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來了!券商、基金外資股比限制明起取消,誰會飲下「頭啖湯」?

2020-12-19 藍鯨財經

從明天(4月1日)起,國內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正式取消,這意味著眾多外資將大舉入華,分食中國資管市場這一塊規模數萬億美元的蛋糕。

外資們將會選擇哪些戰術進軍中國市場?本土企業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未來行業格局將會發生大扭轉嗎?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外資和本土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尋求現有合資公司的獨資地位

從目前的動向來看,對於已經在國內有合資金融機構布局的外資來說,首選仍然是尋求將現有合資公司的股權提高到控股,乃至100%獨資的地位。

例如,3月30日,證監會剛剛批准了高盛對高盛高華證券的控股權,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 (Todd Leland) 在談到獲準時明確表示,高盛將繼續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而早在今年1月,市場就有消息傳出,摩根大通正在討論收購上海國際信託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股權,尋求對上投摩根基金的100%控股。在此前的2019年8月,摩根大通成功競拍下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權,交易後,摩根大通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權,已經實現絕對控股。

謀求全資控股上投摩根基金,是摩根大通控股券商開業、尋求獲得中國期貨公司100%控股權後的第三個布局。2019年12月,證監接收了摩根大通期貨變更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的申請,以尋求獲得其在摩根大通期貨的100%所有權;同月,摩根大通持股51% 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也已經正式對外開展業務,且摩根大通曾向外宣布,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至100%。

和高盛、「小摩」走類似路線的還有「大摩」。

有消息人士透露,摩根史坦利方面也正在謀求進一步控股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此前的2019年6月,摩根史坦利國際控股公司已經拿下了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44%的股份,獲得相對控股權。

此外,在券商方面,3月30日,證監會剛剛批准了摩根史坦利對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控股地位,持股比例從49%升至51%。

另起爐灶新設機構

有外資尋求合資公司控股,也有外資選擇另起爐灶,新申設立獨資的公募基金公司。

2019年12月,業內有消息傳出,已獲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資格的機構,可以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公募基金,即外資私募的「私轉公」申請流程已經開啟。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3月20日,已經有 26 家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協會登記,備案產品78隻,資產管理規模達到78.80 億元。

而據業內消息透露,上述外資資管機構中,富達、貝萊德、路博邁等多家已經將申請公募基金牌照提上日程。

富達國際是全球最大的主動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公司成立於1969年,2017年1月成為首家在中基協登記的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

富達國際從未掩蓋自己對中國公募牌照的追求,早在2019年4月,富達國際全球CEO黎誠恩就曾在採訪中稱,富達未來2-3年內的重要發展目標就是公募牌照;2019年11月,富達國際還任命了何慧芬(Daisy Ho)為中國區董事長。據悉,這是富達國際首次設立中國區董事長職位,何慧芬將全面領導和管理富達國際在中國的市場銷售、日常運營、投資及其他重要職能,帶領公司實現從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公募基金公司的戰略轉型,當公募基金牌照申請獲批後,何慧芬將出任該公募基金公司的總經理一職。

同樣大力布局中國市場的還有貝萊德。華夏基金原總經理湯曉東在2019年4月出任貝萊德中國區主管,也曾被業內認為是貝萊德衝擊公募牌照的重大舉措。

雖然早在2004年貝萊德就通過參股中銀基金進軍中國市場,但僅有16.5%的股份;2018年末,市場上一度傳出貝萊德計劃賣掉所持中銀基金股權,並洽購中金基金多數股權的消息,不過截至目前,二者仍未公開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似乎直接控股公募基金這條路並不好走。

此外,路博邁中國總經理劉頌也曾在採訪中表示出申請公募牌照的意願。據劉頌表示,路博邁的私募基金已經完全用公募基金的標準來運行,例如在內控、合規、信用分析過程、打分流程等投資流程都是按照公募的標準進行,基金經理也全部是公募基金出身,未來一旦監管細則出臺,WFOE就可以很快的向公募基金過渡。

基金公司相較而言受衝擊更大

此次完全放開外資股比限制主要是針對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而在2020年1月1日,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也已經取消。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較於券商、保險和期貨,本土基金公司受到的衝擊將會更大。

