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2020-12-15 騰訊網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產生了大量新的漢字形體,一字多樣、一字多形、多字同形現象十分普遍,這從客觀上促進了字樣學的發展,同時也為字樣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漢語、漢字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

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由於抄寫的佛經數量眾多,加之當時使用漢字缺乏統一規範,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交雜使用,人們抄寫出來的佛經字體風格各異,訛字、俗字、別字眾多。許多佛經經過不同時期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傳抄後,變得面目迥然、異文林立。但這些變化與差異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漢字的存在形態與使用面貌,對漢字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正如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明增添了新的元素一樣,佛經的翻譯與傳抄也為漢字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元素,影響深遠,可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致使漢字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據統計,《說文》收字9353個,《字林》收字12824個,《原本玉篇》收字16917個,《龍龕手鏡》收字26430個,《宋本玉篇》收字22726個,《廣韻》收字26194個,《類篇》收字31319個,《集韻》收字53525個,《改並五音類聚四聲篇海》收字35189個,《字彙》收字33179個,《字彙補》收字12371個,《正字通》收字33549個,《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中國古代字韻書不斷在增加字,這些新增的字從哪裡來呢?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漢文佛典。從《說文》到《原本玉篇》,漢字增加了近8000個;從《原本玉篇》到《龍龕手鏡》,漢字增加了近1萬個;從《龍龕手鏡》到《集韻》,漢字增加了2.7萬個;從《集韻》到《康熙字典》,沒有增加,還減少了一些。這表明,古代字韻書中漢字數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東漢末年至宋代。我們知道,從東漢末年至宋代是佛教文獻翻譯傳抄十分頻繁的時期,字韻書恰好在這一段時期增字較多,從《字林》12824個到《集韻》53525個,增加的字多達4萬個。此後,到清代《康熙字典》,字書中的漢字數量反倒沒有增加。東漢末年至宋代,佛經的翻譯與傳抄產生了大量的字,這些字不斷被字韻書收錄,從而使得字韻書的字數大增。如「傘」、「咒」、「薩」、「塔」、「魔」、「柺」、「僧」、「唵」、「吽」、「伽」、「梵」等字都是在翻譯或傳抄佛經時創造的,後為字書收錄。宋代之後,佛經的翻譯基本停滯,佛經的傳抄也不盛行了,加之印刷術的發展,刻本文獻增多,寫本文獻減少,漢字的數量也就沒有大的變化了。可以這麼說,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改變了漢字數量在上古時期形成的基本格局,使得漢字在中古及近代前期在數量上有了飛躍式發展,奠定了後世漢字在數量上的新格局。

二、致使漢字的類型更加多樣。漢字的類型可以從多個角度歸納。從漢字的使用角度看,佛經翻譯與傳抄致使漢字的類型豐富多樣,不僅有一般意義上新造的漢字,如「凹」、「凸」、「寨」、「痶」等,也有為了對音梵文、巴利文等新造的一般譯音字、特殊譯音字、咒語字、真言字、切身字,如「嘛」、「唎」、「呢」、「袈」、「裟」等。在漢字發展史上,大規模地出現譯音字是從翻譯佛經開始的,而「切身字」、「真言字」、「咒語字」則是翻譯佛經時的獨創。

三、豐富了漢字的構造理論。從古到今,人們從理論上對漢字的構造作了許多探索,在《說文》中許慎提出「六書說」,後來又有了唐蘭的「三書說」(象形、象意、形聲)、陳夢家的「三書說」(象形、假借、形聲)、裘錫圭的「三書說」(表音、假借、形聲)等。佛經翻譯與傳播時創造出來的字絕大部分是可以用現有漢字理論解釋的。根據「六書說」,佛經中新造的「凹」、「凸」、「傘」等為象形字,新造的「挊(弄)」、「甭(棄)」等為會意字,新造的「塔」、「魔」、「皰」、「炷」等為形聲字。但是也有一些字無法用上述理論分析。佛典中有兩聲字,還有大量的類化字,這些字的結構獨特,無法很好地用現有漢字構造理論解釋,這將促使人們對漢字構造理論作進一步的思考,完善相關論述。

四、促進了漢字字樣學的發展。一字多形現象在漢字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存在。一個字有多個形體,哪個形體是常見的,哪個形體是標準的,哪個形體是後來新造的,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字樣之學得以興起,辨別字樣的術語也逐漸豐富起來。《說文》用「正」、「或體」、「古文」、「籀文」、「俗」等來辨別字樣。《玉篇》用「正作」、「俗作」、「或作」、「亦作」、「古文」、「籀文」等辨別字樣。到了隋唐,出現了顏師古《字樣》、顏元孫《幹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等專門辨別漢字字體的字樣學著作。這些著作對規範定形字體,促進文字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蘭在《中國文字學》中說:「由中國文字學的歷史來看,《說文》《字林》以後,可以分成五大派:俗文字學、字樣學、《說文》學、古文字學、六書學。前兩派屬於近代文字學,後三派屬於古文字學,在文字學裡都是不可少的。」與古文字學、《說文》學、俗文字學、六書學等相比較,字樣學的研究相對滯後。佛經的翻譯與傳抄產生了大量新的漢字形體,一字多樣、一字多形、多字同形現象十分普遍,這從客觀上促進了字樣學的發展,同時也為字樣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玄應《一切經音義》、慧琳《一切經音義》、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中有大量辨別字樣的術語,到了遼代行均《龍龕手鏡》,字樣的辨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龍龕手鏡》辨別字樣的術語十分繁雜,有正字、俗字、通字、或體、今字、誤字、訛字、變體、俗通字、省字、今通字、籀文、古文等,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哪本字韻中辨別字樣的術語比它收錄得多。弄清這些術語的內涵,可探查當時的正字觀,對當下漢字的整理與規範具有重要意義。