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修行就會很快成就!但這個心,真的能轉物嗎?

2020-12-22 意識的宇宙

一、修行人要具備的品德和素質

修行人應該對任何人、事、物都要有踏實的品德,無論做什麼,都有能把命豁出去的精神——「不成功便成仁」!要有妙用的智慧、高尚的情操、慈悲無我的精神。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心態已經超越了常態,修行人就是要對抗自己的習氣,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修行人是沒有淫慾心的,即便身體碰到了漂亮女人,也與碰到一塊豬肉沒有什麼區別,心裡不會生起一絲波瀾……這在一個好色之徒眼裡是絕對不可思議和震驚的。所以,不要用一個凡夫的心態來看待修行人的行為和境界。

用一顆大無畏的心,就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就是真正的大菩薩。修行人做任何事是心甘情願的,不需要誰給壓力,就算因緣要讓自己去死也能坦然面對,這就是大無畏的精神。對人生有疑惑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無畏的,因為貪生怕死是一切六道眾生的本性。

二、如何儘快去掉我執?

首先要能做到無我奉獻,當然正知、正見是基礎,如果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就會知見萬物皆空,如此空掉自我就顯得順其自然了。

其次要去明心,要去借事煉心,去改變自我、轉變心態。一個人若能改變心態,轉變觀念,還有什麼是不能適應的呢?你之所以不適應、不願意去做,正是你的我執在作怪。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了隨緣、恆順眾生,還會不適應,不習慣嗎?

還有就是要去做事、去接觸人,尤其是看不慣的人也要看得慣;不喜歡的人也要喜歡;不願意做的事也要坦然地去、歡喜地去做……這樣就可以儘快地去掉我執了。

只要一念生淨信者,即能滅「我執」。這也是最快去我執的方法!要多地做事,多聽教理,用經典薰陶自己,提升自己,用智慧把內心的我執除掉。凡事都要把「我」放在最後,先要為他人想,幫助眾生、利益眾生、讚美眾生……慢慢地,最後就把「我」就忘了,就連平時說話都不帶「我」字了,利害吧!

三、究竟什麼是道?

你所走的路即是道,若能親自印證本來面目,當下即是大道。

道是規則,路在腳下,踏著聖人的足跡,來來去去……前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的經驗,就是常勝不衰的準則,後人按著走就能成功了,這就是道。

道,涵蓋了社會的一切規則,一切的規則皆源於道。

道本身就是規則,是大千世間、宇宙時空的萬象更新。

一個人當超越了自我,就能依道而行,因為自我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有「反者道之動」。

四、解脫的聖人應當具備怎樣的條件?

有能力、有德行,便有智慧,慈悲即智慧。能夠自律,就能超越戒律,有了責任心和忘我的精神,就會擁有無私奉獻、慈悲博愛的精神。

解脫即覺悟而無我,聖人則明心見性,做到了即是。一念悟即是聖人,就無條件限制了。何況世間上沒有比佛智慧更上的智慧了,所以就沒有更好的信仰和行為規範需要改變的了。

一個人如果沒有我執——無我了,所以做什麼就像什麼!做什麼就是什麼!什麼都能幹!而且能做到過後無痕。

五、心能轉萬物,萬物真的能被心所轉嗎?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

如果你能把「轉」的意思理解為「使用」;

又能明白到:心是有情的,而萬物是無情的……

這樣,你就會明白:心確能轉萬物,這是真實不虛的!

因為心能讓我們明白,外界一切形形色色的存在,正是因為這個心動了,它們才會存在,亦即「聚色唯心,無心亦無色」。

那麼心的根本又是什麼呢?

虛幻不實的為「心」,不增不減的為「性」;

有形的被無形的主宰,生滅的以不生滅的為根……

心是相,性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

當然這個的心絕不是那個散亂的心、躁動的心,而是一顆堅定的、專注的、覺悟的心,因為這樣的心能藏萬有!

