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羅落淚:羅馬帝國在餘暉落幕之前的最後一次勝利!

2020-12-14 古今興衰多少事

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在全盛時期,地中海成為了它的內海。它的完備而理性法律體系被世界多國所採用,並使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放棄原有的中華法系而採用羅馬法系。在西方人的眼中它是富強的象徵,到現在的西方仍然有很多的「精羅」國家,他們以羅馬的繼承人自居,比較典型的有俄國。

俄國最高統治者稱「沙皇」,意為「愷撒」。此外,俄國還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國徽雙頭鷹,並以第三羅馬帝國自居。

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不願自己的兩個兒子為了皇位而手足相殘,同時更好的管理帝國龐大的疆域,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史稱東羅馬帝國或者拜佔庭帝國;西部分給幼子霍諾裡烏斯,史稱西羅馬帝國。

公元5世紀左右,受氣候變化影響,北方遊牧區氣溫驟降,不在適合居住。迫於生存壓力,遊牧民族大規模南遷,進入南方農耕區,史稱第一次民族大遷徙。

在氣候溫暖的時期,農耕區的水熱條件好,糧食一年成熟多次,這時候的農耕區王朝在內政穩定的情況下可以吊打遊牧民族。例如,在吊打各遊牧民族的漢朝之時,江淮地區水稻可一年三熟,長安也能種植荔枝。但到了氣溫驟降之時,旱澇頻發,且熟制變少,糧食產量下降,農民起義不斷,農耕區的政權內外交困,典型並且廣為人知的有明末小冰河期。

在第一次民族大遷徙中,西方的羅馬帝國哥特人、日耳曼人、匈(奴)人大量遷入帝國境內;東方的晉帝國,匈奴、鮮卑、羯、氐、羌也大量遷入長城以南,中國迎來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

在這次民族大遷徙中,西方的匈奴人來勢洶洶,他們迫使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日耳曼人大量遷入西羅馬帝國境內;他們兩次包圍東羅馬帝國首都,迫使狄奧多西二世多次籤訂不平等條約,賠償匈奴大量黃金。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在匈奴王阿提拉的指揮之下,在對西羅馬帝國的第一次戰爭中佔據人數優勢卻被打敗,這場戰爭史稱沙隆之戰。

公元450年,匈王阿提拉要求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安割讓一半領土,遭到拒絕,便聯合東哥特等日耳曼蠻族進攻西羅馬帝國。為抵禦匈奴人的入侵羅馬帝國派出了作過匈奴人質,了解匈奴並且與阿提拉有過交情的埃提烏斯。為了抵禦匈奴人和東哥特人,埃提烏斯聯合了與匈奴、東哥特人有血海深仇的西哥特人。

此時的羅馬軍隊和匈奴軍隊在多年的養尊處優中逐漸墮落,成為羅馬士兵不再被羅馬公民視為榮耀,匈奴在安逸的生活之下與歐洲的蠻族已經沒有什麼區別。這場戰爭的主力實際上是分屬兩大陣營的日耳曼蠻族。

戰爭之初,匈奴聯軍勢如破竹,攻陷高盧地區多座名城,歐洲各日耳曼蠻族無不恐懼。埃提烏斯趁這個機會聯合西歐各日耳曼部落,埃提烏斯的宿敵西哥特王特奧多裡迫於匈奴壓力也選擇了與埃提烏斯聯合,組成了羅馬聯軍。最後,兩軍在馬恩河畔沙隆附近卡太隆尼平原進行的一次會戰。

在這次會戰中,羅馬聯軍中的阿蘭重騎士率先出戰,衝向匈奴聯軍中軍的匈奴騎兵,匈奴騎兵不敵,阿提拉只得派出自己的親軍。阿蘭騎兵被擊潰,羅馬聯軍中的步兵也被打退。

年過花甲的西哥特王特奧多裡克,不得不率鐵甲騎兵反擊,中箭落馬,被隨後而來的西哥特騎兵踩死,西哥特軍隊陷入了混亂,但西哥特王子託裡斯蒙德很快穩定了局勢,並憑藉裝備優勢打敗了東哥特軍隊,匈奴聯軍敗退,慌不擇路的匈奴騎兵撞上了左翼的羅馬軍團,被羅馬軍團的標槍攢射,損失慘重。這時埃提烏斯派出了一直在養精蓄銳的羅馬精銳騎兵,被打退的阿蘭騎兵也重返戰場。

