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領袖們的廉潔自律

2020-12-22 黨史頻道

原標題:開國領袖們的廉潔自律(圖)

嘉賓檔案 吳躍農

吳躍農,男,文藝學碩士,文史學者,經濟學家,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曾在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研究室工作,創作大量統一戰線理論稿、文史稿,現為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一級調研員,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江蘇周恩來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社科聯理事。

著有我國第一部民營經濟專門史《江蘇民營經濟30年發展歷程》,在中央和省級刊發數百篇文史、黨史作品。

開國領袖們始終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艱苦樸素的生活和工作作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全黨作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表率。他們的廉政思想以及實踐活動是留給我們的豐厚的精神財富,認真地研究並很好地繼承它,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對目前和今後黨的思想建設和政權建設更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作用。

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嶽。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愧。籲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陳毅《七古·手莫伸》

以史為鑑 腐敗必亡

思想上對反腐倡廉的深刻認識,行動的高度自覺性和高風亮節,永葆革命者的激情,這是打下江山的第一代共產黨人鮮明的共同本色。

獲得革命勝利取得執政權的黨的領袖、飽讀史書的毛澤東在曙光映現之時,透過即將盛開的鮮花和滿天的禮花,仿佛看到了歷史的背影──李自成又驕又躁的悲慘結局。馬上馳騁踏破紫禁城,弓弩得天下;下馬坐鎮金鑾殿,卻不能治天下。醉倒在酒池肉林、笙歌豔舞之中,一個推翻了腐敗王朝的農民起義領袖,卻被縱慾享樂、奢侈腐敗迅速拖入命運的深淵。

而這樣的徵兆已經在共產黨的隊伍中露頭:黨內滋長著居功自傲、停滯不前、貪圖享樂等思想情緒,一些人在勝利面前背上了「功臣」的包袱,個人主義膨脹,不思進取,當官做老爺的心態和作風嚴重侵蝕著意志薄弱者。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和警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的《阿房宮賦》說出的正是領袖的憂慮。

1949年3月23日上午,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的時候,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進北平,可不是李自成進北平,他們進了北平就變了。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

驕無善政,奢無強軍,腐敗必亡!毛澤東教育全黨「不當李自成」,不要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諄諄告誡全黨警惕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清廉為政,是打江山的第一代中共領導人的不二抉擇。1949年11月,鄧小平率領二野打入四川,當部隊還在常德的時候,鄧小平就一再告誡大家:進城以後要萬分警惕李自成進北京後的享樂思想。他組織全體官兵觀看重慶川劇團改編的川劇《李自成進北京》,這齣川劇讓全體將士明白了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和必須艱苦樸素繼續革命的道理。難在何處?難在自身,難在勝利者面對欲望的控制毅力和必須戰而勝之。

1949年12月11日,鄧小平在重慶主持召開西南局第一次常委辦公會議,在決定的十項重要問題的對策中,有一項就是節約經費開支,並提出住房窗子可用紙糊,頂棚漏雨的可修,一般的不修,家具可調整,不必要買的一律不買。此後,又規定「機關使用房屋、水電要交費」,還對房屋家具維修使用保管作出了具體規定。

1950年1月8日,鄧小平又起草了《二野前委關於克服享樂思想,迎接新任務給杜義德同志並中共川南區黨委的信》,要求團以上幹部以身作則,嚴於律己,不設私人公館,房子擠著住,集體辦夥食,嚴防鋪張浪費。隨後又陸續規定:「公家會議一律不招待茶煙,只招待白開水。」

廉生威 潔生力

1949年10月下旬,彭德懷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身份率部來到酒泉。他非常關心進步知識分子的護礦鬥爭,一來就向當時的中共駐玉門軍事總代表康世恩了解情況,並在酒泉專門接見了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國公司協理兼甘青分公司經理鄒明等人。彭德懷表揚鄒明等人艱苦奮鬥、護礦有功,他對鄒明說,共產黨也要搞建設,大家大有用武之地,希望他們好好為人民服務,發展生產,發展中國石油工業。

