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軍神死因成謎,後代被豐臣秀吉打敗

2021-01-14 雷雷侃歷史

日本戰國時代號稱軍神的是上杉謙信。謙信出身桓武天皇之後的平家,跟平清盛是一個家族的。他的先祖曾經擔任過日本東北部越後國的國司,本姓長尾氏,後來越後國的上杉氏衰微,領主上杉經常遭到北條氏欺凌,委託長尾氏幫助管理國事,長尾氏漸漸興旺起來。

上杉謙信小名虎千代,長大以後取名叫長尾景虎,後來做了上杉家的養子,改姓上杉,出家之後法名謙信,所以一般稱他為上杉謙信。日本雖然全民向佛,但是殺盜淫妄的事並不少幹,吃齋茹素的武士上陣砍起人來一點兒都不含糊。所以,他們這種「出家」,都別太當回事兒。上杉謙信幼年經歷兵荒馬亂,七歲的時候老爹戰死沙場,家臣為父親舉辦葬禮的時候,敵人趁機來襲。趁喪出兵,大不義也,他的敵人實在是不怎麼樣。上杉謙信耳聞目睹,打那兒以後,下定決心,要忠義行事。父親死後,家督的位置由他哥哥繼承,但是哥哥沉湎於酒色,再加上是個病秧子,導致家業開始走下坡路。上杉謙信對自己的窩囊廢病秧子哥哥非常不滿,哥兒倆經常發生矛盾,導致上杉家分成兩派。上杉謙信十九歲時,被迫舉兵反叛,打敗哥哥,一說他是把哥哥流放了,一說是弄死了。

室町幕府確認了上杉謙信越後領主的地位,同時讓他繼任上杉家的家督。到了二十三歲的時候,他被朝廷授予從五位下的官階。上杉謙信篤信佛教四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也就是日本七福神之一的毗沙門天。他一生之中,打著戰神護法毗沙門天的大旗,自詡為毗沙門天化身,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上杉謙信有高超的軍事智慧和軍事統御的能力,並且行俠仗義,甚至對自己的對手武田信玄惺惺相惜,在武田信玄沒鹽吃的時候給他送鹽,在武田信玄死後痛哭,沒有趁喪攻打甲斐國,而且從此之後再也不對甲斐用兵。所以後人稱他為越後之龍,並且尊其為軍神。上杉謙信跟武田信玄之間的戰鬥,最著名的是五次川中島之戰。謙信與其他戰國武將最大的區別,就是每次出兵都是高舉毗沙門天的毗字軍旗,以義出兵,絕對不是為了擴張領土。謙信的名言是:「武運在天,鎧甲在胸,功勳在腳下!」日本的史學家在著作中評價上杉謙信說:「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戰國武將中,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上杉謙信進行的是「聖戰」,他的行為在戰國亂世當中顯得非常特殊,既不想掌控天下,亦無意侵犯他人領土,僅在有人求援時才會動兵。謙信曾經獨自上京,得到將軍足利義輝的支持,被授予關東管領一職。上杉謙信武功蓋世,織田信長生前最懼怕的人就是他。根據史家研究,謙信生平戰績是「七十戰,四十三勝、二敗、二十五平手」,這種戰績,認人望而生畏。武田信玄病逝前囑咐兒子勝賴於日後有危難時務必向謙信求援。雖然信玄生前跟謙信打個不停,但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信玄內心最敬佩最信賴的人也正是謙信。信玄死後,織田信長驅逐了幕府將軍,還把手伸至謙信領地,幕府將軍請求謙信上洛重興足利家。於是,謙信再度高舉義旗出師討伐信長。1577年,謙信平定了被織田佔領的越中、能登,並在加賀(石川縣南部)手取川與五萬織田大軍交手,打得織田軍作鳥獸散。

謙信不但武功蓋世,而且文採風流,攻下能登七尾城那天,在軍營辦酒宴,酒酣之餘當場作了一首漢詩《八月十三夜》: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徵。當然,現在也有人說之所以謙信不對外擴張,是因為他的對手強大,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沒法對外擴張。謙信一生留下很多謎團,甚至有人說,他是個女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記載,上杉謙信有個很怪的病,每月10日前後都會肚子疼,有時疼得不能騎馬,甚至多次因為他每月10日左右必逢腹痛而取消出陣。史籍記載:關東出陣的時候,上杉軍已經把北條軍打得落花流水,結果6月11日主公腹痛,無法乘勝追擊,導致功虧一簣。上杉軍跟武田軍在川中島會戰的時候,上杉謙信也曾經一度因為腹痛而取消了戰役。所以,有人琢磨,上杉謙信每到10日就腹痛好幾天,這是不是痛經啊?號稱戰國軍神的戰國第一猛將會不會是個女人啊?

