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殺死婚姻?——婚姻變遷史

2021-01-14 看歷史

文/戴佳

18世紀倫敦艦隊街上的秘密婚禮儀式

傳統婚姻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大多數有記載的人類歷史上,婚姻是為了最大化穩定財產的安排。《婚姻的歷史》一書的作者伊莉莎白·阿博特說,在遠古時期,結婚是為了聯結不同的部落,鞏固有利於雙方經濟的關係。

即使是蜜月——經常被叫做「婚禮旅行」,也是一種公共事務,雙方父母,兄弟姐妹,還有些近親一起旅行,從而加強雙方之間新建立的家族關係。

中世紀時期,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不僅是公認的社會習俗,還被記載在習慣法上。在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中,已婚婦女必須要放棄個人財富以及財產所有權並全都移交給丈夫。

最終,這一體系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覆蓋」體系,結婚的夫婦就此成為了一個單一的個體,丈夫掌握了所有的權力。美國人是讓妻子冠以夫姓,這一方式最初來源於英國,是為了加強父系的繼承權,這意味著女性是附屬於丈夫的,所以,當女性宣讀了結婚誓詞,她就喪失了個人權利。

在猶太人的信仰中,「契約」就是傳統的婚前合同,寫明了丈夫的權利以及責任。這種契約始於1690年法國的尼斯。在這樣的法律規定下,孩子就被視為一種資產,部分是因為家長期望他們將來在家族企業工作。

阿博特描述了一個典型例子:在15世紀的英國有一場安排好的婚姻,準新娘的父親有好幾個女兒,他直到婚禮的早晨才選出了要結婚的那個女兒。由於丈夫擁有一切合法權力,所以當一場婚姻以失效,離婚,分居結尾時,女性幾乎都得不到孩子的監護權。

社會對於個人獨立性的制約也加強了婚姻是經濟必需品的這一理念。在中世紀英國的主導體系下,即使你已經學徒期滿,要是你沒有結婚,你就不能成為該行業的大師。,

婚姻是成人標誌的必要部分,是社會的核心。已婚者總是會被給予更多的權利,他們會被認為更具責任感。

婚姻不平等,法律來保證

雖然女性社會地位低,但人們還是希望她們能把自己的財產以嫁妝的形式——金錢、土地、實物財產等帶入婚姻。但女性最具價值的財產就是她們的貞潔。在進行節育措施與親子鑑定之前,新娘的貞潔是保證男方血統純正的必要方式。

女性與她們所生的孩子有血緣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父親只能通過成為新娘唯一的男性交配者來保證與孩子的直系血緣關係。女性的不忠是個禁忌,因為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遺傳基因,造成基因不純正。

人們崇尚女性的貞操,但卻接受男性的不忠,足夠富有的男性可以娶很多妻子,包養情婦,甚至是男性「伴侶」。《婚姻,一部歷史:愛情是怎樣徵服婚姻的》作者史蒂芬妮·孔茨說,基督教的傳播有利於廢除一夫多妻制,但幾乎沒有社會制約效力。

在中世紀後期,教會對於一夫一妻制持堅定的立場,但合法的婚姻還是很容易獲得。然而,因為越來越多的男女都試圖私奔或不徵求教會同意就結婚,教會就設置了更高的結婚門檻。

為了抑制「秘密」結婚或者不經父母同意就結婚的事件增加,政府官員開始從教會手中奪取制定婚姻合法程序的權力。貴族階層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政府同意家人可以決定子女的結婚人選,以確保他們的財富不會被錯誤支配。

法國在1557年制定了第一個婚姻法令,要求雙方在到達法定結婚年齡前取得父母的同意,要是不這樣做的人可能會被依法剝奪繼承權。

英國在1753年通過《婚姻法》,提高了結婚標準。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些必需的婚姻程序,包括公共「禁忌」,結婚通告,年齡證明,還有家庭成員的明確同意。

18世紀時,全球化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大部分富足的父母無法控制的速度改變著世界。隨著僱傭勞動的發展,年輕人開始擺脫父母,獨立地做決定。啟蒙運動極大地喚醒了個人自由意識,當然,還有法國和美國在18世紀宣揚人類有權利『追求幸福』的運動。

