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編者按:他們,用腳步丈量湖湘大地,哪怕泥巴裹滿了褲腿、汗水溼透了衣背也不言放棄;他們,用雙眼注視著地質災害隱患點,用責任乃至生命背負起「守土有責」的承諾;他們,是一群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的戰士,用專業知識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即日起,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聯合湖南紅網開設專題「有那麼一群人——湖南地質災害防治群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地災防治一線的故事,看看這群最美的自然資源人……
深夜前往老人家中進行疏散工作。
紅網時刻記者 吳戍疆 朱麗萍 長沙報導
「我出生在這裡,也成長在這裡,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銅官人。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作為社區的黨支部書記,這是責無旁貸的。」自2006年10月來到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銅官街社區任職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雅頌見到當地居民因為道路不便、地質災害頻發而苦惱,便一直秉承著「人民至上」的理念,將地質災害治理作為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向上級匯報,向街道、國土部門等多方籌集資金,採取多種措施築牢地質災害安全防線。在他的努力下,銅官街社區14年來未發生過大的地質災害,確保了社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特殊地形帶來地質災害防治挑戰
望城區銅官鎮是一座千年古鎮,有著流傳了千年的瓷器文化。如今,燦爛的歷史褪去,曾經用來燒制陶瓷的窯洞卻遺留至今,造就了銅官街社區複雜的地勢,多上嶺下墈,道路以羊腸小道居多,地質環境多為沙土性質,加之早期銅官以燒窯制陶為主,多窯洞礦洞,造成轄區內地質災害頻發,甚至不少居民的房屋就建立在窯洞、礦洞之上,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地質災害人命關天,不能有絲毫馬虎。」張雅頌向記者說道,為了確保轄區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每當進入每年的雨季,他都會隨時關注氣候氣象變化,並組織社區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對轄區內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進行巡查。
當銅官街社區內一旦突發地質災害,無論何時何地,張雅頌都會帶領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向上級匯報險情,幫助居民展開自救,送去物資,對不願意撤離的群眾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就連前段時間,張雅頌因不慎摔倒導致右膝骨折,在出院的當天便不聽同事的勸阻,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堅持和大家一起去野外排查隱患點。
積極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
2016年是讓張雅頌記憶深刻的一年。在這一年的5月,雨季再度襲來,銅官街社區的雙華嶺發生了地質災害,以前的窯洞因為連續不斷的暴雨發生了坍塌,窯洞上的預製板坍塌到了附近居民的屋頂上,而因為道路的問題,工程器械也無法進入受災地點。焦急的張雅頌擔心群眾的安全,最後毅然帶領突擊隊冒著大雨用繩子硬生生通過人力將坍塌下去的預製板拉了回去,成功地讓這次地質災害沒有造成對人民群眾的安全隱患。
還有一次,社區的巡查人員在國興窯發現一位孤寡老人住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周邊,為了確保老人的安全,張雅頌帶著工作人員連夜將已經睡著的老人安置到安全區域,在安全隱患得到徹底的排除後,才讓老人回去。
2019年12月3日上午,銅官街社區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轄區四組國興窯居民一行近20人敲鑼打鼓唱紅歌為社區送來錦旗——「情系群眾辦實事,修路造福暖人心」,國興窯居民在用他們最直接最質樸的方式表達對社區的感謝。
銅官街社區四組國興窯片區地形地貌複雜,路面凹凸不平、破舊不堪,羊腸小道遍布,機動車根本無法通行。加之土質疏鬆,到處上嶺下墈,在雨雪天氣,地質災害頻發,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張雅頌組織召開專題會議討論研究,並提請街道及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現場調研,明確將國興窯地質災害治理作為社區2019年度為民辦實事工程的重中之重。從前期勘測到後期反饋,張雅頌一直奔赴在一線,每天詢問工程進度,收集居民意見。通過他的努力,國興窯舊貌換新顏,道路兩廂砍青、拓寬硬化、修砌明溝、護坡,修築道路383米,鋪設草皮植被300平方米,累計投入86萬餘元。
「安全隱患不存在小隱患還是大隱患一說,再小的隱患它也是隱患,它也會影響到一戶、幾戶居民的安全。」張雅頌說,近年來,銅官街社區對於地質災害治理的投入不斷增多,最近5年內投入資金已達300萬左右。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人民的安全無小事,再小的隱患我也不會放過。」正是抱著這樣的理念,在近幾年的時間內,張雅頌把銅官街社區內公共地段及個人房屋所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全面治理。「讓社區內地質災害頻發的地段,基本上做到不再發生地質災害,這就是我的努力目標。」張雅頌說道。
除了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外,在張雅頌的帶領下,社區在加強居民防範意識的工作上也付出了許多努力,不僅每年都會召集當地居民群眾、行政組長、黨員代表開展地質災害相關預防知識的宣講會,還會邀請相關專家來到銅官街社區開展講座。讓銅官街社區每一個居民都形成良好的防範意識。
記者在現場走訪看到,在多年不間斷的治理下,如今銅官街社區已經煥然一新。曾經一米寬都沒有的羊腸小道現在已經能進農用器械了,地質災害隱患也得到了良好的治理,曾經的危險地段甚至已經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場持久戰,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的防災減災理念,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強化地質災害知識宣傳。」俯首甘為孺子牛,採訪即將結束的時候,張雅頌說,今年已經56歲的他還有三年多就要退休了,他希望通過宣傳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切實增強人民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