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手下一共有八個軍,軍長都是誰?

2020-12-27 騰訊網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開始發起了對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的歷史進程。當時,北伐軍的正式名稱是國民革命軍,擔任總司令的是蔣介石,就北伐軍最初的兵力來講,只有十萬多人,分為了第一至第八等8個軍。那麼,蔣介石手下這8個軍的軍長都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一軍的軍長是何應欽,他是貴州興義人。當時,第一軍下轄有第1師、第2師、第3師、第14師、第20師等五個師,外加一個補充團、一個炮兵團、一個警衛團,共計有十八個團級作戰單位。第一軍主要是由黃埔軍校教導團在收編粵軍一部之後發展改編而成的。

第二軍的軍長是譚延闓,他是湖南茶陵人。當時,第二軍下轄有第4師、第5師、第6師、教導師等四個師,外加一個炮兵團,共計有十一個團級作戰單位。第二軍主要是由湘軍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發展改編而成的。

第三軍的軍長是朱培德,他是雲南祿豐人。當時,第三軍下轄有第7師、第8師、第9師等三個師,共有八個團級作戰單位。第三軍主要是由滇軍一部發展改編而來的。

第四軍的軍長是李濟深,他是廣西梧州人。當時,第四軍下轄有第10師、第11師、第12師、第13師等四個師,外加一個獨立團(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共計有十三個團級作戰單位。第四軍主要是由粵軍第一師發展改編而成的。

第五軍的軍長是李福林,他是廣東廣州人。當時,第五軍下轄有第15師、第16師等兩個師,外加兩個獨立團,共計有八個團級作戰單位。第五軍主要是由粵軍序列的福軍發展改編而成的。

第六軍的軍長是程潛,他是湖南醴陵人。當時,第六軍下轄有第17師、第18師、第19師等三個師,共計有八個團級作戰單位。第六軍主要是以廣州國民政府警衛軍為基礎,收編起義投誠部隊發展改編而成的。

第七軍的軍長是李宗仁,他是廣西桂林人。當時,第七軍戰鬥序列之下,沒有師一級作戰單位,而是旅一級作戰單位,共計九個旅,外加兩個獨立團。第七軍主要是由兩廣統一後的新桂系李宗仁、黃紹竑所部改編而成的。

第八軍的軍長是唐生智,他是湖南永州人。當時,第八軍下轄有六個師(師級作戰單位番號與其他部隊不在一個序列),共計有二十二個團級作戰單位。第八軍主要是由湖南陸軍第四師,在收編起義投誠部隊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相關焦點

