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王」歐拉有多牛?所著論文1500餘篇,一度被當作後世穿越者

2020-12-25 騰訊網

數學,研究數量及其結構,同時涵蓋變化、空間和信息等概念,是一門觸類旁通、包容廣大的學術。它的歷史悠久,自初始概念誕生以來便橫貫著人類歷史盛衰。

數學晦澀難懂,卻又能被世界上的每個人利用;簡易單一,科技民生卻又離不開它。不過本文要說的卻不是數學發展史的興替演變,而是一位數學史上的璀璨星辰。

他天縱奇才,因學術思維異想天開,一度被懷疑是穿越者;他創造出"上帝公式",成為了千百公式的鼻祖;萊昂哈德·歐拉,是他的名字,不過人們還是習慣稱他是——"數學之王",而歐拉到底有多牛呢?

少年天才

歐拉雖然不似高斯一般是從年少時便開始名動,卻也不能用天賦"較好"來形容。歐拉是瑞士人,生在巴塞爾,是歐拉家六子中的長子。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培養出萊昂哈德·歐拉這般巨擎的家庭,其實並沒有什麼與科學沾邊的底蘊

相反的,歐拉家是個虔誠的加爾文宗信眾家庭(基督教分宗),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更是當地德高望重的牧師。雖說歐拉一開始接觸數學是因為父親,但保羅·歐拉的數學基礎,也不過是早年中學時代的基礎罷了,畢竟一位巴塞爾大學的神學學士,又能對數學有多深厚的造詣?

雖然歐拉很小便對數學抱有極大的興趣,但他中學時期的學校,卻並不對數學開設獨立講課,因此歐拉除了私下請教一位巴塞爾的大學生以外,只能憑藉著一身天賦自學數學。這樣的情況直到他中學畢業時迎來了轉機。

由於極強的學力,歐拉13歲便提前從中學畢業,考入巴塞爾大學。13歲的大學生,在那個教育發展遲緩的十八世紀,可堪為天方夜譚,一時間大半個歐洲教育界都對這個小天才津津樂道。

雖然主修課是哲學與法律,但歐拉並沒有放棄研修科學,以堪稱神速的進程提前取得哲學與法律學學位後,歐拉開始同時兼修數學、神學、希臘語、希伯來語;兩年時間,他修成六門學科,之後更是僅用兩年時間,以碩士為跳板,直取博士學位。

事實上,歐拉在大學的研學生活,不僅只有上述的六門學業,在保持著六門主修專業進度神速的同時,他甚至有綽綽餘力,練習音樂、旁聽建築學、研究物理學,甚至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所寫的就是閒暇時研究物理學的心得——聲音傳播

1726年,歐拉已經取得了大學生涯幾乎全部可取的成就頂點,而這年,這個少年才將將18歲,正屬意氣風發時。

"數學之王"有多神

1727年時,從巴塞爾大學畢業,雖然有著父親的夙願,本身也是虔誠的信徒的歐拉並未選擇成為"神職人員"。比起神學之恢弘,歐拉明顯更傾心於科學之玄奧。

同年,滿懷熱情的歐拉向母校遞交了物理學教授的求職申請。出人意料的,巴塞爾大學校方以歐拉非物理專業學位和"資歷尚淺"為由,拒絕了歐拉

柳暗花明,在歐拉的舊識,恩師約翰·伯努利之子丹尼爾的牽線下,遠在沙俄的聖彼得堡科學院向歐拉盛情邀請。五月中旬,歐拉遠赴俄羅斯,入職沙俄皇家科學院

抵達聖彼得堡後,應丹尼爾等人的聯名要求,科學院將歐拉指派到數學/物理學所任職,而不是起初的生理學所,事實上,跟歐拉所掌握的其他學術相比,醫學造詣是其中最平平無奇的。