上杉謙信篤信佛教,不近女色,終身未婚,沒有妻室兒女,只收了三名養子。後來繼承他家督之位的上杉景勝就是他的養子,並不是他親生。更有意思的是,謙信身邊有一支美少年護衛隊,這些美少年為了他,上戰場都可以不要命,讓人覺得跟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有點兒類似,不同的是卡扎菲身邊是美少女護衛隊,上杉謙信是美少年護衛隊。經此種種,有人覺得,上杉謙信可能是女人,甚至包括現在日本的電玩遊戲,上杉謙信的模型也被女性化了。謙信的死也是個非常蹊蹺的事兒,他是死在3月9日或者3月11日。可能大家注意到了,他的死亡日期很有意思,又是10日左右。所以有人懷疑,他的死是因為痛經血崩,而且死亡地點是在廁所裡。當然了,這些都只是傳說,並沒有佐證。

謙信死的時候只有四十九歲,臨終留下了辭世詩:一期榮華一杯酒,四十九年一睡間。生不知,死亦不知,歲月只是如夢中。當時日本的公卿武將都很附庸風雅,死的時候都得留下一首辭世詩,隱喻人生如幻,轉述英雄超俗的豪情,並且感慨人世的滄桑。謙信的死因,當時普遍認可的說法是因為謙信性喜喝酒,被人稱為酒豪,飲酒過量引發了腦出血。實際上日本並沒有中國的蒸餾白酒,日本米酒一般二十度左右,謙信每次飲酒,其實不超過三杯。只是他騎在馬上暢飲,人稱馬上杯。當時的日本,生活比較清苦,日本人不像中國古代那樣大吃大喝,飲食比較拮据。明朝跟日本談判的時候,日本將領設宴招待明使,明朝使臣認為日本將領對自己很不恭敬,給皇帝上書說:「日本將領招待微臣,主菜只有三道,魚裡面竟然有刺!」這樣的招待標準對我大明太不恭敬了。明朝使臣不知道,日本人能上三道主菜就很不錯了,魚裡有刺也是很正常的事兒。

德川家康統一天下之後,德川家的侍女們每天的早點就是醃蘿蔔就白米飯。有一次侍女們私下抱怨:每天早上起來都是醃蘿蔔就白飯,沒點兒別的東西嗎?結果被德川家康聽見了,德川家康推門進來跟侍女說:「你們嫌醃蘿蔔就白米飯不好吃是吧?好,明天只有白米飯,沒醃蘿蔔了,你們拿開水泡飯吧。」由此可見,那時候日本人吃得比較簡單,謙信只能拿醃梅子佐酒,按說這點兒酒量不至於腦出血,也可能他吃的東西太鹹了?歷史上的團團迷霧不一定都能撥開,但是謙信在紛繁的日本亂世,確實是一個罕見的特立獨行的人物。謙信死後,兩個養子開始爭奪家督之位,上杉家爆發了御館之亂。最後,上杉景勝在家臣直江兼續的協助下,打敗了爭位者,結束為時三年的御館之亂,繼承了上杉家家督之位。

直江兼續原名叫樋口兼續,堪稱是戰國時代最傑出的陪臣,甚至有天下第一陪臣之稱。直江兼續的父親是長尾家的家臣,在兼續五六歲的時候,經由上杉謙信的姐姐推薦,當了上杉謙信的養子上杉景勝的貼身近侍,就是陪太子讀書的這麼一個角色。雖然兼續當時只有五歲,但是表現出了一般小孩所沒有的堅韌性格。坊間傳說兼續是一個內心充滿愛與正義的美少年,從小就漂亮,長成小夥之後更加漂亮,深受主公上杉謙信的寵幸。上杉景勝的親生父親去世之後,直江兼續跟隨主公來到上杉謙信的身邊。由於上杉謙信突然去世,上杉家爆發了御館之亂。當時年僅十八歲的直江兼續跟父親一起發揮聰明才智,協助上杉景勝擊敗對手,迅速佔領了上杉家的主城春日山城,成為平定亂世的功臣之一。