最終,匈奴軍隊戰敗,羅馬取得了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勝利。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的最後一絲餘暉,消逝在了1453年的夏天
    提到伊斯坦堡,大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其是土耳其著名旅遊城市,而對歷史感興趣的人則會想到它曾經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最後的明珠,東正教的聖地。而隨著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改名為伊斯坦堡之後,羅馬帝國也徹底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 基督教擊潰多神教的關鍵一役:羅馬帝國「勝利女神祭壇」論戰
    作為傳統宗教——多神教的信奉者,位高權重的西瑪庫斯堅決抵制基督教——一種新興的一神教,並且正在醞釀一次大行動。多神教,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很多神的宗教,古希臘的奧林波斯眾神譜系便是多神教代表,中國古代各種各樣的神仙也可以說是一種多神教體系;而一神教,便是具有唯一至高神的宗教系統,比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
  • 李商隱的邊塞詩與黃昏意象,是大唐落日的最後餘暉,覆滅只是必然
    在此之前,李商隱還迎娶了李德裕一派的王茂元之女為妻,這也引起時人的強烈攻訐。愛情與事業都相當不順利的李商隱因此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愛情詩歌,這些詩歌往往以《無題》為名,其中的情緒相當複雜而又隱晦,這也是他當時處境的一種映射吧。
  • 壓迫在角鬥場中的鬥士,爆發在羅馬帝國之中的斯巴達克起義
    他帶領了奴隸們反抗被壓迫,奴役,和被虐待的命運,引領了世界古代歷史上最壯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強大的古羅馬帝國中,和羅馬帝國開戰。雖然最終起義還是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這場轟動的戰役,歷史留名,而且也鼓舞著後人在壓迫之中嚮往自由的勇敢之心。
  • 羅馬帝國為何驟而隕落?
    羅馬帝國對此毫無辦法,帝國衰落,大廈將傾。  阿提拉奪權上位後,匈人部族對羅馬帝國的威脅進一步增強,顯露出可以攻佔固若金湯的羅馬要塞的軍事實力。接下來,阿提拉統御的鐵騎打到了黑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侵襲了巴爾幹半島,還進逼羅馬,讓幾百年來羅馬化的文明成果毀於一旦,然後帶著豐碩的戰利品緩慢撤退。讓人驚愕的是,羅馬帝國的宣傳機器卻對內宣稱,這是羅馬的又一次勝利。
  • 薦書|回望一個偉大帝國的文明餘暉
    讓我們在書中一起回望歷史,回望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故事,回望一個偉大帝國的文明餘暉。但是「拜佔庭」並不是這個帝國確切的正式名稱;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臨終前將帝國劃分給兩個兒子管轄,東羅馬帝國在希臘古城「拜佔庭」上重建都城,但是在之後歷經千年統治中帝國仍然稱「羅馬帝國」,17世紀西方學者為了區分神聖羅馬帝國,才使用了「拜佔庭帝國」這一叫法。在中國歷史上也用「拂菻」「大秦」「海西國」等稱呼拜佔庭帝國。
  • 羅馬帝國縱橫歐洲500年,最後咋衰落的?不能全怪蠻族日耳曼人
    一、羅馬帝國衰落的內部原因 羅馬帝國內部的貴族和官僚人數龐大,生活奢靡,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帝國就不得不向平民徵收重稅。而長期被剝削的平民,可想而知對統治階級的貴族老爺們有多麼痛恨。可以說,在蠻族入侵之前,羅馬帝國內部早已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已經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
  • 隨著卡特最後一記三分,曾經四大分位的時代徹底落幕
    北京時間3月12日,就在NBA常規賽老鷹主場對陣尼克斯的比賽中,最後加時賽中老鷹隊得知聯盟即將停賽後,在全場還剩下20秒不到的情況下換上了43歲的卡特。可以說全場剩下20秒不到的時間,對於老鷹隊而言只是輸掉一場比賽,但對於卡特而言可能就是整個職業生涯的落幕。
  • 羅馬帝國:沙漠駱駝