縱觀歐拉的學術生涯,可堪多產,事實上,他是史上第二多產的數學家,所著的學術論文發表數多達75卷,共1500餘篇,這記錄直到上世紀才被保羅·埃爾德什打破。

歐拉的的確確是那個時代的異類,他沒有什麼怪癖,亦沒有什麼獨特的習慣;單單因為只因為一身天賦,他的卓爾不群,並非與常人比較,而是和已然脫胎於眾人的天才們相比。

沙俄帝國乃至日後的蘇維埃聯盟能在數學領域抵達世界之最,歐拉作為起源的奠基者,居功至偉。蘇聯時代的莫斯學派,其本質起源,就來源於歐拉在聖彼得堡期間的研究工作所得。

與其說歐拉領導著18世紀的數學發展,倒不如說,他支配了那個世紀的數學研究走向,因為沒人能與他並肩同行。

與齊名的其他三位數學巨人相比,歐拉的一生並不跌宕離奇,並不富有太多的戲劇性色彩,但他可以說是所以數學學者的老師,因為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幾何學歐拉線、歐拉多面體定理、歐拉立體解析幾何變換公式、歐拉函數、歐拉變分法方程……,正如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所言:"他是所有人的老師"。

《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積分學》…歐拉讓18世紀的微積分研究提供了標緻的教科書

連f(x)、Σ、i、e等時至今日仍然被當作官方符號所應用的數學符號,也都為歐拉所創,讓數學如今日般易於表述、便於推廣,歐拉的功勞不可磨滅;讓數學為更多的數學外領域提供便利,不說全憑歐拉的一人之力,但他是絕對的先驅,率先劈開荊棘的開拓者。

也難怪後世的學者和科學史愛好者都將歐拉看作"異時代者",甚至一度被當作懷揣著後世學識的穿越者。

"上帝公式",公式之母

不論是高等數學亦或是高等物理學,無處不見"歐拉公式"。這個看似簡單的,關聯三角函數與復指數函數的數學公式,有著它無可比擬的重要性和劃時代意義。

這個發表於1748年的公式,直到近二百年後,仍然被用於數學、物理、工程領域內的許多重要的關節計算。

而之所以說歐拉公式是"公式之母",因為它使數學的發展得到躍遷,三角函數、傅立葉級數、泰勒級數、概率論、群論、幾何都有著需要歐拉公式的部分,甚至近現代物理學的機械波論、電磁學、波動光學乃至"未來物理學"的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也因歐拉公式取得計算啟發。

"星辰隕落"

儘管創造出了"宇宙第一公式",但也許是天妒英才,歐拉從中年開始視力惡化,患上了嚴重的眼疾,1735年時,他的眼疾就已經嚴重到右眼失明,成為數學界的"獨眼巨人"。

那之後,歐拉的左眼又經受的白內障的折磨,1766年時,他因此完全失明。晚年時期是歐拉創作論文的高峰期,難以想像在晚年的失明期間,歐拉創作了他一生中佔比過半的著作——多以口述的方式

1783年,在一次下午茶後,正含飴弄孫的歐拉永遠停滯了他的計算之旅,並無苦病,也無悲秋,安然長逝,"數學之王"回歸了天際,數學界也就此再未出現過如他一般的驚世奇才。

