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
稻盛和夫不是生來就是經營之聖,他的人生是從日本鄉下一個被炸毀了的小作坊之家開始的。父母有七個孩子,他作為老二,從小調皮。
在二位叔父、一位叔母感染肺結核相繼去世後,他也染上了這種不治之症,可照顧家人的父親和哥哥卻沒有染病的事實,讓瀕死掙扎的他感到苦悶,第一次開始追問倒黴的為什麼總是我。
在破產企業走投無路之境開始專心致志地工作,實現劃時代新材料的發明,人生開始劃下分割線。他又開始追問為什麼上天眷顧的會是我。
當他創辦的街道小廠走向壯大的時候,他開始追問作為一個經營門外漢創辦企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當他創辦第二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時候,他問自己為什麼還要創辦一家大家看起來難以成功的新企業。
當他去拯救日本航空的時候,他又在追問為什麼自己作為一個外行要冒險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去拯救一家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企業。
就是這些不斷追問、思考和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行動,成就了稻盛和夫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構成了他一心想要寫下的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他由此向世人發出鄭重的囑託:只要憑著利他之心、感恩之心、謙虛之心、知足之心、強韌之心,堅持貫徹正道,時刻培養美好心根,積極實踐,沒有人不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下《心法》中關於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三點重要思想:
第一,利他思想
如果只能用一點來概括稻盛和夫思想精髓的話,就是利他的思想。他在做所有問題決策的時候,都會反覆追問自己,這個決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金錢和地位,還是為了利他。
比如創辦KDDI的前身第二電電。當時雖說日本電子通信事業已經自由化,但要挑戰壟斷整個行業的巨型企業——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仍然是一件危險且魯莽的事。在事業開始前大約半年的時間裡,每晚臨睡時,我都會反覆地、嚴肅地叩問自己的內心:參與通信事業,真的是出於善意、出於正確而純粹的動機嗎?不是為了自己獲得名聲吧?連一絲一毫的私心也沒有嗎?「自己確實沒有私心,動機良善。」直到毫不動搖地確信這一點時,我才決定參與通信事業。
此外,後來我應邀出任會長,重建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JAL,以下簡稱「日航」),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當時的政府和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提出要求後,我以年事已高,又是航空業的門外漢等理由多次婉拒。但是,在他們再三請求之下,我不得不思考:這項工作包含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我參與這項工作是否出於「善意的動機」。最終,我意識到這項工作蘊含著三條重要的意義。第一條是為了日本經濟的重建。代表日本的航空公司破產,會對日本經濟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但反過來講,如果重建成功,就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信心。第二條是為了留任的員工。如果重建失敗導致二次破產,多達三萬兩千名員工就會失去工作。公司的重建同時意味著守護他們的生活。第三條是為了國民的便利。如果日航消失,日本國內的大型航空公司將只剩下一家,那麼,公正競爭的原理就難以發揮作用,就會導致運價上漲、服務水平降低,損害客戶的利益。日航的重建,確實是對社會有著重大意義的工作。「見義不為,無勇也」,出於這一想法,我決定接受請求,就任日航的會長。
第二,以強大的心靈成就未來
成功者之間的差別,往往在很細小的層面,就是堅信這個事情可以做,並且為之持續不斷的努力。
在你極度認真後,你內心的場域會接收到神靈的私語。
在大學畢業就入職的那家公司裡,我成功合成了用作顯像管電視機絕緣零件的鎂橄欖石這種材料。在批量生產時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鎂橄欖石成型。要讓陶瓷原料的粉末成型,就需要類似黏合劑的材料像攪拌麵粉一樣讓粉末成型。但是,我怎麼都找不到不含雜質的優質黏合材料。我把鍋碗瓢盆搬進公司,基本住進了公司,連日連夜、不斷試驗,不斷摸索。有一天,我不知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一看鞋底,發現有東西粘在上面,那是實驗用的石蠟,不知道是誰把它放在了走道上。我正想大喊「是誰放的」,就在那一瞬間,我的眼睛緊緊盯著鞋底,屏住氣,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用石蠟和原料粉末混合,再成型會怎樣呢?把這種成型的材料放在高溫下燒制,因為用作黏合劑的石蠟被燒盡,不含雜質的產品便做成功了。這就是所謂「神靈的私語」。拼命工作,埋頭於研究,一心不亂。或許是可憐我,也可能是鼓勵我,神靈伸出了援助之手
第三,真我和自我
稻盛和夫反覆強調,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有最接近宇宙本源的真我,它的形容詞是真善美。但是隨著我們的經歷,會形成很多業,將真我予以遮掩和覆蓋,我們每個人都要通過修行來發掘真我。
做決定的時候,到要以作為人,這個決定是否正確來進行判斷。真我對應的是利他之心,自我對應的利己之心。
稻盛和夫的哲學理念還不斷在傳播,有的人覺得他是成功者的自吹自擂,其實從本源上來說,他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企業的價值其實都在於交換,在於滿足對方的一定的需求從而實現了自身價值的變現。
稻盛和夫講做決定都有要利他之心,其實就是在不斷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滿足了別人價值的角度出發。我們每個人出於自我的考慮,往往都是想著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實縱觀人類的發展,被我們熟知的大企業家、科學家都是解決了其他人的需求而獲得成功的。
堅持利他之心很難,因為利己之心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有及時反饋的。但是利他之心短期對自己是損失,但是它的變化是在心理層面的,並且還經過量變才能引起質變。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原因。
人生中發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心靈吸引過來、塑造出來的。正因如此,面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抱什麼想法、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人生將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全書三冊《心法》+《活法》+《幹法》,這不是雞湯,而是一套醍醐灌頂的人生頂級實踐智慧,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一起從「心」開始2020年的豐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