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多少原子?

2021-01-10 天文在線

眾所周知,宇宙浩瀚無垠。據估計,我們可觀測到的範圍(又名「已知宇宙」)跨越約930億光年的距離。這可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數字,特別是當你考慮到,這僅僅是我們至今觀測到的範圍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空間的絕對體積,人們會認為其中包含的物質數量也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但有趣的是,在你以最小的尺度觀察這些物質時,這些數字將會變得巨大到令人難以置信。例如:人們認為,在我們可觀測的宇宙中,存在著1.2 x 10^到3.0 x 10^顆星體。但再離得近一點看,以原子為單位,這些數據或將變得更加不可思議。

據估計,在這個水平上,已知、可觀測的宇宙中,有10^78到10^82個原子。用外行人的話來說,這相當於10千萬億到10萬個千萬億的原子。

但這些數據仍不能精確地反映出宇宙中所包含物質的真實數目。如前所述,它們只覆蓋半徑為46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其基礎是宇宙膨脹將能觀測到的最的物體帶到的地方。

圖解:宇宙的歷史始於大爆炸。圖片來源:grandunificationtheory

德國的一臺超級計算機進行了一次模擬,估計在觀測範圍內存在大約5000億個星系,更保守的估計是3000億個左右。由於一個星系中的恆星數量可以達到4000億顆,那麼恆星的總數很可能在1.2×10^23左右——或者僅僅超過10的17次方。

每顆恆星的平均重量約為10^35克。因此,它們的總質量約為10^58克(即1.0 x 10^52公噸)。由於已知每克物質有大約10^24個質子,或者說與氫原子的數目大約相同(因為一個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那麼氫原子的總數大約是10^86。

在可觀測的宇宙中,這種物質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太空中,至少當平均距離超過3億光年時如此。然而,在更小的尺度上,我們會觀察到,這些物質會形成我們都熟悉的恆星——層次分明的發光物質團塊。

簡而言之,許多原子被壓縮成恆星,許多恆星被壓縮成星系,許多星系又被壓縮成星系團,進而許多星系團被壓縮成超星系團,最後,被壓縮成最大尺度的結構,如星系長城(又名「斯隆長城」)。在較小的尺度上,這些團塊被塵粒雲、氣體雲、小行星和其他恆星物質形成的小團塊所滲透。

圖解:跨越137億年以上的宇宙時間線,以及隨後宇宙的膨脹。資料來源:NASA/WMAP科學團隊。

宇宙的可觀測物質也呈等軸分布,這意味著沒有任何觀測方向看起來與其他方向不同,空中的每個區域包含的物質都大致相同。宇宙也處於高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中,這相當於大約2.725開爾文(略高於絕對零度)的熱平衡。

一假說認為從大尺度來看,宇宙是均勻的、各向同性,它被稱為宇宙學原理。這表明物理定律在整個宇宙中起著統一的作用,因此,在大尺度結構中不應該產生可觀察到的不規則現象。由於宇宙由最初的大爆炸形成,這一理論得到了有助於繪製宇宙結構演化圖的天文觀測的支持。

科學家們目前的共識是,絕大多數物質都是在大爆炸中產生的,而自那以後宇宙的膨脹並沒有給這個平衡增加新的物質。相反,人們相信,在過去137億年裡發生的只是最初形成的物質的膨脹或分散。也就是說,在膨脹的過程中沒有加入任何一開始不存在的物質。

然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給這個理論提出了一個稍微複雜的問題。這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推論,在狹義相對論中,物體的能量的增加導致其質量的增加。在所有的聚變和裂變之間,原子有規律地從粒子轉化為能量,然後再轉化回來。

圖解:左邊(實驗開始時)的原子密度比模擬大爆炸80毫秒後的要大。來源:Chen-Lung Hung

然而,從大的尺度觀察,宇宙的總體物質密度不隨時間推移而改變。目前可觀測宇宙密度的估計值非常低,大約為9.9 × 10-30克 /立方釐米。這種質能約由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質和4.9%的普通(發光)物質組成。因此,原子的密度大約是每四立方米體積存在一個氫原子。

