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日資控股券商來了,日本大和證券正式獲批,退出近六年後重返...

2021-01-08 財聯社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又一家合資券商等來核准設立佳音!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

今年以來,外資參股、控股券商動作頻頻。年初,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在上海設立首家證券營業部獲批後,2月再次傳來金圓統一證券進場的消息。此前有分析指出,大和證券未來可能會在財富管理、投行、賣方研究等業務領域重點展業。

大和證券正式入駐北京,手握三塊牌照

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表示,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手握三塊牌照。

股東持股方面,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出資額為5.1億元,持股比例為51%;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出資3.3億元,持股比例33%;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6億元,持股比例16%。

據證監會網站消息,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於2019年9月24日被證監會接收。這意味著在2014年退出海際大和證券近六年後,大和證券將再次重返中國內地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大和證券曾是海際大和證券的外資方股東,2014年,大和證券將33.3%的股權轉讓給上海證券,從此退出中國內地證券市場,海際大和證券更名為「海際證券」,成為上海證券的全資子公司。

此後,大和證券以外資股東身份鮮少露面中國內地市場,直到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比例放開。2018年5月,大和證券CEO曾公開表示,將在中國尋求證券合資公司的合作夥伴。

天眼查數據顯示,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是一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2008年,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註冊資本350億元,經營範圍包括投資及資產管理、組織企業資產重組及併購等。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2月初,中國證監會曾對大和證券(中國)提出18個需反饋問題。財聯社記者梳理發現,證監會對於大和證券(中國)的反饋意見主要都集中在境內外股東資質、高管資質以及章程條款上。

證監會表示,對大和證券的合資經營合同、公司章程草案的其他內容無異議。大和證券設立後,應當將股東會表決通過的公司章程報住所地證監局備案。公司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40號)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完成大和證券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級管理人員;並自本批覆下發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大和證券的工商設立登記工作。

此前摩根大通證券目前拿到的四塊業務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投資諮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目前同樣拿到四塊牌照,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自營及證券資產管理。

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擁有證券承銷與保薦牌照,後者擁有證券資產管理牌照。

瑞銀證券是中國證券市場上首家由外資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證券公司。

一般而言,從申請到正式獲批需要經歷幾個月的過程。在監管層核准後,外資控股券商有6個月時間進行籌備(包括人員招聘、系統籌備等工作),在此後的現場檢查通過後,可正式開業。

這也意味著,大和證券預計將在明年初正式開業。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

顯而易見,在政策不斷鬆綁的大背景之下,國際頂尖投行已齊聚國內市場並設立子公司。

2019年11月29日,根據證監會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答覆的函」,其中提到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並開展六方面工作。

今年3月13日,證監會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此消息發布後,多家外資控股、參券商加快了搶灘中國市場的腳步。

3月27日,摩根史坦利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股權比例從49%增加至51%;同一天,高盛宣布,中國證監會已批准將其在合資企業高盛高華證券的股權從33%增至51%。

2019年,瑞銀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3家外資控股券商「跑步進場」。

截至當前,外資控股券商已達5家。

除這5家外資控股券商外,我國目前還有11家合資券商,分別為中金公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金圓統一、大和證券、東方花旗證券、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華菁證券、申港證券、中銀證券。4月1日券商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後,上述16家合資券商中有望誕生首家100%外資控股券商。

合資券商逐鹿中國市場,應當尋求怎樣的創新打法?此前有券商研報表示,或可依託外資國際股東背景,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前海開源楊德龍表示,從4月1日起,外資券商全面進入國內市場,進入的都是一些國際性的大券商,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野村證券等,對國內券商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但同時也形成了鯰魚效應。因此國內通過合併重組大券商,有利於培育出國際性的大券商,當然股東要對在大券商進行資產注入、淨資本投入提升這個業務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而在與外資券商競爭中佔到有利地位。

興業證券分析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證券,與收購原有國內券商相比,外資券商更傾向於新設;並且,在主要業務發展方向上,並沒有放在傳統業務的爭奪上,而更可能瞄準了國內也剛剛起步的財富管理和銷售交易業務。

