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戰國時代,可是波瀾壯闊的年代,武士、忍者、海賊、劍客……在日本歷史中,被稱為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對應的中國是明朝中後期。
今天我們從飲食方面來看下戰國時代的人吃什麼?
日本戰國"食"
說到今天的日本料理,那可是精緻典雅,色、香、味、器"俱佳。在給人味覺體驗的同時,還讓人得到視覺的享受,是餐飲高端的代表,那麼你可知戰國時代的日本人吃什麼呢?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裡,講述了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山上的強盜打算在秋收的時候下山搶米。農民們為了保衛他們艱辛勞作的果實,就去招募浪人來保衛村子,他們沒有錢,他們能給武士的報酬就是大米飯管夠。
貧窮的農民們靠著頓頓有大米飯吃的條件,果然招來了七名武功高強武士。這七名武士聲稱他們是為除惡揚善而來,所以並不計報酬。其實他們確實被吃大米飯的條件打動了,因為那時的日本能吃飽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是頓頓大米飯呢,這種誘惑很難抵禦。
然而,當武士們發現村民們將大米都給他們吃,自己吃的卻是小米飯和野菜時,感到於心不忍,於是便將自己得到的大米飯都給了村裡的老幼婦孺吃。最後這七名武士為了保衛大米與強盜英勇戰鬥,犧牲了四個武士,還有三個倖存。
這個故事說明大米在日本古代是何等珍貴的,人們為了得到大米可以不惜代價地去拼命。都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古代的日本人是可以為了一口大米飯而亡的。
日本的戰國時期,由於受戰爭破壞,農業產出更少,要吃飽愈加困難,連有錢人吃飯也很節儉。當時普通百姓每頓飯只有小米搭配兩塊醃蘿蔔。就是大名的飯食也只是大米飯、兩指寬小魚一條、醃蘿蔔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醬湯一小碗?。
北條氏康的晚飯就一條鹹魚兩塊醃蘿蔔就覺得很幸福
戰國時期,普通士兵們吃的都是些麥、粟、稗、芋等粗糧;武士們的夥食要好些,他們可以吃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來的菜飯,有時能夠吃到白米;最奢華的飯菜是由白米、蔬菜、魚、貝、雞肉等做成的,但也只有領主或高級武士偶爾才能吃到。
為了便於攜帶,節約進餐時間,因此武士們在行軍時普遍是以茶泡飯或飯糰為主食的。
茶泡飯的大致做法,就是把米飯燒熟放涼,吃的時候用熱茶衝下去,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幹、海苔等配料。有些富裕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一些魚肉來佐餐。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衝泡。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決戰前,先跳了一支村敦舞,然後吟誦了著名的詩句,"人生五十年,如夢也如幻。有生方有死,壯士何所憾",最後又喝了一碗茶泡飯就出戰了。可見連織田信長這種立志"布武天下"的超級大名,在大戰前也只是用一碗泡飯充飢。
韭菜雑炊,石田三成被捕殺頭前最後吃的飯,斷頭飯也就這樣了,我們起碼還有雞腿。
日本國土狹小,腳下地震不斷,四周白浪滔天,物產十分貧乏。由於耕地不足,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很低,但人口卻不少,所以日本一直缺少食物。日本人一般只吃早飯和午飯,早上到下午要幹活,所以一定要吃飯維持體力,晚上是休息時間,而且那時候人們也沒什麼夜生活,只要早早睡覺肚子就不餓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的糧食。這樣的習慣不光農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幾乎是不成文的規矩。
戰國時代,戰事頻仍,青壯勞力都去打仗了,農田無人耕作,糧食收成就更少了。日本雖然是個水稻生產國,幾乎全國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可是因為大米產量很低,而軍隊又需要大量軍糧,所以大米就成了各地大名們徵收的主要戰略物資。農民辛苦勞作一年,收下來的大米幾乎全都要作為年貢送進領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飯,啃蘿蔔吃野菜。有的農民甚至一輩子都沒嘗過自己種的大米是什麼味道,大米對一般百姓來講,是真正的奢侈品。??
