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人間,紅塵煉心真修行!

2020-12-14 青陽道長123

01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身在紅塵裡,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家長裡短,親情、愛情、友情,任何一點不如意都會讓你心生煩惱。

這個時候,我們要懂得「身在紅塵內,心在紅塵外」,以出世的情懷過入世的生活,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即是生活。

身在紅塵,讓心出家,在每一天的固定時間,讓心靜下來實修。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總覺得自己難以生起「出離心」,要處理家庭、事業、子女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似乎生活和修行之間,總感到隔著許多障礙。

02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修道跟世間的生活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而無法兼容並存的事,好像學道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生活,就只有修道出家這一類的事情。

又或者一些人認為修行一定要去道觀,要有師父,在這種環境下修法才叫修行。

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

如果真能做到心是道場,心中就會永遠有道、有虔誠心、有慈悲心存在,這樣任何地方都是道場,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行道了。

如果不能這樣理解,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心卻在紅塵,道場也無法約束你的心。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靜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欲望、無常與情緒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簡而言之,只要你專注當下,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淨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你我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其實,身處於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不難,修行也有更多的機會。

03

紅塵俗世中,一定會碰到不少煩惱、挫折,有了這些煩惱的存在,就會有生起「出離心」的機會,有了出離心,就會發出道心,就會力所能及去付出自己的心力,去儘自己的能力踏踏實實做利益眾生的事情,這也是在利益自己,而這一切都是在修行。

我們要學會將聞思所學到的道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以道法為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修行。

修行,不能空談玄談。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不是道觀、不是寺廟、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責任和義務,盡心盡力地做好所承擔的一切,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服務對象看成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乾乾淨淨,布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修行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04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多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當你真正有了慈悲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當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的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道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道就在心中,真正的道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道。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道的身口意。

05

所以,世俗舍取的轉換,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讓心出家,給不聽話的心上一堂道學課,看不開,會煩惱痛苦疲憊,看開了,生活就會多樂事,多福氣,多歡喜。

正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根死樹必枯。人心若離間,萬事也必然不遂人願。也讓那些個,註定將發生的改變,隨一朵花開的時間,出現在那、千百年之後的一生中吧。

不去管因緣是否是空,煩惱是否是空。以道心觀法一切,便可以超越世間的法。

想著,此時的我,還能沿著這歲月的長河跋涉、或是風光旖旎、亦或是奼紫嫣紅、與萬千的風情,皆可以言在書中。可以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情,也可以,「千裡共嬋娟」,那樣柔情蜜意。

亦可以有,「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溫暖。任世間五行周轉,守一闕閒雲野鶴,只向周天。除了是種莫大的鼓舞,便也能安好自在,心底的最靜處。只願君心,能似我心,「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浮華一生,書一筆;清寡薄衣,承蒙不棄。書兩筆;淡雲流水,不問歸期。書三筆;桃花百裡,竹馬相依。書四筆;江上閒棋,共話黃昏。

等到內心足夠澄澈,也就自然而然能,擁一份平和可貴的心態,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於目光,於生活。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相關焦點

