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我們的原子,並不知道我們的存在,這一點很有哲學的意味

2020-12-07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以文為心)

源於版權方

原子以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組成了我們的身體。當考慮到這件事情時,會體會到造物的奇妙之處。

幾萬億個原本自由自在的原子,選擇了無窮多種排列組合中的一個,整整齊齊地排好隊伍,然後,就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世間萬物。

這是作者比爾·布萊森提到的一件普通,但又神奇的事情,按他的理解「你來到這個世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源於版權方

更加有趣的事情,並不在於這種巧妙組合的概率,而是在思維層面上,我認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哲學思考

布萊森指出:原子雖然「自找麻煩」選擇了「生命」構造序列,「實際上,它們甚至不知道你的存在。它們實際上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這句話如果細想和推理下去,會很有意思:

1.造物並沒有意識要創造什麼,如同原子的排列並非有意所謂,每一個原子並不知道自己將被組成什麼。

2.如果組成我們的成分是無意識的,也意識不到我們的存在。是否可以推理出,如果有「神」的存在,以人的智慧,實際上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夠理解高一層次的存在,這個理解,包括:a.是否存在;b.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3.我們是宇宙的一個很小很小的組成部分,宇宙是否能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就好像人類知道原子的存在那樣。

源於版權方

所以,在我看來,對物質世界的研究,最終都會涉及到思想層面的影響。這也正是科普讀物,以及科幻故事存在的意義之一吧,它們能帶我們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思維素材。

我認為,布萊森創作的《萬物簡史》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藉由這個生命誕生歷程的思索,也可以帶來觀念上的一次變革。

讀書分享,書籍推薦,原創文字,歡迎關注、評論。

文: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圖:源於版權方,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使用。