業內人士評論稱,在「鯰魚效應」下國內機構的經營效率可能提升,且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風險可控的金融創新可能不斷推出,有利於證券行業的長期發展。

相關焦點

  • 第七家外資控股券商來了 大和證券時隔6年重返中國內地...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胡雨 又一家外資控股券商來了。8月28日晚間,證監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大和證券」),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下稱「大和證券集團」)持股51%,兩家內資股東合計持股49%。
  • 日本大和證券時隔5年重返中國市場,攜手北京國資新設合資控股券商
    記者 | 滿樂1又一家國際投行加入到在華設立合資控股券商的行列中來。近日,藉助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風勢,日本第二大證券經紀商大和證券將重返中國市場。據證監會官網信息顯示,9月24日,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等提交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材料已被證監會接收。自2018年,國內監管層放開合資券商51%的持股限制,並提出「允許合資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的資本市場擴大開放舉措之後,外資機構申請控股合資券商的熱情日漸高漲。
  • 日本大和證券時隔六年重返中國 將啟動合資證券承銷業務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9日電 據路透中文網29日消息,日本大和證券集團總裁兼CEO中田誠司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中國啟動合資證券承銷業務,以抓住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外資準入擴大之機。據悉,大和證券計劃在明年2月春節後與兩家中國合作夥伴開設承銷業務,這意味著日本第二大券商和投行將在時隔六年後重返中國市場。中田誠司12月22日通過Zoom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中國具有無限風險,但其經濟也具有無限的增長潛力」。
  • 北京首家日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開業在即
    12月23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市金融監管局獲悉,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已於12月15日召開創立大會,12月18日拿到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這將是「兩區」政策發布後首家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北京。
  • 大和證券(中國)年底前北京開業,背靠日本排名第二券商,攪動國內...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北京即將迎來第四家外資控股券商,這也是北京首家日資控股券商年內開業。12月24日,北京市金融監管局信息顯示,大和證券(中國)於12月15日召開創立大會,12月18日取得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值得一提的是,大和證券(中國)的控股股東大和證券集團已是第三次進入中國,此前分別以代表處、合資券商小股東的形式在國內開展業務。
  • 外資券商跑步入場!服貿會上大和證券落地北京,第九家星展證券緊隨...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導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大和證券9月9日正式落地北京,其是首家通過新設方式獲得外資控股權的合資券商,擁有保薦承銷牌照。天眼查APP顯示,大和證券註冊資金10億元。
  • 日本大和證券要在中國新設控股公司 剛援助2.5萬隻口罩
    來源:證監會根據證監會最新公示,目前仍有19家合資券商排隊等待設立審批,其中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等已於2019年5月17日拿到監管反饋意見;星展證券(中國)在1月3日剛獲得證監會受理。捐贈口罩助力抗擊疫情2019年9月24日,大和證券集團擬發起設立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審批材料獲證監會接收,2019年12月4日設立申請即獲證監會受理,2020年2月5日收到反饋意見。
  • 高盛、摩根真的來了 能給中國券商帶來什麼?
    在證監會核准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變更控股股東的申請一個月後,基金君發現,日前,兩家公司已經悄然完成工商變更,高盛集團和摩根史坦利分別取代高盛(亞洲)和摩根史坦利亞洲成為高盛高華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控股股東。由此,外資控股券商正式再增兩席。
  • 券業「狼來了」再提速:大摩完成工商登記 正式控股摩根華鑫
    來源:中國證券報外資謀求控股內地合資券商有新進展。日前華鑫股份披露公告稱,摩根史坦利已完成變更控股股東事項的工商登記,正式擁有了摩根華鑫51%控制權。自3月證監會宣布將全面放開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後,無論是合資券商變外資控股,還是海內外機構聯手設立合資券商均明顯提速。
  • 百聯集團控股獲批 上海證券正式易主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百聯集團控股獲批,上海證券正式易主!文 許盈 上海證券正式易主!12月12日晚間,證監會正式公告核准百聯集團成為上海證券控股股東,對於公司註冊資本也將由26.1億元變更為53.27億元。歷時一年半,就在這個雙十二,百聯集團增資控股上海證券終於塵埃落定。隨著股東變換、新高管到任,上海證券正迎來新生!