到了中午,彭德懷留他們吃飯,吃的是燉雞煮麵條。作陪的康世恩對鄒明說:「彭總為了請你,專門叫警衛員燉了雞。」這對於彭德懷來說,已經是很「隆重」、很「奢侈」的了,平時他吃的與戰士一樣,就是炒米加涼水。鄒明很受感動,回去後對人說,共產黨高級將領如此艱苦樸素,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確實,彭德懷平時極為節儉,轉戰陝北時,部隊天天吃小米乾飯,警衛員怕彭德懷的胃受不了,燉了一隻雞,端著給他送去,沒有想到彭德懷神色嚴肅地問:「哪來的?」「買的。」「這是幹什麼?」「給您改善一下生活……」不待警衛員把話講完,彭德懷生氣地說:「不吃!拿回去!」

彭德懷仍然天天和戰士們一起吃大灶,夥食只有小米乾飯和白蘿蔔。警衛員恪盡職守,他想起組織上有交代,彭德懷有胃病,一定要照顧好首長的身體。過了一兩個星期,他又給彭德懷做了一隻雞端過去。這回彭德懷發了脾氣:「你怎麼又搞這一套!你幹什麼?!你原來是從哪個部隊來的還回到哪個部隊去,我這裡不用你了。」

透過飯桌見精神、看盛衰。早在1941年5月,陳嘉庚透過毛澤東和蔣介石分別宴請他的兩頓「水平」懸差極大的飯,已準確估量到國共兩黨不同的政治前途與命運。陳嘉庚是率南洋華僑慰勞視察團來到延安的,毛澤東在楊家嶺的窯洞會見他後,請他吃飯。陳嘉庚看了看飯菜,意味深長地說:「得天下者,共產黨也!」因為之前在重慶,蔣介石也曾宴請他,山珍海味,極盡奢華;而在延安,沒有餐廳,筵席設於窯洞門外露天處,一個舊圓桌面疊放在舊方桌上,用四張白紙鋪蓋著代替桌布,這就是共產黨領袖的「華席」,突來的一陣風還把紙吹走了。毛澤東是用自己種的豆角、西紅柿招待客人,唯一的葷菜是一隻燉雞,據說這隻雞還是幾天前群眾聽說毛澤東有海外的客人要來,特意送給毛澤東待客的。

粗茶淡飯一隻雞,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延安的一隻燉雞、大西北的一隻燉雞,見底氣見人心,彰顯了共產黨人弘揚優良傳統,秉持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懷。

廉生威,潔生力,這樣的威力,連對手都不能不由衷羨慕和折服。1947年9月9日,國民黨召開六屆四中全會,蔣介石在開幕致詞中說:「就我的觀察,我覺得我們本黨和共產黨的鬥爭,不但技術不夠,就是精神也相差得太遠」。

國民黨敗在腐敗,等級森嚴,利益集團各自為政,人心相隔;共產黨勝在吃苦在前、以身作則的清廉潔淨,與人民群眾心連心血乳交融,與社會各階層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才有團結奮鬥坐天下的執政資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嚴格要求 以身作則

嚴格要求,以身作則,開國領袖們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

1950年2月26日,毛澤東首訪蘇聯回到國內,同行的有周恩來和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等。毛澤東想在沿途的哈爾濱、長春、瀋陽作短暫停留,聽取有關方面的匯報,並親自看一看。

毛澤東特別反對黨的幹部與人民群眾隔離開來的官僚做法。在長春,戒嚴清道。毛澤東坐在轎車中看見大街小巷沒有人影,便問當地領導:「為什麼街上一個人也看不到啊?」這位領導撒謊說:「現在正在吃中飯。」毛澤東打趣說:「噢,老百姓行動這麼一致,比軍隊還整齊啊!」後來,毛澤東知道了真相,批評說:「你們在說假話,搞戒嚴,不讓老百姓出來,這樣太脫離群眾了。」