隨著這種支持個人選擇的哲學的傳播,許多年輕人想要在選擇未來伴侶的問題上有更多的發言權。阿博特說:「要求取得結婚雙方一致同意的想法被認為是激進的。」其實,還有更激進的想法:婚姻是情感問題,而不是財務或理性問題。

愛情是婚姻的絆腳石

雖然「愛情」的概念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記載,但這從來不是婚姻的理由。事實上,數千年來,愛情都被看作是婚姻的阻礙,它會不可避免地引發婚姻問題。

「大多數社會都有過浪漫的愛情——混合著激情,迷戀和將對方浪漫化,」孔茨說,「但是這些東西一旦涉及到婚姻就會變得不合適。法國南部的貴族相信真正的浪漫愛情只有在曖昧關係中才可能出現,因為婚姻就是關乎政治,經濟和買賣的事情。捨棄婚姻才有真正的愛情。」

19世紀,愛情與金錢之間的摩擦達到了極端。西方世界朝著更加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工業化社會建立了僱傭勞動制,情感的結合變得更加私人化,更加關注直系親屬和朋友。

同時,大眾傳媒宣傳像情人節這樣的一些節日,以及剪貼本這樣的懷舊習慣來促進情感傾向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從文化層面上來說,愛情只是空中樓閣。雖然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的婚姻是王室一手包辦的,但它還是被視為「真愛的結合」,是鞏固了浪漫關係的新典範。

他們的婚禮也正好趕上了早期印刷媒體的傳播,因此,歐洲以及北美的所有讀者都可以看到這場盛典。維多利亞女王選擇了橘色的花當花環,精緻的白裙。她的婚紗成了模版,今天婚紗的許多元素就取自於維多利亞的婚紗,尤其是穿白色裙子的傳統。

然而,在貴族世界之外,女性還是得通過合理的視角看待浪漫的愛情,因為男人有更多的權力。一旦結婚了,男人就不會任由妻子耍小性子,而妻子總會容忍丈夫的一時興起。這與以為女性更加情緒化的偏見截然相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情緒化。而當女性鬧脾氣時,她總會付出代價。

19世紀末,隨著美國的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城市人口爆炸性的增長,男性和女性都有更多地機會靠自己生活,工作,他們可以脫離保護他們的家庭,與外界互動。

19世紀的「婚姻指南」

妻子怎樣才能得到丈夫的愛呢?她得成為一位完美的家庭主婦。阿博特把熱衷於家庭主婦的這段時期稱為「家庭熱」——將女性無性化,並把撫養孩子當作她們的首要目標。

19世紀晚期,一種新型的婚姻手冊以及家庭主婦雜誌開始流行,它們給了婦女大量的指導,幫助她們維持幸福的婚姻。

這些出版物涵蓋了妻子職責的方方面面,有《聖經》中的女性角色觀點,打掃屋子的建議,還有應付家暴丈夫的建議。這些刊物還會經常針對愛情和金錢之間糾纏不清的問題給出建議。

瑪麗恩·哈蘭德的著名婚姻手冊《房子與家庭》,裡面介紹了一些求婚還有家務管理的建議,鼓勵女性追求文學創作。

哈蘭德在1889年出版的書《房子和家庭:家庭主婦全指導》中寫道:「沒有愛情的婚姻就像是合法化的犯罪。不是基於互相欣賞和共同責任的婚姻是極其愚蠢的,其嚴重程度相當於犯罪一樣。」

雖然堅持認為愛情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感覺意味著彼此尊重,互相欣賞,而不是一時的意亂情迷。她也強調了已婚夫妻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財產分割,她強烈推薦將丈夫的收入平均分攤。

哈蘭德的書出版後,小型的家用產品和交易體系,工廠員工和工薪崗位都發生了變化,並且丈夫與妻子的經濟角色完全區分開來了。「不同領域」的思想就體現了這種分離狀態,也就創造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

