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善鋒在檢查肉兔長勢。
「在這裡養兔,既可得到工資,還可以學到技術。」近日,花橋鎮顯周村八組建卡貧困戶王用虎特別開心。
王用虎今年64歲,身患疾病。除了基本的傳統農耕技術外,沒有其他的手藝,日子過得清貧。
去年11月7日,王用虎成了顯周村肉兔養殖場的管理人員,不但每個月可以得到2000元工資,更關鍵的是,他還是這個養殖場的「老闆」之一。
顯周村位於花橋鎮西南部,全村幅員面積6平方公裡,村民975戶2998人,貧困戶97戶226人。
2019年7月,忠縣社會經濟調查隊副隊長彭善鋒任顯周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彭善鋒充分認識到要增收致富必須依靠產業支撐。但場地、資金、技術、銷售等系列問題嚴重製約產業發展。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顯周村黨支部書記餘重九是養兔能手,養殖肉兔6年多。他在配種、防疫、養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彭善鋒與村黨支部共同研究,以破解貧困戶到戶產業為突破口,決定重點發展肉兔產業。在村裡建設標準化肉兔養殖場進行集中養殖,由致富帶頭人餘重九帶領貧困戶共同養殖肉兔。
2019年11月,顯周村利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投入上級資金52.9萬元,建成標準兔舍1棟,年可出欄肉兔15000隻。
根據貧困戶的養殖意願,王用虎和其他26個貧困戶出資購買種兔交由養殖場養殖。
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1000元、3000元、5000元,分別可以飼養100、300、500隻商品兔,年終按照商品兔的數量分配收益。王用虎貸款5000元,購買了500隻商品兔。
去年11月7日,村委會統一購買300多隻種兔,27個貧困戶通過小額信貸共貸款87000元發展商品兔,商品兔的收益便是27個貧困戶的收益。
「這個地方既是養殖場,也是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基地,可以學習養殖技術。」去年11月,王用虎當上了專職飼養員,每月可領2000元工資。
「我沒有技術,如果我單獨養殖風險太大。」顯周村三組建卡貧困戶王光祿說,他投入資金3000元,飼養了300隻商品兔,集中託管養殖解決了他的技術難題。」
「我常年在外務工,但我同樣參加養殖,我也是『老闆』。」顯周村一組建卡貧困戶韓秀蘭在電話中高興地說,他通過小額信貸投入1000元飼養了100隻商品兔。
「我們採取集中託管的模式,解決了貧困戶在場地、技術、資金、人員、銷售、糞汙處理、產業鏈條延伸等方面制約,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彭善鋒介紹,在外務工或沒有飼養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委託專職飼養員管理,同樣可獲得收益。
「肉兔繁殖能力特別強,300多隻種兔年可出欄商品兔至少在10000隻以上。貧困戶今年不但可以收回成本,還有一筆收益。」餘重九說,這個養殖場每年可以為貧困戶持續增收。
在養殖場的附近,另一棟養殖場已完成主體工程。該工程是利用債券資金48萬元建設的標準兔舍,年可出欄肉兔10000隻,將於今年6月建成投用。
兩棟標準兔舍總共可出欄肉兔25000隻,其中集體養殖15000隻、貧困戶養殖10000隻。
顯周村肉兔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彭善鋒介紹,在今年發生疫情的情況下,保守估計每隻兔可淨收入10元,肉兔產業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10多萬元,為貧困戶帶來收益近10萬元。
記者 楊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