在瀋陽,毛澤東接見並聽取了中共中央東北局、遼寧省以及瀋陽市領導的匯報。晚上,時任東北局書記的高崗請毛澤東、周恩來、胡志明吃飯。毛澤東一進餐廳,臉色頓時沉下來。宴席太豐盛了,各種東北特產應有盡有。礙於客人在,毛澤東沒有發火,禮節性地讓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徵性地喝了幾口葡萄酒,吃了點飯,便放下筷子,吸起煙來,眉頭越皺越緊。飯後,毛澤東來到會議室,當著大小領導的面批評高崗宴席太鋪張、太浪費。他板著臉,厲聲說:「同志們,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我們一層一層仿效下去,這麼胡吃,這麼奢侈,在人民群眾中將會有什麼影響?你們應當重溫七屆二中全會精神。」

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從1952年到1962年,毛澤東沒有添置過一件新衣服。他只有兩件睡衣,棉被縫補了多次也不肯換,一直用到去世。毛澤東住中南海的房子要交房租,用液化氣也要交錢,夥食開支從不走公家帳目。

1918年7月《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毛澤東撰寫創刊宣言指出:「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革命的道理就是這麼樸素,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民眾的吃飯問題,就是為了「給人吃好飯」,只有這樣,才能團結廣大民眾,凝聚最強的力量。成於儉樸敗於奢,領袖的嚴於律己與他們的凌雲壯志之間有著一種樸素而深刻的關係。

當年在中央蘇區,中共高級幹部在生活上與群眾一樣,沒有任何特殊要求,那時吃的是包子飯,即把米預先分好,放在一個小蒲草包裡,煮熟後每人發一包。菜是一點青菜,加一點鹽,每人一小盤,一律平等,沒人多佔一星半點。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給自己定的吃飯原則是:每頓飯不超過三菜一湯。飯桌上常見的菜是辣椒、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葷菜則是苦瓜炒肉絲、黃瓜炒肉絲、木耳炒肉片等,由食堂交錯安排(「三年苦難時期」,改為一菜一湯一小碗飯),他的主食一般就是摻著小米的紅糙米或幾塊芋頭。毛澤東喜歡油水大的食物,平時喜歡吃豬油,愛吃紅燒肉,但並不是頓頓吃,一周只吃一次,每次不過兩三塊。海參、鯨魚、大對蝦、燕窩、魚翅、熊掌這些高檔滋補菜,毛澤東從來不會同意端上飯桌。

有一次,警衛員葉子龍見毛澤東工作了一晝夜,自作主張通知食堂給主席加一道菜,毛澤東卻原封不動地把那道加的菜退了回去。

一點一滴 一米一湯

廉自何來?就來自於平時的一點一滴,一米一湯。朱德總司令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後依然保持本色,沒有任何奢侈行為。他常說,「粗茶淡飯最相宜」。他與夫人康克清及一位廚師一起吃飯,3個人每月的夥食費也就40來塊錢,相當於一位縣鄉幹部的生活水平。

朱德的夥食基本上是一盤素菜,一盤少肉的葷菜,一小碗湯,外加一碗米飯。朱德喜歡在米飯裡摻雜糧和山芋,他吃山芋不吐皮,「我消化得了,扔了太可惜了,長徵途中就是這麼吃的,已經是很好的夥食了,扔了浪費嘛」。朱德喜歡自己動手醃泡菜和泡海椒,吃起來津津有味,每餐必放上一小碟,他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嘛!」若是來了客人,就加兩個素菜,或者加幾碟自己做的泡菜。

朱德特別懷念當年在雲南時吃的「馬豆莢」「苦刺菜」等野菜。後來他到雲南調研,當工作人員說有這兩樣菜時,他非常高興,回憶起當年的艱苦生活:「苦剌菜是雲南特有的野菜,非常鮮美,苦剌菜要用昭通醬炒,非常好吃啊!」結果,在雲南期間,朱德是餐餐野菜香。他大口吃著紅薯,吃著野菜,飽含深情地說,「野菜是當年的救命菜、革命菜呀。」

當地領導覺得朱德夥食太素淡,指示廚師要改善夥食。一天,朱德發現桌上端來的不是野菜,而是「燕窩煮鴿蛋」,他理解當地同志的好意,將服務人員叫來,十分委婉地批評說,千萬不能搞這類高檔的東西給我吃,工農群眾現在的生活還是很苦的。工作人員說:「這是省裡領導的批示,您老年紀大了,工作繁忙,怕營養跟不上,不好交代。」朱德想了想說:「做了不吃也浪費,這樣,燕窩錢我來出。只此一回,下不為例!」