相關焦點

  • 所有學生的噩夢,「數學之王」歐拉有多牛?連小說都不敢這樣寫!
    歐拉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他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非常廣泛,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築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
  • 「數學之王」歐拉:中國所有學生的最大噩夢,超越達文西的全才
    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到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微分方程的歐拉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變分學的歐拉方程,複變函數的歐拉公式,歐拉可以說在數學每個領域都留下了足跡,給無數大學生都貢獻了超級多的知識點。歐拉實際上支配了18世紀的數學;對於當時新數學分支微積分,他推導出了很多結果。
  • 一代數學巨匠:歐拉的生平
    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數學活動的中心反覆改變——從德國到義大利,到法國,到荷蘭,再到英國。要不是宗教迫害把伯努利一家趕出安特衛普的話,又有可能會輪到比利時;但這個家族移居了巴塞爾,結果是,瑞士成了18世紀早期很多重要數學家的出生地,包括他們在瑞士的門徒之一赫曼。但那一時期——甚或是任何時期——來自瑞士的最重要的數學家是出生於巴塞爾的萊昂哈德·歐拉。
  • 數學名人 | 無處不在的歐拉,你真的了解什麼叫做數學大神嗎?
    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等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1783年9月18日於俄國彼得堡去逝。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科學界享有泰山北鬥的崇高地位。
  • 「數學之王」歐拉:13歲讀大學、19歲成博士,讓高考學生深陷學海
    而這個公式的發明者歐拉也被譽為「數學之王」,與阿基米德、牛頓和高斯並稱為數學史四大天王。他的一生堪稱傳奇,可以拍成一部八十多集的電視劇都不帶尿點的那種。而且,每年在數學上栽跟頭的學生,估計恨他恨得要命,畢竟f(x)、sin、cos、tg這些符號都是他發明的。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
  • 數學史上的最豪華的頂級數學家家譜,原來歐拉是黎曼的祖師爺
    家族式社會一度成為古代中國的發展潮流,家族的家譜也成為家族的重要部分,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家族保留家譜。在數學史的發展中也有這麼一個家譜,它有頂級數學家組成,稱它為「最豪華家譜」一點也不為過!柯西收了個學生被稱為「數學王子」的高斯,高斯有個徒弟叫黎曼,就是被稱為「數學桂冠上的明珠」黎曼猜想,黎曼幾何又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萊布尼茨約翰·伯努利歐拉拉格朗日柯西高斯黎曼愛因斯坦(黎曼幾何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
  • 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瑞士、俄國、德國都把他視為自己國家的數學家
    十八歲開始發表論文,十九歲發表了論船桅的論文,榮獲巴黎科學院獎金。此後,他幾乎連年獲獎,獎金成了他的固定收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李白:上李邕》)在尼古拉·伯努利和丹尼爾伯努利的推薦下,歐拉一七二七年應沙皇女王葉卡特琳娜一世之約到俄國彼得堡。
  • 數學家歐拉
    歐拉是瑞士著名的數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公元1707年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城,父親在鄉下擔任牧師,本身就很喜歡數學,於是經常會講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趣味故事給歐拉聽,因此歐拉從小就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
  • 13歲上大學19歲當副教授,「數學大王」歐拉不靠天賦靠努力
    生活中總有很多別人家的孩子,他聰慧、能幹,討家長喜歡,卻讓普通的我們恨得咬牙切齒。不過有的「別人家的孩子」,硬是憑藉一己之力,讓我們連嫉妒的心都生不起來,歐拉就是這樣的人。因為有這樣的期待和好奇心,歐拉讀了很多書。並且他讀書不是單純的看過一遍就算讀書,而是把書吃透。因為年紀小,有很多他不認識的符號。遇到這種情況,他就用筆把它記錄下來,拿去問大人。有一天,父親的友人發現歐拉在看一本牛頓的巨著《代數學》,很是驚奇。一是那本書很晦澀難懂,很多老師都沒有看過。
  • 俄羅斯數學家有多牛?證明一道數學難題,美國數學家用3年才看懂
    2002年11月12日,超過10個數學家收到了一個亮片親愛的XXX,請允許我提醒您注意我在arXiv上發表的論文。這篇論文的編號是DG0211159。文摘:本文中提出了Ricci流的單調表示,它不需要曲率假設,並保持在所有維度中成立。
