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川普叫川普,而不翻譯成其他漢字

2020-12-09 地史館

Jack和Rose是電影《坦克尼克號》的男女主,他們的名字翻譯過來就成了傑克和露絲。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Jack翻譯過來就是傑克,而不是「捷克」?Rose翻譯過來就是露絲,「肉絲」讀音更準,我就用「肉絲」不可以嗎?

外國人名翻譯的總體原則

人名是語言和文化的產物,在人名中包含了諸如宗教、歷史、社會習俗等重要文化信息,例如非常有特色的中國人名「某建國」、「某國慶」,一看到名字就能聯想到相應的時代背景,外國人名同樣如此,如何正確合理的翻譯外國人名,就成了翻譯界的重要課題。

鑑於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人們在外國人名的實際翻譯中大多是直接音譯,即使這個人名在該國語言中具有其他實際含義。例如Black、White、Smith,作人名時通常翻譯為布萊克、懷特和史密斯,而不是翻譯為「黑」、「白」和「鐵匠」,同理,Jack和Rose,也不會翻譯成「千斤頂」和「玫瑰」,而是傑克和露絲。

美劇《絕命毒師》主角沃爾特·懷特(Walter White),國內觀眾常稱呼其為老白,一是因為他姓「白」,二是因為他是做毒品的。

《絕命毒師》劇照

既然是音譯,中國有那麼多同音的漢字,為什麼就要用特定的那幾個字來翻譯呢?

首先,為了避免歧義,翻譯過來的名字都是無實際意義的詞組,用來特指外國人名。例如美國現總統唐納·川普,川普這三個字,除了表示人名再也沒有別的意思,可如果翻譯成「川普」,就會使人聯想到「四川普通話」,從而造成對人名的誤解。

其次,人名音譯應保持統一。你翻譯成「川普」,我翻譯成「特狼蒲」肯定不是不行,名字必須是唯一的,社會普遍認可的。為了統一人名翻譯,新華社譯名室先後出版了多個版本、多個語種的外國人名譯名手冊。以《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為例,辭典內收錄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65萬條人名翻譯詞目,是外國人名翻譯的重要參考資料。這樣一來,大家就有了統一的規則來翻譯外國人名,Trump也就變成了川普。

總體來說,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中國的翻譯工作者總結出「名從主人」、「約定俗成」、「尊重規範」三大音譯原則,不過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又有不同的音譯方法,例如歸化音譯、異化音譯、音譯意譯相結合。

歸化音譯人名

外國人名和中國人名不同,首先就表現在姓和名的順序上。中國大多數人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家族和集體的表現;而國外的人名大多是名在前,姓在後,強調個體的差異。因此在早期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國人按照自己的習慣,將外國人名的按照姓在前,名在後的形式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法被稱為歸化音譯。

例如明朝時,旅居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他的英文名為Matteo Ricci,其中Matteo是名,Ricci是姓,中國人按照自己的習慣,將名字翻譯為利瑪竇。如果按照現在的翻譯習慣,利瑪竇的中文名應該為瑪竇·裡奇,但是利瑪竇是自明朝時就受到廣泛認可的譯名,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後來也就不改了。

和利瑪竇這個譯名相同情況的還有美國史學家費正清(King Fairbank),民國時期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Leighton Stuart),英國的大作家蕭伯納(Bernard Shaw)。提一嘴,在我讀中學的時候,這個費正清給我帶來了不少困擾。

費正清是國外學者中研究中國歷史的泰鬥,在學習中學歷史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歷史題會引用費正清的觀點和著作,讓我一度懷疑這位大佬是美國華裔,哪想到他老人家真名叫做King Fairbank,意譯過來是「賭局之王」的意思,真是汗顏啊。

費正清一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是著名中國史大師和漢學家,他寫的《劍橋中國史》是學習中國歷史難得的好作品,晚清卷和民國卷更是對中國史學界有著巨大影響。

費慰梅、林徽因、費正清、梁思成

除了費正清外,殖民時期的香港,幾乎每一位總督都有自己專屬的中文譯名,例如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和他的前任衛奕信,這就非常有迷惑性,不清楚歷史的還以為香港總督是香港人呢,可實際上整個英國殖民時期,英國從來沒有選過一個香港人擔任總督,港人治港一直到回歸後才真正實現。