省裡領導聽工作人員匯報說朱德吃了燕窩,很高興,但工作人員沒敢將朱德的「警告」和付錢的事作匯報。過了幾天,省裡領導考慮朱德應該有規律地增補營養,就又指示工作人員給朱德做燕窩,工作人員做好後硬著頭皮給朱德端過去,這回朱德動了怒,一口飯也不吃,並要工作人員作出解釋,為什麼已經有言在先,還明知故犯?朱德為此餓了一頓飯。

中共創始人之一董必武也有「罷餐」之舉。1964年,董必武去視察旅順海軍基地,看到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興致勃勃,心情也很好。中午,董必武走進餐廳,一看餐桌上擺滿了酒菜,不聲不響地徑直穿過餐廳,走上樓梯回到了自己休息的房間,把房門一關,不出來了。大家站在董必武房間的門口,面面相覷,不敢貿然地去敲門。過了沒多久,董必武的秘書推開門,對大家說,中央明文規定,待客不得大擺宴席,為什麼還要擺這麼豐盛的宴席,董老說,不把酒和貴重的菜撤掉,他今天中午就不吃飯了。基地領導急忙向董必武解釋,飯菜並沒有特殊準備,那些海味都是不花錢的,是戰士們訓練時順帶從海裡打撈上來改善生活的,並不是浪費。

董必武聽了這番話,並沒有被說服,他說,他得按國家對領導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至於戰士們改善生活,他不反對,但改善生活與擺宴席是兩回事,這樣搞,會吃壞作風的,這樣的宴席他是坐不住的。基地領導被董必武的精神和原則性所感動,只得把酒和大部分菜撤走。

1950年代,陳雲一日三餐的夥食標準是:早飯是稀飯,饅頭或花卷、鹹菜;午飯、晚飯炒一個蔬菜,炒蔬菜裡加一點兒肉末,純葷菜是沒有的,連吃個雞蛋,陳雲都覺得是一件很「隆重」的事。陳雲、薄一波、李富春等同志開會或辦公,中午常在一起吃飯,就是四菜一湯,以素菜為主,所謂葷菜就是肉末炒白菜。

1949年,陳雲擔任中財委主任,辦公室的取暖設備壞了,機關準備了電爐,但陳雲經常穿著大衣辦公,卻不開電爐。工作人員不解,他說,「那個東西很費電,白白燒在那裡很浪費。沒有特殊需要,就儘量少用或不用,我穿大衣辦公習慣了。」

謙遜自束 保持警惕

反腐倡廉,必須要有「謙遜以自束」的清醒意識和道德自覺,決不能高高在上。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作出了防止資產階級腐蝕和反對突出個人的六條規定:禁止給黨的領導者祝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禁止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的名字;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並列,禁止歌功頌德現象。

《東進序曲》描寫的是抗日戰爭中陳毅所部挺進蘇北,巧妙地應對各種複雜局面,開闢新根據地的史實。劇中有一句臺詞是:「陳毅真有大將風度。」陳毅應邀觀看了《東進序曲》,認為這句臺詞不妥,他對文化部門的有關領導說:「你怎麼能讓劇本寫出這樣的話呢?你讓我陳毅要鑽到桌子底下去了!請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這句臺詞改掉。」事隔幾天後,他又找到那位領導說:「《東進序曲》中,從始至終都不要提陳毅的名字。」

陳毅任上海市長期間,在這個燈紅酒綠的東方大都會,他的孩子們穿的都是舊衣服,年紀大的孩子穿過了,年紀小的孩子接著穿,連夫人張茜也是穿打補丁的襯衣和襪子。張茜患病住院時,因為衣服上有多塊補丁,醫護人員根本沒有想到她竟是文武雙全、赫赫有名的陳毅市長夫人。

