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中參孫的故事跟希臘神話的悲劇英雄有很多的相似性,但希臘神話更多表現的是:人跟命運抗爭的過程,恰好就是落入命運陷阱的過程。所以希臘神話的悲劇根源來自於不可抵抗的強大命運力量,而參孫的故事雖然也極具悲劇色彩,但他的悲劇根源卻跟拿細耳人之約有關係。
所以要讀懂參孫的故事,先要了解拿細耳人之約是什麼。
《民數記》第6章中,記載了耶和華曉諭摩西說過的話: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作拿細耳人的願,要離俗歸耶和華。
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已經作了拿細耳人的以色列人,在守約期間,要遵守這樣的規定:不可喝酒,不可剃頭,遠離死屍。
《士師記》中,記載了參孫的出生完全就是因為這個拿細耳的約定,如果沒有這樣約定,參孫是不會出生的。
瑪挪亞是屬於但族的瑣拉人,他的妻子不懷孕不生育,這個時候耶和華的使者向他的妻子顯現,告訴她:「向來你不懷孕,不生育,如今你必懷孕生一個兒子。所以你當謹慎,清酒濃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潔之物也不可吃。你必懷孕生一個兒子,不可用剃刀剃他的頭,因為這孩子一出生就歸神作拿細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這段使者的話明確表達了三種信息:1,瑪挪亞的妻子原本不懷孕不可能生育,如今她生下兒子就是神的恩典,是神主動賜予的恩典;2,這個恩典的實施賴以拿細耳之約,只有遵守了這個約定,這個孩子才會出生;3,這個孩子出生是肩負使命的,要把以色列人從非利士人手中拯救出來。
但是,這個時候不管是瑪挪亞還是他的妻子都對耶和華的使者抱著懷疑的態度,並且瑪挪亞最後用燔祭和素祭的儀式讓耶和華的使者在他們面前行奇妙的事,才確認了一切都是真的。耶和華的使者是真的,那個恩典也是真的。
在《新約》中,天使加百列向童女瑪利亞顯現告知聖靈入孕的時候,雖然瑪利亞很驚慌,但是她並不需要去驗證天使是不是真的,而是因為自己是主的使女,情願天使所說的一切成在她身上。同樣的,祭司撒迦利亞也沒有孩子,但是主的使者向他顯現,告訴他他的妻子伊莉莎白要生一個兒子叫做約翰,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在母腹中就被聖靈充滿,約翰的使命是使以色列人迴轉,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
所以施洗約翰跟參孫一樣,也是要遵守拿細耳人之約的,所以施洗約翰一直保持單身,在曠野生活。類似的還有撒母耳,他的出生是應許了哈拿的祈禱,哈拿在祈禱的時候,明確了神賜她一個兒子的話,她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後來撒母耳出生之後,斷了奶,哈拿就把撒母耳送到了耶和華的殿,遵守了自己許下的拿細耳人的願,而撒母耳一生也是保持了單身和節制的樸素生活。
拿細耳的願是一個特別的願,因為以古猶太人跟耶和華已經有了割禮之約,但在這個割禮為標記的約定之上,他們還可以許這個特別的拿細耳人的願,就是不僅僅作為耶和華的揀選子民,而且在世俗生活上也要徹底節制,過清心寡欲的生活,侍奉神,聽憑耶和華神的指示,一生都歸為耶和華神,神要做的都成在他身上。
撒母耳一生,以及施洗約翰的一生,都遵守了這個誓言,讓神要做的都成在他們身上。但是反過來看士師參孫,他出生之後,他的父母雖然遵守了拿細耳人之約,沒有給參孫剃頭,但是,參孫本人並沒有守住這個約定。
當然,參孫的故事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跟神的關係就是這樣,以色列人對耶和華神的信仰不夠純粹,信心不足。特別是從瑪挪亞試探神的使者可知,瑪挪亞對耶和華神的信仰也是信心不足的。
