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底,我解放軍攻克運城後,臨汾已經完全孤立,鑑於此情,為拔除閻錫山在晉南的最後一座據點,便於爾後在晉中、太原地區的作戰,同時也為了配合中原、西北戰場的作戰行動,經中央軍委批准,1948年晉冀魯豫軍區發起了「臨汾戰役」。
此戰歷時72天,在徐帥的指揮下,我軍以傷亡1.5萬人的代價全殲國民黨軍2.5萬餘人,在沒有重型攻堅武器的情況下,徐帥的「無炮攻堅」戰術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戰後毛主席對此戰作出了高度評價,稱:「取得攻堅城經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中央軍委也對第8縱隊23旅授予了「臨汾旅」的光榮稱號。
戰前態勢
臨汾是晉南重鎮,東扼太行,直接威脅著剛解放的上黨地區;西臨汾河黃河,與延安聖地隔河相望;北接太原晉中,能直接威脅閻錫山的糧倉重地;南通運城,可直接控制豫陝國民黨軍入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此地三面平原,一面臨水,城市建在較高之處,內高外低,狀似臥牛,固有「臥牛城」之稱。
在日本人和閻錫山的經營下,臨汾碉堡林立,更是成為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要塞,就連閻錫山對蔣介石都親口保證:臨汾是「銅牆鐵壁,攻不破的堡壘。」
的確從當時情況看來,臨汾東關築有外城,北門有興隆殿制高點,城南堯宮廟有飛機場,守軍又以7公裡以內的村莊、據點構建外圍警戒陣地,再加上環城外壕的31處護城據點,構建了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企圖固守待援。
臨汾守軍由「太原綏靖公署」第六集團軍副總司令梁培璜率領的閻錫山66師和胡宗南第30旅、27旅炮兵營以及8個地方保安團組成,共計2.5萬餘人,此外閻錫山部還有13萬人集結在太原晉中地區,隨時可以增援臨汾。
我軍為發動「臨汾戰役」也作了萬全準備。軍區副司令員徐帥帶病上陣,擔任了指揮所司令員,負責統一指揮第8、13縱隊和太嶽軍區以及呂梁軍區一共5.3萬餘人,擔負攻取臨汾的任務。此戰徐帥對我軍作了詳細的戰鬥部署:
呂梁軍區於汾河以西,第8縱隊於臨汾以南,第13縱隊於臨汾以東,太嶽軍區於臨汾以北,以中心合圍態勢,掃清臨汾外圍,力求將守軍殲於外圍,爾後攻擊主城。如閻錫山部來援,即先殲援敵,否則一舉攻克臨汾,再向晉中發展。
預定戰役於3月10日打響,結果在3月6日,由於西北解放軍對敵軍的大舉進攻,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開始將第30旅由臨汾空運西安,為配合西北解放軍的作戰,徐帥決定提前於3月7日發起「臨汾戰役」,首先奪取飛機場,封閉臨汾守軍的空中逃路。
戰役過程
3月7日,先是由第8縱隊24旅急行軍攻擊堯廟宮機場,將等待空運的敵30旅逼回臨汾城內,以此拉開了臨汾戰役的序幕,各部隊紛紛跟進,與守軍展開激烈的外圍戰爭奪戰。截止16日,敵軍外圍據點基本被清除,臨汾城垣近在咫尺。
徐帥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又根據臨汾東關守軍突出、城北地勢高、城牆薄、守軍兵力薄弱的特點,決定將主攻方向放在城北、城東兩個方向。
23日,第13縱隊向東關以及東北方向的電燈廠、第8縱隊向北門以西地區攻擊制高點興隆殿發起全線攻擊。但由於敵人頑強程度超出預期,坑道作業多次遭受敵軍破壞,故東關電燈廠打的異常艱難,直至30日才全部佔領電燈廠。而城北第8縱隊24旅攻擊興隆殿也得而復失,旅長王墉光榮犧牲。太嶽軍區在城南的助攻也沒有起到預期效果。
此時,由於傷亡巨大,一些指戰員提出要修改主攻方向。
於是3月31日,徐帥再次召開軍事幹部會議,進一步分析了守軍的防禦特點後指出:「拿下東關是整個作戰的關鍵,決不能因犧牲便畏縮不前,這是軍事上不允許的。」他還要求各級指戰員要周密組織戰鬥,根據我軍新兵佔絕大多數的情況,開展軍事民主和群眾性戰場練兵運動,為攻城創造有利條件。
4月1日,8縱23旅和13縱37旅被調整為攻擊東關的主力部隊,隨即兩旅在敵前按照徐帥指示展開坑道作業,截止9日,一共挖通6條爆破坑道。10日16時,攻城部隊對東城發起了總攻,6條坑道中有3條成功爆破,23旅、37旅突擊隊隨即攻入城內,戰至11日上午,敵軍66師大部被殲,剩下殘兵敗將逃入主城,東關被佔領,戰略目標達成。
