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1899年5月23日,張謇在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開工投產,他的老師翁同龢特地從常熟隔江派小船送來這幅對聯。12月17日,交匯點記者在江蘇大生集團的生產車間看到,百年前的手工機械紡紗已升級為數位化智能化操作。這家紡織企業橫跨3個世紀,歷經晚清、民國和新中國的121個春秋,生產經營一直未間斷,被視為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中國紡織行業的一個「活標本」。
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沈健宏介紹,1895年,張謇在唐閘通揚運河河畔,圈地68畝,籌建兩萬紗錠的紗廠。建廠之路困難重重,張謇忍辱蒙譏,歷經44個月終於將工廠建成,他取《周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把工廠命名為「大生紗廠」。張謇解釋「大生」的含義時說,「就是說一切政治及學問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上的生活。」此後,他一直以「大生」作為辦廠的宗旨和遵循。
張謇以國際化視野經營大生紗廠,建設具有現代氣息的廠房,引進世界一流設備,高薪聘請外國專家,並以股份制辦廠,建立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設立董事會、股東會,制定廠約章程,註冊「魁星」商標,發行股票,創造出中國紡織史上的諸多「第一」。從1899年到1921年,大生紗廠由一個發展到4個,獲利白銀1600萬兩,成為張謇興辦其它企事業單位、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經營南通城的主要經濟來源。
張謇的創新基因,依然在大生集團傳承。走進車間,井然有序的生產線上,見不到幾個工人。「大生人以恆心辦恆業,堅定不移做強做大做優中國紡織業,一直在探索傳統紡織行業轉型升級之路。」沈健宏介紹,2015年,大生集團投資1.6億元建成國內首條全流程全國產設備數位化紡紗車間,將每萬錠用工數將至15人,同時生產效率提升15%,噸紗綜合成本下降1000多元,每年實現淨現金流3000萬元,真正實現自動化、用工少、效能高,該車間入選工信部智能製造試點項目,作為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智能製造的樣板在全國推廣。
作為大生集團的「根」,原大生紗廠本部大量工業遺產被精心保護,並將打造成全國紡織工業旅遊的目的地、國內外輕紡工業企業的總部集聚地以及國內外紡織服裝的展示地等,建設一個集紡織研發、服裝設計、信息科技、創意廣告等多業態的文化科技創意園區。
而在大生工業園區,這家百年企業正書寫新的創新答卷。「我們正在數位化紡紗車間的基礎上打造智能紡紗車間,利用5G、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實現全流程信息管理和服務,建設一座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沈健宏說,智能紡紗車間力爭明年建成,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屆時,整個大生工業園區將成為一座以智能製造為引領,信息技術為支撐,紡紗萬錠用工個位數、24小時不間斷生產的真正意義上的「黑燈工廠」。
交匯點記者 徐超 楊頻萍 王子傑 趙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