  • 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軍長都是誰,都是哪裡的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轄五個師,這五個師的師長也都是由蔣介石的心腹將領擔任,這個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素來都是老蔣手裡的王牌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的軍長由湘軍將領譚延闓擔任。
  • 蔣介石賴以起家的8個軍,軍長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蔣介石賴以起家的8個軍,軍長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為將地方軍閥部隊統一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之下,成立了以蔣介石為主席的軍事委員會,並將各地方軍名目一律取消,統稱為「國民革命軍」,先後組編了八個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共約十萬人。這八支蔣介石賴以起家的軍隊,他們的軍長都是誰,後來又結局如何呢?
  • 參與北伐的八個軍,各軍軍長都有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後來,廖仲愷遇刺身亡,蔣介石支持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排擠出了廣州,隨後他開始逐漸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並安排自己的黃埔嫡系擔任軍中要職,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北伐戰爭打響後,蔣介石升任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下轄八個軍,先後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今天咱們就聊聊當年的「八大軍長」都分別有誰。
  • 北伐戰爭時期,與北伐軍交戰的對手都是誰?他們各自擁有多少兵力
    北伐是指由南方向北發生的戰爭稱之為北伐戰爭。在近代史上,也就是1926年夏,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準備以武力打倒禍國殃民的北洋軍閥。由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下轄八個軍約10萬人。
  • 北伐軍總參謀長及八個軍長都是誰,你知道嗎
    1926年的北伐,8個軍分別為: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 1、何應欽,黃埔學生軍。何應欽,貴州人,雲南講武學堂讀過書。後去了日本跟蔣介石同1個軍校讀書,是蔣介石的師弟。之後的戎馬生涯,是蔣介石最核心的追隨者之一。
  • 國軍起家的八個軍,只有一個是老蔣嫡系軍,剩下的七個都是啥來頭
    因為,後來國軍所有的主要軍事將領,都是黃埔軍校的學生或者是教官。加上在時機成熟後,蔣介石又領導了東徵戰役,並且取得勝利。這樣一來,使得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中的地位更加牢固。等國民革命軍準備北伐後,將當時只要是屬於。國民革命軍的隊伍整編成八個軍,約10萬餘人,在廣州誓師北伐,蔣介石自然是北伐軍總司令。
  • 黃百韜在淮海戰役戰死後,他手下有五個軍,各自的軍長結局如何?
    黃百韜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和其他蔣軍將領相比算是非常好了,不管在豫東戰役還是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黃百韜的25師總能打得比較有血性,這點蔣介石還是看在眼裡的。鑑於黃百韜的表現,蔣介石可以說是破格把黃百韜提升為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前後,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旗下一共有5個軍,分別是100軍,63軍,25軍,64軍以及最後加入的44軍。
  • 1935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整編為9個軍,軍長都是誰?結局又怎麼樣?
    下轄9個軍,其中紅1方面軍1軍團改為1軍,軍長林彪,3軍團改為3軍,軍長彭德懷,5軍團改為5軍,軍長董振堂,9軍團改為32軍,軍長羅炳輝。原紅4方面軍番號不變,4軍軍長許世友,9軍軍長孫玉清,30軍代軍長程世才,31軍軍長餘天雲,33軍軍長羅南輝。 在這9位軍長裡面,最著名的要數彭德懷和林彪,他們都是公認的軍事家,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 紅3軍團成立時下轄2個軍,軍長和政委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蔣介石實行削弱異己的政策,這樣做激化了與其他各派新軍閥之間的矛盾。繼1929年爆發蔣桂戰爭、蔣馮戰爭、粵桂戰爭、蔣唐戰爭之後,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了。蔣介石與閻錫山進行政治角逐時,紅軍與蘇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至1930年夏,全國紅軍已經發展到了10多個軍約7萬餘人。為了使部隊正規化,各地區的紅軍開始組建軍團。
  • 當年參加南昌起義,三個軍的黨代表都有誰,為何只有他是元帥軍銜
    可能了解歷史,朋友都知道,參加偉大的南昌起義共有三個軍,軍長分別是,第九軍軍長韋杵(未到任),第11軍軍長葉挺(兼任此次起義前線總指揮),第20軍軍長賀老總(兼任總指揮)。這三個軍肯定是這次起義的主力,沒有這三個軍的參加,南昌起義也不會如此順利的取得成功。
  • 直屬二野司令部有兩個軍,軍長政委都是誰?後結局如何?
