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全盛時期,地中海成為了它的內海。它的完備而理性法律體系被世界多國所採用,並使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放棄原有的中華法系而採用羅馬法系。在西方人的眼中它是富強的象徵,到現在的西方仍然有很多的「精羅」國家,他們以羅馬的繼承人自居,比較典型的有俄國。
俄國最高統治者稱「沙皇」,意為「愷撒」。此外,俄國還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國徽雙頭鷹,並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
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不願自己的兩個兒子為了皇位而手足相殘,同時更好的管理帝國龐大的疆域,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史稱東羅馬帝國或者拜佔庭帝國;西部分給幼子霍諾裡烏斯,史稱西羅馬帝國。
公元5世紀左右,受氣候變化影響,北方遊牧區氣溫驟降,不在適合居住。迫於生存壓力,遊牧民族大規模南遷,進入南方農耕區,史稱第一次民族大遷徙。
在氣候溫暖的時期,農耕區的水熱條件好,糧食一年成熟多次,這時候的農耕區王朝在內政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吊打遊牧民族。例如,在吊打各遊牧民族的漢朝之時,江淮地區水稻可一年三熟,長安也能種植荔枝。但到了氣溫驟降之時,旱澇頻發,且熟制變少,糧食產量下降,農民起義不斷,農耕區的政權內外交困,典型並且廣為人知的有明末小冰河期。
在第一次民族大遷徙中,西方的羅馬帝國哥特人、日耳曼人、匈(奴)人大量遷入帝國境內;東方的晉帝國,匈奴、鮮卑、羯、氐、羌也大量遷入長城以南,中國迎來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
在這次民族大遷徙中,西方的匈奴人來勢洶洶,他們迫使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日耳曼人大量遷入西羅馬帝國境內;他們兩次包圍東羅馬帝國首都,迫使狄奧多西二世多次籤訂不平等條約,賠償匈奴大量黃金。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在匈奴王阿提拉的指揮之下,在對西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戰爭中佔據人數優勢卻被打敗,這場戰爭史稱沙隆之戰。
公元450年,匈王阿提拉要求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割讓一半領土,遭到拒絕,便聯合東哥特等日耳曼蠻族進攻西羅馬帝國。為抵禦匈奴人的入侵羅馬帝國派出了作過匈奴人質,了解匈奴並且與阿提拉有過交情的埃提烏斯。為了抵禦匈奴人和東哥特人,埃提烏斯聯合了與匈奴、東哥特人有血海深仇的西哥特人。
此時的羅馬軍隊和匈奴軍隊在多年的養尊處優中逐漸墮落,成為羅馬士兵不再被羅馬公民視為榮耀,匈奴在安逸的生活之下與歐洲的蠻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這場戰爭的主力實際上是分屬兩大陣營的日耳曼蠻族。
戰爭之初,匈奴聯軍勢如破竹,攻陷高盧地區多座名城,歐洲各日耳曼蠻族無不恐懼。埃提烏斯趁這個機會聯合西歐各日耳曼部落,埃提烏斯的宿敵西哥特王特奧多裡迫於匈奴壓力也選擇了與埃提烏斯聯合,組成了羅馬聯軍。最後,兩軍在馬恩河畔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進行的一次會戰。
在這次會戰中,羅馬聯軍中的阿蘭重騎士率先出戰,衝向匈奴聯軍中軍的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不敵,阿提拉只得派出自己的親軍。阿蘭騎兵被擊潰,羅馬聯軍中的步兵也被打退。
年過花甲的西哥特王特奧多裡克,不得不率鐵甲騎兵反擊,中箭落馬,被隨後而來的西哥特騎兵踩死,西哥特軍隊陷入了混亂,但西哥特王子託裡斯蒙德很快穩定了局勢,並憑藉裝備優勢打敗了東哥特軍隊,匈奴聯軍敗退,慌不擇路的匈奴騎兵撞上了左翼的羅馬軍團,被羅馬軍團的標槍攢射,損失慘重。這時埃提烏斯派出了一直在養精蓄銳的羅馬精銳騎兵,被打退的阿蘭騎兵也重返戰場。
最終,匈奴軍隊戰敗,羅馬取得了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