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人要具備的品德和素質
修行人應該對任何人、事、物都要有踏實的品德,無論做什麼,都有能把命豁出去的精神——「不成功便成仁」!要有妙用的智慧、高尚的情操、慈悲無我的精神。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心態已經超越了常態,修行人就是要對抗自己的習氣,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修行人是沒有淫慾心的,即便身體碰到了漂亮女人,也與碰到一塊豬肉沒有什麼區別,心裡不會生起一絲波瀾……這在一個好色之徒眼裡是絕對不可思議和震驚的。所以,不要用一個凡夫的心態來看待修行人的行為和境界。
用一顆大無畏的心,就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就是真正的大菩薩。修行人做任何事是心甘情願的,不需要誰給壓力,就算因緣要讓自己去死也能坦然面對,這就是大無畏的精神。對人生有疑惑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無畏的,因為貪生怕死是一切六道眾生的本性。
二、如何儘快去掉我執?
首先要能做到無我奉獻,當然正知、正見是基礎,如果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就會知見萬物皆空,如此空掉自我就顯得順其自然了。
其次要去明心,要去借事煉心,去改變自我、轉變心態。一個人若能改變心態,轉變觀念,還有什麼是不能適應的呢?你之所以不適應、不願意去做,正是你的我執在作怪。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了隨緣、恆順眾生,還會不適應,不習慣嗎?
還有就是要去做事、去接觸人,尤其是看不慣的人也要看得慣;不喜歡的人也要喜歡;不願意做的事也要坦然地去、歡喜地去做……這樣就可以儘快地去掉我執了。
只要一念生淨信者,即能滅「我執」。這也是最快去我執的方法!要多地做事,多聽教理,用經典薰陶自己,提升自己,用智慧把內心的我執除掉。凡事都要把「我」放在最後,先要為他人想,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讚美眾生……慢慢地,最後就把「我」就忘了,就連平時說話都不帶「我」字了,利害吧!
三、究竟什麼是道?
你所走的路即是道,若能親自印證本來面目,當下即是大道。
道是規則,路在腳下,踏著聖人的足跡,來來去去……前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的經驗,就是常勝不衰的準則,後人按著走就能成功了,這就是道。
道,涵蓋了社會的一切規則,一切的規則皆源於道。
道本身就是規則,是大千世間、宇宙時空的萬象更新。
一個人當超越了自我,就能依道而行,因為自我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有「反者道之動」。
四、解脫的聖人應當具備怎樣的條件?
有能力、有德行,便有智慧,慈悲即智慧。能夠自律,就能超越戒律,有了責任心和忘我的精神,就會擁有無私奉獻、慈悲博愛的精神。
解脫即覺悟而無我,聖人則明心見性,做到了即是。一念悟即是聖人,就無條件限制了。何況世間上沒有比佛智慧更上的智慧了,所以就沒有更好的信仰和行為規範需要改變的了。
一個人如果沒有我執——無我了,所以做什麼就像什麼!做什麼就是什麼!什麼都能幹!而且能做到過後無痕。
五、心能轉萬物,萬物真的能被心所轉嗎?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
如果你能把「轉」的意思理解為「使用」;
又能明白到:心是有情的,而萬物是無情的……
這樣,你就會明白:心確能轉萬物,這是真實不虛的!
因為心能讓我們明白,外界一切形形色色的存在,正是因為這個心動了,它們才會存在,亦即「聚色唯心,無心亦無色」。
那麼心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虛幻不實的為「心」,不增不減的為「性」;
有形的被無形的主宰,生滅的以不生滅的為根……
心是相,性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
當然這個的心絕不是那個散亂的心、躁動的心,而是一顆堅定的、專注的、覺悟的心,因為這樣的心能藏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