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聯冶金商會會長、中天鋼鐵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董才平組織領導班子認真學習張謇事跡,並表示將以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使命弘揚張謇精神,全力推進常州本部生產經營和南通綠色精品鋼項目,展現中天鋼鐵的家國情懷。
不忘初心,19年堅守鋼鐵主業
中天鋼鐵集團前身為江蘇武進鋼鐵集團,由於各種原因,1997年企業已瀕臨倒閉,在這危難時刻,上級委派原武進鎖廠廠長董才平出任瀕臨倒閉的武進鋼鐵一把手,並交代三件事:千方百計讓工人有活幹,千方百計把工資發出去,不低於600塊,堅持兩年準備破產,將廠房留給旁邊的合資企業大眾鋼鐵做倉儲。
董才平並不甘心,他看到許多留守員工期盼的目光,更加堅定,要把企業帶出困境。在他的帶領下,企業通過一系列改革,跳出老廠區,跨過大運河,揮師南進,通過「希望工程」「後勁工程」「騰飛工程」,破繭重生,三年重建一個新鋼廠。
值得稱道的是,中天鋼鐵創業19年來,始終扎紮實實堅持做實體經濟。即使是投資熱興起的當下,中天鋼鐵依然心無旁騖,默默堅守,把精力放在做大做強實業上,放在為國家多回報,為社會多貢獻的事業上。
在董才平的領導下,中天鋼鐵從2005年開始,就實施優特鋼發展三個五年規劃(五年普轉優、五年優轉特、五年特轉精),目前,已擁有建築用鋼600萬噸,優特鋼600萬噸。累計研發各種高品質鋼種超500個。簾線鋼已經供給全國20%的汽車輪胎;發電機爪極用鋼等汽車用鋼成功配套寶馬、奔馳等國際知名品牌。軸承鋼委託用戶加工成軸承後,替代SKF軸承成功配套寶馬、奔馳等國際知名品牌,實現軋機自用。目前集團已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66件,並成功摘得了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
企業堅持創新引領,不斷拓展建立高層次科研平臺,如鋼鐵研究總院研究應用基地、企業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實驗室等。堅持綠色發展,累計投入超150億元,在全行業率先實現了全流程超低排放,成為全世界鋼鐵企業汙染物排放強度最低的企業之一。堅持智能製造,打造江蘇省首批5G智慧園區,榮獲國家「5G+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等榮譽稱號。
2020年8月28日,中天綠色精品鋼項目正式開工啟動。該項目按照「大型化、高效化、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理念,做到「裝備一流、環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努力建成一座「道路寬平坦、兩旁綠化帶、高樓拔地起、四季鮮花開」的現代化綠色智能工廠,打造一個「最潔淨、最智慧、最高效、最安全、最優質」的世界一流、標杆示範工程,項目一期建成後預計將帶動周邊配套的工業和服務業8萬人就業。
牢記使命,為國奉獻主動擔當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經濟發展帶來較大衝擊。當抗擊疫情的號角吹響後,中天鋼鐵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對內,確立「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的指導思想,解決中天人健康安全、生活保障等後顧之憂;對外,毅然承擔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責任,為全國抗擊疫情捐資助力、做出表率,第一時間一次性捐款4000萬元。董才平還以個人名義主動帶頭捐款,在他的感召下,企業上下自發籌集近45萬元愛心款用於慰問常州市援湖北醫護人員。
同時,在「六穩、六保」有關政策的支持下,集團提前布局,搶抓發展機遇,成為行業復工復產的表率。一季度集團增長16.2%,前三季度集團煉鐵、煉鋼、軋材分別同比增長11.74%、9.43%、9.62%,實現利稅超20億元,同時今年前三季度,集團出口鋼材量、出口額同比分別提升28.55%、21.28%,國際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抗疫答卷。
堅守責任,踐行八方共贏
走進中天鋼鐵行政大樓,首入眼帘的就是「煉就非凡品質,堅固人類生活」八個大字。這也是企業的發展願景。
創業之初,董才平就定下來「為國家多貢獻、對社會多回報,讓員工增收入」的發展目標,19年來,中天鋼鐵職工人均年收入連年增加,從創業之初不足1.2萬元,增長至如今的10萬元。同時,集團牢記社會責任,已累計用於修橋鋪路、幫困助學、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等社會捐助超8億元。
近年來,集團把辦人民滿意的好教育,作為回報社會、展現社會責任的重要抓手。投資1.5億元創辦的中天實驗學校已建校13年,連續11年中考取得佳績,成為常州民辦基礎教育的標杆。
按照「師資一流、教學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環境一流」的目標定位,與國內知名院校攜手開展教研合作,中天鋼鐵擬在常州經開區規劃建設一所15年一貫制的特色名牌學校,推動經開區教育現代化進程、形成更高質量的現代化教育體系,為建設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更具活力的教育強市,貢獻中天鋼鐵力量。
江蘇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張謇是民族工業的先驅。董才平說,我們要弘揚好張謇精神,以張謇為楷模,做好實體經濟。未來的中天鋼鐵,將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圍繞打造「全國最美綠色鋼城、全球最大最具競爭力的優特鋼棒線材精品基地」目標,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地方和諧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唐楊 李花 朱元潔 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