相關焦點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佛語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心本來是清淨無瑕,自由自在的。但人在塵世間行走,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讓人心一刻不得清閒,終日奔波忙碌。在這樣一個物慾縱橫的浮躁社會中,人們往往把事情看得複雜,所以很辛苦,很累,幸福和快樂好像很遙遠,觸不可及。許多人學佛為的什麼?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
  • 修行人受大磨難,是成就的前兆
    過不了這些關,闖不過這些難,降服不了這些魔,積累不到足夠的福德智慧,你休想取得真經,休想獲得成就! 所以,真修道人對痛苦魔難要有正知見! 護持道心莫退轉,勇猛精進!不得真經,誓不回還!如此方有成就的可能。
  • 三家相見結嬰兒:西遊記中收服沙僧,你不知道的那些修行真意
    就是因為「燈火昏暗」,實際就是在暗示修行中「靈明暗昧」,人本來的靈明真性失去了光明,心意無主,所以才「真意」變成「假意」,不僅造成了心狂意亂的風災,也被天所譴,使得沙僧在流沙河中遭受日日被飛劍穿心之苦。心狂意亂,萬箭穿心,這兩個詞不就是形容一個普通人在六神無主的狀態下,每天惶惶不可終日的痛苦嗎?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仁王修行成就怎麼完成 仁王修行成就有哪些
    導 讀 仁王修行成就怎麼完成,很多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修行成就攻略介紹,想了解的小夥伴就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 太師佛法11:去分別心是修行的重點,要去掉分別心真的很難嗎?
    弟子問佛心如何安住,還有這個要安住的心,所以,大乘佛教認為《金剛經》針對的是中等根器。  佛經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修行人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語言來翻譯的,用「有」、「非有」、「無」來表現分別心的三種境界。後來覺得這個「無」無法表現佛所說的「無」,於是便引入了「空」的概念,這樣就成了「有」、「無」、「空」三種狀態。但在金剛經裡,採用的還是原來的表現方式,就是用「有」、「非有」、「無」來表達的。  我們就拿眾生的分別來說這個分別心。
  • 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
    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很多人往往理所當然的認為,佛門之中說有極樂世界,只是佛為了給予眾生精神上的寄託與安慰才故意虛構的概念,殊不知,這樣的認識,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認識。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能夠依照佛的四十八大願修行,將其全部的內容落實到了實處,那麼,就會和阿彌陀佛一樣成就莊嚴清淨,殊勝無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末法時代為什麼只有淨土法門能成就?
    在釋迦牟尼佛末法之中,億萬人修行、修道,罕見一個得道的,可以說除了淨土念佛法門能往生之外,其它法門都很難成就。意味著世尊末法九千年只有靠淨土這一門了。為什麼?重重障道因緣我們沒有能力突破,修禪定力太差,當今社會財利名食睡時時刻侵猶著我們,舊業未消,新業又生,使我們煩惱不斷,心無法安定下來,想修禪定來成就根本不可能。只有選擇念佛法門,這一門為什麼能成就?這一門帶業往生,煩惱不須斷,業障不必消。也就是說帶惑往生,這個惑是業障,帶著煩惱、帶著罪業去往生。
  • 修行真的有捷徑!讓釋迦牟尼佛告訴你……
    如果你想真的明白,你就放下你曾經的執著。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放下。老丁所糾結的是,「我什麼也不想的情況下才知道什麼是真相」這種狀態該怎麼用語言表述。其實佛祖講了那麼多經,講的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能不想嗎?我們能不對比評判嗎?
  •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人間,紅塵煉心真修行!
    這個時候,我們要懂得「身在紅塵內,心在紅塵外」,以出世的情懷過入世的生活,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即是生活。身在紅塵,讓心出家,在每一天的固定時間,讓心靜下來實修。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場,心中就會永遠有道、有虔誠心、有慈悲心存在,這樣任何地方都是道場,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行道了。如果不能這樣理解,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心卻在紅塵,道場也無法約束你的心。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修行好的道人一見面就知道對方有什麼病,哪個臟器有問題,還能活多久。出家人也是人生父母養,出家前心裡也種著男女之情。不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能讓男女之情那些念頭很快過去。出家人要真動心了可以正大光明地還俗結婚,也用不著偷偷摸摸的。
  • 我們還在執著世間的過錯紛爭嗎?真修行人沒有這個閒工夫!
    可是縱然聰明絕頂有如諸葛武侯這樣的英雄豪傑,也難免落個一生壯志未酬,最終五丈原將星殞命的悲涼結局。我們不是孔明!試問中國歷史幾千年,在諸葛孔明前後,又有幾人能有孔明的雄才大略呢?又有幾人能有孔明的智謀機變呢?又有幾人有孔明的忠肝義膽呢?又有幾人有孔明的風神瀟灑呢?又有幾人能有孔明的雅量高致呢?
  • 八字修行要訣:關閉六根、降伏意根,外空世界、內空身心
    ,而是斷在煩惱中;7、修行最高的成就不是戒、定、慧,而是妙用!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們是不能續佛慧命的修行人,也可以說是對眾生沒有用的修行人,你們不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佛子必須能續佛慧命,讓眾生受益;3、菩薩是心閒,身不閒;羅漢是身閒,心不閒。
  • 佛學│打坐修行前,先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走錯路——空有二俱非
    那麼,對佛法來說,打坐真的很重要嗎?打坐修行前又需要了解什麼知識呢?但是歸根結底,不管是用哪一種方法,佛法最重要的都是智慧上的成就。我們學佛要求解脫生死輪迴,得到生命的大自在,必須要有大智慧的成就才能做到。《心經》上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之所以能解除一切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的苦惱,看破一切虛妄幻相,要旨就在於智慧的通達。智慧來源於心,所以,佛法的一切法門,最後都要歸於修心上來。
  • 這樣解釋宗教、附體、修行……使人豁然開朗!
    1、相信自己一定能作佛,要正信、正見、正行。2、皈依三寶。3、要明白不是他人不好,而是我們自己計較的太多。心量大才能包容萬物,海納百川。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必須是教也通、宗也通,才不會落在空上,也不會落在「有」 上。2、不具備佛的思想、觀念,沉溺於這個凡塵,就跳不出這個世俗。3、宗下講的是「見地、修證、行願」,教下講的是「信、解、行、證」。4、宗是教的綱領、是教的核心;教是對宗更進一步地闡述和說明。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金剛經》說:「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什麼是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從清淨信心得見諸法實相、微塵的實相、三十二相的實相,得見如來的法身,故說即生實相。菩提智慧分三種: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
  • 修行不順怎麼辦?這個竅訣,不可不知!
    佛經裡講,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世界,雖然也是凡聖同居,也就是有凡夫也有聖者,但是,聖者畢竟非常稀少,而煩惱深重、造種種惡業的人卻非常多,處在這樣的世界裡面,修行往往是進一退九。有沒有什麼辦法讓自己修行不退轉呢?正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就從淨土的角度,一起來聊一聊「不退轉」。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譬如修空觀,初初開始修的時候屬於有為法,空觀現前了就屬於無為。所以,無論修空觀或修假觀,空、假現前後,空、假都不住,歸於中道實相,這樣就能契入佛智。
  • 修行中會被魔事障礙的根源在哪裡
    (《大乘起信論》卷1)而這個根本實義,就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心真如的相應與轉依,開顯真如心的無量功德。因此談到修止,就是要能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找到祂以後,由真如心的體大,親證到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而由真如心的相大,親證到如來藏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性;而由真如心的用大,親證到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