暗能量和暗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它們可以像普通物質一樣均勻分布或成團。然而,人們相信暗物質和普通物質一樣受引力作用,從而減緩宇宙的膨脹。相比之下,暗能量卻加速了宇宙的膨脹。

同樣,這個數字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當用來估計宇宙的總質量時,它常常低於用其他數據所預測的值。最後,我們看到的只是整體的一小部分。

在天文在線以前發布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關於宇宙中物質數量的文章,比如《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以及《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恆星?》。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橋本朝奈- 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有多少原子?這個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
    地球上的生命、物質存在著豐富的多樣性,每個人之間都有許多的不同,包括不同的階級、信仰、國家、職業甚至品味,但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的微觀藍圖是一樣的!我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不僅是人類的共同特徵,它適用於宇宙中所有存在的物質,包括但不限於細菌、昆蟲到獅子、地球甚至是巨大的恆星。一切有質量的東西都是原子的有序排列,因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
  • 需要將原子放大多少倍,才可以看到隱藏在原子裡面的微觀宇宙?
    很顯然,假如將原子放大足夠的倍數,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會是一個微觀的宇宙。我們常常聽到類似「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可以看到一個宇宙」這樣的說法,那麼將原子放大1億倍,真的就可以看到一個微觀宇宙嗎?我們先來看看在放大1億倍之後,原子的尺寸到底是多少。資料顯示,一個典型原子的尺寸是 10^-10 米的數量級,也就是說,將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後,這個原子的尺寸只有1釐米左右。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按照這種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中的原子都提取出來,並且將它們之間的空間全部壓縮,一點空隙都不留,呈現出來的物體到底有多大呢?當然,我們窮盡所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實驗,宇宙中也不可能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條件去實現這樣的結果。
  • 科學家將原子放大,發現和宇宙極其相似,宇宙也許只是更大的原子?
    關於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科學界一直都有很多說法,科學家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讓步。雖然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可,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想,沒有實際的證據,說實話我們也不可能有證據證明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除非有人穿越到宇宙最起點的地方,把整個過程錄下來。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宇宙嗎?
    把原子放大到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現在網絡上充斥著這種問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本來是佛教中蘊含的一種哲學觀點,裡面有辯證法的成分,就是說再小的事物,也有世界的縮影在裡面,可以幫助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不要忽略小的地方,全滿思考問題。
  • 宇宙難道真是一顆巨大的原子?若將普通原子放大一億倍又會如何?
    大之極致莫過於宇宙,小之極致莫過於原子,這是漫長歲月以來人們的共識。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或許還存在著平行宇宙、無限宇宙、高維度宇宙等更大的空間物體;在原子之下或許也還存在著夸克、膠子、上帝粒子等更小的微粒,但是,這些目前都還只是存在於理論之中,到底是否為實還猶未可知。
  • 原子就是一個宇宙,微觀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人們常常認為,量子力學的不斷進步,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如果將一個原子不斷放大,我們就能夠從另一個層面看到與宇宙十分相似的場面。甚至有觀點認為,每一個原子中都是一個宇宙。科學家們並不認可相關說法,宏觀與微觀無法混為一談,原子仍然屬於物質,即便放大無數倍,其中仍然能夠擁有很多結構,只要人類的科技不停進步,就能夠將其不斷細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人們在面對宇宙與原子時的比較,原子中的無數結構就好比宇宙中的浩瀚星辰,但是二者只有相似之處,其中仍然受到不同作用力的影響。
  • 原子放大會成為一個宇宙嗎,為什麼?
    有人問:原子放大之後很像宇宙,我們的宇宙會不會就是其他宇宙的一個原子?你怎麼看?我不怎麼看,因為原子根本不像宇宙,說原子像宇宙的人根本不知道宇宙為何物,也不知道原子為何物,只憑著一些直觀的原子示意圖就胡思亂想。
  • 把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看到什麼?科學家:有可能是宇宙!
    根據科學家們對宇宙的定義,宇宙是一切空間、物質、能量的總稱,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進化中!通俗來講,宇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然而這只是人類對於宏觀宇宙的定義,真正的宇宙要複雜得多。宇宙從何而來?有沒有邊界?