1959年,陳毅回四川家鄉,正趕上家鄉新建的一座石橋竣工,鄉親們要把石橋命名為「元帥橋」。陳毅得知後立即阻止,他誠懇地說:「我陳毅算老幾?真正值得歌頌的是勞動人民,我來取個名吧,叫勞動橋。」

謙遜以自束的根本目的是清廉為政,與人民群眾,與革命的同盟者始終心手相連,心心相印,不損害、不失去聯合的強大力量。

解放初,董必武住在東城錫拉胡同,房子不大,辦公室也只有十四五平方米,機關管理局的同志要他搬進中南海,他婉言謝絕,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如果搬進中南海,原來重慶、上海的黨外老朋友要找我,就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了,這對工作不利,現在總理工作很忙,在統戰工作方面我能分擔的,就應該多分擔一些。

黨的政治基礎是群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始終秉持革命戰爭年代和人民群眾建立起來的極為珍貴的魚水深情關係和打成一片的平等觀念,在他們心中,始終警惕著與群眾脫離、割離的「危險性」,這樣的事決不能任其發生。

1956年之夏,時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去遊北海公園,走近園門見掛著「休息」的牌子。正遲疑間,他被迎進了門。彭德懷進園後發現沒有遊人,便問是什麼情況,原來是警衛部門為了他的安全,決定「閉園接待首長」。彭德懷大怒,厲聲質問道:「為什麼要這樣?你們就是叫我們脫離群眾!這種規矩以後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國家絕對不能有!」隨即,他扭過頭邊走邊說:「我以後再也不去公園了,免得老百姓背後罵我們的娘!」

謙遜以自束,也包括更嚴格地約束家人、親友和身邊的人,杜絕他們可能產生的嬌貴之氣,不讓其有任何滋長可能。1952年6月11日,中共北京市委針對幹部子弟學校待遇的特殊化情況向中央作了匯報。毛澤東在報告上批示:「幹部子弟學校,第一步應劃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學校合一。」

毛岸英、毛岸青吃飯時將飯粒掉在桌上,毛澤東立即讓他們撿起來吃掉,並時常讓他們背誦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明月一夜為良友,詩書半榻是嚴師。」這副對聯是毛澤東讀書生活的寫照,他一直要求子女多讀書,讀好書,並要他們投身實踐,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知識中汲取營養。他告誡子女要自立自強,不要依賴父母,要靠個人努力闖自己的前途。

毛澤東反對攀龍附鳳,任人唯親。《毛澤東書信選集》共收錄了372封書信,其中寫給家鄉親友的有幾十封之多。每當親友們提出希望毛澤東給予關照、安排工作的要求,毛澤東總是諄諄教導:有困難找組織解決,按規定去辦。同樣,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中共領導人,在謙遜以自束上沒有半點含糊。

重慶解放時,鄧小平的弟妹們就滿懷喜悅和希望來到重慶,要身居要職的大哥給他們安排工作。鄧小平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聽明來意,臉色倏然沉重,嚴肅地對他們說,共產黨的工作從來不是白給的,也不是私人關係可以安排的,組織首先要進行政治歷史審查,合格了才有資格參加革命工作。你們應該去考幹部學校,考上了就有機會參加革命,沒考上就自謀出路吧。

新中國成立之初,陳雲兼任中財委主任,陳雲的夫人于若木當年在中財委聯絡室工作。跟隨陳雲從東北進京的年輕俄語翻譯李越然從來沒見過于若木搭陳雲的車去機關,很不解,認為這是順路的事,為什麼不可以搭搭車?陳雲秘書告訴李越然,陳雲對家人要求極為嚴格,有「幾不準」:家屬子女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的文件,子女不許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實行供給制時,還嚴格規定子女不許與他一起吃小灶。他特別向于若木交代:孩子上下學不許搞接送,要讓他們從小就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樣生活、學習。

確立制度 接受監督

領導幹部恪守廉潔自律是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堅實基礎和不衰生命力,也是對全體黨員、幹部強有力的精神感召。由此,一系列制度的出臺和堅決執行,才會具有震懾力,構成全社會的廉潔文化和倡廉價值觀取向。

