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看待當代武林「假大師的崛起」

2020-12-14 文化傳習者

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於武術的認識,大多都源於武俠小說或者影視劇,可以說不少人心中都有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夢,而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當代武林中的「大師」不斷湧現到我們的視野當中,同時也興起了一陣「打假熱」的狂潮,讓我們對各自心中的武術幻想有了顛覆性的改變。

從武術文化來看,原始戰爭、宗教、教育、娛樂等多位一體的原始文化均與武術的發源有緊密聯繫,到了先秦時期,武術就有了技擊與娛樂之分。至秦漢,「講武之禮,罷為角牴。」就指先秦習武之禮儀活動向著戲樂方向轉化。漢哀帝「時覽卞射武戲」,說明武術表演成為一種常見活動,而武術的娛樂性分為自娛與他娛兩方面,即一方面是武者從中獲得愉悅,另一方面是他人在觀賞過程中獲得的享受。

筆者認為,當代「假大師」的崛起一方面是我們受武俠小說與影視劇的影響,混淆了技擊與娛樂的區別,真正的技擊沒有華麗的動作與招式,沒有限制性的規則,只有「武本無善意」的決絕!而另一方面,則是「假大師」以欺騙的方式找尋社會的認同,當一個人付出了巨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發現自己學到的只是娛樂性的技巧,這種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而此時付出的越多,就越無助,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相信自己的老師,相信自己所學的是最厲害的,同時也要讓社會上的儘可能多的人相信,只有認同的人多了,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就越會覺得它正確。所以我們也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件事,只有當我們自己不再混淆武術技擊性與娛樂性的區別,再看到他人的表演時,只要對方沒有打出「技擊大師」的名號,我們也無須做一些負面評價。