秀吉在做農民的時候,直接跑到田裡拔了根蘿蔔就很開心的嚼起來
伊達政宗曾對身邊的伊達成實和鬼庭綱元說過:
「有朝一日天下太平了,我要吃紅豆飯、芋頭蘿蔔燉肉湯(芋子汁)和新鮮的沙丁魚!」
仙臺的小學還原的伊達政宗想吃的套餐
說完了主食,我們再來說說肉。
自從聖德太子(公元6世紀)從中國引入了佛教後,到孝德天皇時,搞了大化革新,索性將佛教定為國教。根據佛法,吃什麼變什麼,吃豬肉會變成豬,總之吃肉會墮入畜生道。後來盛行的神道教也認為吃四條腿動物的肉不僅是一種汙穢行為,更是一種罪惡。織田信長因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敵人,就放火燒了比睿山,還殺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項罪名就是吃肉。
到公元 8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此後歷任天皇又多次下詔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貴族們都遠離了肉食,養成了食素的習慣。
(Jean Crasset) 的《日本西教史》中稱日本人如同西洋人忌諱馬肉一樣,對牛、家豬、羊的肉幾乎不吃,牛奶也不喝。只吃獵獲的動物的肉,而不吃家畜肉。
傳教士(路易斯?弗羅伊斯)的《日歐文化比較》中寫到,歐洲人喜歡牝雞、鵪鶉、派等,而日本人喜歡野狗、鶴、猴子、貓、生的海藻等食物。歐洲人不吃狗肉,但喜歡牛肉。而日本人不吃牛肉,而作為家庭藥羶,狗肉司空見慣。
另一位傳教士(弗郎西斯科?薩維耶)向信徒們推廣牛肉。弘治3年(公元1557年)的復活節,買了一頭牛款待信徒們。
戰國末期,阿波等商業捕鯨開始。阿波的三好氏的據點騰瑞城的館跡地出土了許多牛、馬、豬、貓、犬、雞以及鯨的骨頭。不僅僅用於食用,也常作為鷹等等寵物的飼料。可以分析出,這時期,肉類應該在市場上大量流通。
德島縣藍住町教育委員會專門研究了當時的飲食,並重現了「三好義興」在京都款待將軍時的本膳料理。那時使用食材有「鶉」(鵪鶉)、「軍鶏」(鬥雞)、「鮭」、「鯨」等。
但不能說京都已經開放獸肉食材了,比如,「豐臣秀吉」在「聚樂第」招待「後陽成天皇」的時候就沒有獸肉菜單。特別是牛、馬的肉食,在當時還是絕對禁止的。
說完肉再說說菜
在糧食嚴重不足的日本,讓他們勉強能吃飽肚子的東西,就是蘿蔔。??
蘿蔔剛被引進日本時只能長到指頭粗細,後來經過日本農民的辛勤培育,蘿蔔終於長成了胳膊粗細。蘿蔔營養豐富又易於生長,很快就成了農民的主要食物。蘿蔔還受到貴族的青睞,被擺上了他們的餐桌,廚師們也想出了不少料理蘿蔔的花樣,後來幾乎到了無蘿蔔不成宴的地步。??
信長公的最愛:醃蘿蔔
因為不能吃肉,所以有錢人只能在魚和貝類上想辦法,這是他們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雖然日本是島國,海產豐富,但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魚,或者幾片醃漬的貝類。而且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這與日本人嚴守禪宗"不妄食"的戒喻有關,他們鄙視貪吃者。當然日本古代也沒有豐富的食物供人們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這一戒喻並以此為榮。
直接拔了出來嚼,補充各種維生素
在中國,公務餐的標準是四菜一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日本古代,即使是豪華宴會,也是三菜一湯,織田信長第一次會見今川義元的宴會,就是三菜一湯。
日本貴族始終維持著一葷兩素一碗湯的飲食規格,即便是幾百年後統一天下的德川家康將軍,一頓飯也只會吃一道葷菜。?
德川家康飲食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醃蘿蔔就米飯。有一次他聽到幾個侍女在抱怨說:"現在的夥食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小菜只有醃蘿蔔。"??
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醃蘿蔔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舌尖上的大明朝
大明王朝一樁曾惹來"國際影響"的話題,正是"吃什麼"。
比如在十六至十七世紀,諸多歐洲傳教士的筆記裡,明朝百姓"吃什麼"的話題,就把多少歐洲讀者看得流口水:葡萄牙人克魯士的《中國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極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麥之類的主食以及蔬菜外,還有豐富多彩的肉食,包括豬肉牛肉以及大量水產。城市裡到處都有攤販,隨處可以買到食物,所以"中國人是大食客"。
西班牙人拉達的作品《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裡,明代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肉食也很多樣,不但有燒肉燻雞鹹肉等各種常見肉食,還有鴿子和斑鳩,做法也有好多種,精細的記錄,看得多少歐洲人流口水。
而在"中國通"利瑪竇筆下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裡,當時的明朝南方土地肥沃,生產高度發達,所以"人們都很愛好吃喝聲色之樂"。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米麥魚肉水果的價格都很便宜,特別是大米的種植與生產,簡直"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那麼真實的大明百姓飲食,真有這些外國人寫得那樣?對照下歷史背景就知道,這些外國人記錄的明代生活,主要集中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東南沿海地區。倘若參考中國史料的話,陳舜系《亂離見聞錄》裡回憶,萬曆年間的廣東地區,鬥米只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確實像利瑪竇說的那樣"價格便宜"。所以普通老百姓生活也"百般平易",吃得很豐富。
那是不是在明朝所有時代,各個地區的普通百姓,都能如這些外國人記錄的那樣,能"愛好吃喝"甚至"做大食客"?