    在獵鷹旗幟下,阿拉伯騎兵隨即向敘利亞地區發動了擴張戰爭,與東羅馬帝國爆發全面戰爭……筋疲力竭羅馬帝國與薩珊帝國進行了長達400年餘的戰爭,使得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竭了,東羅馬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耗盡了國庫財富,內亂頻繁不斷,已經無力再戰了。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從臺伯河畔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到橫掃整個亞平寧半島,再到三次擊敗西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然後勢如破竹地徵服了東地中海地區,最後建立橫跨歐非亞,把地中海變內湖的龐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
  • 東羅馬帝國的歷年戰爭史
    雖然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拜佔庭帝國,但這不是正確的稱呼。這是16世紀的德國作家希羅尼穆斯·沃爾夫(Hieronymus Wolf)給東羅馬帝國起的名字。東羅馬人在思想、語言和文字方面都認為自己是正宗的羅馬人。從各方面看,東羅馬帝國都是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
  • 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的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 全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烏斯·奧古斯圖斯 生卒年:公元346年~公元395年 父:狄奧多西 母:不詳 在位時間:公元379年~公元395年 主要事跡:冷河戰役取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似乎我們也無法真正知道羅馬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衰落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由多種誘發因素集中爆發造成的。在大部分人看來,最普遍的是羅馬因腐敗而導致的滅亡。但是羅馬自始至終也並非清清白白,腐敗在羅馬社會當中一直存在。
  • 最後一點原因也間接導致羅馬帝國衰敗
    在羅馬帝國成立初期,版圖不斷擴大,國力強盛,公民生活富裕,社會各階層開始流行沐浴之風。起初,浴場的建立多多少少和當時的政治有一些關係,一些人為了能得到市民的投票,當選城市稅收工作者的崗位,義務出錢修建浴場,更有城市管理者出錢修建公共浴場來彰顯自己城市的權威。
  • 神奇寶貝:阿羅拉最後的決戰,小智和博士誰能取得勝利
    如果取勝的是路卡利歐,那麼對小智就不妙了,小智的炎熱喵需要消耗體力對付路卡利歐,在之前的戰鬥中,小智已經兩次派出炎熱喵了,一次是和熾焰咆哮虎,一次是秒殺妙蛙花,路卡利歐肯定是要敗在炎熱喵手下,雖說拿下雙殺,但重新面對熾焰咆哮虎就很吃虧了,恐怕這場宿命之戰,會是小智的炎熱喵惜敗,最好的情況也只是平均。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狄奧多西皇帝,是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末的君主。其在位期間,最後一次統一羅馬帝國。而他在晚年卻將自己親手統一的帝國,一分為二。交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長子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幼子成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在不盛行均分繼承制的羅馬帝國,這種做法是史無前例的。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進行打擊,最後卻被一人扭轉,為什麼?
    公元200年前後,羅馬帝國開始對基督教進行嚴厲的約束和打擊,不止一個基督徒被處死,基督教把這歸罪於羅馬皇帝對其宗教的迫害,但其實有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找的。羅馬帝國對於宗教的態度,其實算是很開明的,這一點可以從羅馬神話故事中得到答案,甚至羅馬皇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神性,有些皇帝自稱是某個神靈之子,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但麻煩就出在這裡。
  • 人間值得,在落日餘暉的沐浴裡
    很快,這張名為《落日餘暉》的照片被網友刷屏,感動了整個中國。 在《方舟之光》的後半部分,曲調由曲折徘徊倏忽一轉而氣象驟然一新,仿佛是王欣和劉凱同時看到的落日餘暉之光,又像電影《亂世佳人》裡的最後一句臺詞——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二 是的,希望常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