末代港督彭康定

異化音譯人名

上述的那些歸化音譯人名基本都源自古代和近代時期,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強,中國對西方語言以及文化的認同程度和接受程度逐漸增強,人們開始習慣中國人名和外國人名的差異性,便不再執意追求按照中國人名的形式翻譯外國人名,異化音譯取代歸化音譯成為人名翻譯的主流,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外國譯名,都是異化音譯的結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翻譯外國人名的第一原則就是「名從主人」,就是說如果某個外國人對於漢語譯名有自己的看法,那麼譯名就要遵循他本人的意見。例如前法國總統薩科齊,最初的中文譯名為薩爾科齊,但法國方面要求中國將總統的中文譯名改為薩科齊,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中方同意了法國方面的要求。

音譯意譯相結合

人名是一個人最直觀的展示,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因此每個名字都有特殊的含義,尤其是文化作品中,每一個人名都是蘊含著作者的創作思想,用無意義的漢字詞組音譯外國人名,在文化表達上顯然是不足的。

例如,近日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張東升和朱朝陽兩位主角的名字暗藏「朝陽東升」的含義,就是編劇刻意設計的。如果翻譯成英語,就失去了兩人之間的聯繫。同理,將外國藝術作品中的人名直接音譯,也就無法完整表達作者的思想,因此用音譯意譯相結合的形式翻譯外國人名也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方法。

在文化作品中就不需要考慮太多現實問題,音譯和意譯相結合的譯名就非常普遍。例如《哈利波特》中,哈利波特的教父Sirius Black,就被翻譯為小天狼星·布萊克;又如《魔獸爭霸》中,精靈Illidan Stormrage 被翻譯為尤迪安·風暴之怒。

《哈利波特》和《魔獸世界》的譯名中二氣質太足,我個人最喜歡的譯名是《權利的遊戲》中的瓊恩·雪諾。他的英文名為Jon Snow,按照習慣Snow應該翻譯為斯諾,例如《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但在《權遊》中卻被翻譯成雪諾,既是音譯也是意譯,此外還有沙德(sand)、河文(Rivers)、佛花(Flower)這樣的譯名,都體現了姓氏背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特色,堪稱一絕。

瓊恩·雪諾

但也需說明的是,音譯意譯相結合的譯法主要出現在藝術作品裡,在現實中並不常見。例如美國黑人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will和smith分別是「意願」和「鐵匠」的意思,大概率是史密斯的祖上是個鐵匠,進而形成了smith這個姓氏,可這個姓氏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鐵匠的含義了,只是一個符號,不具有實際意義,因此這類名字不能意譯,只能音譯。

威爾·史密斯代表作:《當幸福來敲門》

外國人名的翻譯,從最初的歸化音譯到後來的異化音譯,再到現在越來越常見的音譯和意譯相結合,這中間的變化無不體現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也彰顯著中國文化從相對封閉到積極開放的轉變,網際網路的興起,更是極大的加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融合。

在今天的中文網際網路上,川普和川普都是現任美國總統的名字,科比這個籃球明星的名字在遊戲中成了「搶人頭」的代名詞,還有一眾歐美明星都有了自己的中國土味外號,例如小李子明顯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在中國更有名。