相關焦點

  • 人類是如何知道原子的存在的,它是如何構築了我們的物質世界?
    原子很小,真的非常小。你可能聽說過,大千世界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構成的。你或許也知道,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它們。但原子確實存在,並與每樣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構築了我們的世界。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組成一切的原子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萬年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提出了「萬物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論,並由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發展和完善。他認為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它們確實有幾何形狀;它們總是在運動,被真空隔開,單個原子是不可摧毀的——非常接近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真實情況。儘管有一些哲學家仍將原子論記於心中,但在後來的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德謨克裡特斯的原子論基本上被置之度外,尤其是當它被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忽視的時候。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然而,在這兩個模型中,中心實體和依附於它的實體之間的距離尺度卻顯示出了天文差異。 但慶祝活動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化學家們發現了同位素——化學上無法區分但原子質量不同的元素。一對同位素似乎含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它們的總質量仍然存在差異。盧瑟福通過提出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這一點,該粒子比質子重一些,但在電學上是中性的。
  • 原子可以永生,那麼由原子組成的生命能永生嗎?
    什麼是原子?原子是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有限的生命是人類發展史一直以來最大困擾,在我國古代多少的帝王將相為獲得永生無所不用其極,想盡辦法但都沒有得償所願。
  • 原子中的這些「真空區」是由什麼組成的?
    然而,這兩者質量和並不相等。夸克受膠子約束,而餃子是具有強核力的玻色子(力傳遞者)。因此質子中充斥著一點「物質」或者說這點「物質」大概佔質子的0.9%,剩下的就是動量和強力色場。 [公式E^2 =(Mc^2)^2 +(pc)^2為完整公式,其中pc為動量;順便說一句,它也是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A^2 + B^2 = C^2]所以氫原子主要是不佔空間的4個點粒子(電子和3個夸克),還有電荷場以及色電荷場組成的。
  • 人體由大量原子組成,這些原子從哪來?人逝世後原子又會去哪?
    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發揮著巨大作用,地球內幾乎所有事物都由原子構成,那麼,大量原子是從哪裡來的呢?說到原子,相信大家對它既熟悉又陌生,它廣泛存在於生活各處,但我們無法以肉眼看到它,也無法直接觸摸到它。從定義上來看,它是構成化學反應的最基本微粒,不可以再被分割。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當恆星燃燒、爆炸並最終死亡時,它們創造了這些基本元素。從石頭、建築物到人類的一切事物中都會出現這些元素。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但是它們有其共同特性,就是由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單元即分子所組成。分子又可以再細分,系由原子構成。原子通過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結合,形成具有相應物理化學特性的分子。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裡,曾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細分的基本單元。我們現在知道,原子還可以再細分。一個原子由處於核心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其旋轉的一個或多個的電子所組成。
  • 有一個宇宙之外的意識在觀察我們?誰來決定我們的存在
    如果按著量子理論的思想,首先,物質的基本組成——原子——是處於存在又不存在的疊加態。這是狀態的波動,只有經過觀察後,它的狀態才穩定下來。 科學名詞解釋為波函數坍縮。
  • 原子中空間幾乎都是「空的」,那由原子組成的萬物也是「空的」?
    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氫原子由質子和電子構成)構成。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m,質子和中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15)m這一數量級,而電子的直徑在電子10^(-16)m的數量級。
  • 宇宙大爆炸並不非宇宙的開始,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開始
    萬有引力理論僅僅只是我們了解宇宙如今為什麼會這樣的基礎,如果我們想要知道過去宇宙是什麼樣的,我們就需要知道宇宙正在幹什麼?以及宇宙由什麼組成的?這兩個問題在過去50多年來已經得到解決並擁有確鑿的科學證據。
  • 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不是真實存在的——著名的假設「缸中之腦」
    來自於視頻截圖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允許它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味覺、思想、天空、海洋、記憶、感知,都可以通過計算機軟體輸入,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你過往的經歷、你對色彩的認知、你對親人的愛,世界的思,都來自於大腦內部的處理和分析,因此「缸中之腦」是一種完全可能存在的事情,這個問題永遠無解。
  • 無限存在與不可分割的永恆 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 希臘哲學源流之二
    巴門尼德和芝諾哲學理論的前提之一是,實在必須是唯一的。但是和芝諾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說,世界是多元的,它們是由不可勝數的各種粒子構成的,只是在大小和形狀上不同。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這個概念,重要的是,他的原子相當於如今的量子這個概念,意指「不可分割」。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宇宙嗎?
    這些哲學觀點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一定程度的知道我們認識世界。但一些人哲學沒學好,倒把這些屬於方法論的說法強加在了自然科學裡面,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一直這樣的鑽牛角尖下去,就會變得神神叨叨,害己害人。比如這個問題,本身就既不眼睛又不科學。
  • 宇宙中存在多少原子?
    據估計,我們可觀測到的範圍(又名「已知宇宙」)跨越約930億光年的距離。這可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數字,特別是當你考慮到,這僅僅是我們至今觀測到的範圍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空間的絕對體積,人們會認為其中包含的物質數量也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但有趣的是,在你以最小的尺度觀察這些物質時,這些數字將會變得巨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 詩歌精選:事物的內部全是虛妄,世界並不為我們而存在
    很多時候,現實生活留給我們的唯有無限的悔恨和厭倦。——題記1起心動念就會妄想,這世界並不為我們而存在。想法使眼睛疼痛沒有哲學,只有感覺愛是永恆的無邪可以不理解,但一定要斷思絕想。當他發現事物的內部全是虛妄,全無內涵該是何等地驚詫除了神知道他自己以外誰還能認識神?
  • 你以為的質量其實並不存在,宇宙最小粒子空無一物
    物質的原子數或者分子數作為假說,在古希臘就有了,但僅僅是假說而已,更像是一個哲學概念。而且一開始人們對分子和原子的定義也不是很清晰,經常混淆這兩個概念。近代物質結構的理論和古代的原子說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到了18世紀出現了化學,拉瓦錫等人發現了各種元素,而元素可以構成化合物,但是他們依然不知道化合物分子的概念。
  • 宇宙中有多少原子?這個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
    地球上的生命、物質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每個人之間都有許多的不同,包括不同的階級、信仰、國家、職業甚至品味,但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的微觀藍圖是一樣的!我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不僅是人類的共同特徵,它適用於宇宙中所有存在的物質,包括但不限於細菌、昆蟲到獅子、地球甚至是巨大的恆星。一切有質量的東西都是原子的有序排列,因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
  • 原子結構模型發展歷程
    原子模型最早由道爾頓提出,經過湯姆遜、盧瑟福等人的改進,最後波爾引入量子化的軌道來完善,進而形成了近代原子模型。    請根據下列主線,寫出原子結構發展的詳細過程。1808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Dalton,1766—1844年)出版了《化學哲學新體系》一書,提出了原子學說,認為每種單質均由很小的原子組成。不同的單質由不同質量的原子組成。
  • 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海涅之所以如此口出惡言,是因為他一點也不了解康德的哲學。實際上,康德既不死腦筋,也並非冥頑不靈;他不是那種在大學裡教授一成不變課程、墨守成規的學者。大抵來說,真正的哲學家對許多事物都抱持關心,過著比一般人更為活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