明朝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記載,當時溫州的普通農民,每年春分起開始勞作,到冬初收割了晚稻,才算稍有農閒。家中的女人卻還閒不下來,貧民家即使六七十歲的老嫗,也要替人紡織掙錢。就這樣辛苦,每天一日三餐,早晚兩頓都是喝粥,中午才吃得上乾飯。下飯的菜餚,也基本是水產品居多。同時代的《嘉興府志》,描述的農家生活也差不多,不過端陽節時,大家可以湊錢喝酒,名曰"賽樂會",小小奢侈一把。
當然,這樣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也由此可見,即使老天爺照應,農民的生活,依然是幾多辛苦在其中。
而比起農家飲食來,城市平民的飲食,則相對豐富一些。《明朝的居家必用食類》全集裡統計,明代"一線城市"的普通百姓飲食,包括了"槽魚""臘肉""風雞""酸筍""泡白菜""醃蘿蔔"等各種食物。比起當時奢靡成風,號稱"食不厭精"的士大夫飲食,著實簡陋得多。
就以北京老百姓的"吃菜"來說,到了缺菜的冬季,當時北京的官宦人家,家裡都有自己的火炕溫室,哪怕外面天寒地凍,都能優哉遊哉種菜。甚至還能吃到鮮嫩的黃瓜。普通老百姓家呢?只能吃自家地窖儲藏的大白菜,或是醃製的鹹菜。有錢沒錢,就看能不能吃口新鮮菜。
不過,明朝老百姓的飲食種類,比起之前歷代來,那也是豐富得多。不同地區的食材甚至蔬菜,都常見在異地流通。《如夢錄》記載,在明代的開封,就有許多售賣"希奇"蔬菜的店鋪,不止有南方來的"乾菜",甚至也有一些新鮮的蔬菜,價格也不貴。
而明朝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裡的記載,更生動見證了明朝人的"餐飲消費":當謝肇淛二十歲那年(1587)來到北京時,想在京城買點肉食,卻也就只能買到雞鴨牛羊,買條魚簡直是萬分困難。但到了謝肇淛四十歲(1607)時,北京的集市上,卻充斥著大量的銀魚甲魚螃蟹等南方特產,價格竟還比江南便宜得多。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有倆閒錢都能打打牙祭。明代的商品經濟發展,乃至"資本主義"萌芽,幾樣食材就已縮影。
但別看明朝普通百姓日常飲食"簡陋",明朝老百姓特別是城鎮百姓,"做大食客"的熱情,確實如利瑪竇形容得那樣高。從十六世紀中葉起,明代城市奢靡之風大起,餐飲消費也不能"免俗"。比如江南民間普通家庭,辦宴席都常用"簇盤",桌上食物能堆到一丈高,不止有肉食蔬菜,還有各類珍奇果品糖果,甚至還有斑鳩馬奶等珍奇。以至於"一會之費,常耗數月之食"。辦頓大餐,幾個月生活費沒了。
這越演越烈的奢靡風氣,也讓餐飲行業在明朝,變得十分有前途。萬曆年間官至內閣大學士的申時行,就在筆記裡感嘆說".今都城如賣醬、屠沽有千萬之資"。也就是從事屠宰甚至鹽醬的小商人,都有上千萬資產,比他這個"閣老"還肥。
綜合以上的分析,對比日本戰國時期和中國明朝的飲食,由於國土面積的局限,中國的飲食情況還是比日本好出幾個檔次的。最簡單的例子,日本有名的戰國武將根據史料與現在單位與古代單位換算後,身高:德川家康156cm、織田信長166cm、豐臣秀吉140cm、石田三成156cm、真田幸村163cm、武田信玄162cm、上杉謙信156cm、伊達政宗159.4cm、池田輝政130cm、山縣昌景130cm、德川綱吉124cm……身高就是一個衡量地區或者民族的營養情況的重要指標吧。
所以在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發動了侵朝戰爭,明朝跟日本打了起來,一群彪悍的關寧鐵騎由李如松帶領深入朝鮮還打了一場碧蹄館戰役,4000 VS 30000,那時候的戰力還是跟身高馬壯直接掛鈎,但日本兵在戰鬥中表現的悍勇不畏死也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結語:
風水是輪流轉的,你看以前戰國時代的日本窮,不代表後來的日本窮。
武士的菜單 劇照
到了江戶時代,社會穩定,有些人因為吃精米都得了腳氣病。
改革開放前我們窮得連蘿蔔都沒得吃,現在也開始闊起來。
以後論食之精細,還是得看大天朝啊。《來源:日本物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