鑑於我軍沒有重型攻城武器的情況,徐帥命令參戰部隊在城東、城南挖了15條破城坑道,又在上當和側邊挖了40多條掩護坑道。但守軍吸取了東關失守的教訓,以炮火不斷覆蓋攻擊坑道作業的解放軍部隊,同時出動飛機日夜轟炸我軍營地,同時還派出了30旅出城反擊我軍攻城部隊,再國民黨軍立體攻擊下,大部分坑道被毀。
5月15日,第8縱隊完成的兩條破城坑道未被敵人發現,徐帥拍板決定在18日發起總攻。但到了5月16日,指揮所發現坑道有被破壞的危險,徐帥當即決定將總攻時間提前到17日19時30分,部隊連夜裝炸藥,一條坑道裝入6200公斤黑色炸藥,另一條坑道裝入3000公斤黃色炸藥。
鑑於炸藥安置時間的提前,徐帥再次將總攻時間提前半小時,於7時引爆坑道內的炸藥,臨汾城牆被炸出兩個大缺口。8縱23旅迅速向北挺近,佔領了城東北角,24旅控制了東城門樓,13縱隨後也突進城內,第二梯隊的部隊也隨之投入戰鬥,各部按照戰前部署,直插縱深,對敵分割包圍,至17日24時全殲守軍,臨汾解放,戰役遂告結束。
臨汾戰役歷時72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1.5萬人的代價全殲敵軍2.5萬人,拔除了晉南地區國民黨最後一個堅城,使太嶽和呂梁解放區連成一片,同時通過72天的對敵,我軍的新兵迅速成為有極強戰鬥力的老兵,這也是臨汾戰役最大的收穫。
臨汾戰役因何而勝?
在一定意義上。「臨汾戰役」是我軍第一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而當時徐帥率領的部隊中,絕大部分是新兵組成,而且沒有飛機大炮等重型攻城武器使用,所以說能取得臨汾戰役的勝利,徐帥的臨陣指揮是最大的因素。具體來說,此戰勝利的原因是:
一、徐帥獨創了坑道爆破作為攻堅的手段,這是臨汾戰役能夠取勝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戰前徐帥就根據守軍依堅城固守和我軍缺少重火器的情況,制定出坑道爆破、火力急襲和兵力突擊相結合,以坑道爆破為主要手段的作戰方針。戰役實施過程中,參戰部隊進一步加深了對坑道爆破重要性的認識。由於敵軍的頑固反抗,使得攻城部隊所用炸藥之多、土工作業量之大、坑道爆破之複雜都是空前的。面對重重困難,徐帥集中群眾智慧,解決了作業中的各種困難,最終成功實施了爆破,一舉打開突破口,為攻城勝利奠定基礎。這次的實踐證明,在攻城器械缺乏的情況下,攻取固守待援的堅城,採取坑道爆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戰手段。
有針對性的開展了戰場練兵活動,提高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我軍在戰前雖然人數上佔了優勢,但這種優勢表現的並不明顯,主要是新兵較多,戰技戰術均不熟練,更是缺乏攻堅作戰的經驗。鑑於此情況,徐帥在戰場上開展了練兵活動,尤其突出強調了土工作業和爆破。戰役過程中,更是著重解決可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的問題。通過訓練和結合實戰,使部隊的技戰水平,特別是攻堅作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這也為後來的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堅定信心,增強戰鬥意志力。
我軍優勢在於「運動戰」而非「攻堅戰」,故而在戰場剛開始有所損失,遭受挫折時,便想推翻原有的戰略部署。對於此,徐帥親自開了會,將各級指戰員的工作做通,要求他們轉變思想,堅定信心,培養攻堅能力。徐帥說:「當你最困難之時,也是敵人最困難的時候,誰更能堅持,誰就能取得勝利。」正是這樣的指導思想,統一了指戰員們對攻堅戰上的認識,從而全軍一心,以無比頑強的意志力終於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結語
後來徐帥對此戰用九個字評價了這個戰役,那就是「傷亡大、勝利大、鍛鍊大」。此戰歷時72天,在徐帥的指揮下,我軍以傷亡1.5萬人的重大代價全殲國民黨軍2.5萬餘人,在沒有重型攻堅武器的情況下,徐帥的「無炮攻堅」戰術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戰後毛主席對此戰作出了高度評價,稱:「取得攻堅城經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中央軍委也對第8縱隊23旅授予了「臨汾旅」的光榮稱號。
參考資料:《軍事史林》、《臨汾旅》、《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