例如,民生證券金融團隊對證券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取消較為樂觀,他們認為目前外資參控股券商數量較少、業務範圍較為單一、資本實力較為薄弱,盈利能力遠不及內資券商,短期對內資券商的整體衝擊有限;中長期來看,將有助於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入市、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模式,與內資券商形成差異化市場化良性競爭,提升內資券商競爭能力。

「人身險公司主要依靠代理人拓展業務,外資很難迅速擴張市場;期貨公司的外資佔比和話語權一直相對穩定,未來變化應該也不會太大;證券行業的市場格局分化明顯,傳統老牌券商市場已經分割了大比例市場,可能最大的挑戰在於外資的優勢在於財富管理,而國內券商近幾年才從傳統經紀向財富管理轉型;但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近兩年可謂是腹背受敵,既有理財子公司,又有外資侵入,這意味著市場已經對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公募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

此外,對於合資基金公司來說,外方股東是保持現狀,還是想要提高持股比例和話語權,或者是新設獨資公募,這些不確定都會對未來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據wind數據統計,在國內目前的134家公募基金當中,一共有44家中外合資的基金公司,15家的外資持股比例達到49%,此外,業內還不乏同時持股公募和設立獨資私募的外資。

例如,瑞銀資產就在持有49%的國投瑞銀基金的股份同時,還在2017年7月就登記了獨資私募——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順資管在持有景順長城49%的股份的同時,在2017年11月也登記了獨資私募——景順縱橫(上海)有限公司。類似的情況還有德國安聯集團和國聯安基金、施洛德投資和交銀施洛德基金等。

(藍鯨財經 裴利瑞)