過了幾年,由於上杉景勝的親信直江信綱被殺,上杉氏為了避免長期跟隨上杉家的直江氏絕嗣,命令兼續入贅直江家,娶了直江信綱的寡妻。入贅直江家後,兼續改姓直江,成了一城之主。從此之後,他更是積極地追隨上杉景勝。上杉景勝為人沉默寡言,一天到晚說不了幾句話。家臣向他匯報,他一般也只是點頭、搖頭,輕易不說話,唯一的愛好就是收藏各種名貴刀劍。因為日本刀要經常保養,上杉景勝每天最愛幹的事兒,就是把他收藏的名貴刀劍從鞘裡拔出來,卸下刀裝,上油保養,再組裝好,插回刀鞘裡,天天如此。外人不明就裡,更覺得上杉景勝高深莫測。越後國的大政方針、內政外交都由直江兼續負責,家臣們都稱上杉景勝為主公,稱兼續為「旦那」,就是主人的意思。後來直江兼續陪同上杉景勝入京,天皇封上杉景勝為從四位下左近衛權少將,兼續封為從五位下,已經到了當年上杉謙信的級別了。

直江兼續的旗幟上和頭盔上都寫了一個大大的「愛」字。對此,有各種解釋,有人說他想念他的初戀情人,也有人說他愛他的主公。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愛字旗,非常受世人矚目。只要一看愛字旗幟,看到愛字頭盔,大家就知道直江兼續來了。後來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對兼續的才華非常仰慕,甚至把自己的姓都賜給了直江兼續,所以直江兼續又叫豐臣兼續。讀日本歷史最讓人一頭霧水的地方,就是一個人有很多個名字,在不同的史書中,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名字示人,很容易讓人犯暈。直江兼續以豐臣兼續的名字成為山城守,曾經親自參加過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據說取得了一定的戰功。越後國百戰之後動亂頻繁。直江兼續為了恢復戰後的越後經濟,鼓勵農民開墾新田,使得越後國變成了日本的主要糧倉,同時大力發展手工業、商業。在兼續的治理下,越後國國力蒸蒸日上,甚至超過了上杉謙信在世的時候。