相關焦點

  • 失落武林:假大師真功夫 江湖亂象束縛武術腳步
    他們不願介入這場利益紛爭,武術只是副業,不吃這碗飯,始終與魚龍混雜的當代「武林」若即若離。  他們是真功夫的篤信者,尚古,哀嘆大師死了。講起往日雲煙、大師奇聞總是繪聲繪色,半文言的武術口訣倒背如流,活在自己功夫的楚門裡。談起玄妙之處,都強調功理是很身體化的東西,不練沒法細聊,講不明白。
  • 太極大師遭武術教練 KO。如何看待中國武術?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小時候非常喜歡武術,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去少林寺學武功。村裡有一位年長的老者,從小學習形意拳,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據說年輕時候去城裡做生意,被同是練形意拳的同行擠兌,說聽人說他形意打的好,要切磋一下。老人堅持不肯,最後被逼無奈只好出手,只一招對方就倒地了。
  • 繼蘇波邦雅桑克萊後,羅根也對中國戰無不勝,靠一龍或武林大師?
    而年輕的蘇波邦,還只是播求的大徒弟,可當師傅被一龍「玩壞」後,他第一時間就向一龍挑戰,但一龍卻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到現在也未敢應聲蘇波邦……雖然說,搏擊,在當代,不過是一種體育競技項目而已,勝負乃兵家常事。不過,在商業搏擊發展的初級階段,特別是中國這個武術的傳統大國,國人心目中的武術立國的歷史情懷仍在之下,這種連勝中國武者的現象,仍讓國人有屈辱之感。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清末民初的武術教育,武術在當代的傳承發展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武術「大師」出現在網絡平臺上,他們用誇張的演技吸引了一批粉絲,但是,這些所謂的「大師」要麼在私下挑戰中被人擊敗,要麼在公開擂臺上被人打倒,這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中國武術是「花架子」「只能表演,不能實戰」是一種「健身體操」。這對中國武術的傳承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但是大家知道麼?早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傳統武術就被納入現代教育的範疇,成為學校體育內容的一部分。
  • 傳統武術除了坑蒙拐騙的「大師」,原來還有真能打的武術家
    近年來,閆芳、太極雷雷等所謂「大師」,一次次把傳統武術推上風口浪尖。傳武到底能不能打?傳武在當代還有沒有價值?傳武未來的路在何方?知名作家、評論家、媒體人,同時也是傳統武術練習者的吾非羊老師,以親身經歷,圍繞多年來接觸的武術家、江湖門派、不同拳種、武術打假,以及武術江湖中的人和事,寫成一部紀實小說——《武林揭秘》,講述當代中國武術和江湖的發展現狀。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符號之:武術
    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總稱,是所有亞洲武術的始祖,他獨特的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豐富的哲學內涵使其獨具魅力。今天,武術已經成為國際化的一項體育運動。中國武術的中心思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
  • 「馬保國現象」,是武術文化產業的危機信號
    面對巨大流量的吸引力,原本11月15日已經在微博宣布退出武林的他如今真香回歸,這次回歸他還帶來了和院線電影《少年功夫王》籤約的消息。歷史上,武術從來都是「仁者之藝」。但如今在「馬大師」身上卻變成了「妄者之術」。
  • 海燈法師作為傳統武術大師,是真?還是假?
    海燈法師作為傳統武術大師,是真?還是假?(圖文/民哥)如今在中國傳統武術體育圈亂象叢生,很多假大師、偽大師層出不窮。據知情人稱,該大師是因為癌症晚期,才不幸病逝的。此消息一經傳出,「大師」的忠實信徒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因為該「大師」所傳「武功」,其中一大特效便是預防和治療癌症。這位「大師」對於90後出生的讀者來說,還是很陌生的。
  • 又一波傳統「武術大師」被KO:沒有德行,褲衩都會被輸掉
    關於這次比賽,丁浩之前的理由說是為了給傳統武術正名,他看不慣到處嚷嚷、到處藉機炒作自己的徐曉冬,覺得徐曉冬在踐踏傳統的文化。於是約好比賽。直到雙方站上了比賽臺上。這都讓人很佩服。看一個人不爽,好,那公平挑戰。哪怕是輸了,那也是技不如人,不丟臉。為此,豎子也十分敬佩其師徒敢於走上擂臺的精神。但輸了後,「武林」又颳了一陣妖風。
  • 李仲軒:中國傳統武術的見證者,堅稱自己的師叔會飛簷走壁
    傳奇的中華武術中華武術發展至今其中不僅蘊涵了許多傳統文化,更是在道家思維的影響下能做到感受周遭事物變化,真正優秀的習武之人,甚至能在修行武術後做到與自然相結合,感受大自然的變化規律。中國的武術不是為了徵服與戰鬥而產生,反而是為了強身健體而被大眾喜愛。
  • 中國武術協會:習武者不得自封大師、掌門等稱號
    中國武術協會在其網站發布《關於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號召全體武術人團結起來,恪守武德、遵守規則、加強自律,弘揚中華武術優秀傳統文化,並倡議武術習練者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不得以武術拳種、門派名義參加綜合格鬥、自由搏擊等搏擊類賽事,不參加不分項目、性別、年齡、