而這一點很可能影響到了參孫,或者說當時的整個風氣都影響到參孫的成長。他因為有耶和華的靈感動,所以力大無窮,也擁有智慧,他可以手撕獅子,捉狐狸來放火,用驢腮骨就可以殺掉一千人。一般的繩索捆綁根本無用,巨大的城門對他來說也不在話下,可以拆出來背走。
神應許的事情都一一落在參孫身上,可是,參孫卻沒有遵守自己的拿細耳人之約。首先參孫沒有保持清心寡欲的生活,他耽於美色,而且每次喜歡的女子都給他帶來了災禍。第一次見到亭拿的女子就要求父母給他娶來為妻,在婚事上極其草率。但這一次是神的安排,為的是給參孫一個機會擊殺非利士人,這一次可以說是參孫作為士師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但是,他的使命完成得並不徹底。
在擊殺非利士人之後,作了二十年的士師,參孫卻沒有組織起以色列人的軍隊反抗非利士人的管轄,而是沉迷在個人慾望中。他也始終作為個人英雄而存在,並沒有同盟,也沒有作以色列人的首領。
當然參孫對自己的力量是非常自負的,在迦薩,他因為跟妓女廝混,被團團圍住,雖然最後拆毀城門逃脫,但也說明參孫沒有真正領悟到挽救以色列人的偉大使命,他單純就是沉溺在個人慾望和報復行為上。
亭拿女子帶給參孫的悲劇並沒有讓他有所醒悟,他又喜愛一個婦人大利拉。大利拉的身份是婦人,或者已嫁人,或者是寡婦,也可能是妓女,但無論是什麼,聖經對她的描述都可以說明大利拉不是什麼天真無暇的女子,而是崇拜金錢滿嘴謊言的女人。
可是參孫卻跟這樣的婦人廝混,是他選擇了一種墮落的生活方式,還是參孫真的深愛大利拉?可不管如何,參孫其實知道大利拉並不是一個好女子,沒有美好的品德,對他也沒有真正的愛意,所以一開始大利拉哄騙他的時候,他還會用謊言欺騙大利拉。
但是,面對大利拉的再三追問,參孫心裡「煩悶」就把自己身上真正的秘密告訴了大利拉。對於參孫告知大利拉秘密的行為,可以有兩種解釋。
一是參孫想試探大利拉對他的真心,他沉湎於個體的情愛裡,想得到世俗的愛情,所以願意用自己最大的秘密去試探大利拉的真心,只可惜大利拉從頭到尾都沒有愛過他。二是參孫並不重視這個約定,也就是信仰不夠純粹。
這兩方面都預示了參孫的悲劇。他放棄遵守約定來換取一個女人的真心,或者因為信仰不夠純粹而放棄了遵守約定,結果都是一樣的,他從歸主獲得大能的恩典中被剔除了出來,他的頭髮被剃掉,失去了所有的能力,被剜掉了眼睛,下到監牢,被當成驢來驅使。
但這個時候的參孫對自身悲劇已經有了醒悟,所以他的頭髮重新長了出來,力量回到了他的身上。然而參孫沒有想要逃走,而是記起了自己的使命,所以此刻即使他已經恢復了力量也順從地被押到大袞神廟去給非利士人取樂,最後在人多集聚的時候摧毀了大袞神廟的柱子,「參孫死時所殺的人,比活著所殺的還多」。
參孫的悲劇英雄故事,或許可以跟希臘神話的赫拉克勒斯相提並論,但他們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赫拉克勒斯身上,是他的妻子追逐專一的愛情導致了丈夫的毀滅,而從孫參孫卻是自己追逐情慾滿足而導致的悲劇。
參孫的一生,毫無疑問是神話傳說和民間英雄故事的結合版本,這從他名字的意思可見端倪。參孫的這個名字不是耶和華取的,這有點奇怪,按理神恩賜孩子一般會賜名,但參孫的名字卻是父母取
的。參孫一詞在希伯萊文的原意是「像太陽一樣」,而他一生的傳奇也像太陽的光輝一樣,熾熱,帶著毀滅的性質。
據說瑣拉和以實陶都非常靠近太陽神廟,參孫死後就葬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所以參孫的偉大功績很可能是歸功於太陽神而不是耶和華神。可能正是這種有點尷尬的原因,參孫這個形象整體上也表現出了類似希臘神話英雄的那種隨意性。而參孫身上體現出來跟別的士師不一樣的東西,貪戀情愛的特點以及他下葬的地點,都在暗示參孫這個人物形象是深受異神崇拜影響的。
參考書目:《聖經》和合本 出版發行:中國基督教協會,1998年,南京