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極大地促進了漢字的發展,漢字不僅在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在類型、構造上日益豐富。漢字的這些變化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辭書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字學的內涵,為當今漢字的溯源、整理與研究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語料和值得借鑑的內容。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焦點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他是如何問路以及翻譯印度佛經的?一:唐玄奘其人:在開談之前,先暫時將我們記憶中的《西遊記》擦除,今天講真實歷史。到達印度遊歷以及返回大唐後翻譯佛經,他遇到過語言障礙嗎?如果沒有,那麼唐僧的「外語」是如何自學成才的?二: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在討論玄奘的外語水平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佛經是用什麼語言寫就的?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如今的主流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 什麼是咒語,佛經中的咒為什麼不翻譯?
    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樣的回答可能並未能解惑,我們依然有著疑問:究竟什麼是咒語,它作用又是什麼,而且經文中的咒語,為什麼不翻譯呢?我們經常說到的「經咒」是指經文和咒語。經文,原指佛弟子所記錄的佛陀所講授佛法的典籍,後來泛指所有戒、律、論。咒,梵文稱「陀羅尼」,含有「總持、總攝」之意。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憑什麼漢字要統治一個外族?一種語言是否適用,只有用的人自己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優越感自己感受得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民族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中文卻不是!要知道英語對很多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中國漢字漢語對周邊國家影響的時間更長,為什麼漢字不能被周邊國家接受成為官方語言?所謂民族自尊是你以為的而已。
  • 2020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押題:漢字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20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押題:漢字
  • 日語漢字源自古漢語的異同和其發展的優缺點
    日本隋唐遣使路線日本的漢字來源於中國古代,跟自然中國的文言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日本人之前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要造日語的文字的時候,是直接拿了中國的漢字來用,當然有一些為了表示這是日語,也做了一些改動,所以大家今天看的一些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日本人在用中國的漢字的時候,很多漢字的意思也是直接拿過去用的。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那種深刻的文化交流,從學習日語當中也可以複習我們古代的文言文。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是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進入彌生時代,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加速進入農業社會。真正大規模的漢字傳入有賴於隋唐時佛教的輸入。《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兩種讀法。所謂「音」在當時是指拋開漢字字義只取其發音的表記方法。其靈感源自佛教經典的翻譯:中文中「釋迦」、「菩薩」等等佛教名詞都採用這種方法翻譯。
  • 鳩摩羅什來中國共翻譯出多少部佛經經典?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鳩摩羅什前343年出生於西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教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意譯童壽。鳩摩羅什天生具有慧根,據說鳩摩羅什無師自通學會了梵文,五歲日頌千偈,七歲出家,九歲便能登壇講經,名聞西域,是名副其實的神童。
  • 文明交流視角下鳩摩羅什的翻譯實踐-光明日報-光明網
    跟著鳩摩羅什學習佛經翻譯的弟子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後來都成為佛教宗派的開山立派之人,諸如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直接起源於鳩摩羅什譯經,而禪宗、淨土宗、律宗則是受到了鳩摩羅什譯經的間接影響發展壯大起來的。    雖然鳩摩羅什的個人經歷還有爭議之處,比如就有人批評鳩摩羅什兩度破戒、兩度娶妻等等。不過,從翻譯角度來看,鳩摩羅什的佛經翻譯思想和實踐,在翻譯史上確實作出了重要貢獻。
  • 佛學:佛經、三藏、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在釋迦車尼入滅後,他的弟子為了不讓他的佛法失傳於是召集僧眾舉行聚會,這些僧眾依據自已對釋年尼言教的回憶,將佛陀的說法以文字記錄下來,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經。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教義,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包括經藏、律藏和論藏,而狹義上的佛經就專指經藏。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大多以偈、等韻文用口傳的方式教導弟子,沒有文字記載。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佛經」的意義是什麼?