家庭與家庭收入是分開的,因此女性的角色就不再被視為屬於經濟領域。阿伯特說:「女性幹活不叫『工作』,但許多女性還是要付房租,撫養孩子,賣雞蛋,做餡餅和果醬,然後出去賣。」

雖然19世紀的許多產品都發生了變化,但一些持家的建議還是幫助了妻子維持一段長久的婚姻。

孔茨解釋說,在《婚姻,一段歷史》中,人們不再將許多家庭事務視為重要的經濟活動。「在以前的家務管理概念中,人們認為女性的勞作是家庭經濟保障的重要因素。妻子被認為是生活中的『好幫手』。但是隨著家務管理變為『家政』,女性勞作就被視為一種愛的表現,而不是生存的貢獻因素。」

20世紀,愛情賦予婚姻更多權利

隨著女性逐漸獲得自由,並在家庭之外找到了受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機會,愛情對於女性也就成為了一種可行的選擇。阿博特說:「以前的女性在家裡遭到家暴時也只是一笑而過,默默忍受,而現在的女性可不願忍受惡劣的夫妻關係。」

19世紀的政治運動,包括廢除黑奴制度,呼籲女性擁有選舉權等,將男女平等的思想廣為傳播,女性的地位也開始轉變。

歷經數千年,婚姻的傳統目標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維持生活到現在的找尋成就感——一個更加難以捉摸的目標。

「婚姻帶給夫妻雙方的個人滿足感是很重要的,」阿博特繼續說道,「夫妻雙方都希望對方能成為自己最主要的情感依靠。家就該是愛情、激情、情感支持和兩性滿足的地方。平等主義還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女性逐漸要求並獲得了更多的權利。」

1907年反對女性獲得選舉權的明信片

1920年女性擁有選舉權的法案通過後,愛情與婚姻就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遠遠超過了經濟動機。

婚姻是雙方對愛情誓言的衷心確認,但婚姻的法律定義仍然集中於收入,繼承和其他經濟方面。夫妻雙方總是會通過列出合法結婚證賦予的一系列聯邦權益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孔茨說:「我認為我們沒有走進婚姻的死胡同,尤其在美國,婚姻仍然是人們所能想到的對於承諾的最佳表達方式。但我也確實認為人們對於結婚離婚越來越接受。」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隨著結婚率越來越低,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核心家庭越來越少,我們為什麼還要給予已婚者更多好處,而拒絕未婚者呢?可能從女性受壓迫的歷史中獲得的感悟可以促進一些政策的制定,不論性別、性取向和感情狀態,平等對待每個公民。

