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現在來我家,房前屋後一片新」丨修文縣大石鄉...

2021-01-14 天眼新聞

我叫班武江,今年60歲,來自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大石鄉紅寨村,我和兒子相依為命,收入來源單一,只靠種一點莊稼維持生活。

孩子漸漸長大,壓力也隨之增加,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轉機出現了。2014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一時間享受了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幫扶責任人向班武江宣傳相關扶貧政策

以前,我的兒子在浙江一家彈簧廠打工,每個月收入只有1800左右,除去開支,幾乎攢不下什麼錢。幫扶幹部了解我兒子的情況後,介紹他去參加了SYB創業培訓,隨後又學習了養雞與雞病防治技能培訓。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5年,村委會發動大家參與入股搞養殖,還可以享受補貼政策,我第一個報了名,分得了價值960元的雞苗,雖然不多,但這卻是個增加收入的「好兆頭」。  隨後,我又申請了蜜蜂、肉牛養殖,每天起早貪黑,圍著牛舍、蜂箱來迴轉,因為這是我家「翻盤」的最後底牌,容不得掉以輕心。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至2019年,我終於靠自己的雙手迎來了可觀的收入,兩年來,通過蜜蜂、肉牛養殖,再加上食用菌分紅共收入2萬餘元,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收入竟然翻了一番。

