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卻輸給了劉邦這個無賴,你覺得可惜嗎?

2020-12-19 佟玲玲333

歷史長河,中華帝國的基本形態,始於秦,穩於漢,之後唐宋元明清持續了幾千年。但如果中間沒有項羽這個過渡者,這個秦漢大轉型,遠不會這麼順利。理解了項羽,也就理解了中國歷史上這次奠基性的轉變。1、為什麼說項羽是秦漢大轉型的樞紐?◆他是司馬遷寫入「本紀」的唯一非帝王人物,他的重要程度甚至是超過了一般的帝王。◆要知道啊,司馬遷開創的《史記》這個紀傳體的寫法,只有帝王的傳記才能列入「本紀」。

而項羽的政治地位呢,巔峰、說到頭也就是個西楚霸王,他是個王嘛,他沒有稱帝,沒有開創一個朝代,按說,他是沒有資格進入「本紀」的。▲司馬遷《史記》◆對這個現象,有人是這麼解釋的,說是因為司馬遷非常喜歡項羽這個人,給他破格提拔。說實話,這個解釋,不能服人啊。司馬遷寫史記,那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啊,他要誇項羽,在文中你怎麼誇都行,怎麼會在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搞什麼以權謀私呢?不是帝王的人寫入了帝王的「本紀」,司馬遷這不是給自己創立的寫史的體例搗亂嗎?◆當然啦,這個問題,司馬遷本人是沒有解釋的,只能作為一個懸案讓我們後人去猜。

◆那我們的猜想是什麼呢?你看啊,項羽這個人,他表面上是一個失敗者,無顏見江東父老啊,他的一切生前的努力似乎在烏江自刎那一刻就歸零了。但是,請注意,他不是歷史進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插曲,他是中國歷史演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臺階。他的重要程度甚至是超過了一般的帝王的啊。◆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司馬遷才把他的傳記寫入了「本紀」。因為,他是比一個一般帝王還要重要的歷史樞紐。2、我們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不應該唯結果論,應該跟在這個歷史人物的身後,去看看他面對什麼樣的「局限」,以什麼樣的「格局」去思考和行動,最終又開創了什麼樣的「局面」。

2-1、所謂局限,就是指每一個登臺的歷史人物,他都面臨一大堆的限制性條件。◆歷史可不是打電腦遊戲,不可能先清零再開始的。歷史像一個無始無終的大棋局,無論什麼時候加入,面對的其實都是什麼?是一個「殘局」。▲項羽與虞姬劇照◆就拿項羽來說,他一登場,就面對一個亂世殘局:對啊,當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把秦朝大一統的局面給打破了嘛。那下面該何去何從呢?項羽要來下這局殘局。◆當時的各路豪傑啊,都面對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從總體上講,這政治到底是回到秦朝時候的統一狀態,還是回到更早時期的諸侯林立,就是戰國時期的那個狀態?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呢?從個人地位上講,將來天下安定、塵埃落定,那每個人拿到的利益,是血統說了算,還是武力說了算?當時的人,包括項羽在內,一定都是在這個框架內思考,這就是局限。◆那從「局限」這個角度看歷史,我們就不會認為,世界上有什麼一張白紙,可以讓英雄豪傑任意揮毫作畫。每個人都是在觀念、資源等等限制下展開自己的創造力的。2-2、所謂格局,指的就是具體的人嗎。◆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認知層次那是不同的。這些認知層次決定了他能不能認清局限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同樣是說一句話、用一個人、打一場仗,有的歷史人物看到的就是當下的輸贏利弊,有的人呢看到的就是歷史大勢。

同樣是看到了歷史大勢呢,有的人看到的是幾十年的尺度,有的人看到的是幾百上千年的尺度。格局不同,這個人物對歷史發揮的作用那也就不同。◆正如項羽。如果他一發火就燒了阿旁宮,一心軟就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如果我們只看到了這些故事,那我們眼裡的項羽,他格局就太小了嘛,跟被喜怒哀樂控制的那些普通人還有什麼區別呢?2-3、所謂「局面」,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歷史狀態。◆請注意啊,歷史演進,它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而是什麼?是從一個局面向另外一個局面逐次地轉進。這有點像我們學物理的時候知道的,物質是從固態向液態再向氣態的變化一樣,一個臺階,再上一個臺階。