相關焦點

  • 婚姻裡,殺死愛情的,往往是滿分妻子
    這樣的婚姻真的牢固嗎?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我離婚了,後來老公再娶媳婦,我發現從前什麼都不做的他,現在竟然變身家裡的大廚,這叫一物降一物嗎?點讚最高的回答是,一定是他的現任不擅長家務,這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女人你越勤快,老公就越懶惰。你越勤快,越容易吃力不討好,恐怕婚姻越難幸福。
  • 經營婚姻?NO!
    很多人的愛情都很糟糕,至於婚姻,我早說過,愛情是婚姻的廣告,結局好的不算太多。愛情糟糕的標誌是卿卿我我開頭,怨恨滿腔結尾。婚姻結局不好的標誌不一定是離婚,也是怨恨滿腔地同住一個屋簷下,湊合。有一句關於愛情婚姻的話非常糟糕,但是很多人都信。這句話說的是,愛情和婚姻都需要經營。
  • 1000對夫妻1000種婚姻,幸福婚姻的秘密,是「愛情慣性」
    而,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也是生命中那盛久不衰的花朵,它也有自己的慣性。1000對夫妻有1000種婚姻。而幸福婚姻的秘密,就在於愛情慣性。二、 婚姻裡,愛情慣性的重要性1、 愛情慣性是婚姻的出發點在愛情的問題上,往往沒有誰對誰錯,愛情只是一種緣分。緣至則聚,緣盡則散。能夠結為夫妻並相伴到地老天荒,那是珍貴的不盡緣。
  • 《愛》的啟示:殺死婚姻的,正是日復一日的「消耗」
    導語歲月如斯,婚姻是經不起消耗的。在由阮經天,趙又廷,舒淇等一幫大牌明星主演的愛情輕喜劇電影,《愛》中,講述了四對男女分別在北京,臺北的愛情故事。其中四對伴侶的愛情婚姻各自獨立,卻相互關聯,給我們上演了一出出臺味兒京味兒串燒的愛情單元故事。
  • 專訪|《維繫婚姻的秘密》:從婚姻愛情視角看印度
    其間,她驚訝地發現,孟買人民的愛情比她以往見識過的都要更加真誠與感性。愛人之間忠貞不渝,是當下越發快餐式的婚姻關系所缺乏的特質。2014年,在父親第三次離婚後,她帶著十幾個筆記本、一部手提電腦和一支錄音筆,重返孟買,從一個專業記者的視角,繼續對其中三對中產夫妻的婚姻生活進行追蹤紀實。
  • 《包法利夫人》,基於「婚姻小說」的立場,尋找關於婚姻愛情啟示
    」,愛瑪對婚姻愛情的認知源於在修道院受到浪漫主義初期文學作品的薰陶,以及修道院老姑娘私下帶來庸俗戀愛小說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愛瑪對愛情又加以肆意的想像,荒唐地認為婚姻愛情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力,無限的激情與浪漫會隨婚姻愛情一同降臨,然而卻忽略了那些愛情故事的描述並非完全基於實際,就像在《包法利夫人》前言中艾珉對愛瑪愛情認知的評價:
  • 《婚姻故事》:愛情雖千般美好,但婚姻卻萬般不易
    「愛情產生快樂,婚姻則產生人生」,這是我看完《婚姻故事》最直觀的感受。@桂花糖的情感天地近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宣布了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其中由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婚姻故事》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以及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6項提名。
  • 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為什麼愛情終歸要平淡?
    原標題: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為什麼愛情終歸要平淡?     這大概是一篇比較悲傷的文章,我打開電腦敲下這些字,就已經明顯的感到沉重了。     顧城有首詩,叫《避免》,相信大家都看過。
  •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殺死自己的婚姻?
    「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這是熱播劇《離婚律師》的經典臺詞,也是無數人婚姻的真實寫照。 曾經的海誓山盟、你儂我儂,為何走進了婚姻後,就變成了兩看生厭?
  • 《為愛成婚》:婚姻並不是愛情的產物,長相廝守成為奢侈品
    這是一部非常難得一見的關於婚姻的歷史書,它顛覆了我們很多的認知,從古代部落到羅馬教皇,從維多利亞時代,到大蕭條時代。每個時期的婚姻制度都在不斷的變遷,婚姻的形態、價值和模式都發生劇烈的變化。他們認為,一個人不可能靠自己完成一切而獨立生存,所以婚姻變成了一種途徑,人們藉此來儲存和積累資源,我們通常稱之為政治婚姻。那時候,婚姻根本上與愛情無關,作為一種經濟和政治上的交易,婚姻實在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僅僅以愛情這種不理智的東西為基礎。
  • 愛情方程式——數據預測婚姻 準確率達94%
    相愛後的第29年,約翰和朱莉站在西雅圖喜來登酒店宴會廳的舞臺上,面對他們的是250對夫婦,有年輕的、年老的,還有同性戀夫妻,這其中,就包括菲爾班克(Eve Fairbanks),她是《赫芬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她來這裡,為自己的愛情尋找解藥--她正在一段痛苦的愛情中掙扎。
