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兜底保障,一個都不能少|修文縣六屯鎮社會事務辦...

2020-12-24 天眼新聞

 

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是針對自身無力脫貧困難群體的兜底性措施,確保脫貧攻堅的路上不少一戶,不漏一人。

蔡坤走訪獨居老人李素英

我叫蔡坤,2017年入職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群眾工作中心。2019年4月六屯鎮黨委調整我到鎮社會事務辦,全面負責全鎮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  民政政策兜底保障業務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初到工作崗位,由於不是本地人,對全鎮的困難群體情況不清,底數不明,加之上級對兜底保障工作的嚴格要求,困難重重,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入手。   思考了許久後,我覺得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質,才有底氣做好工作。一方面認真學習中央到地方的民政政策,另一方面熟悉低保、特困、殘疾人兩項補貼、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政策規定和申辦程序,為開展具體工作奠定基礎。

蔡坤走訪困難家庭

與此同時,我開始展開大量的走訪排查,返貧問苦,熟悉全鎮各類困難群體生活現狀。通過與同事大量走訪排查,我們對排查出來的困難家庭結合兜底保障政策規定,精準落實幫扶政策,幫助困難家庭走出困境。  在我的扶貧之路上,有這樣一家人讓我印象深刻。  小女孩張仕美是家中大姐,今年11歲,由於父母離異均外出務工,姐弟4人租住在六屯小學旁邊的瓦房中,生活來源只靠母親每月通過微信轉帳的一點點錢維持,照顧弟妹的責任落到了這個只有11歲的小女孩身上。   小仕美既要讀上學讀書,還要給弟弟妹妹洗衣做飯,居住的房屋破舊,而且脫離成年人的監護。四個孩子的成長、教育和安全問題完全處於"自由飛翔"的狀態。

蔡坤走訪潘永奎,了解他們家的生活情況

有一次去家訪,小仕美6歲的弟弟張仕賢講到媽媽,眼淚忍不住地流了下來。看著4個孩子稚嫩的臉龐,我心裡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讓4個本該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重新獲得親人的愛。   晚上9點,道路的燈光已經亮起,我與孩子們在浙江打工的母親潘永奎取得聯繫,詳細說明了4個孩子的生活狀況。

蔡坤走訪潘永奎,了解他們家的生活情況

潘永奎電話中難掩對孩子們的思念,但是她也說到了自己的無奈、"雖然很想照顧4個孩子,可是留在老家沒有收入,這樣依然難以養活他們。"  由於收到今年疫情影響,潘永奎外出務工收入也不高,為了妥善解決4個孩子的成長和監護問題,我開始為她出主意、想辦法,告訴她如何尋求政策幫扶。   一周後,潘永奎回到了修文縣六屯鎮老家,通過鎮裡面的評估為她們家辦理了低保,並介紹他到附近餐廳當服務員,便於她照顧孩子們。