人名是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標籤,在強調人名翻譯規範、統一的同時,為他們賦予具有個人特色的中國人名,也是 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體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本的「省」不翻譯成「部」?
    我們都知道日常中,美國的department是翻譯成部的,而日本的省就翻譯成省,不翻譯成部,並且日語某些同漢字書寫的字會將他翻譯成其他的漢字,比如:買手(かいて)翻 買方,快報(かいほう) 翻 好消息;為什麼「省」最後還是翻譯省呢?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一群日本人,為什麼如此賣力地推崇漢字呢,為什麼在原來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越南,韓國紛紛去漢字的時代,漢字卻始終能在日文體系中牢牢佔有一席之地呢?漢字東渡和東亞其他民族一樣,日本的先民在接觸漢字之前並沒有書面語,身居東亞最邊緣的島嶼,日本文明也久在蒙昧之中。
  • 有種幸福叫川普小兒子的人生,億萬住宅內打高爾夫,「獅子」搬...
    有種幸福叫川普小兒子的人生,億萬住宅內打高爾夫,「獅子」搬客廳當坐騎 美國總統川普有著一個非常受寵的小兒子叫巴倫。雖然他已經有4個孩子了,但是和第三任妻子梅拉尼婭結婚之後還是決定要一個屬於兩人的孩子。60歲那年小兒子巴倫出身。因為當時川普已經是著名房地產大亨,家族集團實力雄厚。
  • 川普不僅是總統,還是演員,曾經演過這部電影
    其實不少人的童年都看過這部美國影片,對小鬼的扮演者麥考利.金非常喜歡,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在這部片子裡還有一個非常有名氣的人物,而且是大名鼎鼎的一位先生,他就是美國現任總統川普。2017年初,川普就任美國總統,而在此這前,他是一個非常非常有錢的富豪,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產業在全國各地都有,說他是豪門完全不是虛的。
  • 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為什麼會有漢字?
    即便現在韓國的文字採用了韓文,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些字的具體意義,於是就要加上漢字,用於解釋。韓國的文化離不開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韓國,韓國的文字當然也是受影響最大的,韓文中有70%的詞彙來自漢字,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們看韓國到書寫的都是韓文,但事實上韓文也是離不開漢字,很多人不知道,很多韓國人的身份證上的名字是帶中文的,他們在韓文的後面加個括號,然后里面用漢字寫自己的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要從韓國文字的特點說起。
  • Diablo翻譯為中文應該叫魔鬼 為什麼翻譯成了暗黑破壞神呢?
    Diablo翻譯為中文應該叫魔鬼 為什麼翻譯成了暗黑破壞神呢? Diablo直譯中文是魔鬼,為什麼會翻譯成暗黑破壞神呢?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中國人看到日文文章,即便沒有學過日語,也能讀懂個二、三分;如果是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官方文書,那意思基本上都能猜出來了,可能比當代的日本人看得還順暢。這大概是因為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字,而過去日文中的漢字比例更高。不過,日文裡的漢字再多也是日文,而不是中文。
  • 韓國人又想恢復漢字?不會要宣布漢字也是韓國的吧
    其實關於漢字,韓國人扯皮好久了,「恢復使用漢字」早在二十多年前金大中時期就有過動議,但至今也沒有任何實施落地的跡象。比如「巭」(부/bu,意為「勞工」)、「媤」(시/si,意為「主人家」);另一種是在原有漢字的基礎上,在下方添加作為尾音的偏旁而成。此外,古代朝鮮半島官方也經常將來自中國的書籍翻譯成「吏讀」。
  • 到底是川普還是川普?大陸多用前者 臺灣多為後者
    這是很多人看到新聞的疑問,是的,這位美國政治新星,在翻譯上有很大分歧,到底是叫「川普」還是「川普」呢?  依照新華社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來看,Trump確實應該叫川普沒錯,但是川普這個名字在網友和臺灣網上更廣為使用,甚至連美國華文報紙都用川普兩個字。
  • 為什麼日本滿大街都是漢字?不用翻譯,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去過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日本的街名、地名、店名、橋名、樓名.....處處可見中國漢字。如果認識這些漢字,可以蒙對一半是什麼意思,基本上不用翻譯。日本,在古代時期是沒有文字的,日本的漢字是從我國三國時期傳過去的。
  • 川普姐姐痛批弟弟:他是個沒有原則的騙子
    川普姐姐巴裡(資料圖)「他那該死的推特,還有他的謊言,哦,我的上帝,」巴裡說,「我說得太直白了,但是你知道的,他不斷改變自己的說法。他缺乏準備。他撒謊。」「他想做的就是吸引他的支持者。」巴裡痛批道,「他沒有原則。完全、一點兒都沒有!
  • 推特是一個什麼軟體,為什麼川普這麼愛發推特?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有一個愛發推特的總統,他叫川普。他發推特還不只是因為個人的愛好,而是想以推特治國。截止到2020年,川普的推特粉絲高達8800萬,粉絲數排名第八,排名第一的是跟著拜登一起拉川普下臺的歐巴馬,推特粉絲數已經超過1億。