  • 中國武術協會倡議:習武者不得自封大師、掌門等稱號
    不得自封「大師」「掌門」「正宗」「嫡傳」等稱號,不得使用假運動員等級證、假段位證、假教練員證、假裁判員證及其他假證書全文如下:中國武術協會關於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 廣大武術習練者、愛好者、工作者:中華傳統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 中國武術名家吳連枝:詳解傳統武術八極拳
    當你真正愛好上武術時,吃再大的苦也不覺得苦。」吳連枝感慨道。 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吳連枝年紀輕輕就武藝出眾,在滄州武林中,逐漸聲名鵲起,成為技藝不凡的後起之秀。從十八歲開始,吳連枝就收徒傳藝了,他的徒弟劉秀萍、常玉剛、劉連俊曾經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冠軍。
  • 中國武術協會:習武者不得自封「大師」「掌門」等稱號
    7月8日,中國武術協會在其網站發布《關於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書。倡議指出,中華傳統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但近期,一些偽「大師」、假「掌門」為了追逐個人名利,隨意自創門派、自封稱號,利用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武術的喜愛與關注,通過「約架」等方式進行商業炒作,給中華傳統武術形象帶來嚴重損害。
  • 又一詠春大師被人戳穿,武林義士揭露餘昌華武術詠春六段是山寨版
    又一詠春大師被人戳穿,武林義士揭露餘昌華武術詠春六段是山寨版。就在詠春系列功夫電影《葉問4》票房突破10億大關之際,武林中的幾位詠春拳大師們也是紛紛摩拳擦掌,登上擂臺或是私下閉門切磋。第二件事就是在「功夫大擂臺上」詠春大師餘昌華KO神秘女俠肖佟事件,徹底毀了詠春的形象,惹得拳迷紛紛怒罵詠春拳只能也只敢打女人,為此「奪命書生」李騰飛看不慣餘昌華的這種醜行,聲稱將在今年3月份在擂臺上狠狠教訓餘昌華。然而餘昌華的麻煩還遠不止於此,其賴以自豪的詠春拳六段也被人質疑了。
  • 武林大事件!詠春餘昌華被中國功夫打假聯盟制裁,已被武協除名
    近年來,中國傳統武術被一些假大師、偽大師們搞得是烏煙瘴氣,拳迷們甚至排出了「南保國北閆芳」的笑料,尤其是不懷好意的賽事方製造一些所謂的傳武大師跨界和自由搏擊擂臺比賽的噱頭,不斷給傳統武術抹黑,在國際上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 知名搏擊作者:武術圈看似最火的田野和雷雷,並不代表武術沒價值
    ……確實,這位知名博主在此,提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我們傳統的東西,在如今,該如何看待的問題?傳統文化、傳統知識,是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積極、傳承下來,其顯然經歷了一定的檢驗過程,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才會被人類在歷史中所運用,並傳承至今。
  • 武林高手齊聚崑崙決,百萬獎金掀起滔天巨浪,傳武江湖再起風雲
    2020年6月5日,由崑崙決主辦的《崑崙決真功夫大師擂臺賽》將在安徽銅陵打響。當下的武林動蕩,在各個武林"高手"共同努力下,"大師"這個詞在武林圈成了一個貶義詞。崑崙決秉承傳承和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為己任,宣布啟動百萬獎金尋找《真功夫大師》擂臺賽,旨在通過激烈的擂臺對戰形式,尋找出真正的武林高手(大師),重塑民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信心,推動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不斷代,不丟失,賦予真正的功夫大師無上殊榮。
  • 武俠世界的困惑:是傳統武術已經沒落,還是功夫大師太水?
    所以,只能說是武俠文化讓功夫更迷幻更浪漫,是影視作品打造出了一張「中國功夫」的名片。這張名片上的中國功夫確實存在,但不一定真實,不一定能打,更不一定能抗打。而且這張名片,正在一次次地被某些大師染上汙點。前幾天,太極大師馬保國被業餘拳手30秒4拳KO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 CCTV5武林大會這個節目,傳統武術實戰收視率很高,為何停辦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CCTV5曾經播出過《武林大會》這個節目,給傳統武術實戰的機會,在當時收視率是非常高的,利用央視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但是無論是賽制還是規則和保護措施都不完整,後來卻直接停辦了。武林大會要求必須打出自身的特點,而不能接近現代的搏擊術,這完全是倒退的思維,格鬥的技術方法是前進的,怎麼可能會是原始的就是最好的呢?不能直白的現代格鬥動作,要突出本門派的技術。限制了很多的格鬥技,當這些傳統武術不好看,不實用時,就進入了另一個怪圈了。其實政策是好的,是希望傳統武術有所發展,宣傳優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