  • 外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中國)公司即將開業,已拿到營業執照
    券中社訊,12月24日北京市金融融監管局表示,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在15日召開創立大會,18日拿到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兩區」政策發布後首家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北京。大和證券是繼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後北京第四家外資控股合資券商,由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出資比例、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三家股東出資比例分別為51%、33%、16%。市金融監管局表示,從2018年起派專人對接大和證券,幫助大和證券協調落地北京的各類事項,持續為大和證券落地北京保駕護航。
  • 證監會18連叩問大和證券 距離獲批還有多遠?
    證監會18連叩問大和證券,外資股東資質、註冊資本、高管任職資格…距離獲批還有多遠? 農曆年後,資本市場重啟運轉,合資券商的設立進度也終於有了新動作。2月5日,證監會就大和證券(中國)的設立申請給出了反饋意見,從境內外股東資質、擬任高管資質、合同及章程草案、專業法律意見等多個方面,對其提出了18個問題。
  • ...天風資管將承接天風證券全部資管業務,與研究所聯動或成差異...
    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歷時兩年時間申請籌備,天風資管近日正式在上海開業。 天風資管成為券業第18家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籌劃至開業歷時兩年近日,天風資管已正式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獲中國證監會批准開業。資料顯示,天風資管於今年3月27日獲得中國證監會批覆設立,8月24日在上海註冊成立。 天風資管註冊資本為5億元,為天風證券100%出資。
  • 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早在今年3月27日,證監會核准高盛高華變更控股股東的批覆,高盛集團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4月22日,高盛高華證券工商信息發生變更,高盛集團持股比例增至51%,北京高華證券持股比例變為49%;公司註冊資本由8億元變更為10.94億元。隨後在8月出現人事變動,高盛直接投資部董事總經理範翔接替方風雷出任公司董事長,公司總經理由有一定監管層背景的索莉暉擔任。
  •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來了
    半年多來,外資布局中國證券業的舉動應接不暇,隨著高盛集團完成100%持股的協議籤署,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歸屬已漸明朗。高盛相關負責人8日向記者表示,高盛集團和高華證券在過去17年的合作是成功的,接下來完成100%持股後,將與高盛全球優勢業務相融合,除了主打的投行業務外,投資、資管業務以及個人財富板塊都是未來中國市場發展的重點方向。
  • 券商資管大集合整改提速:10家券商完成22隻公募化改造,更多存量...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見習記者 喻莎 上海報導隨著資管新規的不斷完善,剛兌和保本產品逐漸退出市場,投資者風險配置比例的加大,公募基金的權益產品將迎來新的增量機會,同時「一參一控」限制放寬,也為券商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提供了便利。
  • 資管業務規範整改計劃來了,11家券商已經出手,更多在路上
    資管新規延期引發新需求11家券商發布資管業務規範整改計劃8月17日晚間,廣發證券發布公告稱,第十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相關子公司按照資管新規產品整改工作計劃的議案》。7月31日晚間,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證監會也同日表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範性文件、《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操作指引》過渡期同步延長至2021年底。一石激起千層浪。
  • 券商資管大集合改造正在加速落地 銀行理財子公司低費率加入
    資管行業迎多方入局業內競爭再升級資管行業迎多方競爭者入局。近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獲批開業,另有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發行公募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券商資管大集合改造正在加速落地,中金公司、廣發證券等多家券商均推出了公募化改造產品。
  • 「狼來了」國內券商該怎麼辦?
    三天兩家外資券商獲批設立,海外勁敵紛紛拍馬殺到,會給本土券商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本土券商該如何轉型,應對競爭?行業格局究竟會如何變化?日前在全景·卓識聯合平安大講堂舉辦的一場活動上,我們與廣發證券非銀行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該來的,終究會來。
  • 時隔四年,第17家券商資管開業!推進大集合改造,積極申請公募牌照...
    原創 許孝如 券商中國時隔四年,券商資管終於迎來了新的子公司「落地」!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安信資管於近日正式拿到獲準開業的批文,成為了資管新規後首家開業的券商資管子公司,也是第17家設立的券商資管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