十米,而最小的僅十多釐米。15歲開始學藝周燦華15歲初中畢業後,對木雕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拜師學藝。
  • 72歲木雕手藝人在B站的第二種生活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新榜(ID:newrankcn),作者: 小埋,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火了。在視頻裡,他總是戴著一副黑框圓邊眼鏡,手拿鑿子和木槌「篤篤篤」雕刻木頭。
  • 72歲木雕手藝人在B站的第二種生活
    72歲的木雕手藝人盧正義在B站火了。在視頻裡,他總是戴著一副黑框圓邊眼鏡,手拿鑿子和木槌「篤篤篤」雕刻木頭。伴隨著不同的動漫燃曲,他從木頭裡取出了一個接一個栩栩如生的「動漫手辦」。盧正義生活在福建莆田仙遊的一個小村莊
  • 雕花不謝 非遺傳承 東技木雕畢業展校外首秀
    (圖片由東技攝影社提供)在「蟄伏」12年之後,東陽市職教中心東技校區的木雕藝術專業蓄勢噴發。12月24日上午,中國木雕城國風生活館一樓北區,「雕花不謝」東技校區2017級木雕專業畢業作品展揭幕,40名學生創作的150餘幅作品涵蓋了木雕、剪紙、國畫等工藝和藝術門類。青春學子的創作激情和創意妙想,賦予了東陽木雕這項古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而時尚的面貌。
  • 居不可無木雕
    《環球》雜誌記者/劉娟娟  在「北有故宮,南有盧宅」的雅溪盧宅,在居住著李氏後人的李宅村,在中國木雕博物館裡,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的個木園裡……橫梁、牛腿、琴枋、雀替、門窗之上,給遊客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大概就是那一處處美輪美奐的精美木雕。  自古至今,東陽建築與木雕相依相融,自成一體。
  • 閩商社團領袖|李鳳榮:鳳採刀筆通造化 榮茂木雕畫雲霞
    「廖氏木雕」遂成為中外古董商競相覓購的珍品。故宮博物館尚存多件「廖氏」木作,還有清乾隆年間莆田後洋藝人雕刻的貢品——貼金透雕花籃。80年代,莆田木雕多採用本地盛產的龍眼樹木料雕成各種武將、仕女或神像,輔以老漆塗飾,使作品更加顯得色澤深沉,古色古香,龍眼木雕因此而美名遠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世界最大木雕千手觀音
    普寧寺大乘之閣的千手觀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載入金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