豐臣秀吉死的時候,上杉景勝名列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後來德川家康試圖取代豐臣家的地位,上杉景勝自然站到了德川家康的對立面。當時的上杉家是擁有一百二十萬石產量的領地的大大名,領地糧食產量的石數超過一萬石就是大名,過百萬石的沒幾家,他的領地一年糧食產量達到一百二十萬石,一石是一百五十斤。這一百二十萬石中,陪臣直江兼續佔了三十萬石,也就是說直江兼續作為上杉家的陪臣,領地超過很多大名,足見主公對他的重視。上杉家站到了德川家的對立面,德川家康正是以徵討上杉為名發動了滅亡豐臣家的戰爭。雖然關原合戰時,上杉家並沒有直接參加,可是上杉家卻在北方牽制了德川家的重要兵力。所以,當德川家取得勝利之後,上杉家就在劫難逃了。作為懲罰,上杉家的領地由一百二十萬石減封到了三十萬石,對於上杉家來講,這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很多家臣都背叛了上杉家,只有直江兼續對主公不離不棄。在這三十萬石當中,直江兼續又佔了六萬石。直江兼續病逝的時候,享年六十歲,據說向來面無表情的上杉景勝放聲痛哭,足見君臣二人深厚的情誼。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對中朝人民和日本人民曾犯下不可寬恕的罪行。侵略戰爭不得人心,稱霸必然垮臺,他兩次派兵侵略朝鮮都被中朝人民徹底粉碎。他因失敗積鬱而死。豐田秀吉1537年降生於尾張中村一個叫木下彌右衛門的農民家庭。乳名日吉丸,後稱藤吉郎。當時日本正處在戰國時代末期,戰國大名(領主「)進行割據,互相混戰,人們普遍要求日本重新統一。戰國時期,日本舊的—封建秩序和舊權威階層被打亂和傾覆了。
  • 日本為什麼要把豐臣秀吉包裝成神人呢?
    很明顯,豐臣秀吉完全就沒有這兩種基本能力,他在被僅僅4萬明軍打敗後,大明給他封一個日本王,他還不能從失敗中站直身,要靠假裝發飆,計劃二次徵朝來證明自己不弱,他連德川家康都不如,家康總結了他的失敗和判斷錯誤後,大膽的開啟了閉關鎖國——而豐臣秀吉明知到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政治格局來承認錯誤,不敢啟動閉關自我修復的國策。
  • 日本戰國人物:從「日吉丸」到「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曾名日吉丸、藤吉郎、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日本戰國時代人物姓名常隨著身份、地位變化而變化,通過其姓名變化,大致可窺探其一生的軌跡。豐臣秀吉此時還沒有姓,那是武士階級才擁有的特權,日本古代平民是沒有姓氏的。(日本天皇也沒有姓氏)藤吉郎:因為出身貧賤,所以豐臣秀吉少年時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長大成人後,以「浪人」的身份活動於自己家鄉附近地區。後來出仕於一個名為松下嘉兵衛的低級武士,但因為工作出色反遭同事嫉妒中傷,只好離開。公元1554年,豐臣秀吉回到家鄉,成為了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名雜役。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⑤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二十二歲的豐臣秀吉回到尾張國,於是投奔到尾張的領主織田信長旗下。永祿三年(1560年)左右以足輕組頭(足輕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兵,組頭相當於小隊長)的任職成織田氏的家臣。雜物採購官,自薦成為了營繕官。
  • 打敗豐臣秀吉之後,德川家康為何轉而俯首稱臣?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戰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在那之後,豐臣秀吉逐步掌控了原本織田信長的勢力範圍。這讓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很沒有安全感,不僅如此,他還探查到有三位自己下屬的大名都在暗中和豐臣秀吉勾連。織田信雄一氣之下處死了三個圖謀不軌的大名,並意圖討伐豐臣秀吉。
  • 德川家康為何可以將舊主豐臣秀吉的後代子孫全部消滅?
    ——雨果 慶長二十年(1615年),德川家康通過大阪夏之陣徹底滅亡了豐臣家。豐臣秀吉的後代子孫被德川家康全部殺光,豐臣家徹底滅族,連個旁支都沒留下來。那麼德川家康能將舊主豐臣秀吉絕後呢?
  • 日本戰國三英傑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就造反?
    日本戰國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為繽紛的時代,關於該時期的影視、遊戲等文化產品也非常多。以致很多不怎麼喜愛歷史的人,也對該段時期的歷史人物較為熟悉。在日本戰國末期,有三位傑出的大名,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三人被稱為「日本戰國三英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 為何豐臣秀吉不殺德川家康,日本戰國對後來的日本產生了什麼影響
    不是不殺而是沒有能力殺德川家康,竊取政權的豐臣秀吉需要一個強力幕僚的支持!本能寺之變後,織田信長命喪黃泉。天下布武的大願終究沒有實現,很快織田信長的得力幹將豐臣秀吉打著為主公報仇的旗幟攻打明智光秀軍隊,並除掉了最大的對手,此時放眼天下能和豐臣秀吉一決雌雄的人就只有德川家康了。
  • 日本戰國豐臣秀吉自毀長城,造成政權不穩,最終為他人作嫁衣
    關原之戰,是日本歷史上罕見的大規模作戰。參戰雙方,西軍與東軍,各自聲稱有十萬之眾。日本戰國時代,是一個充滿了下克上僭越之事,爾虞我詐的混亂年代。關原之戰的戰果,基本上結束了戰國亂世。豐臣政權的先天不足很多人都認為,關原之戰是石田三成為了捍衛豐臣政權,而與德川家康展開的殊死搏鬥。石田三成作為西軍的牽頭人,他並不是總大將,真正的西軍首領是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輝元。