1950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實行國家現金管理規定》。同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出《關於禁止機關部隊從事商業經營的批示》,對違反者視其情節嚴重,分別予以徵購、沒收等應得之處分。其關係重大者,可凍結物質和現金,報請上級處理。11月,國務院又頒布了《財政部設置財政檢查結構辦法》,規定了國家現金與票據的管理辦法。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規定:「一切從事國家工作、黨務工作和人民團體工作的黨員,利用職權貪汙和實行浪費,都是嚴重的違法行為」「一切貪汙行為必須揭發,按其情節輕重,給以程度不等的處理,從警告、調職、撤職、開除黨籍、判處各種徒刑、直至槍決。」

1952年4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汙條例》,對貪汙罪的懲治作出明確規定:「對於每個貪汙分子判刑,必須根據事實與證據,實事求是地、客觀全面地加以分析研究、公開判刑,作出正確的結論。必須反對粗枝大葉、馬虎從事、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不注意調查研究、不依據事實證據、不讓貪汙分子講話、不敢公開審判、僅憑主觀片面的推測、估計即作結論的錯誤做法。」同月,政務院發布《關於處理貪汙、浪費及克服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對個人、集體的鋪張浪費和官僚主義行為的處理作出了規定。

1952年8月,黨中央又發出了《關於財經部門增加專司政治工作的副職的決定》。各項財經監察制度的制定與初步完善,使財經系統的工作人員受到了嚴格的經常的監督檢查,大大減少和防止了消極怠工、貪汙賄賂和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

1953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了《關於黨政軍群負責人視察、參觀、休養、旅行時,地方負責人不許接送、宴會和送禮的規定》,從厲行節約、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出發,提出要求:今後各級政府、軍隊、黨派、團體的各系統的任何負責人,凡赴各地視察、參觀、休養或旅行時,當地負責人一律不許接送、宴會和送禮。

制度的重中之重就是「民主」──「群眾監督」。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與黃炎培的談話中就明確提出,要跳出「執政──腐敗──垮臺」周期率的基本途徑,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接受群眾的監督」,賦予公民對於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書面控告或者口頭控告的權利,對於打擊或者防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腐敗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1955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級組織立即成立監察委員會。1956年中共「八大」通過的黨章,進一步規定黨的監察委員會組織形式以及職權範圍,並指出任何黨員和黨的組織,必須受到黨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察。

摒除私利是共產黨的本質特徵,只有始終保持這一本質特徵,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而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要和群眾在一起,「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到,服務於民、不謀私利,既為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同時也關乎共產黨的宗旨。從某種意義上講,清廉是共產黨人的特色和特質。