    上回說過,第二野戰軍轄有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後又加了一個第十八兵團,除這四個兵團之外,還有二野司令部的2個軍,今天就和大家說說這2個軍的軍長政委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第19軍的軍長是劉金軒。劉金軒(1908年9—1984年),湖南祁陽人,北伐戰爭時期加入唐生智的第8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時任副連長的劉金軒被紅軍俘虜,後自願加入紅軍,先後任紅三軍團第五軍一師三團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參加了長徵,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他先後任八路軍129師教導團訓練科科長,第385旅教導隊隊長,769團參謀長,新十旅二十八團團長,太嶽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
  • 第15軍從建立到改制,軍長都有誰,是何軍銜?誰任職最長?
    第15軍於1949年2月,由中野第九縱隊改編而成,到了1961年6月1日,第15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第15軍,完成了改制,那麼在第15軍成立到改制這一段時間內的軍長都是誰呢,我們來看看。後來抗美援朝爆發,他率領第15軍赴朝作戰,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秦基偉的15軍為主力打的,1955年秦基偉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了上將,秦基偉將軍擔任第15軍軍長的時長為4年3個月!
  • 國民革命軍最早成立的五個軍,都是啥來頭!軍長又是何人擔任
    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第一軍,是由黃埔軍校的教官,學員組成的,教官擔任軍官,學生擔任士兵,而作為校長的蔣介石自然是第一軍軍長。其實,國民革命軍自建軍以來,就有嫡系之分,第一軍都是由黃埔師生組成的,而黃埔師生又是孫中山在政治上最倚重的資本。如蔣介石,廖仲愷都是孫中山的左右手,第一軍從一誕生,註定了就是嫡系。國民革命第二軍,這個軍前身是由湘軍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組建的一支建國湘軍。
  • 傅作義的王牌軍第35軍,先後4任軍長,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
    傅作義的王牌軍第35軍,先後4任軍長,他們都是誰?結局如何第35軍是傅作義起家的部隊,屬於傅系軍隊的「王牌」,成名之戰在中原大戰中,傅作義以一個旅堅守涿州,整整一個月,對抗張作霖的10萬大軍,後來以該旅為班底創建了第35軍。
  • 志願軍入朝先頭部是哪4個軍?軍長都是誰?各軍第一仗打得怎麼樣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先頭部隊有幾個軍?軍長都是誰?各軍的戰鬥力怎麼樣?入朝後各自的「第一仗」打得怎麼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幾個志願軍軍。後改編為四野第42軍。1950 年2月,調東北從事生產,已有了全軍轉業的趨勢。二、4個先頭入朝軍軍長都有什麼「來頭」,年齡多大4個先頭入朝參戰的軍長都很年輕,「來頭」都不小:38軍軍長梁興初,1912年出生於江西吉安。1950年38歲。1930年四月參加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徵。
  • 1925年~1927年北伐時期,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革命軍擴張歷程
    國民黨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從1925年正式成軍初期的六個軍,發展到1927年底,已擴大到58個軍。其中有不少部隊的番號是相同的,這與當時的混亂局面是有很大關聯的。最初的六個軍分別是:蔣介石的第一軍,譚延闓的第二軍,朱培德的第三軍,李濟深的第四軍,李福林的第五軍,程潛的第六軍。
  • 他是74軍最後一任軍長,結局卻最好,雖被俘虜,但被任命為教員
    他是國軍王牌74軍的最後一任軍長,卻是結局最好的,安享了晚年蔣介石有5大王牌部隊,就是第五軍、第十八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新六軍,而第74軍更是王牌軍中的王牌,也被稱為是蔣介石的「御林軍」。第74軍的名氣大,還是因為它的戰鬥力很強,在抗日戰爭中,74軍的戰績最好,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軍抗日鐵軍的稱號,還被稱為是「虎賁軍」,獲得了很多榮譽。能領導74軍的人,都不一般人,共有5個人做過74軍軍長,前4任軍長包括王耀武、張靈甫、俞濟時、施中誠,都比較有名,最後一任是誰呢?他就是邱維達。
  • 此人為蔣介石得力幹將,被美國稱「常勝將軍」,在北京八寶山所葬
    在二戰當中除了中國共產黨率領的部隊厲害,中國國民黨當中也是出現了很多得力幹將,他們身為蔣介石的手下,在蔣介石的培養下,在戰場上也是所向披靡,其中張靈甫以及杜聿明等人都屬於蔣介石的虎將,今天我們為大家所講的這位蔣介石手下
  • 御林軍第74軍,在誰的領導下名震天下,又是在誰的手中走向滅亡
    恐怕在那個時候,74軍是國軍所有部隊,最風光的一支王牌軍。作為,蔣介石的御林軍第74軍,是在誰的領導下名震天下的,又是在誰的手中走向滅亡的。1937年8月,蔣介石決定以58師與51師組建的國民革命軍七十四軍,而擔任這支王牌軍的首任軍長是俞濟時,當時的王耀武任51師師長。雖然俞濟時是首任軍長,但是74軍並不是在他的領導下名震天下的,而是在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的帶領下成為抗戰時期戰績最佳的一支部隊。可能說到74軍,大家腦海中第一印象都會想到是王耀武。
  • 北伐前,國民革命軍有八個軍,後來發展如何
    大家都知道,1926年7月9日,校長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誓師北伐。當時,北伐軍一共有八個軍約十萬餘人。這八個軍可以說是未來幾百萬國軍的主要來源之一。那麼,這八個軍後來發展如何呢?抗戰時期,第一軍在淞滬露了個臉,協同十八軍血戰羅店,從三萬人打到二千五百人,之後送去後方整補,從此戰鬥力一蹶不振。武漢會戰放棄信陽。解放戰爭時期在蟠龍鎮送了一個整旅,又在臨浮戰役中送了號稱天下第一旅的整一旅。1949年11月,該軍於四川與我軍作戰時被殲滅。再說說第二軍。第二軍是湘軍譚延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