    ▲佛經,是諸佛的甚深妙語,聖言之量學佛,必須要聞思佛經,恭敬佛經。佛經,是佛的聖言量,可以除障礙,破違緣。更重要的是,學佛的解脫智慧和緣起空性,皆在佛經之中。「經」梵文叫做「修多羅」,漢語又翻譯作「契經」,「經」原意是「線」的意思,叫做「如線貫華」,用線把美麗的花瓣貫穿起來,使之不散、不亂、不墮。佛經就是佛所說的甚深法義。「修多羅」有一層重要的意思,就是說佛經義趣無窮,頗具攝受力,愈讀愈有法喜輕安。世間典籍雖然也有價值,可與佛法妙義相比,自然形絀。佛在世之時,曾慈悲宣說無量妙法。
  • 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胡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笑掉大牙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密切了,而到其他國家旅遊或者工作,這也是成了很常見的事情。而到了別的國家之後,首先就是了解當地的文化,而取一個當地語言的名字,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各國的文化不同,如果大家不了解的話,那麼可能就會鬧出笑話來了。
  • 為什麼日本滿大街都是漢字?不用翻譯,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去過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日本的街名、地名、店名、橋名、樓名.....處處可見中國漢字。如果認識這些漢字,可以蒙對一半是什麼意思,基本上不用翻譯。日本,在古代時期是沒有文字的,日本的漢字是從我國三國時期傳過去的。
  • 日本街頭的貼心標語,看到漢字翻譯後,中國人哭笑不得
    同時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極為相似,尤其是在字體上面,我們經常可以在日文中看到漢字的影子。其實日本對於中國漢字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在許多景區都有中文翻譯,目的就是便於中國遊客旅遊參觀欣賞,畢竟我國的遊客在日本整個旅遊業的市場上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
  • 使用漢字須規範不良影響靠邊站
    使用漢字須規範 不良影響靠邊站 在違反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八)項而不予核准註冊的商標中,有這樣一類商標,其因為在標識中不規範使用漢字而具有不良影響。
  • 唐僧和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的故事
    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並沒有佛經。佛經的出現,是在釋迦牟尼離世之後,他的弟子根據記憶,記錄下釋迦牟尼的言論,慢慢形成一卷一卷的佛經。 釋迦牟尼言論的第一次結集是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的第一年的雨季,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大迦葉召集了五百比丘參加。
  • 日本人不懂漢字,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是什麼樣?
    日本人不懂漢字,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如今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到其他國家旅遊和留學,如今也是再常見不過的事。就好比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非要用中文給自己取名字,結果翻譯後讓人哭笑不得。其實我們中國對于姓氏文化是比較重視的,有了姓氏,我們才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通婚,所以姓氏的作用非常強大。但日本不同,日本並不重視姓氏文化,比如說早年的日本人,他們只有名沒有姓,後來是到我們中國學習了之後,那些統治級別的貴族才有了自己的姓和氏。
  • 為什麼川普叫川普,而不翻譯成其他漢字
    《絕命毒師》劇照既然是音譯,中國有那麼多同音的漢字,為什麼就要用特定的那幾個字來翻譯呢?費正清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是著名中國史大師和漢學家,他寫的《劍橋中國史》是學習中國歷史難得的好作品,晚清卷和民國卷更是對中國史學界有著巨大影響。
  • 世界上最長地名,翻譯成漢字僅兩個字,大家對它居然很熟悉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名字,這就像是我們的名字一樣,是這個事物的代表,比如說說起我們國家,就會說是中國,這就是我們的象徵,而每個地名也是有長有短的,雖然對於國外一些地名是非常長的,但是我們會用中國漢字翻譯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