◆那在這些局面的轉換中,什麼最重要啊?當然就是關鍵歷史人物的創造性了。一個歷史人物,假如他能夠靠他的智慧,充分發揮有利因素,把制約性因素降到最低,那他就有可能,把歷史車輪向前推動一點點,從這個局面開創下一個局面。3、「局限」、「格局」和「局面」,那連起來理解就是什麼呢?◆是我們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不能採取那種上帝的視角,高高在上,遠遠地俯瞰下去:他有些什麼故事,分別說明了他有哪些性格特徵、成敗輸贏、歷史定位。這都是標籤化、符號化的理解嘛。◆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是要從空中降落到地面,試著跟在這個歷史人物的身後,懷著一種「理解之同情」,「理解之同情」這句話是陳寅恪先生的話,試著看到這個歷史人物面對的困境、約束和兩難,看到他的迷茫、試錯和決斷,看到有他之前的世界和他離開時候的世界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也就是說:他面對什麼樣的「局限」,以什麼樣的「格局」去思考和行動,最終又開創了什麼樣的「局面」。把這三個要素連起來觀察,我們才敢說,我們理解了這個歷史人物。◆舉個例子啊,我們都知道,項羽一度是西楚霸王,那個實力是達到了頂峰,天下他一個人的武力最強盛,那請問他為什麼不稱帝呢?不當皇帝呢?▲楚漢相爭形勢圖:劉邦從西向東擊敗了項羽◆這就要說到,項羽面對的局限了。當時人剛經歷過秦的統治,苦得一塌糊塗,對大一統的帝國很反感的,大家不答應再出現一個皇帝嘛。這就是項羽面對的「局限」。

但是項羽明白了這個局限,他也是站在原地什麼都不做嗎?那當然不會。他是一個「格局」很大的人,於是他搞了「項羽分封」,以他獨特的方式,把歷史往前推進了關鍵一小步,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這麼看下來,你就會知道:噢,原來項羽他並不是一個只有性格,容易上頭的莽夫,項羽分封,對於秦帝國崩潰後統一帝國的重建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沒有項羽,秦漢之間的政治演變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沒有後來的漢帝國都很難說的。