相關焦點

  •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來了
    來源:貿易金融來源:金融時報綜合自中國證券報券商中國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來了!記者12月8日從高盛獲悉,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高盛集團已經率先完成了對高盛高華證券100%持股的協議籤署,接下來尚有一些監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高華證券大概率將成為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截至三季度末,高盛集團總資產為1.1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7萬億。外資券商股比限制放開速度加快背景下,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
  • 高盛、摩根真的來了 能給中國券商帶來什麼?
    來源:中國基金報三大股指齊漲 A股輪動機會明顯。來新浪理財大學,聽《如是財富內參 市場熱點精解》,管清友金牌團隊帶你發掘市場機會。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元也隨著我國證券業對外開放逐步提速,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外資進入,外資控股券商正在以「加速跑」的姿態「出爐」。
  • 「狼來了」國內券商該怎麼辦?
    三天兩家外資券商獲批設立,海外勁敵紛紛拍馬殺到,會給本土券商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本土券商該如何轉型,應對競爭?行業格局究竟會如何變化?日前在全景·卓識聯合平安大講堂舉辦的一場活動上,我們與廣發證券非銀行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進行了一次深度交流。該來的,終究會來。
  • 券商板塊萬億級風口來了 投資指數基金該...
    券商板塊萬億級風口來了 投資指數基金該怎麼選?】2月21日,券商板塊午後直線拉升,板塊漲超2%。10000億級的再融資市場鬆綁,號稱「牛市旗手」的券商,無疑是最受益的行業之一。本周5個交易日,券商板塊更是重現牛市場景,頻頻上演漲停潮。這幾天證券行業漲幅不錯。很多基金公司也在發力證券行業指數基金品種。
  • 外資券商跑步入場!服貿會上大和證券落地北京,第九家星展證券緊隨...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導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大和證券9月9日正式落地北京,其是首家通過新設方式獲得外資控股權的合資券商,擁有保薦承銷牌照。天眼查APP顯示,大和證券註冊資金10億元。
  • 第七家外資控股券商來了 大和證券時隔6年重返中國內地...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胡雨 又一家外資控股券商來了。8月28日晚間,證監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大和證券」),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下稱「大和證券集團」)持股51%,兩家內資股東合計持股49%。
  • 券商陣營變陣 「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
    原標題:券商陣營變陣,「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 摘要 【券商陣營變陣 「三中一華」地位加強 外資全面布局券商股】在資管業務和最為傳統的經紀業務方面
  • 上善若水侯安揚:券商股處上行周期網際網路券商正「製造」頭部價值
    記者 | 王飛網際網路券商如東方財富的優勢比較明顯,業績增速比較快,所以它的估值會明顯比傳統券商要高。「市場上很多人都擔心外資券商『入侵』這件事,但以我對券商、保險和銀行組成的金融行業的理解是,其本質都是金融服務業,這(服務)方面外資在中國是沒有優勢的。」上善若水資產董事長侯安揚在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 銀行拿券商牌照,這是「狼」來了?
    觀點一:加速證券業兼併重組,利好頭部券商「銀行狼」來了,其遍布各地的營業網點、客戶資源都非券商所能抗衡,必然利空券商嗎?有頭部券商高管表示,在人才資源、薪酬激勵、專業能力等方面,銀行系短時間無法和國內頭部券商相比。
  • 銀行動刀券商4000億蛋糕?監管層或意在...
    興業研究表示,銀行控股券商更應落腳於對目前銀行企業和高淨值客戶的增量需求挖掘,而非對目前不足4000億元證券行業收入的再度「分羹」。 端午節前夕,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發布:本次修訂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在金融領域,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 又一家日資控股券商來了,日本大和證券正式獲批,退出近六年後重返...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又一家合資券商等來核准設立佳音!8月2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公告,核准設立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和證券)。大和證券註冊地為北京市,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今年以來,外資參股、控股券商動作頻頻。
  • 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呼之欲出!摩根資管要100%控股上投摩根
    4月1日起,我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引來海外資管巨頭紛紛踩點「叩門」。4月2日,摩根大通旗下資管公司摩根資產管理(簡稱「摩根資管」)宣布與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旗下控股公司,簡稱「上海信託」)初步達成商業共識,將擬收購取得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上投摩根」)股權至100%。
  • 適當放寬基金牌照限制是應時之舉
    中國證監會日前修訂公募基金基礎性規章制度。新規放寬了公募牌照「一參一控」限制,即在部分限制條件下,允許同一主體同時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和一家公募持牌機構,強化「扶優限劣」,完善基金公司市場化退出渠道。這意味著,被限制多年的公募基金牌照有望進一步放寬,過去單純依靠牌照獲取紅利的發展模式將淡化,憑藉自身經營和管理能力做優做強的集團化發展思路得到更多鼓勵。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以公募基金行業為代表的資產管理行業已初具規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6.90萬億元。
  • 外資瘋狂拋售白酒超億股,白酒基金還能重倉持有嗎?
    1 零三七一問: 外資狂拋茅臺、五糧液超億股,白酒基金的未來你是如何看待的,還適合長期重倉持有嗎? 5 總沒這條路問: 天天看許多大V說白馬股好,請問目前哪些基金是持倉白馬股的麼?如何去挑選?
  • 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註冊資本3億
    首家外資全資公募基金來了!據證監會官網顯示,8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批覆顯示,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萊德基金」),公司註冊地為上海市。
  • 基金抱團 個股高度分化 新興公司頻出…賣方分析...
    科創板推出、註冊制推進、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等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開放舉措下,證券研究的標的、研究方式、研究理論,乃至對研究價值的定位等,都在因時而變。重新定位中國資產乃至自身價值的錨點,成為過去一年證券研究行業的關鍵詞。   2020年是資產價格大規模失焦的一年。
  • 興業證券楊華輝:頭部化效應加劇,外資券商加速進入,如何打造一流...
    2016年以來,排名前10的頭部券商格局基本穩定,盈利能力常年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總資產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計行業佔比為48.5%,接近半數;淨資產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計行業佔比為43.5%,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計行業佔比為42.3%,均超過四成,淨利潤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計行業佔比為49.9%,基本佔據半壁江山。
  • 外資100%控股的新基金公司來了!貝萊德基金拔得頭籌
    近日,證監會正式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這也意味著首家外資發起設立並100%控股的公募基金正式誕生了。除了新設立基金公司,其實自從放開持股比例以來,部分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東也想尋求基金公司更多的持股比例。
  • QFII、RQFII「限額令」取消,有望引更多外資活水入市
    如今《規定》落地,這是在我國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後,相關政策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地。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落實取消QFII和RQFII境內證券投資額度管理要求,對合格投資者跨境資金匯出入和兌換實行登記管理,有利於引導更多外資流入中國資本市場,包括股市和債市。
  • 外資巨頭加速布局,上海成國際資本避風港
    目前,國際巨頭搭乘中國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的列車,正積極尋求在券商、資管、保險等領域的絕對控股。例如,瑞銀、野村、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史坦利、瑞信已實現了對在華合資券商的絕對控股,且總部多數位於上海。今年4月1日,資管巨頭貝萊德與路博邁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主體同樣位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