  • 看得懂的數學之美:從青年歐拉對巴塞爾問題的解法說起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思、肖清什麼是數學之美?就是思考的時候忘記時間的流逝,解答或證明後無與倫比的快樂。歐拉,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也是最高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能寫八百多頁論文。這樣的數學方程是極具美感的,而要構建這樣的方程,整個思考與推導過程同樣是非常優美的。數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一步步推導的過程,一種撥開雲霧見月明的感覺。在本文中,我們希望通過一步步重現歐拉解巴塞爾問題的過程,體會到這種數學之美。
  • 歐拉——數學界的英雄:歐拉公式為何被稱為世界上最優美的公式?
    人們總說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皇冠,那數學就一切科學的爸爸。有句話說得好,科學改變世界,數學改變科學。數學是人類發明的最基礎也是最複雜最有邏輯的學科。學數學,你只需要勤奮,而想要學好數學當上數學家,沒有天賦智商基本沒可能。
  • 柯西究竟有多牛,看完之後懷疑人生快進來膜拜吧
    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支持波旁政府的老柯西,舉家逃亡鄉下,並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隱居生活,柯西的童年,便在這種對安危的擔憂,與物質的圓乏中度過,但幸運的是,老柯西沒有放棄,對少年柯西的培養,他自編課本,為了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有好幾本教材用詩歌體寫成,除了科學知識,老柯西也注重,對柯西人文素養的薰陶,在鄉下的時光裡,柯西領略到了文學和詩歌之美,並在此後一生中
  • 北洋數學講堂丨田剛院士暢談歐拉公式與計數幾何
    本站訊(通訊員 馬長瑩 攝影 劉麗麗) 「我今天非常高興,來到了一所比北京大學歷史還要悠久的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教授親切和藹,一句話就拉近了與天津大學師生的距離。10月13日氣溫驟降、秋雨淅瀝,而第八會議室內卻人頭攢動、一座難求。來自天津大學數學學院、精儀學院、智算學部、求是學部等多個院系百餘名師生慕名而來,聆聽田剛院士暢談歐拉公式與計數幾何。
  • 全國一等獎、優秀論文獎!湘大學子數學建模競賽強!
    12月5日,2020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頒獎典禮在同濟大學舉行。我校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楊柳老師指導的團隊(商學院馬星宇、自動化與電子信息學院楊昊霖、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宋泳陶)獲本科組全國一等獎,論文「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決策分析」入選了此次競賽的全國優秀論文,並推薦到《工程數學學報》數學建模專刊發表。
  • 簡潔完美的歐拉公式想說愛你不容易
    1707年,歐拉出生在瑞士。歐拉是個天才,更是勤奮的結果。歐拉一生寫下了八百多篇論文和大約五十部書籍和專題報告。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整整花了47年,他去世50年間還在發表他的文章。後來他於雙目失明,也依舊堅持研究,直到去世。高斯說,如果他像歐拉那樣工作也得瞎。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 - 麥克斯韋,電磁,物理 - IT之家
    15 歲的時候,麥克斯韋在愛丁堡皇家協會學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卵形線》(Oval Curves),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847 年,16 歲的麥克斯韋如願進入了愛丁堡大學。此時的他,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但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他專攻數學物理,同時也接受了實驗物理學、邏輯學等學科的嚴格訓練。
  • 富二代花錢買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後成為了著名的大數學家
    隨著微積分的創立,其它一些重要的數學分支,如微分方程、無窮級數、微分幾何、變分法等也如雨後的春筍破土而出。正當全世界的數學家們沉浸於數學發展的一片繁榮景象中之時,卻忽略了「微積分」最底層的「邏輯基礎」的建設,隨著「微積分」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各種矛盾體現得越來越嚴重,原本對「微積分」就持懷疑態度的一些宗教勢力,開始了大肆的抨擊,「第二次數學危機」爆發了。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虎嗅網
    15歲的時候,麥克斯韋在愛丁堡皇家協會學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卵形線》,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847年,16歲的麥克斯韋如願進入了愛丁堡大學。此時的他,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但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他專攻數學物理,同時也接受了實驗物理學、邏輯學等學科的嚴格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