相關焦點

  • 項羽其實並沒有輸給劉邦,但少不鬥多,一個人終究鬥不過一群人
    項羽的地盤越來越小,人員越來越少,勢力越來越弱。還有就是小不吃大,塊頭小的總是吃不掉塊頭大的。公元前202年末,劉邦、韓信、彭越聯合攻打項羽,項羽兵圍垓下,遂敗走烏江,自刎。滅秦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主持分封,矛盾重重。項羽忙著揪鬥各諸侯,捲入混戰。劉邦拉攏諸侯,許諾建國後分封為王。
  • 劉邦是無賴?英國史學家:歷史最有遠見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劉邦
    在我國歷史兩千年專制王朝中,從平民出身,最後當上皇帝的人不少,但真正達到大一統王朝的只有劉邦與朱元璋兩人。或許是對手項羽過於高大上吧,使得最終勝利者劉邦獲得的掌聲始終不如項羽,尤其是劉邦不學無術的"無賴"形象,以及背負著"屠戮功臣"的罪名,都讓這位開創四百年大漢帝國的高皇帝似乎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 劉邦:流氓無賴皇帝是如何煉成的
    但是秦朝末年的亂世,成就了劉邦這個亂世英雄。成為大漢皇帝之前的劉邦幹過哪些荒唐事,成就了他「流氓無賴」皇帝的「美譽」呢?老光棍勾引有夫之婦劉邦整日在村頭無所事事,一日看上了獨居的曹氏。這曹氏可是有家室的人,劉邦可以不管那個,不過二人情投意合,從此做了一段露水夫妻。
  • 劉邦之得天下,證明無賴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提到無賴,首先想到的歷史名人便是劉邦,劉邦幾乎成了無賴的代名詞。劉邦之能得天下,從一個方面正好為無賴正名。劉邦長大後,不事產業,整天與一幫狐朋狗友四處閒逛,其父親常以無賴稱之,經常說他不如他的二哥。他見劉邦「日角鬥胸,龜背龍股」,更是對他刮目相看。旁邊的蕭何還在提醒他劉邦喜歡說大話,呂公卻只當沒聽見,開席時竟讓他坐了首席。劉邦竟然也不推讓,更不覺得難為情。酒席結束,呂公將劉邦單獨留下,對他說:「我看你相貌不凡,將來必定有所作為。我有個女兒,願意嫁給你為妻,你可願意啊?」天降豔遇,劉邦自然很高興。呂公的女兒就是呂雉,後來的呂后。
  • 如果能重來,項羽回到江東,能捲土重來打敗劉邦麼?
    項羽如果渡過烏江回江東能不能捲土重來和劉邦一爭天下呢?第一個肯定這個問題的人是唐朝的「小杜」——杜牧,他有詩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覺得男兒得包羞忍恥,如果項羽度過烏江,捲土重來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 無賴劉邦為成就帝業,不僅縱容呂后出軌,還慫恿項羽吃掉親生父親
    劉邦,史上最強無賴,二流子,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身於泗水亭長,連大隊書記的官都比他大,卻如何成就漢家王朝的霸業?無他,就是三個字——「不要臉」。劉邦不僅大度冊封為他戴「綠帽」之人大官,還大肆宣揚其母被蛇所強暴,直接給他爹也送了一頂,你說如此「大度」之人怎會不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大業?
  • 因為項羽的這幾個弱點,他註定會在垓下之戰輸給劉邦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646,閱讀約2分鐘「生是英雄,死也是鬼」李清照的這首詩充分說明了西楚霸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這位英雄的命運並不太好,最後輸給了流氓皇帝劉邦。項羽在戰爭中向來都是常勝將軍,那麼為什麼在尕夏之戰中輸得那麼慘,最後自刎烏江?在Gaixia之戰中,項羽被劉邦追擊,隨後被圍攻。項羽戰敗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糧草不夠。否則,他早已成為天下之主,而不是選擇與劉邦將天下一分為二。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很想早點回彭城,而劉邦等人已經看出了項羽的計劃,所以儘量不讓項羽得到糧草。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 霸王項羽為何敗於劉邦之手,屌絲劉邦靠什麼實現逆襲?
    論勇武,項羽力能扛鼎,霸王之勇王不過霸,其勇武舉世難覓敵手;劉邦卻不以武力顯揚,二者怎可相提並論?觀潛力,項羽起兵之時年不過二十四,此時的劉邦卻已四十二,已是不惑之年;任誰都看得出項羽這支潛力股漲的機率遠勝劉邦。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因為給自己有一個定位,所以挨了罵也是不氣不惱。同樣的,人家有些文章不和我意,也不予以評論。等看到上述這篇文章,總覺得如鯁在喉,就破一次例,說說劉邦和項羽究竟誰更流氓。劉邦這個人身上有流氓習氣,我以前也有相同看法,但有流氓習氣和把人定性為流氓是兩回事,所以,在此我不說劉邦的流氓習氣,只說項羽這個貴族子弟真正的流氓行為,也就是他做的那些流氓的事,而不是習氣。
  • 勇猛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劉邦的狡猾不算什麼,丟掉老家是主要原因
