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4月1日)起,國內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正式取消,這意味著眾多外資將大舉入華,分食中國資管市場這一塊規模數萬億美元的蛋糕。
外資們將會選擇哪些戰術進軍中國市場?本土企業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未來行業格局將會發生大扭轉嗎?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外資和本土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尋求現有合資公司的獨資地位
從目前的動向來看,對於已經在國內有合資金融機構布局的外資來說,首選仍然是尋求將現有合資公司的股權提高到控股,乃至100%獨資的地位。
例如,3月30日,證監會剛剛批准了高盛對高盛高華證券的控股權,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 (Todd Leland) 在談到獲準時明確表示,高盛將繼續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而早在今年1月,市場就有消息傳出,摩根大通正在討論收購上海國際信託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股權,尋求對上投摩根基金的100%控股。在此前的2019年8月,摩根大通成功競拍下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權,交易後,摩根大通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權,已經實現絕對控股。
謀求全資控股上投摩根基金,是摩根大通控股券商開業、尋求獲得中國期貨公司100%控股權後的第三個布局。2019年12月,證監接收了摩根大通期貨變更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的申請,以尋求獲得其在摩根大通期貨的100%所有權;同月,摩根大通持股51% 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也已經正式對外開展業務,且摩根大通曾向外宣布,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至100%。
和高盛、「小摩」走類似路線的還有「大摩」。
有消息人士透露,摩根史坦利方面也正在謀求進一步控股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此前的2019年6月,摩根史坦利國際控股公司已經拿下了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44%的股份,獲得相對控股權。
此外,在券商方面,3月30日,證監會剛剛批准了摩根史坦利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控股地位,持股比例從49%升至51%。
另起爐灶新設機構
有外資尋求合資公司控股,也有外資選擇另起爐灶,新申設立獨資的公募基金公司。
2019年12月,業內有消息傳出,已獲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資格的機構,可以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公募基金,即外資私募的「私轉公」申請流程已經開啟。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20日,已經有 26 家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協會登記,備案產品78隻,資產管理規模達到78.80 億元。
而據業內消息透露,上述外資資管機構中,富達、貝萊德、路博邁等多家已經將申請公募基金牌照提上日程。
富達國際是全球最大的主動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公司成立於1969年,2017年1月成為首家在中基協登記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富達國際從未掩蓋自己對中國公募牌照的追求,早在2019年4月,富達國際全球CEO黎誠恩就曾在採訪中稱,富達未來2-3年內的重要發展目標就是公募牌照;2019年11月,富達國際還任命了何慧芬(Daisy Ho)為中國區董事長。據悉,這是富達國際首次設立中國區董事長職位,何慧芬將全面領導和管理富達國際在中國的市場銷售、日常運營、投資及其他重要職能,帶領公司實現從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公募基金公司的戰略轉型,當公募基金牌照申請獲批後,何慧芬將出任該公募基金公司的總經理一職。
同樣大力布局中國市場的還有貝萊德。華夏基金原總經理湯曉東在2019年4月出任貝萊德中國區主管,也曾被業內認為是貝萊德衝擊公募牌照的重大舉措。
雖然早在2004年貝萊德就通過參股中銀基金進軍中國市場,但僅有16.5%的股份;2018年末,市場上一度傳出貝萊德計劃賣掉所持中銀基金股權,並洽購中金基金多數股權的消息,不過截至目前,二者仍未公開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似乎直接控股公募基金這條路並不好走。
此外,路博邁中國總經理劉頌也曾在採訪中表示出申請公募牌照的意願。據劉頌表示,路博邁的私募基金已經完全用公募基金的標準來運行,例如在內控、合規、信用分析過程、打分流程等投資流程都是按照公募的標準進行,基金經理也全部是公募基金出身,未來一旦監管細則出臺,WFOE就可以很快的向公募基金過渡。
基金公司相較而言受衝擊更大
此次完全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主要是針對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而在2020年1月1日,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也已經取消。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較於券商、保險和期貨,本土基金公司受到的衝擊將會更大。
例如,民生證券金融團隊對證券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取消較為樂觀,他們認為目前外資參控股券商數量較少、業務範圍較為單一、資本實力較為薄弱,盈利能力遠不及內資券商,短期對內資券商的整體衝擊有限;中長期來看,將有助於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入市、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模式,與內資券商形成差異化市場化良性競爭,提升內資券商競爭能力。
「人身險公司主要依靠代理人拓展業務,外資很難迅速擴張市場;期貨公司的外資佔比和話語權一直相對穩定,未來變化應該也不會太大;證券行業的市場格局分化明顯,傳統老牌券商市場已經分割了大比例市場,可能最大的挑戰在於外資的優勢在於財富管理,而國內券商近幾年才從傳統經紀向財富管理轉型;但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近兩年可謂是腹背受敵,既有理財子公司,又有外資侵入,這意味著市場已經對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公募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
此外,對於合資基金公司來說,外方股東是保持現狀,還是想要提高持股比例和話語權,或者是新設獨資公募,這些不確定都會對未來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據wind數據統計,在國內目前的134家公募基金當中,一共有44家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15家的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此外,業內還不乏同時持股公募和設立獨資私募的外資。
例如,瑞銀資產就在持有49%的國投瑞銀基金的股份同時,還在2017年7月就登記了獨資私募——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順資管在持有景順長城49%的股份的同時,在2017年11月也登記了獨資私募——景順縱橫(上海)有限公司。類似的情況還有德國安聯集團和國聯安基金、施洛德投資和交銀施洛德基金等。
(藍鯨財經 裴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