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永遠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即使是師兄我這種貓奴,也必須承認狗狗們對人類的忠誠,但是你作為朋友或者主人,你能夠保證自己會同樣忠誠於這份情誼,永不背叛嗎?或者說,你要沒有想過,自己在這層關係中有多強勢?
犬之島
犬ヶ島
2018
導演: 韋斯·安德森
編劇: 韋斯·安德森配音: 愛德華·諾頓 / 布萊恩·克蘭斯頓
類型: 動畫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日語上映日期: 2006-04-20(中國)
《犬之島》是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發行、韋斯·安德森執導的動畫片,由愛德華·諾頓、布萊恩·科蘭斯頓等配音,於2018年2月15日作為開幕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映,並以動畫電影的身份榮獲最佳導演銀熊獎,4月20日剛剛在國內上映。
未來社會,狗狗的數量激增,加上犬流感肆虐,市長小林和他的幕僚發布了一道政令,將一座垃圾島變成「犬之島」,把所有狗都放逐到島上。12歲小男孩小林阿塔裡為了尋回愛犬「點點」,獨自飛向這座犬之島。在那座島上,小男孩得到首領、君主、老闆、公爵、國王五隻狗狗支持和保護,躲避日本當局的追蹤並最終改變了一切。
本片在前期的宣傳中,片方曾貼心提示,本片不建議12歲以下的小朋友或者觀影經驗不足的大朋友觀看。
我原來以為是因為韋斯·安德森獨特的影像風格對觀影閱歷較淺的人來講接受起來有難度,看完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如此赤裸裸剖析人類行為的政治寓言。
所以說,你以為它為什麼會在素來重視政治因素的柏林電影節大放異彩?
韋斯·安德森是近年來湧現出的個人影像風格最獨特的導演,他是影視製作上的全才,導演、編劇、攝影、美術設計、配樂選曲無一不精。最為大家熟悉的作品無疑是曾在當年入圍奧斯卡九項大獎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很多人從那一片粉紅中熟知了這個「構圖強迫症」導演。
我們都知道韋斯·安德森式的影像美學特色,包括了精緻對稱的構圖,極致克制的臺詞,充滿匠心的製作細節,這些都很好,但這也就導致,這一切融合在一起的電影都不會好懂。這就註定了韋斯·安德森的影片註定只是小眾人群的視覺狂歡。
談起創作這部影片的緣起,韋斯·安德森曾說,「我曾在泰晤士河看到一個半島,路牌上就寫著[犬之島],在古時候他是國王獵狗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工業區」。
嗯,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時代變遷帶來的弔詭質感。
再說一遍,不要領著孩子去看《犬之島》,即使它是一部動畫片,但小孩子看完了會做噩夢的。
整部作品中,所有狗的臺詞採用英文對白,人類的臺詞則採用日語對白,而且沒有字幕......這就強迫性的讓我們更加代入狗主角的思維和情感之中。在產生這種代入感之後,我們就可以很明顯感到人面對狗時天生的優越感,這種感覺並不局限於反派,哪怕是看似是全片主角的小男孩,他對於狗的態度也始終是在教會他們服從和對自己的絕對忠誠,這才不是什麼友誼,這只是另一種看上去很溫和的統領。
所以,在看到最終一直逃避和拒絕與人類產生關係的「首領」成為了小男孩新的護衛犬時,替他去咬其他人的時候,心頭湧起的不是什么正義獲勝的滿足感,而是對於整場影片的主體行動價值深深的疑惑。難道大家努力一場只是為了再次從自由回歸到被約束?
在政治上的隱喻甚至說明喻更是數不勝數。「小男孩」與原子彈、「犬之島」與廣島、「五隻主角犬」與日本傳統貴族政治......這些已經有很多的人講過,我就不在這裡在重說一遍了。我們只是看看這個讓有些人覺得很「突然」的結局。
狗狗一派的勝利,帶來的還有反派愛貓一派的失勢,每一個被投入監獄的反派手中都託著一個貓。是不是證明,人類政治說穿了就是一次次的不同勢力不斷登臺不斷被打倒的輪迴,「犬之島」故事的結束正是「貓之獄」故事的開篇?
而小男孩則完全繼承了失敗了的小林市長的那一套蠅營狗苟的政治伎倆,給沒有死的點點立碑則明顯是用宣揚犧牲精神的手法在收攏民心。對侮辱狗的人提議死刑的會議,看似是一個玩笑,又會不會是預兆著下一次清洗?政治,果然是世界上最讓人不寒而慄的藝術。
回歸到影片本身而言,這絕不算是韋斯·安德森最好的作品,但定格動畫這種「辛苦而燒錢」的形式,卻無比適合這位將構圖藝術寫進了腦海最深處的導演。或許,也只有韋斯·安德森這樣對自己的想法「認真執拗到瘋狂」的人,才能在未來延續定格動畫在新時代的「笨拙而瑰麗」的生命力。
師兄個人評價:又一部主題大於內容的影片,但質量依然很高,這不是合家歡電影!只推薦給20歲以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觀眾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