班武江在後山放牛

但讓我很慚愧的是,每次駐村幹部來到我家,都會很耐心地幫我收拾家裡衛生,看著他們不辭辛苦,我也認識到了家庭環境衛生的重要性。經濟收入增加了,我便把家裡的房子重新進行裝修,並學著每天打掃室內衛生、入戶道路、院壩,看著乾淨整潔的屋子,突然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城裡人」了。   一步步走到今天,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帶給了我希望,是駐村幹部帶來的支持與幫助推動著我前進,我自己也是個不服輸的人,未來誓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小康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偉 整理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房前屋後成了我家的『致富口袋』!」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院落,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路,街道旁和房前屋後,一棵棵李子樹、杏樹和123果花香四溢。這裡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巧什營鎮代洲夭行政村草場自然村。「曾經長滿雜草、堆滿柴火的房前屋後,如今乾淨整潔、綠樹叢蔭……」說起近些年村裡的變化,貧困戶雲院生不由感慨。在「庭院經濟」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下,草場村房前屋後的「髒亂差」變身成了「淨美富」。暖陽下,雲院生正在用拖拉機深耕果園行壟,準備在林下種植雪豐698籽用南瓜。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就這樣幾年下來,通過爸爸的辛苦努力,我們家新修了一層120平方左右的平房。
  • 「我的脫貧故事」大學生張飄:看家鄉巨變,話幸福小家
    我叫張飄,家住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現就讀於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   這一次,以「變」為中心,記錄桅杆村這個大家,和我幸福小家的脫貧故事。三言兩語,你家我家。幾十年鄰居做伴,換不來一隻破碗。爭罷爭罷!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早出晚歸,還靠天公養家。乾旱澇災,人心惶惶,一年辛苦白下。看現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欣榮延延,外面世界之大。路面硬化,路燈到家,萬家燈火,一路引你回家。鄉村文化,禮讓謙卑,不分你家我家。機器耕地,技術助力,收入逐漸穩定化。
  • 「我的脫貧故事」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活也更好了|餘慶縣龍家鎮...
    自從當上了護林員,這就是我每天雷打不動的行程。我叫蔡德玉,是餘慶縣龍家鎮先鋒村寺堡組的村民,家住先鋒河畔,背靠大山,出門見水,三五畝土地一年種不出幾粒糧食。   能活到現在也是我的福氣,小時候的一個意外,背部嚴重骨折,那時候窮得叮噹響的家,可沒錢到醫院治療,險些就此喪命。
  • 小角落裡的新風景!寒亭區高裡街道做活「邊角經濟」,讓房前屋後
    房前屋後一方小小的角落裡,會有什麼新變化?今年以來,濰坊市寒亭區高裡街道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利用村內房前屋後、道路兩側的「邊角資源」做活「經濟文章」,統籌規劃、幹群聯動、變廢為寶,探索出一條發展「邊角經濟」的新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路上,我的青春不褪色丨德江縣潮砥鎮牌坊...
    我是龍興楊,是銅仁市德江縣潮砥鎮牌坊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德江縣是隸屬於潮砥鎮最大的一個村,全村近三千人,共839戶,其中148戶是貧困戶。初來牌坊村攻堅隊的我就感受到了「脫貧攻堅戰」正在進行時的強烈氛圍。
  • 「我的脫貧故事」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修文縣久長街道清水村諶業祥
    我叫諶業祥,是修文縣久長街道清水村五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三口人,我和兒子都是殘疾人,妻子無就業技能,家中的經濟收入僅靠種地來維持,無法擺脫貧困。2014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鎮黨委政府考慮到我家的實際情況,讓我家享受了政策兜底,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 ...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我們是親戚 還會來的 2020-12-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不言棄 獨臂大俠一片天 2020-12-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光榮脫貧了!」丨普安縣青山鎮硐口村村民熊...
    2014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到了這裡,村裡的幹部來到了我家,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狀況後,他們召開小組群眾會張榜公示讓我家成了建檔立卡戶。  當時,我家裡只有破敗的三間瓦房,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住在裡面,我每天都擔驚受怕。  被評為貧困戶後,家裡總有幹部跑來噓寒問暖了解我們的生活狀況和日常需求,並給我家制定了詳細的扶持計劃。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究竟為何,句句都是古人經驗
    陰宅我們暫且不論,先來看陽宅,關於陽宅的選址,古人有句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這句話有何深意呢?先來看「房前不栽樹」字面意思很簡單,住宅之前不要栽樹,一聽到這,有人就反駁了「這不是瞎說嘛,我家小區裡到處都是樹」,請注意時間定位,這裡說的是古代,古代可沒有現代的高樓大廈!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奮創造美好生活丨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駐村...
    我叫王鵠,是貴陽新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派駐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的駐村幹部。2019年9月,我在走訪貧困戶時發現有些貧困戶缺少產業,經濟困難,於是積極與扶貧辦和農業中心聯繫,幫助宋方富等12戶貧困戶發展入戶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2016年我申請成為了村裡的一名貧困戶,我深知勤勞才能致富,等靠要是等不來小康生活,我決定開展養殖項目,也得到了久仰鎮政府的大力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修文縣六屯鎮長田村村民於傳文:不等不靠摘「窮帽...
    我叫於傳文,今年49歲,是修文縣六屯鎮長田村村民。我家有5口人,妻子是聾啞人,母親近80歲,兩個兒子剛成年。2013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愛心人士的關心、幫助、支持下,我不等不靠,自立自強,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在2019年實現了脫貧,村民們給我封了個外號,叫我「馬背將軍」。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家庭生活條件開始好轉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始。由於我和老伴年紀大了,老伴又多病,2015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用心用情的走訪慰問,給我出主意、想辦法,原來的老房子被鑑定為危房,在2016年通過危房改造政策,得到一筆危改資金,在老房子旁重新修了三間平房,一家人喜氣洋洋搬進了新房,終於實現了我多年期盼的住房願望。緊接著,又通過「五改一化一維」惠民政策,修建了廚房、廁所,自來水管牽到家裡,房前屋後硬化,還裝了太陽能路燈等,這樣的居住環境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服務村民的「外來書記」丨德江縣龍泉鄉...
    ,為下一步因戶施策、因村制定脫貧方案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清零。邊緣易致貧戶3戶17人,脫貧不穩定戶3戶13人,已全部消除致貧風險。貧困戶楊再權、朱小青戶因缺勞力工作推進緩慢,為了儘快完工兌現資金,不怕髒、不怕累、親自操刀,脫掉衣服、光著腳就開幹起來,幾天下來把兩戶的房前屋後、院壩全部硬化完畢。群眾稱讚道這個你也會,自然便稱為群眾心中的「泥水工」。為貧困戶扛水泥硬化房前屋後三是住房補短板。
  • 「我的脫貧故事」幹本分事 守平常心 勤勞踏實奔明天|修文縣大石...
    「么兒,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不能再像我一樣吃了沒文化的虧」。  我總是對小女兒說這句話,我太希望她能通過知識擁有更美好的未來。我叫李元秀,今年50歲,是貴陽市修文縣大石布依族鄉大石村村民。2013年我家建樓房貸款欠下了4萬元,為了早日還上欠款又貸了4萬耕牛款,邊貸邊還經濟壓力確實很大。
  • 「我的脫貧故事」收穫屬於自己的晴空丨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村民...
    上初中時,老師提醒我,像我這樣的情況,可以向村裡提交申請,申請納入貧困戶。  2016年5月,我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年底我被評為貧困戶。成為貧困戶後,我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給我溫暖和愛的力量。
  • 「我的脫貧故事」河南姑娘的脫貧變身之旅 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社區...
    我叫胡沙沙,家住大方縣恆大幸福22村,也是高潮社區的一名村幹部。我是一名河南姑娘。每次別人一聽我家是河南的,都很驚訝,因為我現在的口音和大家一樣。當然,這也更方便我下組開展工作。兩年前,我家也還是我們社區的貧困戶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夫妻檔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
    我叫田誼,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我的妻子叫王敏,原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金山村駐村。今年上半年,為了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向組織提交了申請,把她也調到了大茶坪村。該村雖然於2018年已脫貧出列,但在基礎設施建設、住房保障、隊伍建設、軟體資料、人居環境和群眾滿意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問題,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 作為指揮長,對於我來說,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宣傳好政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村裡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