  • 日本戰國內亂的洗牌者!漫談豐臣秀吉政治改革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前言豐臣秀吉是日本戰國時期崛起的一位相當有名的人物,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曾經有人這麼評價他,說他是日本軍國主義傳承的起點,大陸政策的啟蒙者,同時也是一個膽大、狂妄的賭徒!處於戰國時期的日本,戰爭頻繁,大名們的土地、人口資源非常的有限,於是當時最常見的兵役制度就是"兵民合一"了,平時無戰事的時候是農民,耕種莊稼,在領主們需要作戰的時候,就有散落鄉間的武士帶領這些散兵遊勇們拿著武器出戰,而豐臣秀吉就是當時這些人其中的一員。
  • 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真是中國人嗎?明朝、朝鮮如是說
    導讀:在歷史上,有這樣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其實是一個中國人。 豐臣秀吉出身於賤民之家,後來投效於織田信長帳下,依靠戰功而逐步發跡。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擊敗了其他競爭對手,成為了織田的接班人。
  • 日本戰國最佳青年,非豐臣秀吉莫屬,原因相當勵志!
    如果說,要在日本戰國時期選出一位有為青年的話,那這個人非豐臣秀吉莫屬,這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不怕失敗,勇於冒險腳踏實地地去追求目標,今天看來仍然十分勵志。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青年時期的豐臣秀吉。年輕時期,豐臣秀吉因父死母改嫁又家境貧困曾做過小沙彌,這點境遇類似我國平民皇帝朱元璋,後來他仕官於織田信長旗下,改為正式名字木下藤吉郎,開始嶄露頭角。太閤記有著這樣的短篇記載,他曾經叫做中村秀吉,這名為他的主子松下之綱命名。然後他在一個叫清兵衛的遠親做針販。可見有生意頭腦,再加上後來累積的軍政經驗。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草根太閤豐臣秀吉,如何成為日本戰國第一人,你知道嗎?
    稍微熟悉日本戰國這段歷史的朋友相信對於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都不會陌生,這個原本瘦弱的小矮子只是日本尾張國領主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小步兵,而他的父親也只是一個非常低等級的武士,至於豐臣秀吉原本的姓氏是不是木下,一直都是一件有爭議的事情。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相對於其他在日本戰國時代成名的人來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即使不能算是最差的,也已經相去不遠。豐臣秀吉出身無法冠姓的下層階級,本名不是這一個——豐臣是日本天皇的賜姓,而秀吉是織田信長給他的賜名。
  • 《仁王2》豐臣秀吉怎麼樣 豐臣秀吉背景介紹
    導 讀 《仁王2》作為一款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遊戲,在遊戲中登場的一些人物可能都讓人感覺耳熟能詳了吧,
  •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實力對比,誰更強?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實力對比,誰更強?關於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這對君臣的話題頗多,不過有不少人在後臺多次留言,想了解一下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實力對比。雖然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但既然大家多這些感興趣,今天我們就嘗試還原一下兩人的實力對比。
  • 日本神社供奉野心家豐臣秀吉,曾妄想侵略中國,卻戰敗鬱悶而死!
    豐國神社供奉的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豐臣秀吉,他是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合稱「日本戰國三雄」的響噹噹人物。當年,織田信長相當於微信群主,豐臣秀吉相當於副群主。在織田信長當群主的時間裡,戰鬥力和管理能力都是槓槓的,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日本戰國時代的混亂局面,統治了半個日本,本想乘勝追擊,再創歷史,卻謎般死去。織田信長死後,副群主豐臣秀吉接管了整個班底,風捲殘雲般統一整個日本。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屌絲逆襲的神話,豐臣秀吉自信可以繼續書寫豐臣秀吉發跡的過程,十分勵志,他能夠最終統一日本,結束日本戰國時代,堪稱是屌絲的逆襲。豐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出生於尾張的貧苦農家,他的父親曾是織田信長父親織田秀信的親兵,是一名鐵炮足輕,因作戰負傷回鄉,重傷不治而死。
  • 豐臣秀吉出身低微,為什麼能統一日本,成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並稱日本戰國三傑,如果說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都是出身優渥的富二代,那麼豐臣秀吉的出身,簡直沒有辦法和他們相比,那麼他又是怎樣逆襲成功的呢?此時豐臣秀吉才7歲,他的母親無力撫養他和他的姐姐,只得帶著他們改嫁給村裡一個叫竹阿彌的男人。由於貧困,豐臣秀吉生得瘦小不堪,長得像猴子一樣難看。竹阿彌很討厭他,時常對他非打即罵。特別是他的母親先後又生下兩個孩子後,他便更難在這個家中立足了。長期飽受羞辱的豐臣秀吉,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