    但項羽依靠勇猛作戰的特點也是有致命傷的,在與劉邦長期的消耗戰中,士氣高昂的楚軍逐漸被打磨的失去了鬥志,僅在彭城之戰的2年後就陷入嚴重的絕境,甚至是雪崩式的戰鬥力下降。項羽最後的機會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公元前202年劉邦採納謀士的建議,撕毀鴻溝之盟,趁著漢軍士氣高漲、糧草充足而楚軍兵困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時機,與項羽展開決戰。
  • 劉邦到底有沒有碰過虞姬?
    眼下的情況很清楚,唯有拼死殺出重圍,才能有一線生機。 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對於突圍還是有信心的,但問題是,虞姬怎麼辦?帶著她往外衝,十有八九出不去。 望著眼前這個柔弱的女人,項羽的內心其實已經有了打算。 只是,這種話怎麼說得出口呢?於心何忍?
  • 劉邦戰勝項羽獲得天下的關鍵在哪裡?
    項羽為何失敗、劉邦緣何成功,是一個不解之謎。 這段話首先比較了劉邦和項羽的個人教養:劉邦不尊重人,項羽仁義愛人。關於劉邦的素質,《史記》 中有很多負面的記載。比如,司馬遷就直言劉邦「好酒及色」。對於投奔他的儒者,劉邦動輒解其儒冠,小便於其中。有一次,周昌奏事,打擾了劉邦和戚姬的宴飲。劉邦起身追打周昌,還騎在周昌脖子上。這些都是「慢而侮人」的表現。
  •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你儂我儂
    這其中,猶以項羽、劉邦的隊伍出眾。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殺到了鹹陽。按照之前約定,誰先到鹹陽誰稱王。項羽一看:你個屌絲,憑啥比我這個高富帥先到,不行,得弄死你。於是,雖然後到,項羽還是氣勢洶洶的找劉邦理論。劉邦是啥貨色?老流氓一個,打架不行,智謀不行,但有一樣特別行:身邊有三個牛逼哄哄的好基友,蕭何、張良、韓信。有木有如雷貫耳?有木有大名鼎鼎?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但是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歷史書寫者都是這樣的,就像司馬遷寫《史記》,成功的劉邦被他寫成了地痞、無賴、小人,失敗的項羽卻被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大英雄。 歷史記載劉邦曾經問韓信自己可以帶多少兵馬,於是有了一段經典對話:「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這段對話讓後世的很多人覺得韓信是在說劉邦帶兵不行,實際上完全理解錯了。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帶兵十萬的呢?韓信是說劉邦給他比不行,他可是「兵仙」啊!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而劉邦,要說武力值,他連項羽的一個手指頭也比不上。項羽就出一個手指頭。如果單挑的話,劉邦一定不是個。可是要論眼光和情商,那就得反過來了。劉邦是出身平民階層,他的性格中確實有著無賴的這麼一個特點。但是他也有他的優長之處。比如說他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無可無不可。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性格特點,所以他結交了一批朋友。不都說帝王是孤家寡人,會不會交朋友有那麼重要嗎?
  • 霸王項羽只有匹夫之勇?劉邦魅力有那麼大嗎?項羽失敗的關鍵在哪
    但凡有點智商動動腦子就不會覺得項羽只是匹夫之勇,項羽失敗跟他的個人能力關係不大。 就是在今天,在企業裡,管理十幾個人的主管,沒有點手段,能讓下邊的人聽他的嗎?政治哪有那麼簡單純粹。 項羽之所以失敗,在於他的政治覺悟,而不在能力。 項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傲嬌貴族,他身上完全是六國舊貴族的特質。
  • 秦始皇如果不死 經六世努力統一的天下 會輸給了一個無賴嗎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下這一故事的主角劉邦,在固有映像以及後世的描述中,劉邦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整日混跡於鄉裡的市井無賴,喜歡結交朋友,而這些朋友,大多也不受當時鄉民的待見。劉邦可以稱得上是個混混頭目、實實在在的農民、窮苦大眾。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一者力,一者智
    第一次項羽耿直地對劉邦說:「現在連年戰爭,都是因為你我爭持不下,我願意和你一對一來決定勝負,這樣也可免去士兵因為我們倆而送命。」項羽是誰,戰場上沒有敵手的「西楚霸王」。從項羽的提議,就可以看出項羽的為人,快意恩仇,能走直線,絕不繞道。劉邦又是什麼人,大概就是一個有謀略的小人吧。
  • 他被後世譽為「漢代孤忠」,為救劉邦,被項羽活活燒死
    《史記》記載: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漢王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劉邦自知不是對手,於是向霸王項羽請和,項羽不同意,霸王的謀士、亞父範增勸說項羽一定不要錯失良機,除掉劉邦。 夏五月,滎陽城內斷了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