蔡坤走訪貧困戶韋學成

等我再次去到張仕美家中,看到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4個孩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開展兜底保障工作569天,我走遍全鎮76個村民組,走訪各類家庭1100餘戶,納入低保53戶、特困供養6人、孤兒2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9人,臨時救助130戶,冬春困難生活救助371戶。  我堅信,兜底保障,一個都不能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旻佳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修文縣六屯鎮長田村村民於傳文:不等不靠摘「窮帽...
    我叫於傳文,今年49歲,是修文縣六屯鎮長田村村民。我家有5口人,妻子是聾啞人,母親近80歲,兩個兒子剛成年。2013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愛心人士的關心、幫助、支持下,我不等不靠,自立自強,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在2019年實現了脫貧,村民們給我封了個外號,叫我「馬背將軍」。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奮創造美好生活丨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駐村...
    我叫王鵠,是貴陽新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派駐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的駐村幹部。2019年9月,我在走訪貧困戶時發現有些貧困戶缺少產業,經濟困難,於是積極與扶貧辦和農業中心聯繫,幫助宋方富等12戶貧困戶發展入戶產業。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張家界廣播電視臺訊(記者:王李燁 卓欣 湯傑 覃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徵程中,我市將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守好脫貧攻堅最後一道防線,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
    當時我來花山後,原萬裡村的村黨支部書記這樣幫我訴苦:2017年前,萬裡村大部分群眾對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是不滿意,尤其是召開群眾會,開始的時候幾乎只有十來個人參加,通過再三的邀請,參會以後只要談到評比貧困戶,幾乎都是吵架散會,工作根本開展不下去。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因年久失修,村委會辦公條件極其簡陋,配套設施不健全,於是我主動匯報爭取,縣委辦、縣風景管理局和思渠黨委政府,整合資金30多萬元,對華元村辦公場所進行加固維修;因該村缺乏應有的辦公設備,於是縣風景管理局又解決了電腦、印表機、辦公桌椅等設備缺口,隨後我又向縣文廣局申請爭取籃球架一套、桌球桌兩張,豐富幹部群眾的業餘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修文縣久長街道清水村諶業祥
    我叫諶業祥,是修文縣久長街道清水村五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三口人,我和兒子都是殘疾人,妻子無就業技能,家中的經濟收入僅靠種地來維持,無法擺脫貧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黨委政府考慮到我家的實際情況,讓我家享受了政策兜底,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開對藥方治貧困丨從江縣宰便鎮宰帽村四區網格員...
    時光荏苒,自2017年駐村至今我已經在扶貧的道路上行走了3年有餘。記得到達宰帽村後,通過走訪,我很快確定了貧困的病因:人多地少、產業發展受限、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後。舊房拆除而在提升居住環境,打造新農村上,還有一件讓我畢生都能自豪的事,那就是建成了宰帽村六組(宰恨寨)原址新建的新農村建設項目。該項目佔地面積15077.17平方米,新建房屋57棟。宰恨寨原是全寨戶數最多居住也最為集中的自然寨,全部為木房,串戶路狹小,房屋破舊,多數為人畜混居房,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
  • ...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我們是親戚 還會來的 2020-12-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新華「不期而遇」丨從江縣下江鎮新華村副...
    圖為:陳秋宇同志安排部署村級工作初到新華村,駐村辦公條件簡陋,村裡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樓,辦公活動室僅為60平方米的兩層木質樓房,而且長久失修無人打理,雜物堆放凌亂,成了「半山鬼屋」,室內沒有一個辦公設備,住宿、吃飯的地兒都沒有。
  • 「我的脫貧故事」不能什麼都靠國家,自己也要努力丨羅甸縣龍坪鎮...
    在我們村,針對像我一樣的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在給予社會保障兜底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逐戶制定脫貧幫扶計劃,通過解決公益性崗位、落實扶貧產業項目、合作社分紅、教育與醫療扶持等途徑,穩固提升我們貧困群眾的收入。但我常想,不能什麼都靠國家幫扶,自己更要主動努力脫貧。
  • 今年超100萬人新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解決絕對貧困不落一人不留...
    25歲的丹寨苗妹楊花家一度非常窮困,但當地搞起了非遺扶貧工坊,帶動3000餘人穩定就業。楊花就是其中一員,她通過製作非遺工藝品,一個月也能掙到一兩千元。她現在遺憾的是由於照顧家中幼兒,不能全身心投入,如果能將在合作社工作的五六個小時延長些,收入就能更多了。  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海村的浦玉才則在村裡的蔬菜基地上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每一次來到崔應海新家,我心裡總會有些激動,2019年春節,見到他們一家人坐在寬敞明亮的屋子裡,圍著電視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內心感到很欣慰。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張家歡:全部清零,不讓一個人掉隊
    得知情況後我主動申請網格調整,將該戶作為我的包保對象,每個星期都上門與其拉家常、話發展,幫助他解決了一些扶貧物資和養殖項目,漸漸地,楊某走出了中年喪子的悲痛。同年9月的某一天,我接到楊某電話,他告訴我他女兒已考上大學,並說了很多感激和感恩的話。在為他高興地同時,我還為其女兒申請辦理了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張海迪:殘疾人脫貧 一個也不能少
    中國殘聯主席、康復國際主席張海迪出席大會並發表題為《殘疾人脫貧 一個也不能少》的主旨演講。張海迪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貧困殘疾人脫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這就意味著有8500萬個痛苦,特別是重度殘疾人和家庭就更加痛苦。殘疾不是哪一個人的痛苦,而是人類的痛苦之一。」
  • 開州區高橋鎮強化社會民生保障助力脫貧攻堅
    一是強化兜底保障。認真開展困難摸底排查,落細落實兜底政策,加強與扶貧部門信息共享,精準分析返貧致貧風險,將未脫貧戶13戶、脫貧監測戶23戶及時納入低保,強化社會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確保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二是強化醫療救助。
  • 陝西省扶貧大劇《一個都不能少》緣何好評如潮
    講述脫貧攻堅真實故事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是白永成繼國內第一部精準扶貧劇《苦樂村官》之後操刀的反映「精準脫貧」和「鄉村致富」的作品。該劇講述了我國西部地區貧困村「焉支村」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充分展現了國家扶貧攻堅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這一重大主題。
  •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的扶貧故事: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編者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助力駐地寧家河村、卡子灣村脫貧攻堅紀事袁凱、羅金栓、錢瑛、李書義 攝影報導新疆軍區某裝甲團駐地有兩個村,一個是卡子灣村,一個寧家河村組建30多年來,部隊官兵始終踐行黨的宗旨,與兩個村的群眾團結互助、攜手共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該團官兵與駐地兩個村村民共同舉行升旗儀式。
  • 「我的脫貧故事」「現在來我家,房前屋後一片新」丨修文縣大石鄉...
    我叫班武江,今年60歲,來自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大石鄉紅寨村,我和兒子相依為命,收入來源單一,只靠種一點莊稼維持生活。孩子漸漸長大,壓力也隨之增加,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轉機出現了。2014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一時間享受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羅靖斐:「95後」的我要把青春綻放在扶貧路上
    在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星期,黨委政府選派我到後壩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從懵懂的學子到扶貧幹部,三年扶貧路讓我褪去學生氣,融入村寨成為了後壩的一份子,難忘的扶貧經歷,已在我人生歷程中烙印下特別美好的印記,感恩這段經歷讓我的青春更有意義,扣好了我在工作歷程中這特別的「第一顆紐扣」。 在深學真訪上下功夫,找方法打開群眾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