  • 小詩丨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行,同樣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花費萬金去買山尋求清靜。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綻放如滿月,即使在家被俗世纏身,但是內心卻可以比出家人還要清閒。提起修行,有些人總以為隱遁於深山老林、廟宇道觀,一心只求脫塵離俗、看透紅塵,追求佛音道語、修身養性就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舒服。
  • 真正的修行:在紅塵中煉心
    很多人,為了找回自己的內心,為了安寧,開始吃齋念佛,打坐,撥珠,甚至把學佛當做一種時尚,然而,修行的結果還是脾氣未改,習慣未變,內心煩惱依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漫漫紅塵中尋到真正的平靜,不在深山,不在廟宇,只是,在你我心中。
  • 真正的修行人是什麼樣的?需要賺錢、會娶妻生子嗎?
    如何在紅塵中修行?修行人應該如何平衡生活與修行的關係?你可能會認為修行人應該是每天都在打坐念經,但真正的修行人可能和我們普通人並無二樣,甚至有可能是年輕的女人。首先我們要知道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去掉後天形成的一些習氣,脫去凡心的一個過程,更是一個不斷覺醒的過程。很多人認為修行是中老年人幹的事情,年輕輕輕的怎麼就看淡紅塵了呢?但修行並不是宗教人士的專有名詞,也沒有年齡的限制,修行是一種生命的覺醒,是追求生命的自由。
  • 《今生只做紅塵客》:本是紅塵不歸客,卻戀紅塵幾多時~
    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自是神仙淪小謫,不須惆悵憶芳容。這是他生活所做之詩,亂世掩蓋不了他的才華,他的故事也許有人聽過也許有人沒有聽過。但他卻活成了亂世最乾淨的靈魂。每個人都希望停留在美好的時光裡,靜靜地看光陰細水長流,這只是夢~事實上,我們都是人間萍客,沒有誰註定一生安穩。不是過到下落不明,就是老無所依,到最後,一個小小的土丘便是我們共同的歸宿。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因為真妄本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分別只是專一和散亂。所以「守本真心」,就是要守住妄心。通過深入妄心,就能見到真心。真心是根,妄心是枝苗!「枝苗」是由「根」生出的,通過枝苗往下挖,就會挖到根。因為你見不到根,只能見到苗,所以只要抓住苗不放,一直往下追,就會找到根,就會發現真妄是一不是二。
  • 修行人日記揭秘:99%的人和我一樣都是偽修行,需要去偽求真
    筆者按:此文是我幾年前工作後到讀研之間寫的修行日記,現在看來字字珠璣,就像師父說的一樣,修行一途,不達高峰難精進。多年來,出入各種修行道場,我發現真正的修行人不多,99%的人和我一樣都是偽修行,但是雖然是偽,也是萬中無一了。
  • 人這一生要進兩考場,過了人間考此身逍遙,過了天地考此心解脫
    那就算他真贏了,那就算我真傻。他當面對我說這話,不就是想讓我生氣發怒嘛。聽了他們的話,我要撩一下眼皮,那都說明我沒定性。如果有人當面對我說,某某你是一個大君子,樂善又好施等等。要是我因此就開心,升起了歡喜心。那就算他贏了,那就算我傻。
  • 蓮生淤泥裡,人處紅塵中,修行人不經魔障難得正果
    人處紅塵濁世中,蓮生淤泥汙穢裡,蓮花的生長過程恰如佛教徒的修行經歷。蓮花的美好相狀好似佛菩薩的境界。二者高度契合,所以把蓮花視作聖花。水底淤泥裡,枯枝敗葉,死亡魚蝦,泥沙塵垢,種種汙穢積聚其中。紅塵濁世中,五毒遮人本性,十惡壞人德行,五光十色迷人耳目,七情六慾亂人心智。這些就是紅塵中的淤泥。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本是青燈不歸客 卻因濁酒戀風塵 聚散向來蕭瑟處 濁酒何堪敬紅塵!「本是青燈不歸客」,本已厭倦紅塵,打算遁入空門,了此殘生。「濁酒何堪敬紅塵「,這滾滾紅塵,哪裡是這一杯濁酒可以祭奠的呢?多情總被無情傷!濁酒不能戀紅塵,縱若人生一場空,行走世間善始終。半醉半醒需有夢,肩挑歲月也從容!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三裡清風三裡路,步步清風再無你!
  • 感恩節:煙火紅塵,心懷感恩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一首感恩的心,道盡了人間疾苦,辛酸……是啊!我本是一粒塵埃,有幸被帶到這個世界,來天地間走一回。帶著一顆滾燙的心,感受這滾滾紅塵中的愛恨情仇,風霜雪雨,容我用一顆敏感,細膩的心觸摸這紅塵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 窮畫家放棄事業,隱居深山「修行」20年,出山後卻成億萬富翁!
    窮畫家放棄事業,隱居深山"修行"20年,出山後卻成億萬富翁!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高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能靜下心來幹一件事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說起深山"修行",很多人可能以為只出現在修仙小說裡。在小說中,某屌絲受欺負了,然後跑去深山修行20年,出來後便有了金手指,一統江湖等等。但是,這種事情也只能在文學作品中見到過,要是說現實生活中,肯定是不會出現的。但是,就有一位"絕世高人"辦到了。他叫宋培倫,是出生於貴州省的一名普通市民。
  • 解讀: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中的詩人
    紅塵:紅塵常見名稱,紅塵在古代時的原意是指繁華的都市。出自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西都賦》的詩句。指的就是這個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來源於過去的土路車馬過後揚起的塵土,借喻名利之路。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戀紅塵:原來是要在千年古詩中,常伴黃卷青燈,只聽世外凡事,只聽窗外風聲伴細雨,不進家門。但現在卻是渾酒穿腸,行走人間塵世,留戀這繁華城市,還有那萬紫千紅的街頭。
  • 今生能遇到真正的道教高人,也許是你多世修行的福分
    其實,終究離不緣;今生能遇到真正的道教高人,也許是你修行多世的福分。真正的道教高人,絕大多數淡泊名利,不問紅塵世事,要麼在深山密林中清靜自修,要麼在紅塵世俗中獨善其身。他們洞悉世事無常,深知一切自有上天安排,參透了無明的本質,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無欲無求。
  •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出家修行是因看破紅塵?仰山禪師開示:其中另有真相 | 文 青衫文齋對佛學不甚了了的眾生,往往對出家修行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那些在紅塵世事中萬分不得意的人,才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或因仕途失意、或因家境敗落、或因所愛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削掉一頭情絲,低垂著眉眼,從此青燈黃卷,日日口誦佛經,躲避在昏暗的角落,獨自神傷。
  •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道人有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在棋局或者社會談判博弈時,應適當地給對手以寬容和理解,爭取化幹戈為玉帛,達到互惠互利。
  • 想修行佛法,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嗎?從《金剛經》上見分曉
    作為三藏十二部佛法經典中久負盛名的佛法王冠上的明珠,《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之重要,歷來為中土各大宗門所推崇,被認為是想要進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見到自己本來具有的佛性的人,所必須要重點研修的一部寶典,這一點,從各大宗門的祖師大德之疏、記、釋、論就可以看得出來。
  • 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此處之「無為」,可視為人間的大「有為」。頗為玄妙的是,有與無的相互生成與轉化,恰恰構成了道教以陰陽思想為立教根本的典型特徵。相比有與無的玄學性質,對大眾來說更具備現實意義的,則是道教對出世和入世這兩種看似相悖的人生價值的選擇。正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問題,究竟是做一個隱世逍遙的神仙,才是道教修行的理想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