  • 日本街頭的貼心標語,看到漢字翻譯後,中國人哭笑不得
    隨著中國人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經不局限於吃飽穿暖了,更多的目光都投在了外面的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旅遊。而近幾年亞洲各國旅遊業做的都很不錯,時刻都在吸引著中國遊客,尤其是日本。整體的經濟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很多科學領域的成就更是無法忽視,這個國家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中國和日本在文化習俗上極為相似,尤其是在字體上面,我們經常可以在日文中看到漢字的影子。其實日本對於中國漢字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甚至在許多景區都有中文翻譯,目的就是便於中國遊客旅遊參觀欣賞,畢竟我國的遊客在日本整個旅遊業的市場上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
  • 日本國歌僅28個字,將其翻譯成漢字,才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而日本的國歌僅僅只有28個字,但是將其翻譯成漢字之後,才明白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荷蘭有了國歌之後,其他國家也不甘落後,紛紛宣布自己國家擁有了國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國的《馬賽曲》了,其旋律慷慨激昂,振奮人心,在沒有成為國歌前就已經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二、中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國歌,說起這首歌,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
  • 世界上最長地名,翻譯成漢字僅兩個字,大家對它居然很熟悉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名字,這就像是我們的名字一樣,是這個事物的代表,比如說說起我們國家,就會說是中國,這就是我們的象徵,而每個地名也是有長有短的,雖然對於國外一些地名是非常長的,但是我們會用中國漢字翻譯過來的。
  •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漢文佛典。從《說文》到《原本玉篇》,漢字增加了近8000個;從《原本玉篇》到《龍龕手鏡》,漢字增加了近1萬個;從《龍龕手鏡》到《集韻》,漢字增加了2.7萬個;從《集韻》到《康熙字典》,沒有增加,還減少了一些。這表明,古代字韻書中漢字數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東漢末年至宋代。
  • 為什麼日本行政名稱中的「省」不翻譯成「部」?
    日語中很多詞彙本就來源於中文,根本用不著翻譯,直接拿來用就好。如今日本內閣之中的省廳,與我們說的「部」是同樣的意思。日本的「省」最初來源於隋唐時期的中原,那時候我們的執宰機構也叫作「省」,只不過後來中原地區的「省臺」逐漸變成了區劃單位,但在日本卻作為機構名保留了下來。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憑什麼漢字要統治一個外族?一種語言是否適用,只有用的人自己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優越感自己感受得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民族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中文卻不是!要知道英語對很多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中國漢字漢語對周邊國家影響的時間更長,為什麼漢字不能被周邊國家接受成為官方語言?所謂民族自尊是你以為的而已。
  • 哪些英文翻譯成中文後,讓你感覺漢字更加魅力無窮?
    中文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具有超語言交際功能,不像拉丁字母,僅是單純的語言符號。或許是語言環境的原因,要領略英文的魅力對於漢語背景的人來說並不容易。但是一些英文翻譯成中文後,瞬間就覺得魅力無窮了。比如美國經典電影《Waterloo Bridge》,如果直譯就是「滑鐵盧橋」,但是中文翻譯成了「魂斷藍橋」,是不是瞬間覺得這個翻譯唯美,更具有吸引力。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羅集市)是英國的一首民歌,微妙幽怨的曲調,敏感詩意的歌詞,相信大家都比較喜歡。看到有大神翻譯成了如下,唯有膜拜!
  • 為什麼打亂漢字的順序不影響閱讀?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後,才發這現裡的字全是都亂的。這是為什麼?人與生俱來就「自信」,粗略掃描即可自動排序人眼看文字,不是一個字一個字逐個掃描的,而是成區域的掃視。通過實驗發現,人眼盯著一個漢字看的時候,餘光可以看到這個漢字左邊的1-2個漢字,右邊2-3個漢字,加起來,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個漢字。同時,在閱讀整段文章時,眼睛經常是跨行閱讀,跳躍著前進——也就是所謂的「一目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