  • 父母愛情:江亞寧幸福的婚姻絕不是對父母婚姻的簡單複製!
    很喜歡梅婷和郭濤主演的《父母愛情》這部電視劇,後來才知道這部劇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了9.4之高分,這樣的成績著實讓人咋舌,是名副其實的國產劇劇王了,重溫的次數已經記不清了,總之這部劇很多臺詞都熟記於心,劇情都刻進腦海了,很多時候午夜夢回,夢中的場景似乎都出自於這部電視劇。
  • 楊瀾:愛情快速奔跑,婚姻緩慢生長
    如果不是遇見愛情,誰願意放棄獨立自由的個體,把自己置身於婚姻這座圍城呢?遇見那個讓自己甘之如飴走進婚姻的人,在最初的階段,往往對於未來婚姻中可能會碰到的各種心酸,各種委屈是根本未曾設防的。只是在婚姻裡呆的久了,自然也就會明白,原來婚姻和愛情,雖然仍然是和同一個人在處關係,但二者所帶來的人生體驗卻是大不相同的。
  • 《三十而已》:「後-為愛成婚」時代的愛情與婚姻
    伴隨著「色=娼妓」「愛=良家女子」的二元對立出現,愛情和一夫一妻婚姻的結合便成為近代中、日兩國現代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對於西方而言,愛情和婚姻的結合卻在18世紀便已經出現。在關於「為愛成婚」的諸多質疑中,一個最典型或許也是最有力的理由是作為一項社會制度的婚姻如果建立在個體的愛情之上,是否就像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隨時面臨著瓦解的風險?如果一段完美的婚姻只能因為愛情而結合,那麼當愛情消失,這段婚姻是否也就意味著終結?
  • 愛情,不是保護婚姻堅不可摧的「金鐘罩」或者「鐵布衫」,它才是
    而作為婚姻之內的男女,最怕的就是好奇心太盛。多年戀愛修成的似海之深情,有時真的會被那不起眼的好奇心瞬間擊碎成再也無法粘合的殘渣,讓人無經懊悔,卻又無力改寫愛情毀於一旦的結局。在西方人的眼裡,貓是好奇心和神秘的象徵。而」好奇心殺死貓「是源於西方的一句諺語: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 《香港愛情故事》劇情鬧心 他們的婚姻很可怕
    最近埋堆堆APP熱播的一部港劇《香港愛情故事》中,有兩段不同的感情線,就兩性婚姻關係這個話題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愛情的甜蜜陳子朗與邱凱琪是一對相戀七年即將結婚的準夫妻,兩人性格互補感情甚篤,儘管經濟條件有限的準夫妻在現實面前時有辛酸,但有情飲水飽,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攜手扶持,朝著買房的目標努力前行,從激情床戲、公車求婚到日常「處處吻」,讓觀眾們仿佛看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
  • 兩個人的婚姻久了,彼此的愛情有去了哪裡!
    在很多時候,會發現兩個人結婚時間久了以後,曾經那些浪漫的愛情已經不知道去了哪裡,對於那個和自己有過轟轟烈烈愛情的人,漸漸的變得平淡,甚至乏味,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吧!「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真的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思考,難道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 金秀賢懷孕,美滿婚姻喜得愛情的果實
    看到秀賢美滿的婚姻,並且有了愛的果實,實在讓人羨慕不己。話說美滿的愛情是有條件的,就金秀賢而言,門當戶對是沒錯的,還有雙方生活作風比較好沒有什麼大的緋聞,重要的是情感,同時相貌不那麼重要。 01 門當戶對 金秀賢和他的丈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門當戶對的。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這條道理不管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會失效。
  • 婚姻中愛情重要,還是麵包更重要?
    關於愛情和麵包這兩個話題很多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有了愛情,以後麵包就會有了,這尋求的是精神層面。而有的人覺得婚姻中必須要有麵包,連溫飽都不能解決,何談愛情。婚姻和談戀愛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的,婚姻中充滿著油鹽醬醋柴米油鹽,每一步都是和物質有關係,不是人太現實,而是現實就擺在眼前。很多進入婚姻的人才發現物質基礎是多麼重要,所以婚姻中麵包比愛情更加重要。有了麵包,才能讓夫妻感情更好。
  • 影片解讀:以愛情之名「綁架」愛人,在婚姻之內,每人都是阿修羅
    影片解讀:以愛情之名「綁架」愛人,那麼在婚姻之內,每個人都是阿修羅今天小編想和大家推薦一部很酷的作品,《消失的愛人》。聽名字似乎是一部懸疑片,但是標題中卻偏偏有愛人這個字眼,怎麼看都覺得有點彆扭。我們先來看看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