相關焦點

  • 珍貴歷史影像:1949年開國大典中的領袖們!
    珍貴歷史影像:1949年開國大典中的領袖們!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分鐘版開國大典彩色影像公布
  • 開國領袖的母親們/魯先聖
    開國領袖的母親們/魯先聖 損己利人的毛澤東之母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1867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唐家坨的一個富裕農家,18歲嫁到韶山沖,成為農民毛貽昌的妻子。周恩來10歲那年,死神奪去了他兩個母親的生命,然而母親們身上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與良善,卻滋潤了少年恩來的心靈。 1918年1月2日,周恩來旅日期間寫下了情深意切的《念娘日記》:「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好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
  • 揭秘開國大典第一幅領袖畫像的來歷!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在即,中央領導層形成一致意見,要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毛主席的畫像,於是,究竟掛哪一幅畫像的問題,就擺在了周恩來的面前。為此,他多次派攝影記者來到豐澤園,為毛澤東拍攝了幾幅正面肖像。不久,這些照片擺在了菊香書屋的案頭,讓書屋的主人挑選。
  • 人民論壇網評|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三重境界
    廉潔自律是共產黨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領導幹部應當堅守的政治底色。明代著名學者薛瑄在《從政錄》中將官員的廉潔分為三重境界:「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作為領導幹部只有始終恪守廉潔自律的三重境界,才能守住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才能守住為官為民的政治底線。築牢思想防線,做到明事理不妄取。不妄取需要領導幹部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自律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時,用一顆無欲無求的強大內心和毫不動搖的行動自覺加以抵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
  • 盤點開國領袖和他們的「小夥伴」
    在開國領袖中,不少領導人都很注重深入基層,與普通群眾交朋友,同各行各界人士交朋友。毛澤東與農民楊步浩戰爭年代建立起來的情誼並未中斷在延安,流傳著毛澤東和農民楊步浩交往的佳話。1946年春節,在楊步浩的提議下,鄉親們決定以延安縣人民的名義,給毛澤東敬獻一塊大紅金字匾,並一致同意寫上「人民救星」四個大字。楊步浩又是找能工巧匠做匾牌,又是跑延安城找書法家畢光鬥寫字,忙乎了幾天,一塊五尺長、三尺五寬的匾終於做好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各路秧歌隊聚集延安會演,楊步浩也給毛澤東獻匾來了。毛主席走出軍委大門迎接,他緊緊地握著楊步浩的手。
  • 開國將帥中,跟隨領袖時間最長的是何人
    那麼在開國將帥中,跟隨毛主席時間最長的人是誰?張宗遜,原本是警衛團的連級幹部,秋收起義時,警衛團團長盧德鳴率警衛團參加起義,成為秋收起義的主體力量,張宗遜作為警衛團的中層將領,自然也是秋收起義的中堅力量。
  • 部門動態丨時刻敲響廉潔自律警鐘 道裏區衛健局參觀廉政教育基地
    為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切實增強黨員幹部廉潔自律意識,築牢反腐倡廉底線。道裏區衛健局黨委及領導班子成員與機關幹部,系統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共同參觀了哈爾濱市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廉政警示教育。通過參觀學習,黨員幹部們了解了我國的廉政文化傳統,學習了我黨從嚴治黨的方針路線,並從典型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黨員幹部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文化教育洗禮。局黨委書記、局長孫向軍強調,後人不忘前車之鑑,通過一樁樁警示案件,黨員同志應清醒認識到違反黨紀國法的紅線堅決不能碰,時刻緊繃廉潔自律的韁繩。
  • 日照嵐山疏港鐵路項目部:強化廉潔自律意識,助力打造品質工程
    大眾網·海報新聞日照5月27日訊(通訊員 沈亞芳 張鋆潔)為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增強幹部廉潔自律意識黨員們在深刻緬懷抗戰烈士的英雄事跡中,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強了自身黨性,強化了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和廉潔從業意識。本次活動的開展,讓黨員們親身實地接受了紅色教育,深刻體會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 《決勝時刻》讓人期待的,不只是最後4分鐘彩色開國大典!
    PS.下文含輕微劇透,可放心食用1、金牌團隊+強勢陣容的組合常見,開國領袖扮演者重聚的場面挺難得《決勝時刻》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曾帶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這一經典系列的監製導演黃建新,與導演寧海強攜手再創史詩;《明月幾時有》《邪不壓正》的編劇何冀平、《建國大業》藝術總監張和平,以及與張藝謀合作過《英雄》《十面埋伏》並多次斬獲金像獎的美術指導霍廷霄
  • 市婦聯黨支部聯合永泉社區黨支部共同開展「踐行領袖囑託,率先蹚出...
    市婦聯黨支部聯合永泉社區黨支部共同開展「踐行領袖囑託,率先蹚出新路」主題黨日活動 2020-07-07 0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四軍在抗戰中犧牲的十大名將:四人有成為開國大將的資歷
