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是針對自身無力脫貧困難群體的兜底性措施,確保脫貧攻堅的路上不少一戶,不漏一人。
蔡坤走訪獨居老人李素英
我叫蔡坤,2017年入職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群眾工作中心。2019年4月六屯鎮黨委調整我到鎮社會事務辦,全面負責全鎮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 民政政策兜底保障業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初到工作崗位,由於不是本地人,對全鎮的困難群體情況不清,底數不明,加之上級對兜底保障工作的嚴格要求,困難重重,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入手。 思考了許久後,我覺得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才有底氣做好工作。一方面認真學習中央到地方的民政政策,另一方面熟悉低保、特困、殘疾人兩項補貼、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政策規定和申辦程序,為開展具體工作奠定基礎。
蔡坤走訪困難家庭
與此同時,我開始展開大量的走訪排查,返貧問苦,熟悉全鎮各類困難群體生活現狀。通過與同事大量走訪排查,我們對排查出來的困難家庭結合兜底保障政策規定,精準落實幫扶政策,幫助困難家庭走出困境。 在我的扶貧之路上,有這樣一家人讓我印象深刻。 小女孩張仕美是家中大姐,今年11歲,由於父母離異均外出務工,姐弟4人租住在六屯小學旁邊的瓦房中,生活來源只靠母親每月通過微信轉帳的一點點錢維持,照顧弟妹的責任落到了這個只有11歲的小女孩身上。 小仕美既要讀上學讀書,還要給弟弟妹妹洗衣做飯,居住的房屋破舊,而且脫離成年人的監護。四個孩子的成長、教育和安全問題完全處於"自由飛翔"的狀態。
蔡坤走訪潘永奎,了解他們家的生活情況
有一次去家訪,小仕美6歲的弟弟張仕賢講到媽媽,眼淚忍不住地流了下來。看著4個孩子稚嫩的臉龐,我心裡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讓4個本該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重新獲得親人的愛。 晚上9點,道路的燈光已經亮起,我與孩子們在浙江打工的母親潘永奎取得聯繫,詳細說明了4個孩子的生活狀況。
蔡坤走訪潘永奎,了解他們家的生活情況
潘永奎電話中難掩對孩子們的思念,但是她也說到了自己的無奈、"雖然很想照顧4個孩子,可是留在老家沒有收入,這樣依然難以養活他們。" 由於收到今年疫情影響,潘永奎外出務工收入也不高,為了妥善解決4個孩子的成長和監護問題,我開始為她出主意、想辦法,告訴她如何尋求政策幫扶。 一周後,潘永奎回到了修文縣六屯鎮老家,通過鎮裡面的評估為她們家辦理了低保,並介紹他到附近餐廳當服務員,便於她照顧孩子們。
蔡坤走訪貧困戶韋學成
等我再次去到張仕美家中,看到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4個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開展兜底保障工作569天,我走遍全鎮76個村民組,走訪各類家庭1100餘戶,納入低保53戶、特困供養6人、孤兒2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9人,臨時救助130戶,冬春困難生活救助371戶。 我堅信,兜底保障,一個都不能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旻佳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