  • 宇宙跟它比起來,也許比原子還要小
    宇宙在人類的未知世界裡面,它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雖然它對我們來說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但是可能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宇宙可能比那個世界還要小的很多,就像小到一個原子一樣那麼小。人們一直在尋找宇宙的最終的結論,為了追蹤它的起源,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揭開一些長期存在的一些謎題。比如什麼是質量?以及他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是什麼東西組成的?什麼是弦,宇宙最基本的單位是什麼?
  • 人身上的原子來自哪裡?人死後,原子又會去哪裡?
    人類現在能否製造和毀滅一個原子呢?原子的組成在強核力的作用下,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子核。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原子核與電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子。質子數的多少決定著元素的種類,幾號元素對應幾個質子,例如,1號元素氫只有一個質子,26號元素鐵包含26個質子。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當恆星燃燒、爆炸並最終死亡時,它們創造了這些基本元素。從石頭、建築物到人類的一切事物中都會出現這些元素。
  •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它?專家道出真相,存在所有有機物質中
    在恆星中,氫原子融合產生氦,氦宇宙中第二常見的元素,它有兩個質子,兩個中子和兩個電子。氦氣與氫氣共同組成了宇宙中99.9%的已知物質。儘管如此,宇宙中的氫含量還是比氦高出10倍。第三種最常見的元素是氧,含量為氫1000分之一。一般而言,原子序數越高,元素含量越不豐富。
  • 原子被放大一億倍後,是什麼樣子的?出現了宇宙模型!
    宇宙是非常龐大的,在茫茫的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每種天體對於人類而言都是非常神秘莫測的,一直以來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也是源源不斷的,但是人類所探測的宇宙也只是冰山一角。在龐大的宇宙中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因此宇宙世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宏觀的世界,曾經有科學家提出了猜想,宏觀世界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微觀世界,倘若將原子放大一億倍,那麼宇宙模型也極有可能會出現。
  • 宇宙秘密藏不住了,科學家將原子放大千萬倍後,發現了人類被禁錮?
    關於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科學界一直都有很多說法,科學家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讓步。雖然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可,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猜想,沒有實際的證據,說實話我們也不可能有證據證明宇宙大爆炸真的存在,除非有人穿越到宇宙最起點的地方,把整個過程錄下來。
  • 宇宙誕生的奇點比原子還小,物質多到化作萬億星系,奧秘在哪裡
    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我們如今的宇宙起源於極小的一個點,這個點甚至比原子還小,它於近138億年前發生了爆炸,體積開始迅速膨脹,如今它的可觀測體積已經達到了直徑930億光年的規模。可是我們想一想,一滴水中就有10億億個水分子,比宇宙中的星係數量還多,而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那麼一滴水中就有30億億個原子世界,想一想海洋中得有多少滴水?
  • 如果將原子放大無數倍,會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
    生活在23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大自然的物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原子組成,原子不能憑空消失,原子也不會無中生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子論。在一百多年以前,由於科學家在光譜、電子、放射性現象上面的研究,以及相繼發現了質子與中子,這時候科學家才發現即便是微小的原子也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
  • 組成我們的原子,並不知道我們的存在,這一點很有哲學的意味
    文/閒時翻書君(以文為心)源於版權方原子以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幾萬億個原本自由自在的原子,選擇了無窮多種排列組合中的一個,整整齊齊地排好隊伍,然後,就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世間萬物。這是作者比爾·布萊森提到的一件普通,但又神奇的事情,按他的理解「你來到這個世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 每個原子都藏著宇宙!
    每個原子都藏著宇宙!有句俗話說得好,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句話的本意就是,即便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它的內部也有可能藏著一個世界,我們千萬不要太過輕視某個人或者某個物質。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存在總有它的道理,宇宙是非常浩瀚的,人類探索宇宙這麼長時間,都未找到宇宙的盡頭。
  • 原子可以永生,那麼由原子組成的生命能永生嗎?
    什麼是原子?原子是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有限的生命是人類發展史一直以來最大困擾,在我國古代多少的帝王將相為獲得永生無所不用其極,想盡辦法但都沒有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