    在這十位將領中,至少有四人是有著開國大將的資歷的,他們是:項副軍長、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第四師師長彭雪楓。 項副軍長是我黨工人運動傑出領袖,早在大革命時期即入黨,是組織上的一位高層人物。
  • 美術名畫記 | 《開國大典》:一幅具有民族氣派的油畫經典
    《開國大典》董希文 好的美術作品能超越不同時代的壁壘,給人帶來經久不息的心靈體驗,這些美術作品就像濃鬱的陳香,隨著時間的流逝終能沉澱成經典。 《開國大典》創作伊始,董希文就「企圖把它畫成一幅與平常的西洋風的繪畫不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油畫。」 董希文在後來公開發表的《開國大典》創作經驗中詳細介紹了他在處理人物和環境的關係上,是如何吸取中國古代繪畫傳統創作方法的。
  • 開國中將回憶往事:和開國大將一路乞討,大將面相太兇總嚇退路人
    正如追憶開國大將王樹聲一樣,當年他和王樹聲一路乞食,王樹聲將軍因面相太兇而總是嚇退路人。身強力壯,肌肉發達,方鼻闊,雙唇微凸,目露寒光,坐如山門靜立洪鐘,站如廟怒如金剛。這種造型若放在古代也是猛虎悍將一名,但現實生活中這是開國大將王樹聲在外所展現的形象。
  • 開國君主和肱骨勳貴們,共患難之後能否共富貴?取決於時間
    漫長的中國歷史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國君主和肱骨勳貴們,共患難之後能否共富貴?劉邦、朱元璋殺功臣;嬴政、劉秀李、李世民不殺,關鍵在哪裡?這個話題屬於中國歷史上永恆的爭論。基本所有歷史愛好者都會遇到它。開國君主大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這種人順應歷史大趨勢而生,身邊會雲集一幫能人、賢人、狠人,從而建立一番赫赫功業。那麼功成名就之後,這些雄才大略的開國君王們,如何與幫助他打天下的肱骨之臣相處?殺戮還是共享榮華?就成了大歷史天空下一道絢麗的風景。01 殺戮與否?
  • 陳姓四位百歲開國將軍,來自四個不同的省份!他們分別是誰?
    陳姓是第一個從元帥到少將都有的姓氏,陳姓也是我國人口大姓,歷史上陳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據2019年1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陳姓在2018年戶籍人口數量達6000多萬,人口姓氏數量排名第5位,那麼陳姓有幾位百歲開國將軍呢?
  • 偉大領袖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紀念偉人在慈恩天下!
    2020年12月26日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的紀念日127年前,當那一顆啟明星從韶山沖冉冉升起的時候,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為華夏大地迎來了曙光。不知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沒有偉大的領袖,沒有現在的中國,也沒有我們幸福和諧的生活! 是他開創了中國盛世!86年前,當那顆北鬥星指引著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鬥的人們,完成兩萬五千裡艱苦徵程奔向抗日戰場的時候,他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為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指明了方向!他是革命家,是戰士,是詩人,是領袖。他帶領中華兒女,推翻三座大山,當家做主!
  • 偉大曆程領袖風採—孟凡靜紅色題材作品展即將在山東舉行
    100周年,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由北京金源藝術館主辦,由(北京紅色偉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金源匯通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北京聖美博雅商貿有限公司,北京國禮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萬博藝術館,山東百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華夏容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山東瑤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佳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漢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寶蘊齋,河南中禮文化,河南中壹文化,北京藝族當代藝術館等)協辦的「偉大曆程領袖風採
  • 授銜時,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最多的省份分別是哪個
    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最多的分別是哪個省份呢? 開國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注意,當時的四川還包括重慶,所以,重慶籍的將士在當時也是算入四川內的。籍貫四川的開國元帥是朱老總、聶帥、劉帥和陳老總。在這其中,聶帥和陳老總都是旅歐勤工儉學的有志青年,回國後都曾在黃埔軍校擔任過教官(陳老總是在武漢分校)。劉帥則是出身於川軍熊克武部。
  • 國家博物館藏開國大典珍貴文物:國旗、國徽、國印
    作者:M·辰#國慶特別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一周年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走遍世界博物館」在此為大家呈現一組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重要歷史文物:開國大典上用過的紅旗(本文圖片由M·辰拍攝,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開國大典上,偉大領袖毛主席親手按動電鈕升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 開國上將化名下連隊當兵,還為戰士們展示絕活,並當上了五好標兵
    新中國實行軍銜制之後,偉人曾發起過一個下連隊的運動,當時許多的軍區首長就曾用下連隊當兵,其中就有一位開國上將,使用化名到了基層連隊當兵,還為戰士們展示了自己的絕活,並且當上了五好標兵。那麼,這位開國上將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