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華帝國的基本形態,始於秦,穩於漢,之後唐宋元明清持續了幾千年。但如果中間沒有項羽這個過渡者,這個秦漢大轉型,遠不會這麼順利。理解了項羽,也就理解了中國歷史上這次奠基性的轉變。1、為什麼說項羽是秦漢大轉型的樞紐?◆他是司馬遷寫入「本紀」的唯一非帝王人物,他的重要程度甚至是超過了一般的帝王。◆要知道啊,司馬遷開創的《史記》這個紀傳體的寫法,只有帝王的傳記才能列入「本紀」。
而項羽的政治地位呢,巔峰、說到頭也就是個西楚霸王,他是個王嘛,他沒有稱帝,沒有開創一個朝代,按說,他是沒有資格進入「本紀」的。▲司馬遷《史記》◆對這個現象,有人是這麼解釋的,說是因為司馬遷非常喜歡項羽這個人,給他破格提拔。說實話,這個解釋,不能服人啊。司馬遷寫史記,那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啊,他要誇項羽,在文中你怎麼誇都行,怎麼會在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搞什麼以權謀私呢?不是帝王的人寫入了帝王的「本紀」,司馬遷這不是給自己創立的寫史的體例搗亂嗎?◆當然啦,這個問題,司馬遷本人是沒有解釋的,只能作為一個懸案讓我們後人去猜。
◆那我們的猜想是什麼呢?你看啊,項羽這個人,他表面上是一個失敗者,無顏見江東父老啊,他的一切生前的努力似乎在烏江自刎那一刻就歸零了。但是,請注意,他不是歷史進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插曲,他是中國歷史演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臺階。他的重要程度甚至是超過了一般的帝王的啊。◆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司馬遷才把他的傳記寫入了「本紀」。因為,他是比一個一般帝王還要重要的歷史樞紐。2、我們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不應該唯結果論,應該跟在這個歷史人物的身後,去看看他面對什麼樣的「局限」,以什麼樣的「格局」去思考和行動,最終又開創了什麼樣的「局面」。
2-1、所謂局限,就是指每一個登臺的歷史人物,他都面臨一大堆的限制性條件。◆歷史可不是打電腦遊戲,不可能先清零再開始的。歷史像一個無始無終的大棋局,無論什麼時候加入,面對的其實都是什麼?是一個「殘局」。▲項羽與虞姬劇照◆就拿項羽來說,他一登場,就面對一個亂世殘局:對啊,當時陳勝吳廣起義已經把秦朝大一統的局面給打破了嘛。那下面該何去何從呢?項羽要來下這局殘局。◆當時的各路豪傑啊,都面對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從總體上講,這政治到底是回到秦朝時候的統一狀態,還是回到更早時期的諸侯林立,就是戰國時期的那個狀態?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呢?從個人地位上講,將來天下安定、塵埃落定,那每個人拿到的利益,是血統說了算,還是武力說了算?當時的人,包括項羽在內,一定都是在這個框架內思考,這就是局限。◆那從「局限」這個角度看歷史,我們就不會認為,世界上有什麼一張白紙,可以讓英雄豪傑任意揮毫作畫。每個人都是在觀念、資源等等限制下展開自己的創造力的。2-2、所謂格局,指的就是具體的人嗎。◆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認知層次那是不同的。這些認知層次決定了他能不能認清局限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同樣是說一句話、用一個人、打一場仗,有的歷史人物看到的就是當下的輸贏利弊,有的人呢看到的就是歷史大勢。
同樣是看到了歷史大勢呢,有的人看到的是幾十年的尺度,有的人看到的是幾百上千年的尺度。格局不同,這個人物對歷史發揮的作用那也就不同。◆正如項羽。如果他一發火就燒了阿旁宮,一心軟就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如果我們只看到了這些故事,那我們眼裡的項羽,他格局就太小了嘛,跟被喜怒哀樂控制的那些普通人還有什麼區別呢?2-3、所謂「局面」,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歷史狀態。◆請注意啊,歷史演進,它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而是什麼?是從一個局面向另外一個局面逐次地轉進。這有點像我們學物理的時候知道的,物質是從固態向液態再向氣態的變化一樣,一個臺階,再上一個臺階。
◆那在這些局面的轉換中,什麼最重要啊?當然就是關鍵歷史人物的創造性了。一個歷史人物,假如他能夠靠他的智慧,充分發揮有利因素,把制約性因素降到最低,那他就有可能,把歷史車輪向前推動一點點,從這個局面開創下一個局面。3、「局限」、「格局」和「局面」,那連起來理解就是什麼呢?◆是我們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不能採取那種上帝的視角,高高在上,遠遠地俯瞰下去:他有些什麼故事,分別說明了他有哪些性格特徵、成敗輸贏、歷史定位。這都是標籤化、符號化的理解嘛。◆那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是要從空中降落到地面,試著跟在這個歷史人物的身後,懷著一種「理解之同情」,「理解之同情」這句話是陳寅恪先生的話,試著看到這個歷史人物面對的困境、約束和兩難,看到他的迷茫、試錯和決斷,看到有他之前的世界和他離開時候的世界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也就是說:他面對什麼樣的「局限」,以什麼樣的「格局」去思考和行動,最終又開創了什麼樣的「局面」。把這三個要素連起來觀察,我們才敢說,我們理解了這個歷史人物。◆舉個例子啊,我們都知道,項羽一度是西楚霸王,那個實力是達到了頂峰,天下他一個人的武力最強盛,那請問他為什麼不稱帝呢?不當皇帝呢?▲楚漢相爭形勢圖:劉邦從西向東擊敗了項羽◆這就要說到,項羽面對的局限了。當時人剛經歷過秦的統治,苦得一塌糊塗,對大一統的帝國很反感的,大家不答應再出現一個皇帝嘛。這就是項羽面對的「局限」。
但是項羽明白了這個局限,他也是站在原地什麼都不做嗎?那當然不會。他是一個「格局」很大的人,於是他搞了「項羽分封」,以他獨特的方式,把歷史往前推進了關鍵一小步,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這麼看下來,你就會知道:噢,原來項羽他並不是一個只有性格,容易上頭的莽夫,項羽分封,對於秦帝國崩潰後統一帝國的重建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如果沒有項羽,秦漢之間的政治演變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沒有後來的漢帝國都很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