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又一家合資券商等來核准設立佳音!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
今年以來,外資參股、控股券商動作頻頻。年初,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在上海設立首家證券營業部獲批後,2月再次傳來金圓統一證券進場的消息。此前有分析指出,大和證券未來可能會在財富管理、投行、賣方研究等業務領域重點展業。
大和證券正式入駐北京,手握三塊牌照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表示,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手握三塊牌照。
股東持股方面,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出資額為5.1億元,持股比例為51%;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出資3.3億元,持股比例33%;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6億元,持股比例16%。
據證監會網站消息,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於2019年9月24日被證監會接收。這意味著在2014年退出海際大和證券近六年後,大和證券將再次重返中國內地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大和證券曾是海際大和證券的外資方股東,2014年,大和證券將33.3%的股權轉讓給上海證券,從此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更名為「海際證券」,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此後,大和證券以外資股東身份鮮少露面中國內地市場,直到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比例放開。2018年5月,大和證券CEO曾公開表示,將在中國尋求證券合資公司的合作夥伴。
天眼查數據顯示,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是一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2008年,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註冊資本350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投資及資產管理、組織企業資產重組及併購等。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2月初,中國證監會曾對大和證券(中國)提出18個需反饋問題。財聯社記者梳理發現,證監會對於大和證券(中國)的反饋意見主要都集中在境內外股東資質、高管資質以及章程條款上。
證監會表示,對大和證券的合資經營合同、公司章程草案的其他內容無異議。大和證券設立後,應當將股東會表決通過的公司章程報住所地證監局備案。公司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40號)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完成大和證券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並自本批覆下發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大和證券的工商設立登記工作。
此前摩根大通證券目前拿到的四塊業務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目前同樣拿到四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
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擁有證券承銷與保薦牌照,後者擁有證券資產管理牌照。
瑞銀證券是中國證券市場上首家由外資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證券公司。
一般而言,從申請到正式獲批需要經歷幾個月的過程。在監管層核准後,外資控股券商有6個月時間進行籌備(包括人員招聘、系統籌備等工作),在此後的現場檢查通過後,可正式開業。
這也意味著,大和證券預計將在明年初正式開業。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
顯而易見,在政策不斷鬆綁的大背景之下,國際頂尖投行已齊聚國內市場並設立子公司。
2019年11月29日,根據證監會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答覆的函」,其中提到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並開展六方面工作。
今年3月13日,證監會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此消息發布後,多家外資控股、參券商加快了搶灘中國市場的腳步。
3月27日,摩根史坦利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股權比例從49%增加至51%;同一天,高盛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高盛高華證券的股權從33%增至51%。
2019年,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3家外資控股券商「跑步進場」。
截至當前,外資控股券商已達5家。
除這5家外資控股券商外,我國目前還有11家合資券商,分別為中金公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金圓統一、大和證券、東方花旗證券、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華菁證券、申港證券、中銀證券。4月1日券商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後,上述16家合資券商中有望誕生首家100%外資控股券商。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應當尋求怎樣的創新打法?此前有券商研報表示,或可依託外資國際股東背景,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前海開源楊德龍表示,從4月1日起,外資券商全面進入國內市場,進入的都是一些國際性的大券商,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野村證券等,對國內券商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但同時也形成了鯰魚效應。因此國內通過合併重組大券商,有利於培育出國際性的大券商,當然股東要對在大券商進行資產注入、淨資本投入提升這個業務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而在與外資券商競爭中佔到有利地位。
興業證券分析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證券,與收購原有國內券商相比,外資券商更傾向於新設;並且,在主要業務發展方向上,並沒有放在傳統業務的爭奪上,而更可能瞄準了國內也剛剛起步的財富管理和銷售交易業務。
業內人士評論稱,在「鯰魚效應」下國內機構的經營效率可能提升,且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風險可控的金融創新可能不斷推出,有利於證券行業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