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自2017年駐村至今我已經在扶貧的道路上行走了3年有餘。記得到達宰帽村後,通過走訪,我很快確定了貧困的病因:人多地少、產業發展受限、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後。
村支兩委班子是一群非常有黨性、有擔當、有活力的基層黨員幹部,但是他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於是我給村裡開了藥方:首先,選優配強村「兩委」幹部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其次,利用好自身優勢,鼓勵勞動力輸出;最後,提升居住環境,打造新農村。
舊房拆除
而在提升居住環境,打造新農村上,還有一件讓我畢生都能自豪的事,那就是建成了宰帽村六組(宰恨寨)原址新建的新農村建設項目。該項目佔地面積15077.17平方米,新建房屋57棟。宰恨寨原是全寨戶數最多居住也最為集中的自然寨,全部為木房,串戶路狹小,房屋破舊,多數為人畜混居房,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
地基劃分結束初步成形
大多數群眾期望重建新農村,我就把群眾的意願上報到鎮裡。2019年2月,鎮裡批准了原址剷平新建新農村建設項目。我高興得像個孩子,大年初三顧不上假期休息告別了家人,到寨子裡召開啟動會議,會上同意和反對各佔一半,真是萬事開頭難,問我瞬間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一般失落。 我積極走訪反對群眾,與其詳談,翻開手機上新農村的圖片詳細解說新農村能帶來的好處,還有連片的木房存在的隱患,幾乎每戶都實現了「三顧茅廬」。
現場推進建設
終於在入戶後的第三天,群眾都同意重建新村。新農村建設啟動後,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舊房拆除工作,又要入戶動員。最後決定每戶出一人逐戶幫助搬離拆除。再到劃分地基時化解的各種矛盾糾紛,再到房屋建設進度的推進工作,我沒落下一個環節。
扶貧工作越發緊張,民政工作和駐村工作我一個都不能落下,長時間的加班熬夜,走村串戶,飲食不規律,最終身體還是不能讓我肆無忌憚,急性膽囊發炎把我送進了醫院手術室。即使在醫院,我心裡唯一牽掛的還是正在建設的新農村。 我的扶貧故事還在繼續,生活還是一如既然的充實,我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如今的宰恨寨,磚房林立,街道整潔,已全面實現入住。而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都還在路上。 【人物小傳】 吳強靈,男,侗族,1989年04月出生,黨員,現任宰便鎮社會事務辦主任、四級主任科員,兼任宰帽村駐村幹部、宰帽村四區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夏華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