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外資謀求控股內地合資券商有新進展。日前華鑫股份披露公告稱,摩根史坦利已完成變更控股股東事項的工商登記,正式擁有了摩根華鑫51%控制權。
自3月證監會宣布將全面放開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後,無論是合資券商變外資控股,還是海內外機構聯手設立合資券商均明顯提速。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券商入場或將加劇國內競爭格局,從而促使內資券商加快「補短板」,而內資券商打造航母級券商已迫在眉睫。
不到1年實現控股
5月7日晚間,華鑫股份披露摩根華鑫股權轉讓進展。公司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收到摩根史坦利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支付的股權轉讓款3.76億元,摩根華鑫變更控股股東事項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至此摩根史坦利正式取得了這家內地券商控股權,持股比例升至51%。
圖片來源:華鑫股份公告
從2019年6月審議通過相關議案到正式拿下控股權,摩根史坦利僅僅花費不到一年時間。
2019年6月28日,華鑫股份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公司關於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擬公開掛牌轉讓所持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股權的議案》。上述股權轉讓掛牌期滿後,華鑫證券只徵集到摩根史坦利為具備資格的意向受讓方。
2019年8月1日,華鑫證券與摩根史坦利籤署了《上海市產權交易合同》,摩根史坦利擬受讓華鑫證券與摩根亞洲分別持有的摩根華鑫2%及49%的股權。2020年3月27日,中國證監會對摩根華鑫作出《關於核准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變更控股股東的批覆》。
摩根華鑫由摩根亞洲與華鑫證券於2011年在上海聯合成立,期初雙方持股比例分別為49%和51%,摩根亞洲為摩根史坦利間接全資控股的金融機構。
外資控股持續加速
自今年3月監管層定調從4月1日起放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後,國內證券業加速對外開放格局日漸清晰。不僅是摩根華鑫,一些其他合資券商的外資股東也在積極謀求控股權。
3月27日,證監會公告稱核准高盛集團成為高盛高華證券控股股東,對高盛集團受讓高盛高華2.64億元股權並認購新增2.94億元股權均無異議。至此,高盛集團在高盛高華持股比例從33%升至51%,如願實現控股。
圖片來源:證監會官網
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白瑞德說:「增加高盛高華18%持股量是我們承諾在未來5年為在華業務注入大量新資金的一部分。我們計劃著重於發展和加強現有的中國業務,擴大我們的潛在市場以及投資人才和技術。這一計劃與中國正在進行的資本市場改革進程相吻合。」
而根據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的描述,獲得多數股權後,公司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未來高盛集團還將尋求實現100%的所有權。
就在高盛高華控股權變更獲批後不久,另一家合資券商瑞信方正變更控股股東也獲得證監會核准。至此,瑞士信貸銀行成為瑞信方正控股股東,瑞信集團成為瑞信方正證券實際控制人。
圖片來源:證監會官網
瑞信方正是由方正證券與瑞士信貸銀行於2008年共同出資設立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起初方正證券出資比例為66.7%,瑞士信貸銀行出資比例為33.3%,這家券商也是2007年12月28日證監會修訂《外商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後,首家獲批設立的證券公司。
新設外資券商摩拳擦掌
證監會3月13日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
除前述通過增資謀取控制權外,越來越多外資希望借著中國政策「東風」直接新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其中不乏外資控股。
3月20日,星展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設立申請獲得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聚焦問題包括境外股東星展銀行的收入及利潤狀況、境內股東入股的資金來源以及合資券商高級管理人員提名機制的相關考慮等。
另一家更為人所熟知的日本大和證券計劃與北京國資平臺設立合資券商,其中大和證券控股51%。在今年2月,這家名為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資券商設立申請也獲得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監管層共提出18個問題,聚焦境內外股東資質、擬任高管資質等。
在西部證券看來,外資券商在財富管理、併購重組、衍生品等業務領域優勢突顯,國內競爭格局加劇或促使內資券商加快「補短板」「擴規模」,以通過較強的綜合實力引入更多的海外長線投資資金。
對內資券商而言,「引進來」同時也要「走出去」,打造航母級券商已迫在眉睫。近5年國內上市券商數量擴大近1.5倍,但行業格局相對分散,同質化業務模式嚴重,內耗式競爭在所難免。
考慮到中小券商因經營與風控能力偏弱,疊加部分股東或不滿足券商股權新規等要求,意味著在「穩健發展+扶優限劣」的基調下,加大行業整合、提升行業集中度及打造航母級券商龍頭將是大勢所趨。併購方式方面,或以地區整合、股權收縮及尾部公司股權劃轉等形式展開,通過整合做強做大,將是證券行業發展的趨勢。
編輯:亞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